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学历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75074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学历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学历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学历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学历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学历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学历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学历案教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回到历史现场,纵谈历史人物”单元学历案(教师版)【设计依据】本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丰富文言文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积累文言句式。2 .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3 .研习史传作品,探究史传文学的叙述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4 .鉴赏史论作品的说理艺术,尝试写人

2、物短评,并对文本提出质疑或辩驳。【学习策略】1 .品评历史人物:放回历史现场,超越历史、立足当下,跨越时代2 .品评历史类作品:将史传作品和史论文章放回历史现场,分析作者看待历史的维度,认识作品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要超越时代,审视作者的立场,辩证分析作品的不足,认识史家修史观念的局限性,评论者看待历史或论述方式的偏颇和缺陷。【学习提示】重难点及学习路径1 .两篇人物传记:屈原列传苏武传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苏武传是“包举一代”的纪

3、传体断代史书一一汉书中的名篇。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力拒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位爱国者的形象。2 .两篇历史评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过秦论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纵说天下大事,却从一个极细微的角度切入。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

4、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单元选文构成】9屈原列传/司马迁史记开创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例,深刻影响着后世史学的发展和文学的创作。屈原列传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篇,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叙评结合,论中有情,辞多寄托,在屈原身上,司马迁寄托了自己“发愤著书”的同情共感。10苏武传/班固汉书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苏武传是其中的名篇。文章选材精妙,裁剪合理,善用对比,“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表现出高超的叙事艺术。H过秦论/贾谊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两篇史论作品,论述对象均为勃兴而速亡的短命王朝。作者均秉持以史为鉴的宗旨,意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并非空发学术

5、讨论。【课时安排】12课时共4个学历案【前备知识提示】一、作者介绍欧阳修(IO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6、。二、作品介绍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扬后抑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

7、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三、写作背景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四、了解历史及文体常识材料

8、一: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主要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诗文的

9、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材料二:旧五代史(节选)译文庄宗,讳名存勖,是武皇帝的长子。庄宗在婴儿时体貌奇特,厚重沉着不同于常人,武皇十分钟爱。庄宗精通音律,常让人在面前歌舞。十三岁学习春秋,亲手抄写,略通大致的意思。成年后便射箭骑马,胆量过人,心胸开阔。武皇死后,庄宗便在晋阳即王位,时年二十四岁。这一天,下诏说:“皇纲已经端正,皇宫正严整,凡内官,不应在外地居住。诏令各道所有内官,不管职位高低,必须逐个连家属一起来到京城,不得随意停留。”庄宗没登帝位时,宦官已有五百,到现在连同各道到京城的约有一千多人,都优待赏赐,衣服珍玩十分华丽奢侈,委托他们各种事务,当作心腹看待。唐朝时宦

10、官任为朝内各部门使务,各镇监军,进出时都以皇帝名义号令,作威作福,唐昭宗因此亡国。到庄宗统治天下,应知以前事为鉴戒,一旦又复兴旧弊,议论的人都为之叹息。同光二年(924)五月五日,任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任储德源为宪州刺史,都是梁朝演戏的优伶。起初,庄宗平定梁朝,陈俊与储德源都被宠伶周匝推荐,庄宗因此答应让他们当郡官,郭崇韬以为不可以,很多优伶都谈此事,庄宗秘密召见郭崇韬对他说:“我已答应了授予他俩郡官,很多年没兑现,我不好意思见这两个人,你应委屈一下听从我的。”所以有这次的任命。高季兴,曾跟随梁太祖平定青州,改为主持宿州事务,擢升为荆南兵马留后。到庄宗平定天下,高季兴到洛阳朝拜称臣,

11、被加封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对宾僚将佐们说“:新立国的皇上百战之后才拥有了黄河以南,对功勋大臣夸耀他曾亲手抄录春秋;又竖起手指说:我从手指头上得到天下。像这样那就是功劳全在他一人了,哪里还有大臣的辅佐之功!而且皇上外出游乐狩猎十天半月都不回,朝廷内外的人心,将怎么忍受得了,我可高枕无忧了。”五代史伶官传序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五代史伶官传序课时:3课时【学习目标】1 .熟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章大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 .了解欧阳修及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3 .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和写作意图,深入体会文章

12、将“盛衰之理”归于“人事”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4 .学会运用文中观点佐证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事迹,再以诸子散文单元名言警句论证庄宗失败之因。【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一:挖空练习,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课文重要实词梳理(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人的作为)哉!原(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和他)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遗憾)也。与尔三矢,尔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无忘乃(人称代词,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13、(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头)告庙(祭告祖庙),请(表示恭敬、慎重)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名作状,在前面)驱,及凯旋而纳(收藏)之。(第三段)方其系(缚)燕父子以组(泛指绳索),函(名作动,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傩(与“仇”同义,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名作状,在晚上)呼,乱者四(数作状,四方)应,仓皇东(名作状,向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抑或,还是)本(考察,探究)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14、忧劳可以兴(使兴盛)国,逸豫(安乐)可以亡(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第四段)故方(当、在)其盛也,举(全,整个)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形作名,极小的事),而智勇(形作名,聪明勇敢的人)多困于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岂独伶人也哉?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译文: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译文:可见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学习任务

