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2552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2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目录1 适用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3.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3.2 饮用水水源地13.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3.4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23.5 潜水23.6 承压水23.7 孔隙水23.8 裂缝水23.9 岩溶水23.10 山脊线23.11 分水岭23.12 中泓线34 总则34.1 水源保护区的设置与划分34.2 划分的一般技术原则44.3 水质要求65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65.1 一级保护区65.2 二级保护区85.3 准保护区96湖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96.1 一级保护区96.2 二级保护区106.3 准保护区1

2、27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127.1 孔隙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127.2 裂隙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157.3 岩溶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188其他类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209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最终定界及标志设置2110监督实施21附录1编写技术文件的格式和基本内容要求22附录2二维水质模型基本方程及求解(资料性附录)24附录3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概念模型(资料性附录)27附录4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型(资料性附录)29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XX省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类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现用、备用和规划水源地)的划分。N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

3、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3.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指国家为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3.2饮用水水源地指提供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一定区域。3.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指集中取水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和具备一定规模(供

4、水人口一般不小于100O人或日供水量大于20OmJ)的现用、备用和规划饮用水水源地。3.4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分散式饮用水源,是指集中式饮用水源之外的其他提供饮用水的水体。3.5潜水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3.6承压水指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3.7孔隙水指赋存并运移于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的地下水。3.8裂缝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3.9岩溶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地下水。3.10山脊线山脊是由两个坡向相反、坡度不一的斜坡相遇,组合而成条形脊状延伸的凸形地貌形态。山脊最高点的连线即两个斜坡的交线,叫做山脊线。3. 11分水岭分隔相邻

5、两个流域的地带,可以是山地、高原或是微有起伏的山丘、平原。4. 12中泓线河道各横断面表面最大流速点的连线。4总则4.1水源保护区的设置与划分4. L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指包括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指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周围的地表区域。4. L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备用的和规划的)都应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外围一定距离内分布有对水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或污染源密集区,存在较大污染风险时,宜设置准保护区,并将其纳入准保护区进行管理,

6、其划分范围可参照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4.1.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跨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应纳入有关流域、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4. 1.4在水环境功能区和水功能区划分中,应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划分放在最优先位置;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其上游地区不得影响下游(或相邻)地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水质的要求,并应保证下游有合理水量。对同一流域上下游相距10公里以内且分处不同县(市、区)行政辖区的两个水源地,两县(市、区)共同协调划定保护区,或由两县(市、区)共同的上级政府划定保护区。4. 1.5对现有

7、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评价和筛选;对于因污染已达不到饮用水源水质要求,经技术、经济论证证明饮用水功能难以恢复的水源地,应采取措施,有计划地调整饮用水源地。4.1. 6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环境监测与污染源监督应作为监督管理工作重点,纳入地方环境管理体系中,若不能满足保护区规定水质的要求,应及时调整保护区范围。4. 2划分的一般技术原则5. 2.1水源地分类水源地可分为地表水源地和地下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又分为河流型水源地和湖库型水源地6. 2.1.1地表水水源地4.2.1.1.1河流型水源地非潮汐河段水源地:不受潮汐影响。拦河闸(坝)型水源地:用拦河闸(坝)横断河流,抬高水位形成的河流型水源地。4.

8、2.1.1.2水库型水源地依据水库规模大小,将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分类。大型水库:水库总库容21亿m3中型水库:0.1亿m3水库总库容Vl亿m3小型水库:水库总库容V0.1亿m34.2.1.2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分类地下水按含水层介质类型的不同分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类;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按开采规模分为中小型水源地(日开采量小于5万m3)和大型水源地(日开采量大于或等于5万m3)。4.2.2确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技术指标,应考虑以下因素:当地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地质特征、水动力特性、水域污染类型、污染特征、污染源分布、排水区分布、水源地规模、

9、水量需求等。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污染负荷以及规划供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供水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分布确定,并保证开采规划水量时能达到所要求的水质标准。4.2.3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应防止水源地附近人类活动对水源的直接污染,应足以使所选定的主要污染物在向取水点(或开采井、井群)输移(或运移)过程中,衰减到所期望的浓度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保证取水水质达到规定要求,一旦出现污染水源的突发事件,有采取紧急补救措施的时间和缓冲地带。4.2.4在确保饮

