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74868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6050《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06050《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06050《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06050《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06050《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6050《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050《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1 .人际知觉就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2 .身体语言: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中。来自于它们的非语言线索,称为身体语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信息。3 .通俗心理学: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学,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4 .所谓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5 .为行为中心偏见: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海德把这种现象称作“行为”吞没“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

2、作“基本的归因错误”。6 .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子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种现象称为显著性偏见。7 .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8 .习得无助: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即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从而产生“习得无助”。9 .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当人们感到

3、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道为什么。10 .所谓人际印象就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这种整体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外表、特质、情绪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整体印象。IL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12 .新近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13 .晕轮效应是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14 .

4、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定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校等方面。15 .所谓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16 .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自我表现的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18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19 .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

5、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20 .登门拜访: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21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22 .全面宣传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把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这就是全面宣传法。23 .睡眠者效应:一则

6、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称为“睡眠者效应”。“睡眠者效应”本质在于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要比忘记沟通内容更快一些。24 .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是关于态度对象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识等。25 .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人们会因为认知失调而体会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26 .承诺升级: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这个方案之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仍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

7、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o1.人际反应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27 .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28 .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29 .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这是美国

8、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30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31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32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1的相互关系的总称。33 .自我暴露就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达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34 .人际吸引又

9、称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35 .犯错误效应: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力又增加了一层。这称为犯错误效应。36 .强化是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包括行为产生之前的前因和行为产生之后的后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变环境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37 .互补性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38 .人际冲突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为。39 .比较水平指的是个体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所感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

10、的值受到该个体所了解的所有交往结果的影响。这里所有的结果的值指的是个体直接体验到的或者是象征性(符号性)体验到的结果。40 .社会两难情景是指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种情景。4L合作是指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现象。42 .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的行为,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43 .建设性冲突:凡是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建设性冲突。44 .互动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45 .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个体单独时以及有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

11、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46,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47 .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是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48 .责任扩散:给对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当有许多人同时在场的时候,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49 .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50 .自我奖赏是指利他行为发生后,个体会感觉到愉快、自豪、骄傲,感到满足的现象。5L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

12、失个体可辨别的一种状态。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地影响群体中遵从的程度。52 .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53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54 .感染:由榜样解除内心约束就是行为的感染。55 .模仿就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56 .时尚又称时髦,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57 .社会舆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58

13、.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者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59 .反模仿是指个体观察了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后,采取了一种与他们对立的行为,或者相反而极端的行为。60 .独立是指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力作出反应。6L简单地服从是指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62 ,内心接受是指既在公开行为上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63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64 .社会助长指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65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

14、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66 .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67 .强化指的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68 .情景认同指的是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社会行为方式。五、简答题1、简述相似性能导致吸引的理由: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能保证态度正确的基准。(3)能得到预期的报偿。(4)被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受。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2、简述影响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1)回报与自我暴露(2)喜欢和自我暴露(3)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速度3 .简述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学说,你从这个学说里学会了哪种调整情绪的方法?沙赫特一辛格认为,情绪

15、的产生是环境、生理和认知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认知因素起最主要作用。(仅供参考)方法:(1)处于恶劣环境时要改变自己对情景的认知评价;(2)身心与精神密切相关,要设法改变生理因素;(3)要脱离情景,脱离刺激。4 .哪些因素导致了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上的偏差?原因:行动者与观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得出不同的结果。(2)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行动者角度,行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所以更可能利用环境提供的线索来作为归因的基础。相反地,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环境成为了背景而行动者的行动成了注意的中心,行动吸引了观察者作出因果解释。3、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产生的原因有

16、哪些?(1)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这时往往会失去判断的能力和自觉性,陷入“当局者迷”的境界中,而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2)当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的时候,主观上会否认其他的观点并坚持主见,并按照自身的意志去行事,不容易接受其他的意见和建议。(3)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即为大家所知的时候,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不愿意接受其他的意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支持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2)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和困境。4、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哪些改变?(1)是动机

17、上的,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2)是认知上的,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3)是情绪上的,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5、简述归因治疗中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干预的方法:可以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评价。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缓解焦虑紧张。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重新树立信心,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4)能改变对失败的归因,产生外部的归因,树立良好的归因习惯。6 .利他行为的决策过程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对紧急事态的注意。首先知觉到问题存在并引起注意。第二步:正确地解释情景。判断它是否是紧急事态。第三步:对个人责任的决定,对自己是否有行动的责任作出决定。第四步:

