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_T10003-2023环境健康名词术语.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99498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9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S_T10003-2023环境健康名词术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WS_T10003-2023环境健康名词术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WS_T10003-2023环境健康名词术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WS_T10003-2023环境健康名词术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WS_T10003-2023环境健康名词术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S_T10003-2023环境健康名词术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S_T10003-2023环境健康名词术语.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 13.020CCS C 51W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100032023环境健康名词术语Terminologyforenvironmentalhealth20237 27 5 发布2024-05-01实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基础术语14环境流行病学45环境毒理学56大气与健康67气候变化与健康78水体与健康89饮用水与健康910 土壤与健康1111 住宅与健康1212家用化学品与健康1413办公场所及公共场所与健康1514城乡规划与健康1515环境相关疾病1716环境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1917新发传染病及其卫生防护2018突发环境事

2、件及其应急处理21参考文献22索弓I231/A刖S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新彪、屈卫东、程义斌、黄靖、杨迪、赵岩、薛丽君、陈梦圆、赵悻彤。环境健康名词术语1范围本文件界定了环境健康领域常用的名词术语。本文件适用于环境健康的管理、科研及教学等相关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基础术语3.1环境environment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存在,包括围绕人类的空间及其中的自

3、然和社会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源:GB/T240012016,3.2.1,有修改3.2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media自然环境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组成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以及所有生物体。3.3环境因素environmentaIfactor环境介质(3.2)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的各种无机和有机组成成分,包括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和有益因素。它们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3.4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污染物,使得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高于环境中浓度的

4、现象。3.5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由于同一食物链上各级生物的生物富集(3.4)作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远远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1.6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受污染的环境介质(大气、水和土壤)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1.7环境卫生environmentalsanitation为改善环境质量与卫生状况,预防与减少疾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对环境(3.1)中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的研究与实践。1.8环境健康学environmentalhealthscience以环境卫生(3.7)为基础,通过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

5、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理因素与人群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对人群健康有益的环境因素,消除或改善有害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1.9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IpolIutant改变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生存或造成生态环境平衡紊乱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物质。3.10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Iutant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3.11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Iutant在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下,排入环境的一

6、次污染物(3.10)发生变化后形成与其理化性质和毒性不同的新污染物。1.12内分泌干扰化学物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影响,改变生物体及其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并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类外源性化学物或化学混合物。3.13暴露exposure个体接触一定浓度的环境因素并达到一定接触时间的过程。3 .14外剂量externaIdose外暴露剂量人群或个体接触环境介质(3.2)中某种环境因素(3.3)的浓度或含量,与暴露特征(如暴露时间、途径、强度等)有关。3.15内剂量int

7、ernaldose内暴露剂量通过测定生物样本(血液、尿液、毛发等)中环境因素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确定过去一段时间内经吸收进入体内的环境因素浓度或含量。4 .16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Iyeffectivedose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作用部位,并与健康效应直接相关的环境因素浓度或含量。3.17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暴露剂量-效应关系环境因素剂量与个体或群体健康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3.18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暴露剂量-反应关系环境因素剂量与群体中某种健康效应人数所

8、占比例之间的关系。3.19生物标志biomarker;biologicalmarker生物体内指示环境因素或其健康效应存在及其特征的可测定的指标。3.20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ofexposure暴露于环境因素后,机体内可测定的与暴露量有关的指标。包括暴露后一段时间内生物样本中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指标(内剂量生物标志),以及暴露后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亚细胞或分子等作用部位的污染物或其反应产物的指标(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志)。3.21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ofeffect暴露于环境因素后,机体可测定的反映生理、生化、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反映环境因素对机体

9、影响的生物标志(3.19)o3.22易感性生物标志biomarkerofsusceptibiIity暴露于某种特定环境因素后,能够指示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反应能力的指标,反映机体对环境因素反应差异的生物标志(3.19)o3.23人体生物监测humanbiomonitoring定期(有计划)地采集人体生物样本(血液、尿液、毛发等),测定其中的生物标志(3.19),以评估环境因素的人群暴露水平和健康影响。3.24易感人群susceptiblepopulation对环境因素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注:与一般人群相比,易感人群在更低的暴露剂量下出现健康效应;或在相同的环境因素水平下,易感人群中

10、出现某种健康效应的率更高。3.25高危人群highriskpopulation环境有害因素暴露后,出现某种健康风险较大的人群,包括高暴露人群和易感人群(3.24)。3.26易感基因susceptiblegene在环境因素刺激下,能够编码遗传性疾病或获得疾病易感性的基因。3.27基因-环境交互作用gene-environmentinteraction机体基因表达与外界环境暴露因素在疾病或健康效应发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3.28环境健康促进environmentaIhealthpromotion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动员和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环境健康的责任,共同维

11、护和促进环境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3. 29环境健康教育environmentaIhealtheducation运用教育的手段,帮助个体、群体掌握环境健康知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积极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消除或改善环境的有害因素,采取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及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4环境流行病学4. 1环境流行病学environmentsIepidemiology应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特点,研究各种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的学科,是环境健康学(3.8)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4.2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epidemiology通过在特定人

