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教学的应用实践. 论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2662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教学的应用实践.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教学的应用实践.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教学的应用实践.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教学的应用实践.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教学的应用实践.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教学的应用实践.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教学的应用实践.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教学的应用实践摘要:在小学阶段,单位知识一直以来就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己经初步接触到了时间、人民币、长度、重量、面积等单位知识。尤其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加入,使很多学生面临如何正确填写合适的单位以及如何快速有效进行单位换算方面的难题,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在数学方面的感悟,浅谈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教学的应用实践。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单位知识;易错原因;应对措施引言:在小学阶段,我们经常会遇到填合适的单位、单位换算等考查单位方面知识的题型。很多学生对于这些题型存在着诸多困惑。如对实际大小、长短、轻重等生活概念理解不清;对

2、单位间的进率记忆模糊以及对单位转换时进率的乘除关系不明确等,从而导致做题时错误百出。下面我就关于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单位方面的知识,规避单位方面的错误,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一、单位知识考查时易错原因L对实际大小、长短、轻重等生活概念理解错题展示: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一本新华字典厚6(分米)一个西瓜重8(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日常学习中一直存在对不同单位前的数字所代表的实际大小、长短、轻重等生活概念不清的问题。虽然错题展示中的手帕、新华字典、西瓜这些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对此也非常熟悉,但由于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具体大小;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

3、、1千米具体长短;以及1克、1千克、1吨的具体轻重感知不到位,并缺少典型的生活实例做参考和比较,从而导致单位填写错误。2 .相关自然学科知识了解不到位根据往年学生的错题反馈,我发现学生在填写我国长江河流总长约是6300O,很多学生会错填成米,而把正确答案千米排除在外。问其原因时,他们的解释是觉得6300米已经很长了,6300千米的河流那得有多长,因此他们认为填写千米不合理。从这点上面来看,他们仅从数学角度的长短进行常规思考,自然学科知识相对匮乏。对于长江干流流经众多省份、自治区这个知识点不清楚,对祖国的山川河流的自然风貌不了解,从而导致单位填写时易出错。3 .相同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不清楚或出现混

4、淆现象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增长,我们学习的单位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所要记忆的单位知识也在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出现相同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不清楚或混淆现象。根据学生的错题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其中最易出错的是时间单位。因为所学的人民币、长度、重量、面积这些单位,它们单位之间的相邻进率都是10、100或1000。而相邻的时间单位进率却是60,变化较大。单独考查时间单位,出错倒不多。但在三年级下册出现众多单位集中转换的时候,根据惯性思维,当学生在做了很多进率都是10、100或100O的单位换算后,就易把相邻的时间单位进率看成100从而出现转换错误,比如2时=(200)分钟这样的错误频率

5、较高。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记忆不清。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所学的单位知识的增多,都记不清楚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有哪些以及同一类单位中的具体大小关系都感到模糊。从而导致做题时错误不断。4 .相邻单位转换时的乘除关系掌握不到位学生在处理高级单位(大单位)和低级单位(小单位)的互相转换时,不清楚什么时候该除以进率,什么时候该乘以进率。5 .不相邻单位转换时,依然按照相邻单位的进率进行转换错题展示:24平方米二(2400)平方厘米24100=2400这题就忽略了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不是相邻单位的事实,中间还有平方分米的存在。它们之间的进率也不是100,而是100100=10000o二、单位知识考查时的应对措

6、施L进行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并通过典型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做题时有所参考和比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典型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做题中有所参考和比较,从而大大减小出错率。例如在初步教学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知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我和学生一起通过在纸上画边长1厘米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来直观感受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大小,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看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与之大小相似。学生们通过对比自己画的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大小很快就发现我们衣服上的

7、小纽扣、老师电脑键盘中的数字、字母等按键以及我们的一个指甲盖的大小和平时看到的骰子的一个面的大小都接近1平方厘米。我们教室的开关按键的整个大小接近1平方分米。而对于1平方米这个较大的面积单位,我则通过带领学生在教室外的操场上进行的。首先我利用卷尺测量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并借助粉笔、大长尺和大三角尺在操场上规范地画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先直观感受一下。接下来为了加深学生对于1平方米大小的印象,我又开展了小组合作的活动。以5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小组活动,其中4人利用自己所带的卷尺在操场上摆成1平方米的正方形。第5名同学利用三角尺看看自己的组员所摆的正方形是否形成四个直角,从而规范正方形的摆法。