10、用水水源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宜尽量小。4.2.5划分的技术方法可采用水质模型或类比经验方法。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为了保证计算的科学合理性,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特征选用合适的模型进行计算,同时开展跟踪验证监测。4.3水质要求4.3.1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要求4.3.1.1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GB3838中的11类标准,且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应满足该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4.3.1.2地表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GB3838中的m类标准,并保证流入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4.3.1.3地表水饮用水源

11、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保证流入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二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4.3.1.4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范围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应不低于GB3838中的H类标准,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应满足该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4. 3.2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要求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各项指标不得低于GB/T14848中的In类标准。S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5. 1一级保护区6. L1水域范围5.1.1.1通过分析计算,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5.1.1.1.1对于一般河流型水源地,采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得到一级保护区范围,其水域长度范围内水质标准应满足GB3838II类标准的要求。二维水质模型及其

12、解析解参见附录2,大型、边界条件复杂的水域采用数值解方法,对小型、边界条件简单的水域可采用解析解方法进行模拟计算。5.1.1.1.2一级保护区上、下游范围不得小于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带ti范围。5.1.1.2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无法确定水文、源强、边界条件等参数时可通过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为取水口上游不小于100Om,下游不小于Ioom范围内的河道水域,同时开展跟踪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5.1.1.3一级保护区水域宽度没有堤防的河流型水源地,为5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有堤防的为至堤防内侧的水域范围;通航河道在多年平均

13、水位时,以河道中泓线为界,保留一定宽度的航道外,规定的航道边界线到取水口范围即为一级保护区范围。5.L2陆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的确定,以确保一级保护区水域水质为目标。采用以下分析比较确定陆域范围。5.1.2.1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5.1.2.2河流两岸为浅滩、平原、小山丘的水源地其陆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0米,若有防洪堤则为至堤外侧的距离。同时,一级保护区陆域沿岸纵深不得小于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带*规定的范围。5. 1.2.3河流两岸为陡峭山峰的水源地其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为沿岸侧纵深至第一重山山脊线。5.2二级保护区5.2.1水域范围5.2.1.1通过分析

14、计算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5.2.1.1.1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应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得到,二级保护区上游侧边界到一级保护区上游边界的距离应大于污染物从GB3838In类水质标准浓度水平衰减到GB383811类水质标准浓度所需的距离。二维水质模型及其求解参见附录2,大型、边界条件复杂的水域采用数值解方法,对小型、边界条件简单的水域可采用解析解方法进行模拟计算。5.2.1.2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无法确定水文、源强等参数时,可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二级保护区长度从一级保护区的上游边界向上游(包括汇入的上游支游)延伸不小于2000m,下游侧外边界距一级保护区边界不小于200

15、m,同时开展跟踪验证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5.2.1.3二级保护区水域宽度:一级保护区水域向外延伸到10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有防洪堤的河段,二级保护区的水域宽度为防洪堤内的水域。5.2.2陆域范围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的确定,以确保水源保护区水域水质为目标,采用以下分析比较确定:5.2.2.1二级保护区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二级保护区水域河长。5.2.2.2二级保护区沿岸纵深范围自一级保护区陆域和二级保护区水域沿岸向外原则上不小于100O米,具体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需要,通过分析地ti卫监发2001161号文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卫监发20011

16、61号文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形、植被、土地利用、地面径流的集水汇流特性、集水域范围等确定;对于流域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的小型流域,二级保护区可以是整个集水范围。5. 3准保护区根据流域范围、污染源分布及对饮用水源水质影响程度,需要设置准保护区时,可参照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准保护区的范围。湖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6.1 一级保护区6. 1.1水域范围6.1.1.1小型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的全部水域面积划为一级保护区。6.1.1.2大中型水库采用模型分析计算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范围。6.1.1.2.1当大、中型水库部分水域面积划定为一级保护区时,应对水体进行水动力(流动、扩散

17、)特性和水质状况的分析、二维水质模型模拟计算,确定水源保护区水域面积,即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浓度满足GB3838II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具体方法参见附录B,宜采用数值计算方法。6.1.1.2.2一级保护区范围不得小于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源卫生防护范围。6.1.1.3在水文、源强、边界条件等参数无法确定的情况下,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同时开展跟踪验证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6.1.1.3.1中型水库水域范围为不小于取水口半径300米范围内的区域。6.1.1.3.2大型水库为不小于取水口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区域。6.1.2陆域范围水库沿岸陆域一级保护区范围

