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84999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市气象局一、*气象事业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1(一)*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1(二)主要成绩2(三)存在问题6二、十四五时期*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8三、*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11(一)指导思想11(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四、*气象事业十四五”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16(一)重点任务16(二)重大气象保障工程22五、保障措施28*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啜展规划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保障作用日益凸显,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2、结合*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一、*气象事业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一)*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良好,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气象保障国家战略逐步深入,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效益,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将如期完成。“十三五”期间,重点完成了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综合保障一期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以及*市气象局业务用房改造工程、*气象观测站建设工程、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建设三期工程、区域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项目、市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

3、业系统等*项全局性重点工程,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在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生态文明保障、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目标领域的发展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二)主要成绩1.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基本建成,累计投入*万元,完成*市气象局业务用房购置和改造工程,建设了*国家气候观象台业务用房、生态实验室,*观测站整体搬迁,*区观测场改造,有力提升了*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能力和水平。综合业务系统日趋完善,针对*气候特点,研发了*市智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预报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晴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乡镇气温预报质量连续多年全省排名第*位。

4、标准化建设了*市气象局信息机房,规范化搭建了系统网络和服务器,精准化研发了气象应用资料内外网气象基础中心数据库,气象数据交换存储能力显著提升;研发了气象装备运行监控平台,提升了气象装备保障能力,气象设备稳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地面观测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全省排名第*位。建立了省级气象仪器检定分中心,承担起*各地市气温传感器、天气现象仪等检定任务。科技人才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坚持引进与培训提高相结合,接收引进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人,全市气象部门现有研究生*人,大学本科*人;副研级高工*人,工程师*人,人员结构日趋合理。2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2G传输升级至

5、4G传输,传输及时率年平均达99.5%以上,连续多年全省排名第*。全省率先实现应急广播系统行政村覆盖率到100%,在线率年平均达95%以上,多年排在全省前列。全省率先开展社会化装备保障工作,各项传输质量均远高于省平均线。乡镇、街道灾害易发区建设*个实景监测站,提升了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积极做好人工增雨工作。全市共组织增雨*次,出动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装置*车次,发射火箭弹*枚,对缓解全市旱情、增加我市水资源总量、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质量、湿地生态修复和降低火险等级发挥了重要作用。3 .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完成了*气象为农服务平台建设,在*区*集团开展了“物联网+气象”为农服务试点工作。开发了智慧

6、气象APP,开通了*气象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针对旅游、交通、电力、石油化工等9个行业,研发*种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旅游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全市建设实景监控系统、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和预警大喇叭,建立了农业气象试验基地*个。4 .气象改革全面深化。全面规范市、县气象部门行政审批流程。按照市委、市政府“放、管、服”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非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资料审查、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气象审查*项权限下放至县区,并派驻人员进驻审批大厅服务。完成了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取消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收费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收费,防雷中心人员经费、办公

7、经费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5 .气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强化防雷安全管理,每年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防雷装置检测覆盖率为100%。加强气象执法,累计组织开展防雷专项执法检查*次,依法下达气象行政执法通知书、行政处罚告知书*件、强制执行催告书*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件;开展彩球施放巡查*次,查处违法行为*次。气象行政执法到位率为100%,6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了“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文风、会风、学风、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完善廉政防控风险体系,不断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党组纪检组配备了专职纪检组副组

8、长和*名纪检干部。累计开展专项巡查*次,综合巡查*次,印发巡查通报*份,监督整改问题*个。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设立机关党支部,配备了专职党务干部*人。大力弘扬气象精神,推动和谐部门建设,市气象局机关党支部连续四年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党组织”。(三)存在问题“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融入式气象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公众气象服务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随着用户需求、服务方式的变化,我市公共气象服务的传统供给方式难以满足需求。个性化、交互式、智慧型、基于位置的智能气象服务还不完

