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网工程-南区纵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说.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94298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网工程-南区纵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路网工程-南区纵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路网工程-南区纵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路网工程-南区纵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路网工程-南区纵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路网工程-南区纵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网工程-南区纵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说.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路基3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及对项目的影响(摘录于寨山坪南部路网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1 地理位置本拟建工程位于重庆市高新区,涉及到西永、曾家、金凤、含谷、白市驿等5个乡镇区域。3.2 气象、水文3.2.1 气象拟建场地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暖春早、湿度大、雨量充沛、雾日多。极端最高气温42.2C(1951年8月15日),最低气温-3.1C(1975年12月15日),年平均气温约17.1C。年最大降水量1532.3mm(1998年),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150.7mm:最大日降水量214.8mm(1964年8月28日),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124.8mm,小时最

2、大降雨量可达62.1mm:最大连续降水量过程总降水量214.8mm,降雨集中每年的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夜间降雨量占全部降雨量的6070%,降雨强度大,与降雨集中季节同步。多年平均蒸发量1034.3nun,平均相对湿度7舞,极大风18.7ms,平均风速1.6m/so3.2.2水文勘察场内的地表水体较少,以原有的山坪塘及鱼塘为主,总体水量较少;主要大型水体主要为山顶金银沟水库及罗家湾水库、西侧山脚香炉山水库及东侧山脚桂兰水库。拟建场地主要为斜坡夹“U”型冲沟地形,沟谷在雨季时接受两侧斜坡径流汇水,并向原始地势低洼处排泄;在经过暴雨后,沟谷内可能会出现多股短时地表径流,这些径流沿沟谷谷底

3、流动,并在中途逐渐汇流,雨后约1、2日地表径流基本消失。梁滩河位于项目区东侧约550m,呈南北流向,全长88km,其发源于九龙坡区走马镇廖家沟水库,流经九龙坡、沙区、北陪3区,最后在北信毛背坨汇入嘉陵江。3.3 地形、地貌拟建西永微电园科学城童话世界公园配套公路项目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勘察期间根据现场施工条件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其中北区配套公路基本已完成路基平场工作,南区配套公路线路区为原始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第一部分1设计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2020);(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

4、G/TD33-2012);(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5)公路挡土墙设计及施工技术细则(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6)混凝I二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5)(7)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DJB50/T-029-2019)(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9)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10)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2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1)路基横断面布置本项目按四级(I类)公路15kmh标准设计,路基宽9m,行车道宽6.5m,路肩2X0.5m,路面标准横坡为向外2.0

5、%,路肩标准横坡为向外3.0%o(2)超高方式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中心高程。本项目在平曲线路基超高、加宽过渡段均在缓和曲线段内完成,超高旋转方式为绕路基中线旋转。超高缓和段在缓和曲线内采用局部超高的过渡方式,外侧路肩不随超高路基一起超高,超高旋转轴为路基中线,路基最大超高横坡采用4%o(3)加宽方式采用一类内侧加宽。(4)路拱横坡不设超高路段的行车道路拱横坡采用2%:路肩横坡采用3斩始终保持向外倾斜。伏,层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砂岩、泥岩及砂质泥岩岩层结合面岩质极软,泥、钙质胶结,略有起伏,结合面结合差很差,为软弱结构面。裂隙L5:产状为182。/80,间距约1.002.0()m,延伸长度2.

6、003.OOm,微张,裂面平直光滑,呈微曲状,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L6:产状为76/84,裂隙间距LOO2.50m,延伸长度2.2Om4.00m,微张,裂隙面平直光滑,呈微曲状,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地质构造纲要图3.5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示,场区主要岩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的人工素填L(Qlml)、残坡积粉质黏土(Q4el+dl)、残坡积淤泥质粉质黏土(Q4el+dl)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砂岩。现将地层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3.5.1 第四系全新统土层(04)(1)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粘性土及砂岩、泥岩碎块石等硬杂物组成。