18、,以确保水源保护区水体水质为目标,采用以下分析比较确定:6. 1.2.1小型水库至流域分水岭,大、中水库为一级水域保护区沿岸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范围内的陆域或至流域分水岭。6.1. 2.2一级保护区陆域沿岸纵深范围不得小于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范围。6.1.2.3在水文、源强、边界条件等参数无法确定的情况下,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同时开展跟踪验证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6.1.2.3.1中型水库水域范围为不小于取水口半径300米范围内的区域。6.1.2.3.2大型水库为不小于取水口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区域。6.2二级保护区6.2.1水域范围6.2.1.1通过

19、模型分析计算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范围。二级保护区边界至一级保护区的径向距离大于所选定的主要污染物或水质指标从GB3838IH类水质标准浓度水平衰减到GB3838H类水质标准浓度所需的距离,具体方法参见附录2,宜采用数值计算方法。6.2.1.2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6.2.1.2.1中型水库一级保护区边界外的水域面积设定为二级保护区。6.2.1.2.2大型水库以一级保护区外径向距离不小于2000米区域为二级保护区水域面积,但不超过水面范围。6.2.2陆域范围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确定,应重点考虑面污染源,要依据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的需要,通过分

20、析地形、植被、土地利用、森林开发、地面径流的集水汇流特性、集水域范围等确定。二级保护区陆域边界不超过相应的流域分水岭范围。6.2.2.1小型水库可将上游整个流域(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区域)设定为二级保护区。山区型小型水库可不设二级保护区。6.2.2.2平原型中型水库的二级保护区范围是正常水位线以上(一级保护区以外),水平距离2000米区域,山区型中型水库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水库周边第一重山山脊线以内(一级保护区以外)及入库河流上溯3000米的汇水区域。6.2.2.3大型水库可以划定一级保护区外不小于3000米的区域为二级保护区范围。6.3准保护区根据水库流域范围、高危项目污染源分布,在二级保护区以外

21、的汇水区域设定准保护区。7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应在收集相关的水文地质勘察、长期动态观测、水源地开采现状、规划及周边污染源等资料的基础上,用综合方法来确定。7.1孔隙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7.L1孔隙水潜水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7.1.1.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7.1.1.1.1中小型水源保护区半径计算经验公式:R=Q77n(7-1)式中:R保护区半径,m;安全系数,一般取150%(为了安全起见,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加上一定量,以防未来用水量的增加以及干旱期影响造成半径的扩大);K-含水层渗透系数,m/d;I水力坡度(为漏斗范围内的水力平均坡度);T-

22、一一污染物水平迁移时间,d;刀一有效孔隙度。一级、二级保护区半径可以按公式(7-1)计算,但实际应用值不得小于表7-1中对应范围的下限值。表7-1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经验值介质类型田砂3050300-500口砂50-100500-1000粗砂100-2001000-2000砾石200-5002000-5000卵石5001000500010000对于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井群内井间距大于一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可以分别对每口井进行一级保护区划分;井群内井间距小于等于一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则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为边界,向外径向距离为一级保护区半径的多边形区域(示意图见附录3)。对于集中式供水

23、水源地,井群内井间距大于二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可以分别对每口井进行二级保护区划分;井群内井间距小于等于二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则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为边界,向外径向距离为二级保护区半径的多边形区域(示意图见附录3)。7.1.1.1.2一级保护区方法一:以开采井为中心,表7-1所列经验值是指以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方法二: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7-1)计算的结果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公式中,一级保护区T取100do7.1.1.1.3二级保护区方法一:以开采井为中心,表7-1所列经验值是指以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方法二: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7T)计算的结果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公式中,二级保护区T取1

24、000do7.1.1.1.4准保护区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准保护区为补给区和径流区。7.1.1.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建议采用数值模型(见附录4),模拟计算污染物的捕获区范围为保护区范围。7.1.1.2.1一级保护区以地下水取水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100d的距离所圈定的范围作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7.1.1.2.2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1000d的距离所圈定的范围为二级保护区。7.1.1.2.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地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7.1.2孔隙水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7.1.2.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7.1.2.1.1一级保护区划定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承压水型水