18、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第五步:执行助人行为。7 .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有哪些?旁观众效应情景的模糊性榜样人物的作用求助人物的特点8 .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有哪些?(1)助人者的心境(2)同情和内疚(3)个性9 .怎样理解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奖励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0 .哪些因素会阻碍个体不去及时帮助他人呢?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害怕社会举止失措,担心因举止失措而受到别人的嘲笑。IL人际竞争和人际冲突有什么不同?人际竞争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常常在使他方遭受损害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成果达到最大化的一种社会行为。人际冲突其表现形式是个

19、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社会行为。12 .简述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策略。(1)威胁的作用。个性、挽回面子和冲突的强度。(2)协商。冲突双方有可能提供某种东西或有可能作出某种让步。影响达成一致的解决办法的因素:A最初的立场;B让步;C通过代表解决冲突;D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3)仲裁。当协商无果时,就需要通过中间人作出仲裁来解决。(4)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以达到求同存异、解决冲突。13 .简述引起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对稀有资源的竞争。(2)归因。(3)报复。(4)信息沟通不良。14 .冲突的形式有哪些?(1)个人内部的冲突A接近一接近型B回避一回

20、避型C接近一回避型D双重接近一回避型(2)人际冲突A“零一总和”冲突B“非零一总和”冲突15 .简述印象形成过程的三个成分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1)认知的对象一一即行动者,(2)认知的主体知觉者,(3)交往的情景。16 .简述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对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与客观物体形成印象的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我们会形成有关他人的协调一致的印象。(2)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有效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因为评估会影响对有关知觉对象的其他判断。(3)中心特质的作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特

21、质只起着边缘的作用。前者就称为中心特质。17 .简述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式。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相加而得到的。平均模式。平均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加权平均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每个特质对整体印象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其权重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对每一个特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均。18 .简述印象管理的主要理论观点:(1)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之后,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从而逐步学会了印象管理。自我表现论认为

22、,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社会情景相适应的形象,并确保从他人那里获得彼此都感到愉快和维护自我的评价。亚历山大提出的情景认同论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做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19 .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1)情景因素。环境的性质影响了个体决定建立何种形象。参照群体的认同。(31其他人的影响。自我表现会受到同伴特质的影响,人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与自己喜欢的人的类似性。20 .简述印象管理的作用首先,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

23、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其次,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尤其是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以纠正这种误解。第三,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我们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中作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21 .简述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间协调和认知失调。(1)认知无关。认知无关描述了一个人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认知无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2)认知间协调。如果一个认

24、知能推出另一个认知,这两个认知就是协调的。(3)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22 .简述认知失调程度的影响因素(1)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失调程度随着差异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23 .简述减少认知失调可以采用的方法(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互相矛盾,我们便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和其他一个相一致。(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一个或多个协调性认知来减少。(3)改

25、变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对失调的影响必须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24 .简述诱导服从实验得出的结论第一,行为可以改变态度,与一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第二,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25 .简述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1)自愿选择。(2)承诺。责任感。(4)预期的消极后果。26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1)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

26、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一摄取一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27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所在。(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28 .为什么说人

27、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29 .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30 .简述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3)防御功能。调节功能。31 .简述学习理论关于态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由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

28、促进的心理倾向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3)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的行为。(4)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32 .简述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下列几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1)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3)交往的对象、性质。个体的自我意识。33 .简述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1)内化。人们接受社会的行为规范而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内在尺度,用这个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尽量与社会保持一致,与大多数人形成共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内化多属态度的认知部分,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部心理基础。同化。在交往中人们总是以其他社会角色

29、的态度、意见、观点、行为作为参照系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化多属于态度的情感成分,它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直接推动力。34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1)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2)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X重要性)(3)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个体一般采取自我辩护的过程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具体方法是:改变认知。(4)当人们面临多种可能选择时,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要减少这种不协调,可以采取重新评价选择对象的方法

30、。(如减少未中选对象的吸引力,增加中选对象的吸引力,于是可以得到一种心理平衡。)35 .简述莱维特的人际关系沟通网络模式圆形传递。这个模式没有核心,信息传递过程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轮式传递。这种沟通模式是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链式传递。在这个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4)Y式传递。这个沟通模式的特点是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采取轮式传递的并往模式。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应采用圆式交往模式。36 .简述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交往模式(1)单线型。(2)集中型。(3)偶然型。(4)流言型。37 .简述人际关系的结构(1)生

31、活型。(2)劳动型。(3)休息型。(4)学习型。38 .简述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德创立的。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具体地说,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它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2)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3)提出了一个人际交往的公式:刺激一符号的意义f反应,并由此提出其象征性交往的模式图。39 .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修茨的人

32、际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1)包容的需要。(2)控制的需求。(3)感情的需求。40 .简述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程度,及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其理论要点如下: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内心有某种需要时,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明确途径,实现这个需要目标的可能性时,其积极性最高,往往表现出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2)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激励水平=期望值X效价这个理论认为