15、二:重点文言字词句梳理(一)通假字跳已灭(同“仇”,仇人)(二)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词义理梁君臣之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负而的驱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前仓皇卷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一夫率呼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乱者回应数词活用作状语在四方忧劳可以举国,逸豫可以幸身动词的使动用法兴:使兴盛;亡:使灭亡夫祸患常积于留微,而曾男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三)古今异义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至于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从事则遣丛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泛指般属官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人事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作

16、为今义: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等工作(四)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翻译句子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判断句(也)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者也)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判断句(也)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为)命丧国亡,被天下人讥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于)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状语后置(于一)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盛以锦囊状语后置(以)用锦囊盛着(它)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以)当他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

17、子还矢先王省略句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座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于)可见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学习任务三:教考衔接(一)情景默写之真题篇1.(2021年新高考H卷)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2 .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3 .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是:“,4 .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5 .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是:“6 .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7 .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

18、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答案1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2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3 .满招损,谦得益4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7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儒家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要以天下为己任,义

19、不容辞地承担社会使命。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开端。于是,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多年的仕途闯荡,风波迭起,贬谪成为常态。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O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

20、阳修的宣告。1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传播者鼓吹置之度外置身事外B.缔造者激励置之度外置身事外C.缔造者鼓吹熟视无睹超然物外D.传播者激励熟视无睹超然物外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21、B.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C.这种超脱不是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D.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答案】12.C13.D14.A【解析】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C项,上句的落脚点是“欧阳修的宦海经历和心态的变化Z下句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代文人”,只有C项”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照应前文,“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照应下一句“中国古代文人”。C项与上下文衔接的最紧密。故选C。13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

22、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缔造者:一般指对创建某个组织、有形的无形的群体甚至国家等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语境中与“践行者”相对,应选“传播者鼓吹:宣传提倡。吹嘘。激励:激发鼓励。语境中宾语是“人”,应选“激励”。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语境中“面对官场种种黑暗”的态度,而不是“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应选”熟视无睹工超然物外:超出于社会斗争之外。泛指置身事外。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语境强调老年欧阳修挣脱社会秩序束缚,追求心灵自由,应选“超然物外”。故选D。14 .本题考查辨析并

23、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中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可改为“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或“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二是语序不当,”带来的作定语,修饰“束缚”,故应将社会秩序和带来的交换位置。只有A项全部改正了错误。故选Ao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研读文本,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和写作意图,深入体会文章将“盛衰之理”归于“人事”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学习任务一:提取中心论点1 .本文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立论的依据又是什么?论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立论依据: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学习任务二:体会文章将“盛衰之理”归于“人事”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

24、值1.默读二三段,结合课下注释,找出与庄宗有关的重大事件,用原句回答。历史事件时间李存勖年龄三遗恨梁晋宿怨908年(李克用病逝时间)23岁燕王背信契丹负约三还矢破燕913年28岁逐契丹922年37岁灭梁923年38岁身死国灭926年41岁补充材料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Pai)优(杂耍艺人)

25、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O2 .庄宗的“兴”与“亡”各用了多少年?请用文中的话概括兴亡的原因。兴国用了15年的时间,亡国只用了3年时间。原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 .作者在描写李存勖兴亡时,是如何处理文字详略的?详写庄宗受矢的过程。通过一连串动作“受”、“藏”、“请”、“盛”,体现他当时虔诚郑重、矢志复仇的决心,这是“忧劳可以兴国”的体现。略写庄宗成功还矢和失败灭国的过程,这是“逸豫可以亡身”的体现。4 .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

26、么?(1)举例论证:庄宗受箭。灭燕,“系燕父子以组”。灭梁,“函梁君臣之首”。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2)对比论证:得与失,盛与衰,兴与亡,损与益,成与败,忧劳与

27、逸豫。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要庄宗不忘世仇,完成遗志。庄宗重任在肩,惟恐辜负先人之托,用兵时负矢在前,身先士卒,终于一胜再胜,大获成功。可他大功告成后,便改初衷,宠幸伶人,贪图享乐,以致政事废弛,衰败继之。作者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对比,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显示出成败由人的道理,显得令人信服,发人深省。(3)引用论证: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证明后唐庄宗因骄傲而亡国的道理,增强说服力。学习任务三:探究第四段看似“闲笔”的“不闲之处”1.文章写到第三段,论

28、点己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作进一步议论,为什么?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2.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不是,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

29、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学习任务四:教考衔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W说,自古有之,惟卒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多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期,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誓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

30、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多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欢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

31、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日:“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英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W;然而后世不岁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军,为人君者可以鉴矣。(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32、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卒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B.曾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暂时C.然而后世不单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i肖:嘲笑D.夫兴亡治乱之若迹:事情2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臣闻朋党之说舜亦不疑而皆用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场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A.和相同,和不同。B.和相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3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A.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C.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D.