25、源地的一级保护区,划定方法同孔隙水潜水中小型水源地。7.1.2.1.2二级保护区不设二级保护区。7.1.2.1.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7.1.2.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7.1.2.2.1一级保护区划定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承压水的一级保护区,划定方法同孔隙水潜水大型水源地。7.1.2.2.2二级保护区不设二级保护区。7. 1.2.2.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7.2裂隙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按成因类型不同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裂隙水需要考虑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7.2.1风化裂隙潜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2.1.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7

26、.2.1.1.1一级保护区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7-1)计算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一级保护区T取100do7.2.1.1.2二级保护区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7-1)计算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二级保护区T取1000do7.2.1.1.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7.2.1.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需要利用数值模型(见附录4),确定污染物相应时间的捕获区范围作为保护区。7.2.1.2.1一级保护区以地下水开采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100d的距离所圈定的范围作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7.2.1.2.2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1000d的距离所圈定的范围为二级

27、保护区。7.2.1.2.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7.2.2风化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2.2.1一级保护区划定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风化裂隙承压型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划定方法根据上部潜水的含水层介质类型,参考对应介质类型的中小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7.2.2.2二级保护区不设二级保护区。7.2.2,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7.2.3成岩裂隙潜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2.3.1一级保护区同风化裂隙潜水型。7.2.3.2二级保护区同风化裂隙潜水型。7.2.3.3准保护区同风化裂隙潜水型。7.2.4成岩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2.4.1

28、一级保护区同风化裂隙承压水型。7.2.4.2二级保护区不设二级保护区。7.2.4.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的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7.2.5构造裂隙潜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2.5.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7.2.5.1.1一级保护区应充分考虑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以水源地为中心,利用公式(7-1),n分别取主径流方向和垂直于主径流方向上的有效裂隙率,计算保护区的长度和宽度。T取100do7.2.5.1.2二级保护区计算方法同一级保护区,T取1000do7.2.5.1.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7.2.5.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利用数值模型(见附录4),确定污染物相应时间的捕获

29、区作为保护区。7.2.5.2.1一级保护区以地下水取水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100d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作为一级保护区范围。7.2.5.22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1000d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为二级保护区。7.2.5.2.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7.2.6构造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2.6.1一级保护区同风化裂隙承压水型。7.2.6.2二级保护区不设二级保护区。7.2.6.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7.3岩溶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根据岩溶水的成因特点,岩溶水分为岩溶裂隙网络型、峰林平原强径流带型、溶丘山地网络型、峰丛洼

30、地管道型和断陷盆地构造型5种类型。岩溶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须考虑溶蚀裂隙中的管道流与落水洞的集水作用。7.3.1岩溶裂隙网络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3.1.1一级保护区同风化裂隙水。7.3.1.2二级保护区同风化裂隙水。7.3.1.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7.3.2峰林平原强径流带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3.2.1一级保护区同构造裂隙水。7.3.2.2二级保护区同构造裂隙水。7.3.2.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7. 3.3溶丘山地网络型、峰丛洼地管道型、断陷盆地构造型水源保护区划分8. 3.3.1一级保护区参照地表河流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即

31、以岩溶管道为轴线,水源地上游不小于100Om,下游不小于100m,两侧宽度按公式(7-1)计算(若有支流,则支流也要参加计算)。同时,在此类型岩溶水的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落水洞处也宜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划分方法是以落水洞为圆心,按公式(7T)计算的距离为半径(T取100d)的圆形区域,通过落水洞的地表河流按河流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划分方法划定。其他类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8.1 如果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或二级保护区内有支流汇入,应从支流汇入口向上游延伸一定距离,作为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或二级保护区,划分方法可参照上述河流型保护区划分方法划定。根据支流汇入口所在的保护区级别高低和距取水口距离的远近,其

32、范围可适当减小。9. 2非压力式饮用水输水渠道,应划一级保护区,其范围可比河流型保护区适当减小。有自然径流汇入的饮用水输水渠道的水源保护区划分,可参照河流型的划分方法。10. 以水库为主要补给源的河流型水源地,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应包括水库定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保护级别按具体情况参照水库型水源地的划分办法确定。11. 4对于库容系数大于10%的具有调节功能的拦河闸(坝)型水源地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参照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其他类型的拦河闸(坝)型水源地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参照河流型保护区的划分,闸坝下游可不划保护区。8.5入库河流(引水渠)的保护区水域和陆域范围的确定,以确保水库饮用水水

