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山.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37636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山.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人艺术世界里的仙山明代文伯仁的方壶图(局部)中,仙山方壶仿佛浮起于万顷波涛之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古人眼中,似乎高山、名山都曾是神仙的居处。为何如此?据民俗学家解释,这种认为天神居住在大山顶端的思维,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一种原始神话思维。在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就住在奥林匹斯山上。我国周朝先民也认为,天神居住在他们那里最高的山嵩山之上,“嵩高维岳,峻极于天”。高山也是人与天沟通的媒介。泰山就是一座沟通天人之山,历代帝王往往要去泰山封禅,祭祀天神。后来,高山逐渐失去了神秘感,天神在人们居住地附近的高山上无处藏身,就跑到了须弥山、昆仑山这类人们似乎遥不可及的地方。再后来,这些神话不断破灭

2、。神仙就集体搬到了天上居住,至少那里古人还没有能力探索。“五岳寻仙不辞远”,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寻仙访道的历程。史记记载,战国时君王就孜孜不倦地遣人探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而昆仑山则是山海经重点描述的神仙居所。列子中将“方丈”改称“方壶”,说“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日员崎,三日方壶,四曰瀛洲,五日蓬莱”。古人寻仙的步伐似乎从未停止。他们认为在昆仑、蓬莱、方壶这些充满仙气的名字背后,有一个神秘而美好的神仙世界。在古代神话中,昆仑山可以说是最著名的神山之一。由昆仑山及西王母衍生出的一系列神话,奠定了后世的神话世界及神仙谱系。昆仑山也成为古代帝王求见仙人、祈

3、求长生的仙山。在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中,几乎每一位仙人都背靠大山而与人类发生联系。传说神农时期的雨师赤松子“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与上下”;尧帝时隐士方回“隐于五柞山中“;乘白鹤而来后登仙而去的王子乔,也曾被道士浮丘公接到嵩山上修炼了三十余年。从三国到隋唐,道士将人间名山附会上神仙传说,形成洞天福地的说法。人们更加相信仙山的存在。初学记记载世说中说: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棋。有一杯白饮,与堕者饮,气力十倍。棋者日:“汝欲停此否?“堕者日:“不愿停。”棋者日:“从此西行有天井,其中有蛟龙,但投身入井,自当出。若饿,取井中物食之。”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蜀中。因入

4、洛,问张华。华日:“此仙馆。夫所饮者玉浆耳,所食者龙肉石髓也。”在这则故事中,普通人无意间掉入山穴,恰好实现了见仙人、饮琼浆的梦想。这既证实了高山是神仙在人间的洞府的想象,又表现出仙人的饮食是不凡的。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和丹青妙手的画作里,人们充分发挥想象,描绘仙山的模样。魏晋时期游仙文学兴盛。曹操在游仙诗里,将泰山、华阴山、君山、昆仑山等地作为他开启游仙畅想的地方。在三曹的游仙诗中,虽然也有些寻仙访道的意味,但很明显,希求长生已经不是作者游仙的重要目标,咏怀抒情才是作者的主要诉求。如曹植仙人篇:“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作者现实中的苦闷在幻想中的神仙世界里得到了宣泄。

5、“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忽闻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在古代艺术家那里,“云”“海”“烟”成为营造仙山意境必不可少的元素。汉代的博山炉就是一种和蓬莱仙境有关的器物,寄寓着人们对仙境的想象。除了表面有云气图、兽面纹等,博山炉还通过氤氯的香气营造似真似幻的仙境之感。而在文伯仁的方壶图中,画家将仙山画得极小,在画面正中被云雾所包裹,而迤遍的云气则绵延不绝,在远处似乎形成龙的形状。相较于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名山与洞天福地似乎让人们更感亲切。西游记中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上就写着这样一副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显然是作者模仿道教名山而为美猴王虚构的理想居所。传为五代董源所画

6、的洞天山堂就描绘了洞天福地的情景。画中桥上站有三人,其中二人头戴蟆头,似为迎客而来。殿宇高耸,其上云雾缭绕,云雾与山岭交界处,可见大小不一的洞口。洞口透光,符合道教将名山洞穴视为仙宫灵府,内有日月光照的观念。明代郑重的仿王蒙葛洪移居图描绘了寻仙访道的场景。葛洪是道教代表人物,画中葛洪与妻子骑牛前进,旁有童仆捧鹅背瓢,羊犬随行。曲折的山径越过层叠的山峦通向道观,表现出画中人对仙道的追求。大名鼎鼎的千里江山图,据说画的就是当时道教第一仙山庐山。自谢灵运开始,庐山便有人文圣山之称。而东晋陶渊明辞官后归隐家乡庐山,写下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让庐山成为文人心中的归隐圣地。少年天才王希孟是临

7、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庐山就是他家乡的名山。他为宋徽宗绘制的这幅长卷中有白鹤观、寺院、炼丹台,还有象征可与上天沟通的最高峰。值得注意的是,他用的材料十分考究,绿(孔雀石),青(蓝铜矿、青金石)、红(朱砂)、黄(雌黄、赭石)、白(碎磔贝)等,不仅是矿物材料,还是道教修炼仙丹的材料。这些历经千年不褪色的材料里,蕴含着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秘密。这些难以获取的材料也只有皇家才能承担得起。当然,这些五光十色的矿物质中也蕴含着毒素。有学者认为,在长期研磨中,王希孟频繁接触这些矿物质,身体中毒素的积累,或许是最终导致他英年早逝的原因。投射着古人仙道想象的仙山诗画,焕发出古代艺术家超凡的想象力,编织起充满了神奇魅力的口水世界,绘聚着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千百年后依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作者:刘化宇,系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20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