9、善;气象服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工作还需加快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乡村振兴保障能力还需提高;面向交通、环境、海洋、能源、旅游、物流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气象服务还需大力发展;广泛借助社会资源向社会普及气象科学工作还需加强和改进;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制度还需健全和完善;气象服务市场培育力度还需加大力度等。二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时效相对短,预报预测平台不完全具备先进性、便捷性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动力框架精度不高,卫星、雷达资料同化技术发展与同化能力相对滞后,新资料应用能力不足。短时强降水、台风、雷雨大风、龙卷等主要致灾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研究深度不够。精细化预测能力差

10、。重大灾害性天气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与实际业务应用需求还有差距,业务系统功能以及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支撑不足。三是通信基础设施更新滞后,业务系统容灾能力薄弱,信息化、集约化、智能化水平未与技术发展同步气象装备保障支撑能力不足。市级自动气象站计量检定处于起步阶段。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气象信息网络结构随着气象信息化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全市气象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亟需提高;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基于大数据发展智慧气象服务能力不足。四是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在满足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需求方面存在差距。事业发展亟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关键领

11、域领军人才不足,且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对基层业务人员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围绕新形势下事业发展,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统筹机构编制资源、优化干部人才队伍结果还需进一步加强。干部人才管理的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五是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党的建设统领气象改革发展的能力不足,党建与气象业务深度融合的质量不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促进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形成合力的机制不健全;气象文化建设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充分,气象服务理念、气象服务品牌和气象管理体制机制等气象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对

12、薄弱。二、“十四五”时期*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气象事业从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到全面建成气象现代化体系的重要时期。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和加快建设气象强国的新任务,给*气象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1 .党和人民的期望为新时代气象事业赋予了新使命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

13、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建成气象强国的奋斗目标,也为新时代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使命。2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给气象保障支撑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针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围绕东北振兴发展,*总书记强调要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14、党的十*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一条基本方略,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气象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围绕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和*振兴发展等方向谋划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提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既顺应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对气象工作的新要求,又与长期以来的各项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一脉相承。3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需求党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15、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气象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及时的预报预警和精细普惠的气象服务,对于保障人民保护生命安全、赋能生产发展、致力生活富裕、守护生态良好具有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十三五”以来,气象事业在供给优质服务产品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但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复杂局面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需不断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气象预报预警和服务质量,以适应和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针对性的气象服务需求。4 .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为气象事业发展明确了新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

16、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气象强国建设,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局提出要着眼于建设气象强国目标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科学谋划更高水平的新时代气象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求以气象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为引领,对标气象国际先进水平突破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抓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提高预报准确率,着力提高防范化解气象灾害重大风险能力,着力提高气候资源保护利用效率,全面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质效。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明确了新的目标。5 .科技与创新驱动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引

17、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以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深化科技改革。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信、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不断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引爆点,也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海量气象数据相关关系、规律分析挖掘提供了技术支持;5G技术将大幅提升观测分辨率、预报精细度并将拓展更多新兴服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识别方法将有效实现天气实况自动判识、灾害性天气自动预警和风险自动识别。卫星、雷达、飞机等多维观测技术推动大气信息获取向遥感、精密、立体、多圈层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气象信息向传输快速化、管理高效化、应用云端化方

18、向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也促使气象服务向智慧化、便捷化、全方位发展,科技突破成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引擎。三、*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东北、*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以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

19、目标,以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聚焦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气象保障。(二)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发展气象事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转化为气象事业发展成效,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推进、重大工作安排都能全面落实到气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2 .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当好生命安全的守护者、生产发展的护航者、生活富裕的助力者、生态良好的践行者。3 .牢牢把握推动气

20、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气象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4 .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必须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和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发挥气象服务在应急救援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发挥气象部门在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的综合枢纽作用。5 .牢牢把握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格局,健全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创新生态。(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以服务*发展战略

21、为重点、趋利避害并举的气象服务体系,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开放协同的科技人才体系,规范有序的气象治理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加显著,气象服务保障国家人民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作用明显增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气象服务等领域保持全省前列。*市“十四五”气象发展主要指标表序号指标2020年2025年一、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水平1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2风能资源精细化模拟评估(水平分辨率:公里;高度分层:3重大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气候效应评估(个)4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覆盖率(%)5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平方公里)6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二、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22、7智能网格预报准确率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暴雨预报准确率8汛期降水气候预测评分(分)9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10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分钟)11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最小空间分辨率(公里)三、气象监测能力12省级气象观测站平均站间距及6要素及以上占比(公里;%)13垂直探测站网完善程度()14气象观测仪器计量覆盖率(%)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1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覆盖面()16气象预警大喇叭在线率(%)17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县(区)覆盖率()18人影装备自动化水平及影响覆盖面五、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19省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运算能力(Tflops)20气象大数据云存储能力(

