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定义、种类、作用、例题解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53478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定义、种类、作用、例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定义、种类、作用、例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定义、种类、作用、例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定义、种类、作用、例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定义、种类、作用、例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定义、种类、作用、例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定义、种类、作用、例题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定义、种类作用.例题解析)01一、比喻(一)定义、分类及作用内涵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举例坤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分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坤边女子光彩照人、洁白明媚,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和依恋之情。(一)举例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

2、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

3、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一一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例5:“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

4、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春夕酒醒皮日休四弦才罢醉蛮奴,郡醒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注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郡醒(IIngIu):美酒名。1.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定技巧)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伤心之

5、泪,(释运用)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析效果)02二、比拟内涵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作用使用比拟可以让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富有情趣,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分析:本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古诗鉴赏,主要是拟人。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

6、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例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

7、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例5:“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咏白海棠)“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

8、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麋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感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解析第一步: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关键词判断修辞手法。从词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主要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目的。抓住“争先”“度战”“缴缠”分析比拟手法,从这三句整体上分析排比手法。第三步: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效果。比拟手法重在分析“生动形象”,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对气氛的

9、“渲染”。答案比拟、排比。(明技巧)“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战”,用“争先”“鹿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析作用)“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析作用)03三、隐语(谐音)、双关内涵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

10、题)举例分析: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指愁人之“泪”。表现了伴随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和至死不渝的真挚之爱,动人心魄。例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

11、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04四、借代(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诗中以“丝竹”代音乐。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12、诗中以“杜康”代酒。例5:“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例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例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帆”,原指挂在

13、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例8:“橘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橘”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橘橹代战船。例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间州(今四川间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

14、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 .【设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解析】“烟尘”并非自然界中的烟尘,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战争”,这也与后文相应。“请缨”可联想到高中课本中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可知该词还有其暗含的意思。【答案】借代,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担忧。用典,如“请缨”,主动担任使命,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视听结合”“反问

15、”等再加以分析亦可。)05五、夸张(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内涵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作用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举例分析:本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诗人愁思之深重悠长。06六、对偶(一)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一)种类:形式上:1.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坟对联)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

16、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2 .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3 .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一一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内容上:1

17、.正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一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2 .反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一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3 .串对偶(流水对):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

18、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三)作用: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四)举例:例L“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例2:“宜

19、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07七、设问(一)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二)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1、“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例3、“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醐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

20、起下面分层次叙述三国人物英雄业绩的内容。08八、反问(一)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二)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例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例2、“江东子弟今虽在,背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引人深思。09九、互文1、定义:把属于一个诗句的意思,分写到两个诗句中,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作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其特征是“文省而意存”,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考点上不常见,属于理解上的语言障碍。2、作用: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

21、整齐、语言简洁明快,能增强语句的对称性和的律感,使意境更深,韵味更浓。例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例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儿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面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010十、列锦(一)定义: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

22、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例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运用列锦格而传诵至今的名篇。前三句由九个定中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可以说是一个镜头,这几个镜头又组成了一幅浑然一体的画面。例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在这首诗后两句中,没有一个动词,甚至也没有一个虚词,每个小句用三个名词性

23、词组组合,以形象代替叙述,把时间、地点和战争事件表达出来。例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011十一、叠词(迭词)迭词,又称叠字、叠词、迭字、迭音、重言、重字,是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迭起来使用。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例2:“千门万户瞳瞳日

24、,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例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例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这里的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012十二、顶真1、定义: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使临近的句子头尾相连,上递下接。2、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例、“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末句紧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几,一

25、以贯之,顺势而下,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013十三、通感1、定义: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2、作用: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例1、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在视觉“日色”这个名词上,用“冷”这个形容词,从人的触觉上去描写,把景物写活了。例2、“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杳“(李白)。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

26、,视觉通于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014十四、用典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古诗词中的用典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咏怀五百字)点化前人语句,出自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季而不知发”。引用神话传说,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都运用了杜宇的传说。还有运用历史故事,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

27、塞)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015十五、反复(一)反复的概念:反复修辞,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二)反复的种类: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如: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

28、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艾青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为了赞美保姆一一大堰河的勤劳和善良,艾青在这里一连反复使用了六个“她含着笑”,使勤劳而乐观的保姆形象跃然纸上。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诗歌中的反复又称“复沓”。它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现强烈的感情,强调主题,加强语气,增强旋律美,起着一唱三叹的作用。“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

29、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叠唱”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如:关雎:参差存菜,左右流之。参差存菜,左右采之。参差存菜,左右笔之。(三)反复的作用: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舌美。(四)反复与排比的区别: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

30、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如:北宋欧阳修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李清照词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均为反复修辞。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如梦令春景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注】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红溜:形容花朵娇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

31、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6.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鸡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

32、轻柔典雅,工丽含蓄。【答案】CD【解析】C项,使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不是实写,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D项,不是比喻而是拟人或反复。(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7.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答案】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用典。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诗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6分,每种手法及准确分析2分,答对3种即可得满分。只有手法,没有分析不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