33、影响激励的因素除期望值与效价外,还有关联性(指工作绩效和所得报酬之间的关系)、报酬、能力和个人选择的特定行为方式等因素。4L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亚当斯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期待公平是个人内部愿望,他人的情况常是个人确定公平标准的依据之一。当个体发现自己付出多获得少,或者获得多付出少时,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紧张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某种程度的改变。亚当斯认为,当一个人觉察出他工作的努力与由此作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之比

34、,同其他人的投入与结果之比相等时,就显得公平,否则就不公平。42 .简述自我导向中目标的寻找和选择是怎样进行的?(1)确定目标。以肯定的方式确定个体的目标是可取的。一个积极的目标既是一个良好起点,又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选择目标。一个合适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可以实现的。为了选择一个现实的目标,采用自我障碍也是有效的。(3)记录行为。选择目标后,还要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记录行为的有效方式。43 .卡罗利是怎能样区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的?(1)问题识别(本人而不是其他人对目前行为中暂时冲突的识别);(2)承担义务(个体不仅必须了解问题,而且必须对觉察到的问题进行自我控制);扩展

35、自我管理(包括自我监察、自我管理、自我强化);习惯形成(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44 .计数法的记录行为方式有哪些形式,各有什么特点?记录消耗的能量数和工作量,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记录总持续时间和行动所耗费的时间,这种记录形式比较费力。(3)记录某种行为产生结果所需的时间。45 .有效的强化必须服从哪些原则?它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一般它必须是方便且可立即使用。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即强化的结果必须是有效的,能指导个体去实施,并产生良好的结果。46 .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文化态度,实际上是个体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内

36、容。(2)装饰,包括个人装饰和家庭摆设等方面。(3)风度礼仪,个体在环境中的外在形象。生活行为,包括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47 .研究偏离和独立的意义:非遵从行为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常常是非遵从的人,了解人们发生偏离行为的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个人的幸福,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48 .遵从行为中行为感染存在的前提条件有哪些?(1)观察者受到激励,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动;观察者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是没有完成它;(3)观察者看到了一个榜样完成了这种行为;(4)观察了榜样之后,观察者完成这种行为。49 .研究时尚有哪些现实意义?第一,代表着群体新思想、新价值和新行为方式的形式过

37、程。第二,有助于对时尚概念、特点,时尚文化的机制和规律的理解。第三,有助于发展生产、调节市场需求的参考价值。50 .人们的时尚现象有哪些特点?包含内容广泛。从低到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2)表现方式独特。人们习惯于将标新立异作为时尚的表现,注重自身与他人的不同。变化的速度很快。时尚是一种短期现象,尤其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信息沟通的速度越来越快,使时尚的变化呈现短期化的特点。受崇拜对象影响。受个体崇拜心理的影响,崇拜对象的行为往往是个体的重要选择。时尚的象征作用,代表着个体某些方面的特色,是个人身份、地位、财产等方面的体现。(6)时尚的层次。受个体的教育、文化、风俗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呈现

38、差异性。51 .简述人际的非言语沟通的方式脸部表情。目光接触。(3)身体语言。52 .简述海德的通俗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另一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就要预测人们将怎样行动。就一般人而言,都或多或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那么,我们怎样作出因果关系的归因呢?海德认为我们利用一条“不变原则。如果把原因归因于内在状态,如行动者的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和态度能力等,这种称为内在归因;如果把原因归因于外在状态

39、,如运气、任务难度等,这种称为外在归因。53 .简述相应推论理论的主要观点相应推论理论由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一般来说,我们根据行为等特殊信息来推论出相应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性。相应推论指的是,推论出的行动者的内在心理倾向性同这个人的外在行为相符合相一致的程度。两者相一致、相适应的程度越大,我们作出归因的信心就越大。决定相应推论程度的因素有: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性。54 .简述韦纳的成功与失败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韦纳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类别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归因就是在成功或失败体验中的归因。韦纳提出归因可以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决定控制源,;二是决定稳定性。如把这个理论应用于考试成败的归因

40、,我们判断那位同学考得好的原因:因为他确实好,能力好(稳定的内在归因);因为考试容易(稳定的外在归因);因为他做了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归因);因为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归因)。因此,归因的类型有四种类型,即能力、任务难度、努力和运气。55 .简述控制源理论的主要观点控制源理论是罗特对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心理控制源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罗特认为,对于行为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强化来源,人们所抱的期望是不同的。某些人把他们自己看成是有能力控制强化的事件是否产生,这些人被称为“内控者”;还有一些人认为强化的事件不是由自己控制的,而是由运气、机遇,以及其他人