33、源保护区水质为目标,参照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一、二级保护区的范围。8.6山泉水型水源,具有地下水、水库水和山溪水的特征。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清楚类型后,选择对应的地下水、水库型和山溪型水源的划分方法,最后划分结果要满足三种类型水源的划分要求。8.7傍河取水型,兼有河流和地下水型水源特征,划分中综合考虑地下水及河流型水源的影响,划分保护区范围为地下水及地表水保护区范围的叠加。8.8山溪型水源基本采用河流型水源的划分,紧密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酌情划分。由于环境容量极小,原则按全流域划分。9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最终定界及标志设置9.1 为了便于开展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依据保护区划分的分析、

34、计算结果,结合水源保护区的地形、地标、地物特点,最终确定各级保护区的界线。9.2 充分利用具有永久性的明显标志如水分线、行政区界线、公路、铁路、桥梁、大型建筑物、水库大坝、水工建筑物、河流汉口、输电线、通信线等标示保护区界线。9.3 3最终确定的各级保护区坐标红线图、表,作为政府部门管理的依据,也作为规划国土、环保部门土地开发审批的依据。9 .4饮用水源地保护标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规定设置。10 监督实施本方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实施。(规范性附录1-4)陶必编写技术文件的格式和基本内容要求划分饮用水水源

35、保护区,应编写正式的“XXXX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技术文件。技术文件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1 划分依据A.1.1相关法律法规;A.1.2相关已经批准实施的规划。L2保护区背景分析A.2.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区域或流域的自然状况A2.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区域或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A.2.3饮用水水源地的资源、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水量、水质状况及发展趋势,可能对水源地产生污染影响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影响途径,作为饮用水源开采的前景;与相邻水域的关系,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下游或相邻水域(或相邻区域)的功能、保护区的水量和水质是否受本行政区外的影响;若受

36、到其影响,列出影响途径、影响程度(水量、水质、生态、经济、人体健康等)等实测数据、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结果。1. 3技术方法与计算结果A.3.1根据各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说明选用的技术指标、数值计算方法。A.3.2计算结果及分析,各级保护区定界的技术说明。A.3.3用图表示各级保护区的范围,并用表格确定红线坐标,保护区内污染源、集水区、排水区分布特性等。L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措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水质监测网站的布置,水质项目的监测,陆源污染的监督等;若水质尚未达标,应确定水质达标期限和相应的管理与控制措施。L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图件及有关说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包括:保护

37、区详细情况(包括监测点的位置等)的图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登记表、一级和二级保护区详细情况的文字说明、准保护区划分的必要性及意义等。属丝二维水质模型基本方程及求解(资料性附录)二维水质模型的基本方程为:升、D2C+y2CXbX?-=X,=-(2.1)tdd2/d2ByKC上式可变形为:在稳态条件下示CtDd 2C UCy- O3 y KC= (2.2)oxuC对于应用于水质模拟的二维模型,会涉及有无边界影响两类情况。2.1 无边界水域边界点源的稳态排放在均匀流场中,当强度为,瞰点源排放到无限宽的水域中,见图2.1。在边界条件为:CO力产二O时,公式(2.2)的解析解为:2-1宽度无限水域中的点源

38、排放yDuX8x,y)yJ-X(M3UXu)X2.式中:uy方向的流速分量;D一一y方向的扩散系数;h平均水深;K一一污染物的降解速率,m3so如果是顺直河道,在水深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横向流速很小,近似为零;纵向扩散项远小于推流的影响,即可以忽略Uy项和项,则公式(2.2)可简化为:2D卢yC x u X- c 二(2.4)相应的解析解为:uhDx/XexPd-kGx,力Xy2.2有边界水域连续点源的稳态排放在有边界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扩散会因受到边界的阻碍而产生反射,这种反射可以通过设立虚源来模拟,即设想边界为一面镜子,镜子后面有一个与实际源强度相同、距离相同的虚拟反射源。当有两个边界时,反射会

