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第9单元 训练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51856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第9单元 训练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第9单元 训练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第9单元 训练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第9单元 训练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第9单元 训练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第9单元 训练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第9单元 训练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单元训练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选择题1(每小题2分,共20分)1. (2022荷泽质量检测)1949年9月,当国旗图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某实业公司在三天之内就做了四千多面。包揽做国旗的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明连夜地赶,也还是不能湎足顾客的要求”。这说明()A.民众追求新的社会风尚B.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C.新兴政权得到民众认同D.国内工业生产技术落后2. “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A.建立起

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B.实行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3. (2022石家庄模考)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一直进行妖魔化宣传。朝鲜战争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存在疑虑甚至恐惧,认为中国是一个进攻性很强的好战国家。1955年,中国取得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进展。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外交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的布局C.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支持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4. (2022浙江五校高三联考)周恩来曾在某次会议前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有经验,但那是野

3、台子戏,那是无法无天,什么也不怕,闹翻了也就那么回事中国是一个大国,来参加一个正式国际会议了,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材料所说的此次“正式国际会议”()A.主要解决西藏地方的双边关系问题B.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C.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D.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5.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列各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20世纪50年代作为指导中印关系的基本准则B.和平共处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指导原则C.“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此原则的运用和发展D.提出的目

4、的是加强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6.(2022浙江德清县高三模拟)”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会议,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它还让世界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中新中国的分量。”此评述所涉的会议()A.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B. 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国家关系C.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D.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 1950年至1953年上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化教育运动。全军参加文化学习的人数达150多万

5、人,其中干部32万人。全军共抽调14万干部担任文化教员和其他教学工作,每个连队配备34名文化教员。这一运动()A.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完成B.为抗美援朝奠定了胜利基础C.初步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D.提高了广大官兵的文化水平8. 1954年,有学者对中国23个省的15432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户占有耕畜0.64头,犁0.54部,贫农直接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费用为3.5元,中农是7.6元。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新中国()A.土地改革运动未取得成效8 .传统经济结构彻底瓦解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D.照搬苏联模式弊端显现9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某漫画家创作的漫画敬祝进步。在那个激情四溢的年代,类似的

6、新闻漫画在各种报刊上频繁登载。这反映了当时()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了!”1953年:“哈!我相信你!”A.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新闻事业积极响应祖国建设的号召C.报刊业的迅速发展D.“一五”时期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10.如图为1953年发行的宣传画。该作品创作的背景是()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B.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进二、选择题11(每小题3分,共15分)U.(2022济宁月考)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土改中出现的一些政治运作方式和民众动员手段,如阶级划分、典型示范、群众运动、培养积极分子等,对此后的乡村社

7、会运行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就是土地改革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分配,也是社会关系的再调整。该观点意在说明土地改革()A.促进了乡村社会治理建设B.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有利于城乡关系协调发展D.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12(2023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联考)1949年,一些国家的外长(下表)纷纷致电周恩来总理,承认新中国。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时间国别10月3日保加利亚外长、罗马尼亚外长10月4日匈牙利外长、朝鲜外相10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副总理代外长、波兰副外长10月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外长A. “一边倒”方针的实施B. “求同存异”方针的实施C. “另起炉灶”方针的实施

8、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行13. (2023嘉兴市高三模考)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钞票式样设计新颖,打破了传统纸币呆板的四边框结构形式,采用左右花纹对称的规格。其票样正面图案见下表统计。由此可见,第二套人民币设计的特点有()面额票样正面图案面额票样正面图案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1角履带拖拉机2角火车5角吉林丰满水电站1元北京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龙源口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人、农民像主题思想鲜明、突出政治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特征A.B.C.D.14. (2022浙江新高考历史预测卷)如表为19521958年广东省

9、农业总产值发展速度表。据此可知()时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农业总产值发展速度10.5%11.29%11.78%-3.46%10.07%9.34%28.26%A.农业发展速度持续上升B.人民公社化运动弊端显现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D.国家战略推动农业发展15.(2022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如图为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时的情景,号召“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可推知当时()A.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粮食问题B.为志愿军赴朝参战提供物资C.劳动竞赛促进工业“大跃进”D.增产节约运动促

10、进了工业化三、非选择题(共30分)16.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1I钢生铁发电量口中国田美国二英国材料二“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我国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11、的原因是什么?(6分)(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9分)17. (15分)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国”一词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材料二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

12、,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一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材料三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1929年3月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1936年10月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1949年9月中国人

13、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元朝时期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邹容对“新中国”的设想,并结合所学说明邹容设想的“新中国”在近代中国是如何实践的。(5分)(3)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任选一个时期,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