23、TB)21市、县两级气象通信网络传输能力(Mbps)六、气象科技创新能力22气象科技成果成熟转化应用占比(%)23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产品客观检验覆盖率(%)24正高级职称人数(人)25硕士研究生人数(人)26入选*省气象局高层次人才工程人数(人)七、现代气象治理能力27完成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数28制定、修订行业、地方标准(部)29推进气象地方立法30全省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及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和旅游景点防雷装置检测覆盖率(%)四、*气象事业十四五”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一)重点任务1 .服务“四生”,提升*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1)突出气象守护生命安全先导作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夯实综

24、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强化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强化风险动态研判和基础设施设防。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制度,提高城市、农村、海洋等灾害高影响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发挥气象在防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先导作用,为防灾减灾救灾和人民群众避灾赢得先机。(2)发挥气象助推生产发展促进作用主动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着力保障*振兴发展。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开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加强粮食产区人工增雨、防雹。发展海洋、交通、城市、能源、旅游、金融、体育、健康等领域专业气象服务。

25、面向公众衣食住行健康等需求,开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分众化气象服务,创新公众气象服务业态和模式。引导气象服务消费,打造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基础支撑平台,支持社会、市场等多元力量开展气象服务,促进气象服务产业发展。(3)提升气象服务生活富裕基础作用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持续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直通式”气象服务,做好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打造乡村生态宜居宜游气候名片。推动气象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精准对接,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活、旅游等气象指数服务和流行病发生的

26、气象预警服务。开展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培育众创商业气象服务市场。(4)强化气象保障生态良好支撑作用提升新时代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能力,着力保障“美丽*”建设。加强打赢蓝天保卫战气象服务,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气象保障,提升突发环境紧急事件气象应对能力。加强生态保护重点区气象服务,开展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和变化成因分析,发展生态修复型人影业务。加强绿色发展气象服务,做好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估,开展国家气候标志、天然氧吧、气象公园申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气象支撑,开展气候资源承载力、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感评估和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分析,强化“三线一单”管控气象保障,统筹协调推进针对各类开发区、

27、产业园区、新区的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2 .对标“三精”,提升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和能力(1)推进智能精密监测发展立体化、广覆盖、智能化的气象观测。建设面向多圈层、海陆空天一体化的气象观测系统。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建设海洋气象观测网。建立适应智慧城市需要的气象观测系统。强化综合气象观测保障,提升气象观测自动化保障水平,提高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和效益。(2)发展智能精准预报发展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报。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智能型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构建多尺度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预报预测系统。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业务。打造智能型、协同

28、性、开放式的气象综合分析与预报预测平台。(3)发展智慧精细服务发展自动感知、智能制作、精准供给的气象服务。发展基于需求的精准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大力发展以基于位置、基于需求、移动式交互、智能定向信息发布为显著特征的伴随式无感气象服务供给模式。3 .构建开放协同的气象科技创新人才体系(1)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以*国家气候观象台为基础,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生态实验室、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适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特点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管理制度。(2)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和高水平气象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加快

29、优秀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保持和提升气象科技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和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并重,充分发挥引进人才在创新攻坚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带动作用。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环境。4 .构建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统筹集约的新型气象业务体制,优化市县业务服务布局分工和流程;优化市县业务服务布局,全面完成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革,推进观测装备保障社会化,发展市县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气象业务服务新业态。深化气象部门双重领导、双重财务管理体制