7、硬杂物粒径一般15300mm,含量约占3050%,稍湿,结构松散,主要为修建房屋、道路等建(构)筑物回填形成,人工堆填或机械抛填,均匀性较差。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地段。(2)粉质黏土(Q4el+dD:黄褐色,主要由粘粒、粉粒组成,残坡枳成因。摇振反应无,切拟建场地原始地形主要为斜坡地形,坡面植被繁茂,地形起伏较大,总体地势上北侧高南侧低,地面高程约290.OO366.OOm,最大高差约7600m,地面坡角一般1040,陡斜坡地段可达60以上,北区配套公路已基本完成路基平场路段开挖形成的路堑边坡主要为岩质陡坡.3.4 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北础向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在拟建线路区

8、多处基岩露头处分别测得岩层及裂隙产状,综合分析其优势产状主要有3组(分布范围详见平面图),其特征分述如下:(1)、岩层Cl产状为273。/6。砂岩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较硬,钙质胶结,岩层层面起伏粗糙、局部平直光滑,层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泥岩、砂质泥岩岩体结构类型为薄层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较软,泥质胶结,岩层层面平直光滑、局部略有起伏,层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砂岩、泥岩及砂质泥岩岩层结合面岩质极软,泥、钙质胶结,略有起伏,结合面结合差很差,为软弱结构面。裂隙L1:产状为194/86,间距约1.803.20m,延伸长度LOO2.00m,微张,裂面平直光滑,呈微曲状,泥质充填,结合程

9、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L2:产状为348/77,裂隙间距0.802.50m,延伸长度1.50m3.50m,微张,裂隙面平直光滑,呈微曲状,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2)、岩层C2产状为268ZlOo砂岩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较硬,钙质胶结,岩层层面起伏粗糙、局部平直光滑,层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泥岩、砂质泥岩岩体结构类型为薄层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较软,泥质胶结,岩层层面平直光滑、局部略有起伏,层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砂岩、泥岩及砂质泥岩岩层结合面岩质极软,泥、钙质胶结,略有起伏,结合面结合差很差,为软弱结构面。裂隙L3:产状为160/85,间距约0.6。2.40m

10、,延伸长度1.503.OOm,张开,宽度15mm,裂面平直光滑,呈微曲状,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很差,屈软弱结构面;裂隙L4:产状为90/82,裂隙间距1.203.20m,延伸长度1.8Om3.50m,微张,裂隙面平直光滑,呈微曲状,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3)、岩层C3产状为232Z9o0砂岩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较硬,钙质胶结,岩层层面起伏粗糙、局部平直光滑,层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泥岩、砂质泥岩岩体结构类型为薄层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较软,泥质股结,岩层层面平直光滑、局部略有起介质类型和地下水的减存条件可分为:松散土体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松散土体孔隙水场区土体

11、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沿松散土体间空隙向原始地势低洼处径流汇集、地表蒸发或赋存于土体空隙内形成土体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主要接受季节性降水补给,地下水水量受降雨量控制,旱季则基本无水。拟建场区岩土层主要由人工填土、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泥岩及砂岩层组成。其中:人工填上为强透水层,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上及泥岩为场区的相对隔水层,砂岩为场区的相对含水层。拟建场地原始地形主要为斜坡地形,地形起伏,有利于地下水向场地外地势低洼处排泄,现状条件下场地无大量富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本次勘察钻孔终孔后,抽干钻孔中残留用水2448小时后进行简易水文观测,鱼塘附近钻

12、孔中有少量地下水渗出,其他钻孔中未见有地下水渗出。拟建场地内地下水总体上相对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由于拟建场地原始地形为斜坡地形,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局部拟建路段上海填上层厚度大,强降雨期间,降雨下渗后将形成上层滞水或潜水,在挡墙基础施工过程中,上层滞水或潜水易向坑槽中汇集,进而对拟建挡墙基础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建议施工期间加强气象资料收集及做好抽排水措施。3.8 场地水、土的腐蚀性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划分场地环境类型,本拟建场地环境类型属山类,本拟建场地水、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3.9 不良地质现象及地

