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XX区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制度(2024年).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83823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XX区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制度(2024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XX市XX区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制度(2024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XX市XX区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制度(2024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XX市XX区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制度(2024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XX市XX区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制度(2024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市XX区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制度(2024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XX区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制度(2024年).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市XX区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制度1.目的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工作,确保疫情信息和其他监测病例依法依规上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以国家关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传染病管理办法、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等疾病监测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食源性疾病、慢性病(脑卒中、冠心病和恶性肿瘤)、伤害住院、一氧化碳中毒、高温中暑和流感样病例等疾病监测信

2、息报告管理工作。3 .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包括饮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慢性病: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和恶性肿瘤。脑卒中包括:脑梗死(163)、脑出血(161)、蛛网膜下腔出血(160)、未分类脑卒中(164);冠心病包括:急性心梗(121-122)冠心病猝死(缺血性心脏骤停)(146);恶性肿瘤包括:全部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伤害住院病例:是指医疗机构接诊的因伤导致住院或急诊观察24小时以上的病例。非职业性CO

3、中毒:泛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事件原因多以燃煤取暖为主,还包括炭火取暖、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人工煤气泄漏、汽车尾气等。高温中暑:是指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生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候群。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2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4 .内容4.1 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4、避免出现信息泄露。4.2 组织管理与实施医院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公共卫生科在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制度建设、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各科室负责人为科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报告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科室做好主动报告、查漏处理和质控管理的具体实施。任何科室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监测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4.3 病例与事件上报4.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事件发生后,有关科室或个人应立即通过电话报告,日间报告公共卫生科(0530-

5、2139070);节假日或夜间报告行政值班(13295307251,内线87251),注意报告事件发生时间、事件类型、受损情况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等事件要素,并将填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根据流程上报到XX区疾控中心和或XX区卫生健康局疾控科等。4.3.2 传染病报告:按照首诊负责制原则,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通过医院门(急)诊工作站、住院病例系统的疾病上报入口进行上报。诊断发现甲类传染病和参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应立即上报(医院上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应在2小时内完成);其他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在12小时内完成上报(医院上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应在24小时内完成)。4

6、.3.3 食源性疾病报告:4.3.3.1 病例监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等病例通过医院门(急)诊工作站、住院病例系统的疾病上报入口进行上报。病例在12小时内完成上报(医院上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应在24小时内完成)。43.3.2 暴发事件监测油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事件。首诊医生做好救治、病例报告卡上报的同时要填写医疗机构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报告登记表。在2小时内电话报告,日间报告公共卫生科(0530-2139070);夜间报告行政值班(13295307251,内线87251)。应注意报告事件中是否包含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

7、等,是否为由定型包装食品引起的,是否为发生在学校、单位食堂、餐饮服务单位。医院应在2小时内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事件并转发医疗机构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报告登记表。43.3.3 动监测:接诊到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为主诉的感染性病例时,接诊医师应开具食源性主动监测的检验单,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报告的同时填报标本采集信息。43.3.4 专项监测:接诊到疑似由李斯特氏菌引发的,先兆流产、自然流产、早产或死产的孕产妇病例,以及罹患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婴幼儿病例时,接诊医师应开具食源性李斯特氏菌专项监测的检验单,采集血液、

8、脑脊液或妊娠组织等标本,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报告的同时填报标本采集信息。43.3.5 性病报告:住院病例中脑卒中、冠心病新发病例和恶性肿瘤首次入院病例均应报告。各有关科室应在患者出院后48小时内通过医院住院病例系统疾病上报入口进行报告。43.3.6 院伤害病例监测:因伤害住院的全部病例,因伤害在急诊观察超过24小时的病例,因伤害死亡而未住院的病例均应报告。各有关科室应在患者离院后48小时内通过医院住院病例系统或门(急)诊工作站的疾病上报入口进行报告。对同一患者先后因住院伤害的,应分别填报。43.3.7 感样病例监测:作为国家级流感哨点监测单位,医院每周一向国家流感监测信息平台报送前一周的流感样

9、病例数据。小儿科门诊和内科门诊承担流感样病例监测(在门诊患者病历页面勾选流感病例)和流感样病例标本采样任务(医院每周送检标本不少于20例)。43.3.8 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确诊后24小时内上报。43.3.9 温中暑:确诊后24小时内上报。5.奖惩制度5.1 奖励机制:对规范、准确、及时上报的传染病、慢病、一氧化碳中毒、高温中暑、伤害监测病例,给予上报人员5元/例的奖励;流感样标本采集10元/例的奖励;食源性疾病给予上报人员病例10元/例的奖励、病例加标本采集的为20元/例的奖励、阳性结果的给予医生60元/例和检验科40元/例的奖励、检测病例同时给予检验科40元/例的奖励、暴发事件给予500元

10、/起的奖励(多个科室共计)。5.2 处罚机制:对本制度监测的病例及事件发现后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及医院制定的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理:5.2.1 对传染病、食源性疾病、慢性病、一氧化碳中毒、高温中暑、伤害报告卡填写漏项缺项、信息不准确的直接责任人处以20元/例的罚款。5.2.2 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或重大事件的,谁漏报、迟报,谁负责,扣首诊医生30元/例,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扣科主任20元/例。情节严重者,造成疫情和/或舆情播散的重大事件,根据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定要求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523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

11、,扣除责任人当月奖金,并通报全院;若不按要求进行补报的,扣除责任人当月工资、奖金,并通报全院。5.2.4 漏报、瞒报、缓报、谎报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罚事件漏报环节的当事责任人100元/人(首诊医生、公共卫生科、应急办、夜间行政值班人员)。对未按要求报告事件或病例致使疫情和/或舆情扩大,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的,对漏报、瞒报、缓报、谎报的责任人员将依据医院有关管理办法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5.2.5 系统查漏功能提醒的病例超应处理时间24小时未处理的,按照漏报对待。对查漏功能提醒的需要上报的病例故意处理为“重复”或者“不需要报”者,按照漏报病例处罚要求的2倍处罚;造成疫情和/或舆情播散等重大事件时,按照522和524要求处置。6.参考制度本制度应参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传染病管理办法、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慢性病及死因监测管理办法和住院伤害病例监测管理办法等文件执行。7、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制度自动作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