30、和管理机制改革,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深入贯彻实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利用大数据和气象标准加强对事业、企业、行业的服务和监管,推动形成标准先行、依标办事的行业氛围。完善气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执行,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气象标准宣贯机制和标准实施监督反馈机制。5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1)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31、做实做细常态化日常监督,充分发挥职能监督作用,推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深入落实信访稳控责任制,为“十四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及我市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特色品牌创建为载体,以争创“五星级党支部”为主线,持续推进基层党建质量不断提升。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开展特色党建品牌创建,逐步实现“一单位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有效促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3)强

32、化党建与气象业务深度融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气象部门党的各项建设。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和国家、社会需求,始终把党的建设贯穿于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全面谋划部署*气象部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工作,把党建融入*气象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落实中,切实做到党建与各项业务工作特别是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实现党建和气象事业同步高质量发展。(4)弘扬气象文化精神以加强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气象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精神”和“气象精神”,注重涵育气象文化,深化气象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全面推进文明创建晋档升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文化活

33、动,努力营造积极、团结、进步、和谐的浓厚氛围。(二)重大气象保障工程本着统筹集约、突出重点、充分对接的原则,围绕补短板、强基础、提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对标对表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要求,实施*个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1)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地面观测站网,强化气象监测手段。建设城市气象环境监测站,更新乡镇气象观测仪器,补充沿海气象观测要素,融合数字视频监测资料,建立满足天气、气候、生态和大气环境观测业务要求的全自动观测系统。提高湿地和海洋的综合监测能力,强化生态环境科研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重点把*国家气候观象台打造成集全方位观测业

34、务和引领气象科技前沿于一身的全国一流科研实验基地。继续实施*区气象局*站迁站工程、台站配套设施改造和业务设备购置,优化基层气象台站业务运行环境,解决基层台站设施老旧、功能运行不稳定以及工作环境等问题,提升基层台站对业务运行的基础保障作用。专栏1:“十四五”期间气象综合观测体系项目名称规划设计具体指标*区域气象观围绕监测精密要求,加强地面观测城区各街道建设1套自动气象站;乡测站网升级工程能力。镇自动气象站升级成6要素自动观测;增加海气通量观测设备;重点灾害防御区增加实景监测功能。(2)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台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开展气象灾害评估以及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

35、务建设。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要素信息库,开展气象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和多尺度区域风险评估。建设气象灾害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实现网格预报智能编辑、多源资料智能分析、灾害天气智能报警、预报产品自动生成,开展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建立空间分辨率*公里,预报时效10天,最小时间分辨率1小时的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逐小时更新的未来12小时、1小时间隔的暴雨、大风、大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提示产品,实现格点、乡镇及任意定制站点气象要素一体化精准预报。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专栏2:“十四五”期间预报预测业务体系项目名

36、称规划设计建设目标智能化气象灾害客观识别与预警系统基于卫星雷达、加密自动站实时监测、实现暴雨、大风、大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灾害天气客观识别、智能报警。到2025年,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88%,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80分钟。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建立空间分辨率5公里,预报时效10天,最小时间分辨率1到2025年,晴雨预报准确率92%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85乐暴小时的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实现格点、乡镇及任意定制站点气象要素一体化精准预报雨预报准确率65%。海洋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加强海洋气象监测能力建设,强化多源遥感资料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服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到2025年,建设平安海洋气象

37、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平台。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现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升级。到2025年,拓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升级改造农村预警大喇叭,提升发布速率和覆盖范围。智慧化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系统基于气象实时、历史数据,实现资料快速统计查询、决策服务产品智能编辑,自动生成、一键式发布。到2025年,对多源数据快速分析、基于阈值触发的自动制作分析和快速发布。(3)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建设生态安全气象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加强气候变化的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治理气象保障服务。建立生态综合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充分利用发挥环境、气象、水文、海洋各领域监测手段等

38、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加强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强化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全面掌握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建立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建立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平台,优化地面作业布局,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研究试验和关键技术攻关。专栏3:“十四五”期间生态气象保障体系项目名称规划设计具体指标基准气候观测场建设50m50m的国家基准气候观测场,到2025年,建成能够完成地面基准气候观测、近地层(海面)通量观测、基准辐射观测系统、地基遥感廓线观测系统、生态监测系统、大气成分观测系