13、质灾害在勘察期间通过场地工程地质测绘调查及收集既有地质成果资料,拟建线路区局部发生过滑坡、崩塌,存在危岩,未发现泥石流等其他不良地质现象,在勘探孔深度范围内未见软弱夹层存在,无活动断裂构造通过,区域构造稳定。经工程地质调查、访问,本次勘察范围内未见地下洞室、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10 拟建南区纵线公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一览表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主要呈可塑状。在场地内分布范围广。(3)淤泥质粉质黏土(Q4cl+dD:灰色、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及少量粉粒组成,含少量有机质。流型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低,韧性低。残坡积成因。主要分布在拟

14、建线路区原始地貌为鱼塘、藕田等区域地段。3.5.2侏罗系上统蓬莱馍组(J3p)(1)泥岩(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局部砂质含量较高。强风化层岩芯多呈碎块状、短柱状,质软,手捏易碎;中等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该层分布较广泛,为场内主要岩性之一。(2)砂岩(Ss):灰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局部泥质含量较高。强风化层岩芯多呈碎块状、短柱状:中等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长柱状、柱状,少量与泥岩接触面呈碎块状。岩质较硬。该层分布较广泛,为场内主要岩性之一。3.6 基岩面及基岩风

15、化带特征拟建场地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场地内上覆土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黏土及少量淤泥质粉质黏.匕总体土层厚度较小,变化相对较小,基岩顶面埋深相对较小。基岩面坡角一般1030,原始地形为斜坡地段坡角可达60,与地形起伏线基本一致。参照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口8150/1-043-2016)第3.1.2条,将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石结构与构造大部已破坏,颜色及矿物成分明显变化,岩石被裂隙分割成块碎石状,用镐可以挖掘;钻探岩芯较破碎多呈碎块状,用手可折断,各钻孔中均有揭露。中等风化带:岩石结构与构造清晰,岩石被分割成大块状,裂隙中少有充填,不易击碎,用镉难挖掘,岩石表

16、面或裂面大都变色:钻探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用手不易折断,各孔均有揭露,未揭穿。3.7 水文地质条件3.7.1 地表水勘察场内的地表水体较少,以原有的山坪塘及鱼塘为主,总体水量较少;主要大型水体主要为山顶金银沟水库及罗家湾水库、西侧山脚香炉山水库及东侧山脚桂兰水库。3.7.2 地下水拟建场地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差,主要为雨季第四系土层暂时性少量上层滞水。依据含水工程概况根据设计方案,拟建南区纵线公路起始里程桩号为KOH)Oo.00JKO+991.976m里程桩号道路类工程地质条件边坡稳定性分路基稳定建议状地形坡角一般520%拟建公路左侧为陡斜坡,地形坡角达30。以上。线路区内无地表水体发育,地下水贫

17、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按设计路面标高填筑路基后,在本拟建路段左侧将会形成路堤边坡。本拟建路堤左仰地形陡峭,无放坡条件,直立填方边坡会产生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失糕,需进行支挡。设计拟采用挡墙支挡的措施合理可行。实填土或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按设计方案对路堤边坡进行处理后,该段拟建公路路基整体稳定性较好。明挖扩大整体式基础,建议挡土墙墙面设置伸缩缝、沉降缝及泄水孔,建议选择基岩作为挡墙基础持力层。建议路基选择填土或基岩作为持力层,境料应满足设计及规苑要求,填筑时应进行分层碾压夯实,其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52015)要求,填土承载力应经现场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各岩土设计参数见表371、3

18、.7-2.4路基设计4.1 一般路基设计1 .1.1路堤设计当路堤填筑高度小于8m时,边坡坡度采用1:1.5;当填方边坡超过8m高,则采用分级放坡,填方自上而下级边坡最大坡高为8m,坡率为1:1.5;二级边坡最大坡高为12m,坡率为1:1.75。各级边坡之间留2m宽平台,做成坡度为2%4%的外倾横坡,利于边坡排水。地面横坡缓于1:5时,在清除地表草皮、腐殖.上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堤;地面横坡为大于1: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23u4 .L2路量设计根据沿线岩土性质、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等,结合地勘报告放坡建工程概况根据设计方案,拟建南区纵线公路起始里程桩号为K0+