33、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周有臣三千,惟一心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士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

34、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2)然而后世不i肖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6 .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答案】1.C2.D3.A4.C5 .(1)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2)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6 .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C项,i肖:责备。故选C。2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虚词的能力。结构助词,的。

35、代词,他们。介词,因为。介词,用。故选D。3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论据的能力。B项,说的不是君子。C项,说的不是小人。D项,说的不是小人,说的也不是君子。故选Ao4 .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的史实,阐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的道理。故选C。5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但:只。退:斥退。伪:虚伪。治:太平。(2)消:责备。为所表被动。称:赞美。以:因为。6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题干点明分析第3段的论证方法和思路。第3段讲了尧、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事例,从正、反

36、两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来进行论证。参考译文: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区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上,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一致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爱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

37、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相互帮助,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尧在位的时候,小人共工、欢兜等四人结为朋党,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结为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赞美,互相推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朋党,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平。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子,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子,却是一条心。”商纣王在位的时候,亿万

38、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进用他们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们,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兴起,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对党人的禁锢,把他们都放了,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被投入黄河,说:“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于是灭亡了。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的朋党的,没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时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国家混乱以至灭亡。互相赞美

39、推让而不疑忌的,没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赘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结成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没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虽多却不感到满足。前代治乱兴亡的事情,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学会运用文中观点佐证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事迹,再以诸子散文单元名言警句论证庄宗失败之因。学习任务一:读写结合,创建历史名言展板【情境创设一】某校建设文史长廊,需制作历史名言展板。请你从以下三句名言中,任选一句,以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

40、促织六国论阿房宫赋等)所列举的史实或你认识的其他历史人物为论据,对所选名言加以简要解说,200字左右。(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二)满招损,谦得益。(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示例1:魏征上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之一就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容器的水太满而溢出,就要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魏征以此谏唐太宗不可自足于现有功业而骄奢,要谦虚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太宗听从了他的劝谏,谦虚而不骄矜,最终成为一代明君。所以,自满自负会招致伤害,只有谦虚谨慎才能获益。“满招损,谦得益”,不仅对于君

41、主治国如此,对个人平时生活来说也是如此。示例2:秦皇继承几代帝王艰苦创下的功业,振长策以治天下,威振四海,却因骄奢淫逸而丧国。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秦皇灭亡之因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述的因骄奢淫逸而亡国。看那阿房宫的宫女“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然而“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秦皇荒淫之态,可谓极矣;看那阿房宫之建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缰回,檐牙高啄”辉煌之势,可谓壮哉!“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秦皇只在乎自我享乐,不顾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之音,最终走向“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示例3:明宣宗朱瞻基因为喜好促织,宫中掌事者遂每年向民间征收促织。欲媚上官的华

42、阴县令,责罚下层行政组织每年以供。下层行政官员借此向百姓摊派进贡促织的有关费用,每得到一头蟋蟀,就要倾尽几家人的财产。考取秀才久久不成的老童生成名一家的命运皆因捕促织之事起此彼伏,一波三折,成也促织,败也促织。百姓的喜怒哀乐与个人前程全系于朱瞻基喜好促织一事之中。正所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百姓的积怨,由征促织之事起。即使向民间征促织不是朱瞻基本意,奈何“天子一蹉步,皆关乎民命”。帝皇所宠溺的人与事,往往成为他失去江山的致命一击。学习任务二:迁移运用,为庄宗寻找其他失败原因【情境创设二】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

43、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请从以上六篇文章中选择相关名言作为论据,模拟一段穿越式的“面对面”的陈述,向李存勖分析其失败原因。(1)用当代人口吻陈说事理;(2) 200字左右;示例1:存勖,你承先王嘱托,肩负他的遗恨,可谓任重道远。因为你胸怀大志,意志坚定,做到了“弘毅”,所以才能在短短十几年间立下赫赫功业。然而你却不思进取,整日与伶人戏于宫廷,完全失去了最初的抱负和信念。老子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反之,若不能做到“慎终如始”,那么必定难逃失败的结局。示例2:老子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存勖,你破燕、逐契丹、灭梁,确实是“有力”之人。但你战胜了你的敌人,却

44、没有战胜自己。你宠幸伶官,骄淫无度,最终导致叛军四起,被数十伶人所困,身死国灭。要知道,只有战胜自己,你才是真正的强者。如果只要勇猛有力,那么你永远只能达到胜人者之境,而无法企及自胜者之境。你忘记了关注自胜者之境,不能抵御外界诱惑,不能坚持反思自我、战胜自我,终于因骄淫无度而灭亡。学习任务三:教考衔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或

45、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斗年牛;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宇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谓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

46、,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白臣,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雒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