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48843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 压抑创新.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能不正视的教育失误求同伐异压抑创新中国孩子的聪明、勤奋举世闻名,在“奥赛”中频频获奖的现象曾为许多人津津乐道,然而,在1995年举办的青少年想象发明国际大赛上,中国选手却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孩子勉强得了个可怜的三等奖。事情被披露后一片哗然,纷纷追问:中国孩子的想像力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似乎应由现实的教育来回答。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曾遗憾地指出:“学校本应是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教育机构不仅混淆了潜在的创造才能,而且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JW盖泽尔:创造力和人类发展,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卷,第496、499页)。在我国

2、,应试教育导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对青少年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压抑,其突出弊端便是求同伐异。求同本身没有错,因为世界具有统一性,求同能够形成人们对世界的较为一致的认识,进而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合作。然而,世界又具有多样性的一面,各种差异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权利,因此在“求同”的同时还应注意“存异”。如果通过“伐异”来“求同”,将使世界失去活力,走向单一和贫乏。教育上的求同伐异,则会压抑受教育者丰富生动的个性的发展。求同伐异的表现普遍存在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中,普遍地存在于毫无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这里见惯了的是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核,缺乏

3、对差异性的尊重、宽容和保护。著名作家牧惠先生说,如今学生的作文:得按照如下的模式写:引论一一概述材料23句;简析材料12句;提出中心论点。本论一一举出典型例子,最好是一正一反;分析例子,一段;引用名言12句;分析名言。结论回应论点12句;回应材料12句;小结全文1-2句。如果不套着模式写,肯定要扣分。哪怕你写得非常漂亮,也要扣;“从命题立意到遣词造句,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而且居然有了模式一一我算了一下,是三大部分合共十股,比老八股还八股的新十股”。当下流行的“标准答案”排斥了孩子们异想天开乃至合理想象。据统计,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测验和考试,如此“千锤百炼”,足以使“凡问

4、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老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错了,学生也不应在公开场合当面反对。有人曾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发现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事实上,教材也好,教师也好,错误都是难免的,奇怪的是有错而不准学生置疑。一家颇有名气的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小学数学参考书,在大讲了一通,对应,理论之后,举出若干事物让孩子划出其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小鸟”的对应物本应当是“蓝天”或“森林”,但在本书的“参考答案”中,“小鸟”的对应物居然是“笼子”!更严重的是,这种明显荒唐的“参考答案”却具有决定学生分数甚至命运的权威。尤其令人忧

5、虑的是,在现实的教育中,越是具有创造精神的儿童,越容易受到打击。有一本小学教材,要求学生在“米”和“厘米”两个概念中选择一个填入“小学生课桌长30()”一题中。一位孩子动了一下脑筋,发现课桌一般总在60厘米左右,既不可能是30厘米,更不可能是30米。可是,当孩子兴奋地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发现时,却不仅未获鼓励,反而遭到老师的奚落:“书上怎么写就怎么填,何必多事!”一些能独立思考的儿童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乃至一种傲气,较少畏惧,较少抑制,较少戒备,较少考虑自己是否受欢迎,不善于矫饰,不善于防御和自我保护,不怕嘲笑、羞辱和失败。当他们迷于自己的兴趣时,会忘记一切,忘记自己也忘记观众,忘乎所以,得意忘形,

6、出现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最简单的变式”。这些儿童需要挑战性的学习活动、理解人的教师以及高度个人化的学习机会,倘若没有特殊的帮助,这些儿童就会变得烦躁,显示出故意行为或离群索居,所以,具有创造性的儿童要求教师特别敏感和通融。可是,恰恰相反,这些儿童却难容于保守的教育者,极易被理解为对教师权威的蔑视而迎来当头棒喝,受到讥讽,受到呵斥,受到攻击,遭到的挫折常常和缺陷儿童一样多。求同伐异的教育极易扼杀人性中丰富的创造精神,降低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创造性是人的最根本的本质。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

7、创造活动”,“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却出现了教育程度越高、创造性越是下降的咄咄怪事。有人做过一次调查:在黑板上划一个圆圈之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小学生的回答最为丰富多彩,说是零、圆圈、苹果、太阳、月亮、汽球、车轮、铁环、月饼等等;初中生除了说是“零”、“圆”之外,还有说“球”的;高中生除了说是“零”、是“圆”之外,就不能说出更多的答案了。这种随着知识的增多,想像力却越来越贫乏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专家分析说,理性知识的增长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想像力的贫乏决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不是也说明了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的

8、教学模式和标准化的考试答案窒息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智慧火花呢?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像的能力,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求同伐异的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文秘网!教育还易于养成善于揣摩、善于迎合的奴性。先生写过一篇应考的遗传性的短文,说:“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些应考的性质,就是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看作主考一样。所说的话、作的文,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与他的实际生活都不发生关系。是甚么残酷的制度,把我的民族性弄成这样的不自然!”这是多么发人深省!近年来听说一些教师在钻研“阅卷心理学”,研究分析阅卷者的心理特点,以便“知己知彼”,好指导学生掌握阅卷老师的心理,在答卷时能投其所好,获取高分。这简直是机关算尽了。我们知道,一个人在表达的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一个人说得头头是道,但如果说的都是空话、套话、假话,不是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这样的表达就成了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掩盖的是真实,展示的是虚伪。这种引导虚伪和迎合的教育,将在总体上增进中国人的虚伪程度。(摘自教育失误论,孙孔懿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