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66327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促进食品检测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向行业企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食品安全专业群组先后进行直接企业走访24家,电话拜访12家,信函调研23家,共计59家食品相关企业单位。通过调查信息统计分析,了解了当前企业对食品检测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最新要求,为2018级食品检测与安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宝贵信息,使人才培养达到国家职业技能相应等级,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调研背景“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

2、大产业。近10年来食品工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拉动了全国工业的增长点。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法可依,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2016年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工作,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离不开具有食品检测专业知识的人才的培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食品药品

3、监督管理专业(方向为食品检测技术)2011年被确定为央财支持重点专业,并于2013年11月顺利通过建设验收,为食品安全与食品检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调研目的与内容(一)调研目的为了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改革,本专业组成员对食品检测人才需求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目的是为全面解本专业的市场以及行企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岗位指向、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针对性等方面的问题,探索专业建设的方向,制订科学合理的食品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体现在两方面。1 .从行业企业的角度了解行业企业对当代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

4、的要求,对当代毕业生知识技能的要求,对当代毕业生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发面的要求,对学校教学硬件软件的要求等;2 .从毕业生的角度了解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和不足,了解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要胜任当前的岗位工作还有待提高的知识、技能或能力,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为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二)调研内容1 .本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基本状况调查内容:(1)人才市场的主要工作岗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2)各大网站对本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及能力要求;(3)文献资料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4)文献资料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2

5、 .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内容:(1)企业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2)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因素;(3)毕业生目前单位的性质及状况;(4)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5)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6)学生工作适应程度、胜任程度及工作满意程度等信息;(7)行业、企业希望学生胜任的工作;(8)行企希望学校在教学中应加强的课程和实践性环节;(9)企业当前最需要的岗位人才,检测、品控这些岗位人才是否稳定;(10)企业对检验领域的新技术应用程度情况;(11)企业对我专业的建议。3.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发展需求情况调查内容:(1)毕业生现从事的岗位;(2)毕业生目前的岗位薪酬情况;(3)毕业生毕业后升迁情

6、况;(4)毕业生毕业后更换单位及岗位情况;(5)毕业生工作对口情况;(6)毕业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内容对工作的指导情况;(7)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评价;(8)毕业生对母校的建议。三、调研对象与方法本专业调研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6月;调研范围以近年来食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相对集中的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食品行业的国有、三资、民营等企业、相关兄弟院校、毕业生、文献资料、网站等为调研对象;调研目标人员主要是技术人员(含技术工人)、工段长、部门主管(含车间主任、制造部、设计部、技术部等)、企业技术负责人、人力资源主管、销售人员、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本专业毕业

7、生;调研形式为问卷调查、座谈会、用人单位走访、电话、网站查阅等。其中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100份,回收93份,其中企业24家,大专院校3家。具体见表31、32、33。表3-1食品检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象与方法一览表调研内容调研对象调研数量调研方法1.本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基本情况人才市场、网站、文献资料50家咨询、阅读、整理2.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发表情况与本专业相关的食品类企业24个座谈、问卷、电话3.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发展需求情况本专业20152018届毕业生205人座谈、走访、电话表3-2调查的主要企业一览表序号行业、企业名称企业类型所在地区调查时间调查方法12表3-3调查本专业毕业生一

8、览表届别专业方向调查人数调查时间调查方法2015食品检测532017.12座谈、走访2016食品检测502017.12座谈、走访2017食品检测472018.4座谈、走访2018食品检测552018.4座谈、走访四、调查结果及分析1.食品企业调查基本情况(1)食品企业人员技能证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江苏省食品企业从业人员中,取得各级别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的人数比列总数还不到60%,有待提高。取得专业技能证书的从业人员中,初级工、中级工占了绝大多数(84%),技师和高级技师很少(5%)。这主要与目前江苏省食品药品产业还处于发展中期阶段有关。调查中,有很多企业就表示,职员特别是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技能

9、水平亟待提高。见图31oi%nIF说理二.国t图3-1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技能证书情况(2)食品企业对从业人员能力和学历要求本次调研中,被调查的从业人员在食品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经验方面,具有610年工作经验的占14乐而随着食品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特别是现代生产技术的兴起,有大量新生力军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如下图3-2所示。 20隼以上】19年 6*10年 1” i军以内图3-2食品企业从业人员经验情况调查数据还显示,食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已经从唯学历论逐渐转变为学历能力并重的模式。在从业人员中,只凭能力和经验的占26%,本科学历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占31%,大专学历并具有职业技能的占3