8、带领大家开展了这些实践活动后,接下来我又和孩子们一起测量了数学书本封面的大小、课桌面的大小、黑板面的大小以及教室的占地面积,让学生记住这些测量过的事物大小,做填写面积单位相关的题型时,可以做个参照。在掌握此类面积知识的基础上,再做第题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O,肯定会填平方分米,因为填平方厘米,就相当于一个手帕只有4个指甲盖的大小,太小了根本不方便使用,如果填平方米,就跟我们黑板面差不了多少,显然也不合理。总之通过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锤炼了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也将本来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有趣,大大降低了学生做题的出错率,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6 .在教学中要

9、适时融汇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因为学科之间存在融会贯通的现象,因此在数学学科考查中,也不是单纯的只考查数学知识,也可能会涉及到地理、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我在日常的单位教学中,会适时出示中国地图,跟孩子普及一些地理方面的常识,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山川河流,自然风貌有更深的了解,让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做到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做题时更会游刃有余。7 .构画丰富有趣的数学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记忆理解针对学生相同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不清楚或出现混淆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构画丰富有趣的数学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理解单位知识。数学思维导图是由颜色、线条、图形、联想和想象五要素组成的。图像的使用会加深我们的记忆,因为使用者

10、可以把颜色、图案和关键字联系在起来,这样就能刺激我们利用视觉感官来增强记忆。数学思维导图利于我们整理杂乱冗长的内容,帮助我们建构知识框架、梳理知识脉络,其中精美的插图使学生们对于所学内容的脉络更有印象,更一目了然。比起以往的纯文字笔记更贴近小学生活泼与天真的心理特征,与小学生习惯于具象化事物的认知与记忆的学习方式相符合。有效运用数学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节省学习时间,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帮手。8 .利用超市换钱原理解决相邻单位的换算问题针对相邻单位转换时,不知道该乘以进率还是除以进率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到超市换钱的原理来向学生形象阐述。因为钱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所以学生们也是很熟悉钱的大小。都

11、知道100元是大钱,也清楚1元是小钱。如果用大钱换小钱,张数肯定会越换越多,用小钱换大钱,张数必然是越换越少。此时我们把大钱看作大单位,小钱则看作小单位,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只有乘以两者的进率使数字变大,才会越换越多。反之,从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只有除以两者的进率使数字变小,才会越换越少。这种形象的比喻,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置换思维,很快就能知道在单位换算中,什么时候乘以进率,什么时候除以进率了。在平时做题时,我会让学生通过标注的方式提醒自己。如下图范例所示:13平方米=(1300)平方分米大钱小钱13100=13009 .把不相邻的单位拆分成若干个相邻单位来进行换算为了解决不相邻单位换算易错的

12、问题,我们可以把不相邻单位拆分成若干个相邻单位来进行换算。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示范讲解。24平方米=(240000)平方厘米24100=2400平方分米2400100=240000首先我们要清楚平方米和平方厘米并不是相邻单位,所以它们之间的进率肯定不是1000它们的中间还有平方分米,通过拆分,平方米和平方分米构成了相邻单位,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又构成相邻单位。这时我们可以先通过乘以进率100完成平方米到平方分米的转换,再通过乘以进率100来完成平方分米到平方厘米的转换。这样不相邻单位的换算问题就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之,小学数学单位知识教学需要贴近实际生活,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用学生喜欢的数学实践活动和思维导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将易错的单位知识讲解得更清晰明了,使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更牢固。参考文献(1)刘云华,罗秋红.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单位换算J.小学数学研究.2018年第9期38-38(2)李茂芹.小学数学单位换算的易错点与教学对策论述J.中华少年.2017年5月上第13期153-153(3)蔡丽娟.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9年02期24-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