41、等等这些外在因素所控制,这些人被称为“外控者”。内控性一外控性,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论述题1 .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1)痛苦归因通过改变自我归因中的一个因素,研究者可以使被试增加或减少其对痛苦的知觉和忍耐力,让病人把他们情绪上的激起归因于其他外在刺激,那么这些症状(如恐惧、焦虑)就会减弱或消失。这种归因可以帮助个体渡过困境和缓解问题对自身造成的压力。2 2)“错误归因”治疗。原理:即不主张用寻求隐藏根源或重新学习的方法,而从认知的水平上去纠正,主张使病人对激起原因作出错误的归因,即令其用某种错误的判断去替代那个真实的原因,从而使得病人得到治疗,让其问题自动地解决。这种治疗涉及伦理问题

42、,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个体的痛苦体验,引发不良的心理反应。3 3)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是,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这种解释直接关系到他的反应的强度和自身的心理健康。2.试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景因素。包括人际间的交往距离、交往频率、交往中的集群性和个体的体验性等。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类似和互补。交往对象的熟悉,态度的相似,兴趣爱好价值观的一致,需要和个性的互补,都影响人际吸引的深度和强度。3 .几种常见的人际吸引是如何解释人们的人际吸引现象的(1)强化理论。根据强化理论,人们喜欢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

43、情感不愉快的人。(2)相互作用论。当两个个体在相互交往中经常感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定,感到心情愉悦,而且非常乐意与对方交往时,他们之间就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互酬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报答行为。(3)得失理论。这种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的,研究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并没有像讲坏话然后再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有情形来得更吸引人、讨人喜欢。当交往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所改变时,更能影响自己是否喜欢那个人的态度。相等理论。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报酬的相等来衡量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的,人们希望交往中自己的代价和报酬自始至终保持平衡。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要看当事人觉得这种关系的维

44、持是否对双方都有益处来决定。即建立人际关系要看是否能获利,是否有需要,从而决定自己的交往行为。4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以貌取人”的原因有哪些?第一,生活环境告诉我们,只有“漂亮”的人才值得爱。第二,人们常常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会觉得荣耀和光彩,仿佛自己的身价也随着提高了。第三,传统习惯认为,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好的品质,并非常自然地把一些好的品质加到漂亮身上。第四,爱美是人的天性。5 .试论述影响合作有哪些因素。(1)回报。人们对合作的行为常作出合作的反应,而对于竞争的行为往往作出竞争的反应。但是个体是否遵从回报规范则具有个体差异,这种因素对合作的影响是复杂的。对他人动机的知觉。对他

45、人的特定的合作行为,我们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去进行解释,我们决定是否合作,取决于我们对他人内在动机的归因,但是,在某些情景中,我们本人的合作或竞争的行为也会影响对他人的归因。对其他人的行为的解释有时也反映出我们的动机。(3)沟通。实现共同目标,有时要进行协调,有效的沟通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沟通可以促进合作的进行,增加成员的团体认同感和合作的机会。(4)威胁。轻度的警告可以促进合作行为,但是,威胁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导致发生对双方都会蒙受损失的报复行为。(5)群体规模。当一件事涉及很多人时,个体很容易想到,即使本人作出很小的努力,或甚至不作任何努力,整个事情也能完成。群体规模与合作之间存在负面

46、关系。个人倾向。一个人是属于竞争型的或合作型的个人特征也是影响合作的因素。6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中,求助者经常表现出哪些特点?(1)依赖性。利他行为的实质是一种对于处在需要帮助境地的人的一种反应,但是接受帮助的人的依赖性会影响利他行为发生的频率。依赖可以是一种稳定的特点。(2)亲密关系和吸引力。亲密关系意味着互相依赖和帮助的义务。人们往往赞颂帮助自己熟悉的人,同时,求助者的吸引力也会增加获得帮助的概率。(3)类似性。人们往往帮助那些自己相似的人。责任。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重要因素。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他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主要

47、原因之一。7 .综合阐述利他行为的理论生物学理论。威尔逊(EOWiIson)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利他行为,指出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是本能,即遗传获得的,而不必通过学习获得.进一步的解释是为了保存基因,两个个体之间基因的相似性越大,则当其中一个个体需要帮助时,另一个个体就越可能从事利他行为。(2)社会规范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人们按照社会规范来行动的结果。主要包括:A社会责任规范。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社会责任规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内化了这种规范,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看到别人有困难就会主动地进行帮助。B回报规范(互惠规范)。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回报规范对维护稳定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少数人可以不受助人的回报规范所约束,这些人就是高度依赖性的人。(3)学习和模仿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受到了强化。利他行为在先前受到过奖励,那么,这种行为更有可能发生;当利他行为在先前没有受到奖励或受到了惩罚,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大可能发生。A改变利他行为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