19、.00-K0+991.976m里程桩号道路类工程地质条件边坡稳定性分路茶稳定建议K0+000.00K0+920.00一般道路,长920m据钻探及现场调查揭示:本段拟建公路上稷土层为素填土、粉质黏土及淤泥质粉质黏土,漫靛层厚度0.6Om(ZYlO2-12.20m(ZY104),下伏基岩主要为砂岩及泥岩:本段拟建公路主要在现有道路上进行改扩建,现状地形总体较为平缓,地形坡角一般315%局部为斜坡地形,地形坡角可达30以上,局部存在陡坎。线路区内局部路段存在鱼塘、藕Ill等软土区域(详见软土调查表),地下水总体上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段拟建线路区现状斜坡未见开裂变形迹象,整体基本稳定.按设计路面

20、标高挖、填路基后,在本拟建路段左、右两侧形成的路堑边坡或路堤边坡高度较小,坡体物顺以填土、粉质黏土及强风化基岩为主,属土质边坡。设计拟采用坡率法进行放坡处理,建议坡率取1:1.50。本段拟建公路现状地形、基岩面总体较为平缓,形成的边坡高度较小,按设计方案采用坡率法进行放坡处理后,边坡沿原始地面、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性小,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本拟建路段为一般道路,可选择分层碾压夯实填土或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按设计方案对边坡进行处理后,该段拟建公路路基整体稳定性较好:建议路基选择填土或基岩作为持力层,软土区应采用换填或抛石挤淤等措施进行处理,填料应满足设计及规苑要求,填筑时应进行分层碾压

21、夯实,其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I5)要求,填土承载力应经现场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建议该段拟建公路两侧边坡按坡率1:1.50进行放坡处理,坡面采用格构植草护坡,坡顶及坡脚设置截排水系统。各岩土设计参数见表3.74、3.72KO+92O.OO-Kg991.976陡坡路堤段,长71.976m据钻探及现场调查揭示:本段拟建公路上覆土层为素填土及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主要为砂岩及泥岩:本段拟建公路段主要为斜坡地形,现本段拟建线路区现状陡斜坡未见开裂变形迹纹,整体基本程定。本拟建路段为陡坡路堤段,可选择分层碾压夯建议对本拟建公路右侧陡坡路堤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挡墙采用填方区软化路堤

22、,纵向填挖交界处应酌情设置横向排水渗沟,并于适当位置引出。对于半填半挖路基的处理,当挖方区为土质时,路床范围土质应挖除换填,为避免填挖交界处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应酌情于路面底面以下铺设23层土工格栅。为避免孔隙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填方区软化路堤,填挖交界处酌情设置顺路线纵向的排水渗沟,并于适当位置引出。填方区宜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填筑,当挖方区为强度较高的石质时,也可酌情采用填石路堤。4.1.6挡土墙路段路基设计4.1.6.1 折背式、衡亶式挡土墙(1)挡上墙墙身外侧20cm采用M7.5级混合砂浆砌筑ML30块片石,其余采用C25片混凝I-.:找上墙在施工前做好地面排

23、水工作,清除找上墙后背坡面全部上层,保持基坑侧壁和边坡坡面干燥。(2)挡土墙的施工必须跳槽开挖,每段不能大于15m,施工时严禁超挖,挖至满足设计要求基底标高后必须及时用IOCm厚C25细石碎垫层封闭;施工段长结合伸缩缝设置确定。需待强度达100%以上后,才能回填墙背填料,并分层夯实,压实度不小于94%。墙背填料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宜采用碎石、卵石、砾石、粗砂等透水较好、抗剪强度较高的无粘性上,且满足墙背填料计算内摩擦角不小于30。回填须逐层夯实,夯实时应注意勿使墙身受较大冲击影响,当墙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在坡面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呈5%反坡,然后再回填。(3)衡重式挡土墙以稳定