39、成为连锁式的。当污染源在边界上,对于宽度无限大的环境(见图2-2),有:C(x, y) X y ex=E D2 M, z4 UKxDX4u hx6) xUX( exp2.宽度无限宽度有限图2-2污染物的边界可以看出,对于全反射的边界(不考虑扩散物质被边界吸附),污染物的浓度是没有反射时的两倍。对于宽度为的环境,则:uhDx/XYexp(-4-2Xuny曲自eAU7)(Xxf“Xy24Jiu+/F-OOOOP一XK(2.X当污染源在两个边界的中间时S见图2-3),有:(XxtuhDx/负XyxexpB1Dyx12.8)UM4Jiu+CF-OO84(边界的反射的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加(的增大)而衰减很

40、快,当n4以后,计算结果基本趋于稳定,计算时取n=45就足够了。如果污染源的位置既不位于边界,也不位于河流正中央,而是位于距岸X)(Oy5)的位置,即可以表达为:M(y4)界43TU+)2的DXOOOOJ2X-中y很心exnBy双/PnXO哪C(x,uhx(2.9)瞬时点源排放时,无边界阻碍的情况下,边界条件为:Oy=+o,时,Cy其解析解为:Cx,expy- u t c4u hX(2. 10)加D D t2X y-有边界阻碍时,可将上式修正为:C(x, 4 My, 6 = h D D tcXX y X - P-U D4D t 4Dtt tx X y + 22b+ y绍 2exp 一 Xu2

41、y-u t 4 VX(2. 11)式中:b一一污染源到边界的距离当为岸边排放时,即b=0时,上式可变为:Ca4 hXyA-U t)4D t exp(- 魁)2/1/D D tf2_ ( 2. 12 )expy-Ut2y4傀的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概念模型(资料性附录)3.1 群井的水源保护区范围的概念模型图典、线性布井BBBB、三啜性布井2222/廉水井题ZZZ一级保护区半径疹一级保护区半径井群外包线一级保护区边界线二级保护区边界线3.2 抽水井的水源开采影响区的概念模型I水源开KW曰Z包气带包气带一地下水水位II含水层1天的迁O移距离地下水 流向O糠丝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型(资料性附录)水是溶

42、质运移的载体,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宜在地下水流场模拟基础上,因此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型包括水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两部分。4.1地下水水流模型非均质、各向异性、空间三维结构、非稳定地下水流系统:1)控制方程h tS =sK XV1y - 心. Kdx y+zK qsZ式中:SS给水度LT;h水位L;Kx,Ky,Kz分别为X,Z方向上的渗透系数LT-1;T-一时间T;Qs源汇项TT注:方括号中的符号为量纲,以下同。2)初始条件h(x、y,hUy,z)CZ=OW6二(,y,Z)hx,y、力式中:0已知水位分布;0模型模拟区。z, t)3)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h(x,y,r=h(x,y,461(x

43、,NZ) 式中:1类边界;h(x,y,z,以一一类边界上的已知水位函数。第二类边界:hk=q(4Z)(,y,z)2nr22式中:二类边界;K-一一三维空间上的渗透系数张量;”的外法线方向;nn边9界q(x,y,Z)二类边界上已知流量函数。第三类边界:(A(-z)+ah)=q(x,y,z)nr3式中:系数;3二类边界;k一一三维空间上的渗透系数张量;工的外法线方向;n边Qq(x,y,z)三类边界上已知流量函数。4.2地下水水质模型1)R控制方程XxDQx9-=JL-1tij3xJJ次VigCqC62Csslbs,龙式中:R迟滞系数,无量纲P电R=bC+96-介质密度ML-3;介质孔隙度,无量纲;

44、C-组分的浓度ML-3;C-一一介质骨架吸附的溶质浓度ML-3;t时间T;X,yz空间位置坐标L;Dij水动力弥散系数张量L2T-1;Vi一一地下水渗流速度张量LT-l;qs一一源和汇T-l;CS源或汇水流中组分的浓度ML-3;一溶解相一级反应速率T-1;入吸附相一级反应速率-lO乙2)初始条件以乂KC(%KZ)一z)=(,y,Z),式中:CO(x,KZ)已知浓度分布;模型模拟区域。3)定解条件第一类边界Dirichlet边界:C(x,y,=C仪%,t)rz,t)(%匕z)1式中.定浓度边界;1C(x,y,z,t)定浓度边界上的浓度分布。第二类边界Neumann边界:ar1(%N1,zeO0X一百X,KZ,t)z)2nux_iDij-1式中:一一通量边界;2X,KZ,t)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