39、统。拓展主观测场建设50mX50m试验观测场,主要用于服务全国各地生态科研机构开展项目提供试验场所,部分生态观测设备到2025年,北斗监测系统、反应性气体观测设备等。碱蓬草观测站建设25mX25m观测站,主要用于观测碱蓬草生长环境,开展碱蓬草生态恢复实验到2025年,建成水质分析仪;海水温度、滩涂温湿度、滩涂盐度监测系统;实景监控(监测潮汐规律、植物长势)、小气候观测系统。软件系统建设建设生态观测数据存储中心和生态气象应用平台到2025年,建成实现生态观测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应用生态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建设项目利用各领域监测手段,实现对本地生态环境立体式、多圈层监测。到2025年,与环境、气象、

40、水文、海洋等部门建立监测资料共享机制,建立资料共享数据库,加强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开发监控软件,实现对生态环境自动监测,全面掌握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生态安全气象风险评估预警项目加强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全面掌握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到2025年,建成生态安全气象风险评估预警系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优化地面作业布局,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研究试验和关键技术攻关。到2025年,建成人影固定作业点和人影作业示范基地一个,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还能满足湿地保护人影作业试验需求。(4)现代化经济体系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面向交通、能

41、源、金融保险、旅游、环境健康、体育等重点领域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分类推动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建设,构建气象敏感行业气象服务大数据集,建立基于行业减灾增效影响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业务。建立面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和装备保障体系,逐步从沿海向海上拓展气象观测业务,弥补在海上的观测空白区,开展海洋气象监测分析、预报预警等方面的相关业务能力建设,建设海洋气象公共服务系统,开发有针对客户需求的平台(网页)、港口服务APP,多种形式提供专业的气象信息。建设海上溢油应急气象保障系统,针对海上石油运输及海上作业设备密切相关的雨雪、风、雷电等几个关键性服务指标的研发,结合指标研究有个性化的海

42、上应急气象服务产品。建立分气象要素、分级别的海上应急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并提供防御措施及生产建议。建设防雷安全接地预警监控平台。专栏4:“十四五”期间现代化经济体系气象保障体系项目名称规划设计具体指标港口安全运行气象服务项目针对气象要素对港口的影响,研发更具专业性和实效性的服务产品。到2025年,开发完成海洋气象服务平台和APP,多种形式向港口提供专业的气象信息。建设100米测风塔和多风层观测系统。海上溢油应急气象保障项目研发海上运输及海上作业设备关键性服务指标,制作针对性服务产品到2025年,能够实现海上运输及海上作业设备密切相关的雨雪、风、雷电等几个关键性服务指标的研发,结合指标研究有个性化

43、的海上应急气象服务产品。(5)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新建特色农产品品牌气象指标数据库,将特色农产品相关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推动农业气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建设现代农业气象智慧服务系统,以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为重点,探索“互联网+”的服务方式,提供精细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更好地服务本地种植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突出打造*气象服务品牌。建设海上养殖气象服务系统。依托现代化气象监测设备,开展台风、暴雨、强对流、海上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服务。建立海上养殖农业气象服务指标,收集整理数据建立和分析近海养殖模型,根据沿海天气变化影响,制作海上养殖气象

44、专题服务产品,做到早知道、早预防,进一步满足海产养殖加工企业的服务需求。专栏5:“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项目名称规划设计具体指标特色农产品品牌气象指标数据库项目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推动农业气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探索“互联网+”服务方式。到2025年,建成特色农产品品牌气象指标数据库。海上养殖气象服务项目建立海上养殖农业气象服务指标,收集整理数据建立和分析近海养殖模型,根据沿海天气变化影响,制作海上养殖气象专题服务产品。到2025年,研发近海文蛤等贝类专业气象服务指标2类、专业气象服务产品2种以上。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

45、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激发气象事业创新发展活力,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二)加强财政保障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落实中国气象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把发展气象事业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在政策、业务技术、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有效落实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以及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共同推进气象在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上迈出新步伐。(三)加强考评监督建立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评价考核机制,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评估和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第三方独立评估,在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分别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督查检查,自觉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