24、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每隔IOm15m设置一道宽20mm的沉降缝,且于地基性状和挡土墙高度变化处应增设沉降缝。沉降缝采用沥青麻丝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20OmnU重力式挡上墙基底置于以碾压密实的上夹石换填地基为持力层,沉降缝做法同衡重式挡上墙。(4)墙身在高出地面以上部应分层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间距2米,上下交错布置,孔内预埋IOCrnPvC管,最低排泄水孔底部应高出地面30cm,在泄水孔进口处应设置反滤层,在最底排泄水孔下部应设置隔水层,不使积水渗入基底。(5)挡土墙基底纵坡i不宜大于5%。当大于5%时,应在纵向将基础做成台阶式。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衡重式揩上墙大样图中的设计要求。挡上墙基础开挖坡比需

25、满足设计要求。议,本项目岩质边坡坡率采用1:0.75,土质边坡坡率采用1:1.5,同时为避免雨水冲刷坡面,在马道与坡顶设置平台截水沟。为避免由于施工爆破不当造成路坚边坡的失稳,并确保坡面平整,要求硬质岩路蟹边坡或软硬岩相间的岩质边坡开挖至距设计坡面线23m时采用光面爆破。4.L3零填零挖路堤设计当填方高度小于1.5米时,视为零填路基,对路床范围(即路床标高以下。80廛米)填料或表土必须认真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可采取翻扬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或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采取换填砂砾石或碎石或掺拌石灰方式进行处理,但考虑到施工拌和的难度及质量保证

26、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均选用换填方式处理。若采用掺灰处理时,生石灰粉掺入量不小于5%,处理后上、下路床压实度均不得小于96%。当挖方高度小于L5米时,视为零挖路堑,当挖方路基路床为土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也必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特殊处理,处理方式及压实度要求均同零填路基。当路段遇零填、浅挖路基,且为粉质砂上时,宜超挖80Cm并采取换填砂砾石或碎石。4.L4半填半挖路基设计半填半挖路基,当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采用合格填料进行换填处理,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沉降差异变形。当填方区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斜坡路堤处理方式进行挖台阶处理。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

27、采用合格填料进行换填处理,过渡段填方区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上、碎石或砂岩碎屑进行填筑,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沉降差异变形,必要时可视地面陡度及高差酌情于路床附近位置增设上工格栅。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应设置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必要时可增设纵向或横向砂岩块片石盲沟。4.1.5路基货挖交界及过渡段处理纵向填挖交界处一般应设置过渡段,其填方区长度应不小于10米,且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上或砂岩片碎屑填筑,当挖方区为强度较高的石质时,也可酌情采用填石路堤。过渡段所用材料在合同段内选取,原则上不单独调运或外购。为避免填挖交界处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应酌情于路面底面以下铺设23层土工格栅。

28、当纵向填挖交界处挖方为土质时,挖方区路床范围土质应挖除做换填处理。为避免孔隙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验锚杆的数量取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见下表。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表锚杆类型一一试验荷载值(KN)试验根数1根32HRMOO级220该类型锚杆总数的5%,且不少于5根1根25HRB400级135该类型锚杆总数的5乐且不少于5根4)、面板工程(1)混凝土:面板混凝土强度均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面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0Tnmo(2)本边坡为永久性

29、边坡,锚杆挡墙的面板均采用单边支模原槽现浇。(3)墙身设置100通长弹簧透水管,间距2.0m。在高出地面以上0.3m处通过100横向三通管排出,接入就近道路排水系统。墙背采用不小于50Cm的卵砾石堆壤等透水材料。有裂隙处和明显出水处宜优先布置。(4)挡增伸缩缝宽度20mm,伸缩缝每1525m设一道,缝内灌注沥青麻丝,施工时如遇地质情况变化应增设施工缝。(5)施工过程面板不得完全悬空。4.2不良地质地段及特殊路基工程地质评价本项目不良地质地段及特殊路基主要为填方路段水田软弱地基,采取清淤换填措施进行处理。4.2.1软弱地基据钻探揭示,拟建场地局部素填土厚度较大、结构松散、均匀性差、承载力低、未完