10、5%。如下图3-3所示。大多数企业在调查中表示,对于新进人员一般要求有专业技能或者工作经验。博士本科大学6专及以下 力嬉冷型图3-3食品企业从业人员学历与能力情况(3)食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职务岗位分布在被调查的食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工作职务岗位分布如图3-4所示。可见,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生产工艺管理、生产操作、质量管理与控制相关的工作,这些岗位一般都要求比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16%11%38%食品、食品、食品、食品、食品、药品分析检测员药品质量管理员 药品营销员药品生产工艺员药品研发员仪器维护员图3-4食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职务岗位分布2 .本专业毕业生调查基本情况(1)

11、毕业生收入情况3000-iIiiiiIii苏州常州无锡南京上海淮安宿迁地区图3-52018届毕业生收入统计图3-7毕业生对社会交往要求强化结果统计7J-I-Li-I-TIFi三埠K样T0tiAHBUl11l*耳前*图3-8学生对用人单位评价图3-53-8表明: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实习就业过程中最重要,后期的继续学习能力也被突出重视。在众多能力中,以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专业实践等能力学生和企业普遍认为相对较为重要,对学生后期发展具有较大影响。而学生当前所看重的是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这是留住学生,让学生安心工作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调查结果还表明食品检测专业85.5%的毕业

12、生就业专业基本对口,能够较快的适应目前的工作占87.3%,能较好的胜任所从事的岗位占90.6%,并且对目前的工作较为满意。3 .课程安排调查基本情况表3-4课程安排调查结果统计序号课程名称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1食品生物化学41552食品毒理与卫生81513食品快速检测技术244食品理化检验技术245食品感官评定技术246食品微生物技术247功能性食品61358化验室组织与管理31749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20410食品检验综合训练21311仪器分析技术222120顶岗实习182413毕业项目410105 .食品企业岗位设置基本情况通过调研,对企业的高技能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结果显示,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岗位主要围绕着食品生产的中心过程设置,其中,与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相关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程度比较高,如表3-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苏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好,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稍微高一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地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较苏北地区稍小;但是,总的来看,目前江苏省在岗的食品检测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随着食品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这种需求必将更快地增加。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责无旁贷,也必须抓住机遇,大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我省食品产业发展培养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表3-5食品企业岗

14、位设置与人才需求情况序号岗位设置高技能人才需求构成比例%实际持证比例%需求情况苏北地K苏南地IX其它地IX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其它地区苏北地IX苏南地IX其它地IX1食品生产工艺员75%85%5%10%紧缺口一般紧缺口一般2食品研发员80%90%10%15%紧缺口一般紧缺口一般3食品营销员90%80%与苏南地区基10%18%与苏南地区基紧缺口一般紧缺一般与苏南地区基4食品分析检测员90%85%本相同15%20%本相同紧缺口一般紧缺口一般本相同5食品质量管理员85%85%10%12%紧缺口一般紧缺口一般6仪器维护员60%70%15%15%紧缺口一般紧缺口一般6 .调研情况小结(1)食品检测技术专业毕

15、业学生就业基本对口,能够较快的适应目前的工作占,能较好的胜任所从事的岗位占,具有相应岗位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并且对目前的工作较为满意。(2)总体而言企业和学生双方都比较满意,并且建立了互信双赢机制,学生可以按规定按时间完成相关实习作业,为将来的就业做好铺垫,企业则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有利条件,将学校学习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业务和学生发展能力。(3)食品检测类专业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而全,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对产品工艺、设备等相关知识也应要有一定了解。此点在我们学院是本专业的一个短板,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知道甚少,甚至有的从没见过。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知识学

16、习做到面面具到,所以要想对所有的食品类知识了解只有适应加大学生顶岗实习力度,强化学生企业学习实践,做到企业学校共同培养,如对于企业对学生需求量大的可以开设厂中校办学模式。(4)学生实习就业稳定性较差,这次调查发现目前学生还未出现离岗或转岗现象,但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解释一般离职集中时间段主要发生在春节过后,具体原因很多,有家庭原因,有企业原因,有工作环境原因等。大学即将毕业,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目标,此时处在一个波动期,很难让学生在一个企业实习固定不动,另外受到校内其他因素如同学、学长的影响,更加难以控制,对工作憧憬、迷茫,难以客观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我们学校可以通过聘请已毕业的学生返校做一下详实的报告

17、,同时请企业专家对学生加深实习就业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企业,多走入企业,这样学生更容易锁定自己的目标,减少换岗、跳槽。(5)对课程体系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应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强化技能训练,加强技能的考核和培训力度,考核内容与工作场景吻合。同时可以丰富公选课门类,如增加礼仪、创新创业等课程选修,为学生早日进行社会,适应社会提前做好准备,打下基础。(6)加强安排教师进企业实践煨炼,教师既可以增加与企业联系,同时也助于学生的毕业项目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校企深度合作的形式可以进一步深化,选择意向明显、有实力的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课程和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解决。(7)有些企业

