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84408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镇位于*县城以西33公里,全镇幅员面积77.Ol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3.06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2.16万人,城镇化率40缸近年来,承担了省“百镇建设行动”重点镇、市小城镇建设示范试点、县重点镇建设、县扩权强镇等改革试点,荣获“全国重点镇”“*最美古镇”“省历史文化名镇”“省环境优美示范镇”等荣誉。在“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大背景下,镇党委班子,紧密结合实际,镇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县域副中心和幸福美丽*”的总目标,“活力新城、韵味古镇、秀美乡村、幸福家园”的总体定位和“高点定位、改革创新、项目支撑、投入拉动、产业富

2、民”的发展战略,镇从此开启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篇章Q镇承担了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任务(全国90个、全省5个镇),通过3年的试点期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镇村环卫一体化、投融资体制等,将镇发展成为以城带乡、乡村联动、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增强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通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统筹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镇规模持续扩张,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品位不断提升,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0.27平方公里、新增常住人口2000余人。根据镇实际,我们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一、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探索背景:当前镇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3、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还比较远。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化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所造成的。具体方法:充分结合幅员面积广、农村人口多等实际,重点在就地就近城镇化、壮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档次等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探索。一是做美城镇。乡镇城镇建设正处于强基础的攻坚时期,打好基础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首要任务。两年来,镇通过实施雨污管网分流、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实施数字城管和小天网、建立消防站、改造提升凯江河堤、建设月牙湾休闲

4、广场、综合市场改造、标准化幼儿园、高速公路出口及连接线和2.8公里城镇主干道等工程,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让在镇上住的居民可以享受与县城同等的居住环境,真正实现了留得住、能发展、心舒畅。二是扩大中心村。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发现,在镇有许多村的重建(新建)房户都渴望到场镇买房,以便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家庭条件不足以支付巨额的购房款,让他们进退两难。为了增强中心村的集聚效应,经党委会集体研究决定,选取了红梁、南斑、新庙等3个中心村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等模式引导周边群众到中心村建房居住。配套建设中心村学校、医院、道路

5、、绿化、亮化、文化广场、供水一体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让住在农村的群众能享受与城镇同等的公共服务。此外,在群众集中建房意愿强烈的村中,还选取了3个具备建设新村聚集点的非中心村实施建设。这种新村聚居点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镇将在试点基础上推广下去,成熟一个就建设一个。根据我们的实践,通过建设城镇、中心村的模式,让镇内形成梯次发展、差异化发展体系,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就业需求等实际选择适合的方式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二、探索引导群众参与建设的体制机制探索背景:突出坚持谁受益、谁参与的原则,引导群众参与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的思路来建设*。具体方法:镇采取“政府引导

6、、财政补助、群众主体”的方式,项目建设上将过去的“政府配餐”转变为现在的“群众点菜”,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群众、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通过前期调研和论证,观音寺街风貌改造采取“三统三自”模式(统一设计、统一材料、统一施工,自行确定施工队伍、自行采购建筑材料、自行监督施工质量)进行。一是成立自改委员会。召开居民大会,80%以上居民赞成统一改造之后,再选举产生自改委员会组成人员。二是确定建设方案。由自改委员会牵头制定建设方案、资金测算、群众筹资等,召开居民大会,90%以上居民同意方案后启动实施。三是启动工程实施。按照通过的建设方案,确

7、定施工队伍、材料采购队伍、质量监督队伍、资金管理人员等,按建制镇资金管理办法进行定额补助。通过此模式,不仅减少了财政资金压力、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三、探索投融资体制机制探索背景:小城镇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光靠一个镇的财政可用资金来建设好、发展好、改革好小城镇是不可能的。项目建设的方式灵活多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创新投融资的方式方法。具体方法: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月牙湾休闲广场、滨江步行街建设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村(社区)集体融建”方式共建,村、社区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社会资本参与,达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集体资产提质增效的目的。古镇旅游开发中,成立投融资平台公司

8、,将古镇范围内的政府资产注入平台公司,政府和公司各占一定股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经营模式,加快古镇投融资建设步伐。四、探索镇村环卫一体化体制机制探索背景:通过调研发现,镇农村普遍存在生活垃圾产生量大、成份复杂、再利用率不高,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也无法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处理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采取单纯填埋、临时堆放焚烧、随意倾倒三种。为了美化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垃圾再利用率,镇选取建林办事处试点探索镇村环卫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具体方法:通过健全“四级运转模式”,真正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利用化、处理生态化的目的。第一级以农户为主体“源头分类”。以农户为主体,开展“源头分类二第

9、二级以社为主体“由社致户”,每社安排垃圾收集员一名。第三级以村为主体“以村纳社”,每村安排垃圾转运员一名。第四级以总支为主体“集中承载”,扶持设立数个“*再生资源回收分中心”并择地建设“有毒有害垃圾转运站二至此,从农户源头分类开始,有机垃圾及其他垃圾已由农户自行“消化”处理,再生资源进入了再生资源市场进行市场化流通,有毒有害垃圾由镇上统一组织转运车辆运至专业处理公司进行处理。五、探索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探索背景:镇产业带动作用不强,非农就业结构不合理,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表现为产业单一,人气不旺,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第一产业发展比重大,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聚集效应。然

10、而镇是*历史文化名城*县的西路重镇,拥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如吴氏宗祠、建林驿站、峨落山寨、古城门及城墙、盘龙寺观音殿、四大会馆、观音庙。文商旅农林融合发展是镇的主攻方向,目的就是让镇的旅游资源变为真金白银。具体方法:引导*从传统农业镇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镇转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扩大聚集效应。以“*古镇”为载体,促进文商旅农林融合发展。一是发展规模农业。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县委“3+2”产业布局,支持镇内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中连片发展清香藤椒、道地药材、优质稻米三个“一万亩”产业,提升农业产业的经济带动能力。二是开发建设*古镇。按照旅游规划方案,采取“设计带招商”方式,政府配套建设古镇及周边协调区基础设施、风貌打造(比如:河堤建设、观音寺街改造),整体或分割引进旅游公司开发古镇,让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业。三是打造古镇周边产业。编制完成了镇一镇五村旅游规划,依托凯江悠美环境,沿江规划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产业带,依托*人气旺、商气旺等优势,布局餐饮娱乐等新型业态,打造特色街区。健全返乡创业扶持体系,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让古镇周边区域有看点、有亮点,形成吃住游玩一条龙旅游服务,整体延伸*旅游产业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