30、成自重固结,淤泥质粉质黏土(软土)承教力低、压缩性高、性能较差,素填土、淤泥质粉质黏土作为路基或建(构)筑物基础时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建议对填方路基进行压实或换填处理,对淤泥质粉质黏土进行抛石挤淤或清淤换填处理,压实系数、换填材料、抛石等需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经统计,本项目软弱地基全线共计195m9处,采取清淤换填、抛石挤淤措施,处理平均深度2.5m、3.5m。4.1.6.2锚杆挡墙1)土石方工程锚杆挡墙土石方开挖进程须满足挡土墙的逆作法施工要求:锚板挡墙的每级开挖高度为锚杆的竖向间距,完成该级锚杆挡上堵施工后方可进行下一级上石方开挖。2)锚杆工程:1、钻孔:(1)锚孔水平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

31、0un,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2)锚杆孔深不应小于设计长度:宜超过设计长度0.5m。(3)锚孔宜一次性钻至设计长度,确保锚固段进入稳定中等风化岩层。(4)钻孔后应将孔清理干净,并用压风机吹干,成孔后及时放置锚杆、灌浆,间隔时间不得大于6天。(5)锚杆成孔建议采用干作法施工。3)锚杆组装与安放:(1)组装前,钢筋应除油污、去锈,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根钢筋氏度误差不应大于50mm。(2)钢筋应按一定规律平直排列,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2.Om设一定位支架:(3)钢筋接长按施工规范焊接或机械连接。(4)安放锚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转、弯曲,杆体放入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5)杆体插入孔内深

32、度不应小于锚杆设计长度的95%,杆体安放后不能随意敲击、插拔,不得悬挂重:物。(6)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不低于42.5MPa不得使用高铝水泥:不得使用污水:注浆压力0.5Npa.(7)钢筋除锈后,锚杆采用M30砂浆全部封闭,施工中应使锚杆位于锚孔中部。(8)本工程在锚杆施工前,在设计的锚杆位置处做基本试验,以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粘接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及锚杆的极限抗拉承载力。试验要求及步骤按GB50330-2013附求C.2的要求进行。(9)锚杆支护施工的坡体泄水孔及截水、排水沟的设置应采取防渗措施。锚杆张拉和锁定合格后,对永久锚杆的锚头应进

33、行密封和防腐处理。(10)本工程的所有锚杆施工完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应随机抽检做锚杆验收试验,以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其试验要求及步骤按GB50330-2013附录C.3要求进行,验收试为保证回头曲线段行车视距,本次设计对一处回头曲线内侧区域进行场平设计,场平压实度不低于90%,并进行援绿处理。8路基排水工程设计8.1路基排水全段根据所调查的沿线水文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纵、横向排灌设计,现分述如下:a)路基设计洪水频率采用2(,路拱横坡采用2%,路堤护坡道、反压护道横坡均采用3%,路堑边坡平台3%,路基两侧边沟与涵洞进出水口或水沟相接,边沟纵坡一般不小于5%,特殊困难地段不小于3%。b

34、)路面水和坡面水均汇流于边沟,由边沟引至涵洞进出水口排入较深大沟渠,或通过排水沟直接引至路基以外。路线通过斜坡地段,挖方边坡上侧山坡汇水面积较大时,于挖方坡口5m以外适当位置设置截水沟,以拦截山坡坡面地表水,以确保边坡稳定。c)由挖方过渡到填方的边沟,沟底纵坡陡于30时应采用急流槽排泄水流。边沟横穿被交叉道路时,结合路口交叉设计,设置纵向排水涵或搭设蛊板跨越边沟,以保持边沟畅通和有利于车辆过往。d)为减少坡面水对挖方边坡的冲刷,在挖方边坡平台内侧设理平台截水沟,将拦截的坡面水引至路基以外。8.2路面排水双向横坡挖方路段的路面水均以漫流的形式直接排入挖方边沟,填方路段则通过填方边坡漫流进行填方边

35、沟,以避免路面水对路基边坡的冲刷。对于因平曲线超高所形成的单向横坡路段,其曲线内侧路面水的排出与上述方式一致。9弃土设计、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9.1弃土设计路基施工中清除的耕植土、低液限粘土,除可用作公路用地边界设置土域植树绿化、护坡填隙植草外,均集中弃置于设计的南区纵线的1#弃土场、2#弃.上场中(具体详见弃土场设计图)或堆放于弃.上场一角:路堤填料可利用路基挖方中的合格填料填筑。弃土场底部l2m要求弃石,土方弃于面层,并进行压实:弃土场周围应设排水沟以拦本路段填方路基一般利用路基挖方中选取合格材料作为路堤填料,并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在路堤填筑前必须一律清除原地