18、在学生回校答辩的问题上希望学校考虑采用企业答辩等形式开展,这样对于企业和学生双方都有利。学院今后应探索更加合理的学生毕业相关工作,保证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利益。(8)增强校企沟通,搭建校企互通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动向,针对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急时提出解决方案,针对企业发展动态做到精准把脉,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夯实基础,为学生就业打造坚固的校企合作机制,从而加强了校企的深度融合,为师生今后培训、燧炼、实习做好前期铺垫工作。(9)食品类专业跨度较大,学生检测知识掌握了,对很多产品工艺、设备等相关知识不了解,甚至从没见过,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有所学习,要想对所有的食品类知识了解的比较透彻

19、很难。培养方案中建议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的环节,在毕业实习之前,学生能对感兴趣的食品大类中的某一典型小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过硬的技能。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考虑让学生选择2-3典型小类。(10)学生就业稳定性较差,在企业升职受到影响,原因复杂。主要是大学刚毕业,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目标,此时处在一个波动期,很难让学生在一个企业实习固定不动,从院系层面上讲,受到校内外因素的影响,更加难以控制。学院可以加大学生在外实习的力度,让学生多出去几次,这样到毕业实习的时候,学生更容易锁定自己的目标,减少换岗、跳槽。(三)进行全面的课程内容改革,对内容要大胆进行删改,如加入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等,朝着社会

20、需要的方向迈进。强化技能训练,技能包括各种:专业技能、人文技能等。学院加强这些技能的考核,考核内容尽量与工作场景吻合。(12)加强教师的驻企业力度,教师首先能胜任企业的相关工作,才可能带领学生胜任相关的工作。(13)企深度合作的形式可以进一步深化,选择意向明显、有实力的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课程和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解决。订单班如班长班等,目前还没有收到较好效果,可能跨度较大,因为能做好班长,不仅是专业知识的问题,更是一个同学专业知识、领导能力、为人处事等能力的综合。(14)学生实习后期与学校沟通联系不够畅通,学生换岗跳槽后学校信息更新不畅。学校可以考虑定期对学生就业动态进行信

21、息更新。学生反应实习过程中毕业项目的指导较少,学院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毕业项目的指导机制。(15)有些企业好岗位需要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学生在外换岗后找不到合适岗位待业等情况明显。学院可以在网站上定期开展网络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平台。(16)毕业生对学院的后期实习就业工作部署不明确,学院信息的传达不够流畅,学生的毕业工作需要更加协调、减少重复性工作和往返学校处理的工作。(17)有些企业在学生回校答辩的问题上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导致学生对工作和毕业项目不能够恰当处理。学院今后应摸索如何更加协调学生毕业时期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在3-5天之内集中完成毕业的相关工作。(18)搭建校企互通平台,

22、及时了解学生动向,针对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急时提出解决方案,针对企业社会发展动态做到准确把脉,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务实基础,为学生就业打造坚稳航母,从而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五、调研后的思考通过企业岗位需求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最终确定了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掌握食品检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面宽、适应性强、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能力突出的特点,能在食品生产、检验、储存、流通、使用和管理等岗位从事食品加工、原料及产品分析检验、质量鉴定、食品销售的市场开发与经营等工作,达到职业技能应有的要求,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

23、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1 .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再分析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个因素中,约92%的企业看重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安全文明生产能力,思考和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自学能力,质量、安全、效率及环保意识非常需要。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可以从事食品检测、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产品开发等相关岗位工作。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见表3-4。表3-4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一览表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生产车间一线的技术人员、化验员、质量控制员、营销员1 .生产车间一线的技术人员、化验员、质量控制员、营销员2 .生

24、产工艺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处理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助理食品安全师、食品内审员产品检验员1.产品出厂必检项目的检测及报告2 .检测过程常见问题的分析、判断3 .检测标准及方法的选择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高职高专办学特点和生源情况等,遵循“三结合,学检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学业考核与资格考核相结合,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技能与职业道德并重,立德尚能。理论学习与食品检测的实验实践及教学融为一体,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需调整构建了“两个基础,六门核心,四交替”递进式课程体系。即,在

25、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体系上,整个课程体系的构造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一体,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作为两个基础模块,开设六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考工、顶岗和毕业项目四大实践教学环节全程互动,交替进行。对课程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更新,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将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对检测领域的新动向以讲座形式给学生进行教学。同时,调整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技能对接,以适应学生发展要求。3 .专业定位基本准确食品企业对检验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样品采集、样品处理、理化指标检验、微生物指标检验、感官评价上。他们不仅需要一大批检验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操作技能人才,也要求该部分人才懂技术,有多岗适应能力,会分析问题造成的原因,而且具有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并在职业操守、人文修养等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适应对当前发展型企业的对检验人才的技术与管理要求。4 .专业教改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食品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食品检测与安全专业群以企业生产化验、在线品控人才培养为目标,检验过程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与行、企业合作,设计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检验过程的课程体系,强化检验实施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