36、面植物根茎、表层耕植土及松软浮土等,在地表横(纵)坡陡于1:5的填方路基地段,还应开挖宽度42.Om且向内倾斜2钱的台阶;当地表覆盖土层厚度V2.5m时,宜根据情况清除表层覆土后在基岩上开挖反向台阶,以确保路基稔定。路基压实标准按重型压实标准执行,填方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和填料最大粒径应符合表4-1要求。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要求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294610下路床30-8094410上路堤80150293315下路堤150以下2902156路基防护工程设计6.

37、1 一般路基防护6.1.1 填方边坡防护一般填方边坡采用蜂巢格式进行边坡防护。6.1.2 挖方边坡防护本项目一般挖方边坡坡比为1:0.75,遇土层放坡坡比为1:1.5,本次设计1:0.75采用格架式锚杆、1:1.5采用蜂巢格式进行边坡防护。6.1.3 斜坡路堤防护为确保斜坡路堤的稳定,在开挖向内倾斜的台阶后,必须由下到上分条分幅逐层填筑,并根据斜坡的陡缓结合横向台阶的开挖,分别在路堤顶部铺设3层土工格栅,以达到填筑土与地基土的紧密结合。路堤顶部所采用上工格栅技术指标:极限抗拉强度N50kNm,2%伸长率时抗拉强度220kNm.10.1路堤施工当采用软质岩、块碎石土作为路堤填料填筑下路堤时,最大

38、粒径应满足技术规范要求。当采用软质岩与硬质岩(强弱风化岩石)混填下路堤时,硬质岩含量控制在3070其施工工艺要求和检测方法如下:严格控制硬质岩的最大粒径,即最大粒径不超过层厚的2/3: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做到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每一层的厚度不超过40cm;当硬质岩含量在70%以上时,应按填石路堤施工。在集中采用硬质岩填筑的路段,应按填石路堤进行施工。施工应控制每层填筑厚度和粒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层厚的2/3,压实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并以压实遍数控制。对于每一碾压层内部和表面之间的空隙,应用干燥的岩石颗粒及石屑等材料充填,以压实层稔定、无下沉、石块紧密为标准,由此增加路基的稔定性。10.2土工格栅加固

39、路堤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10.2.1 平整场地当地基土有其它处治措施(如设置碎石桩、塑料排水板等)时,则需完成这些处治后再进行土工格栅的施工。10.2.2 纵向填挖交界处理、斜坡路堤分别沿路基纵、横向按设计拟定的位置铺设土工格栅格栅铺设时应注意格栅之间的连接。格栅的纵、横向接缝可采用尼龙绳连接或涤纶线缝接或U形钉连接等方法使格栅向连接成整体:格栅间互相搭接宽度*20cm,在受力方向连接处的强度不得低于材料设计抗拉强度。由于格栅扭曲、皱褶、重叠,不利于发挥作用,因此铺设时应用手拉直,使其平顺均匀,铺好的格栅用钢筋锚钉固定于填筑表面。10.2.3 填筑填料在铺完格栅后,应及时(48h内)填筑填料

40、。在每一层填筑施工时,高填路堤应按“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对称进行:斜坡路堤则应按“先外后内”的原则进行。绝不允许填料直接卸在未摊铺平顺的格栅上,卸料高度生1m。一切车辆、施工机械不得直接在铺好的格栅上行走。截沟谷及坡面排水,常流水沟谷等富水地段,底部则须设片石排水沏:在弃土场下部设置护脚、挡墙或铅丝石笼等进行锁口,支挡结构的墙趾埋在冲刷线以下Im位置。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原环境自然植被面,除对本路弃土场进行必要的挡防设计外,还须进行绿化设计。绿化方式分为“还林”和“还耕”两种。对于取土坑建议选择适合当地气候、上壤、耐旱、根系发达、速生的树种和草本植物,并适当配置四季常青树木绿化,尽快固结场地松

41、散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对于弃土堆,其坡面宜“还林”绿化,因“还耕场面”须经23年光、热、水和生物作用土壤才能熟化耕作,故建议先采用快速生长的草本植物覆盖。为确保弃土过程和完成后弃土堆的稳定,必须按要求先做好排水和防护工程,分层弃置并整平碾压,弃置完成后,及时进行坡面生态防护和顶面还耕工作。10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全段路基施工宜在旱季(每年10月至次年5月)进行,以避开雨季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和农灌期用水需要造成的地基土过湿,减少对过湿路段地基的特殊处理,有利于路基压实成形。当路线经过低洼沟谷的填方路段时,除必须设置片石排水沟以加速排水固结外,在路基施工前还必须沿路线纵、横向开挖临时排水沟,以排除地表

42、积水、降低地下水及降低地表上含水量。为便于路基填筑,应在冲(坳)沟或水田地表汇水上方增设截水沟等临时排水设施拦截地表水,以减小雨季对路基施工的不良影响。为确保斜坡路堤的稳定,应特别聿视斜坡路段路堤的施工,路基设计要求采取的措施必须得到保证,即逐级开挖宽度本2m且向内倾斜24%的台阶,潼盖土层厚度V2.5m时,可根据情况清除表层覆I:后在基岩上开挖反向台阶;对于横坡较陡路段,在坡脚一定填上高度范围内分层设理土工格栅:在斜坡内侧加深边沟或增设截水沟截水,施工除按图分条分幅填筑压实外,当开挖发现水文情况变化时,尚应按以上要求作出调整,以达到埴筑土和原状土紧密牢固结合,绝不允许将填料堆码到同平面高度后

43、才进行压实,给斜坡路堤的稳定带来隐患。为确保截水沟的使用功能,截水沟迎水面垮工顶面不得高出原地表,否则必须调整截水沟设计标高。全段用作上路床的路基填料,必须通过试验进行选择,以满足路基填料最小强度(CBR)的耍求。由于规范对上、下路床及上、下路堤填料强度要求不同,施工时应根据填料料源情况进行合理调运、精心安排,以避免将强度(CBR)高的填料提前在路床以下路堤填筑中用完,而出现路床侦料缺乏现象。路面度为20cm,(1)质量标准 乐实度:96% 厚度容许偏差:+IOmm,-IOmm 弯沉值:68(0.01mm)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52.5Mpa 平整度:不大于15mm 中线高程:+5mm.-

44、20mm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横坡:上0.3%且不反坡(2)材料要求水泥稔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采用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所用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小于IOh=在水泥稳定材料中掺加缓凝剂或早强剂时,应对混合料进行试验验证。缓凝剂和早强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rrF30)的规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粒料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级配碎石,碎石压碎值不应超过30%。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2%,硫酸盐含量不应超过0.25%。粒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级配组成应符合下表规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碎石级配组成筛孔尺寸

45、(mm)四级公路37.510031.59010026.51967-909.545-684.7529-50第二部分1设计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20):2)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4)公路浙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9):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JTF20-2015);6)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7)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8)重庆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2路面结构层的设计原则(1)面层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2)基层考虑到

46、交通荷载情况、当地材料供给状况以及路面基层施工经验,在本项目的路面结构中宜采用强度高、刚度大、水稳性好、抗疲劳的半刚性基层,其各结构层厚度应经过力学计算确定。3结构组合设计本次设计路面结构组合如下:上面层:4cm改性沥吉玛蹄脂碎石SMA-13下面层:6cm中粒式密级配沥青役AC20封层:0.6Cm稀浆封层基层: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围20Cm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20Cm4材料技术要求4.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厚横坡:0.3%且不反坡(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耍求同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粒料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级配碎石,碎石压碎值不应超过26%。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2%,硫酸盐含量不应超过0.25%。粒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各种粒料,级配组成应符合下表规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碎石级配组成筛孔尺寸(mm)四级公路37.531.510026.590-1001972-899.547W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液限(%)塑性指数一说明:集料中0.5In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Inm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