12、群中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及处理数据等来客观地描述疾病、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在人群、时间和空间方面分布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3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epidemioIogy根据所假设的病因或环境因素进一步在选择的人群中探索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所提出的假说的研究方法。4.4病例交叉研究case-crossoverstudy病例交互研究以每个病例发病前的一个或多个时间段作为“对照”时间段,将疾病发生时的暴露情况与同一个体“对照”时间段的暴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4.5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sIepidemiology干预实验interventiontrial根据研

13、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处理因素,然后追踪观察处理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定处理因素效果的研究方法,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4.6定组研究panelstudy在短时间内的不同时点,对同一组个体(通常样本量较小)进行前瞻性重复暴露和健康效应测量的环境暴露短期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4.7空间流行病学spatialepidemiology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描述和分析人群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4.8时间序列分析timeseriesanalysis研究某一时间段

14、暴露和结局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分析时,暴露和结局变量均为同一时间单位上的累积测量数值,每一个变量的测量构成一个时间序列。4.9交互作用interactioneffect一个因素各个水平之间反应量的差异随其他因素的不同水平而发生变化的现象。4.10混杂因素confoundingfactor能够掩盖或夸大某暴露因素的健康效应、与暴露因素和健康效应均有关联的外来因素。4.11健康效应谱spectrumofheaItheffect环境因素引起的不同程度健康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5环境毒理学5.1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ItoxicoIogy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有

15、害因素对机体(尤其是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是环境健康学(3.8)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5.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外源性化学物在体内的组织或器官中经多种酶的作用转化成代谢产物,导致这些外源性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它们的生物效应强度和性质、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速度的过程。5.3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effect某些环境毒物在高剂量时对生物产生抑制效应、低剂量时产生刺激效应,并且其剂量-反应关系(3.18)为双相曲线的现象。5.4代偿compensation机体的某些器官因环境有害因素的作用受损后,机体调动未受损部分及有关的器官、组织或细胞来替

16、代或补偿受损的代谢和功能,使体内建立新平衡的过程。5.5生物半减期biologicalhalf-Iife;tn生物半衰期进入体内的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衡量机体消除外源性物质能力的重要参数。5.6靶器官targetorgan外源性物质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5.7蓄积器官accumulatingorgan外源性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5.8联合毒性作用jointtoxiceffect;combinedtoxic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注: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和拮抗作用等不同类型。5.

17、9一般毒性作用generaItoxiceffect外源性物质对机体的非特异性毒性作用。按照接触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作用。5.10特殊毒性作用speciaItoxiceffect外源性物质对机体产生的致畸作用、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以及生殖和发育毒性等特异性毒性。5.11变态反应alIergicreaction机体对某些抗原(如花粉、粉尘等)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以组织损伤和(或)功能隙碍为主要表现的过度免疫应答。5.12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某些个体主要因基因多态性对一些环境因素表现出的异常反应。6大气与

18、健康6.1大气污染ambientairpoIIution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进入大气中的某些有害物质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作用(3.6),对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不良影响的过程。6.2大气污染物ambientairpolIutant引起大气污染(6.1)的各种有害物质。6.3气溶胶aerosol液态或固态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6.4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aerodynamicequivalentdiameter空气动力学直径aerodynamicdiameter与所表征的粒子具有相同空气动力学效应,密度为1g/cn?的球形粒子的直径。来源:GB/T31159

19、2014,2.6,有修改6.5大气颗粒物ambientairparticulatematter大气中分散的各种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6.6总悬浮颗粒物totaIsuspendedparticles;TSP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6.4)小于等于100m的颗粒物。来源:GB30952012,3.26.7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ulatematter;PMw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6.4)小于等于10m的颗粒物,可进入人体呼吸道。6.8细颗粒物fineparticulatematter;PMz5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6.4)小于等于2.5m的颗粒物,易于

20、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中某些较细的组分还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6.9超细颗粒物ultrafineparticulatematter;PMo1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6.4)小于等于0.1m的颗粒物,易进入肺泡、血液等。6.10霆haze由空气中悬浮的大量颗粒物所导致的水平能见度降至10km以下的天气现象。6.11煤烟型烟雾coaIsmog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在不良气象条件下不能充分扩散所引起的大气污染现象。6.12光化学型烟雾photochemicaIsmog由污染源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大气污染现象。6

21、.13酸雨acidrainPH值小于5.60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霞等)。6.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通常由有害气体或颗粒物暴露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以逐渐进展的呼吸困难、咳嗽和(或)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受到宿主因素影响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7气候变化与健康气候CIimate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平均值、方差、极值概率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7.2天气weather某一时间某一地区由各种气象要素所确定的大气状况。7.3气候变化cIimatechange

22、经过相当一段时间观察,由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7.4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人类活动频繁引起大气中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妨碍地表热量向大气扩散而使气温升高的现象。7.5极端天气事件extremeweatherevent在特定地区和特定时间出现的、发生概率通常为10%或者更低的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和极端大风等气象事件。7.6高温热浪heatwave通常情况下气温高、湿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使人体感觉不适,并可能威胁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加能源消耗、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天气过程。注:我国气象局将其界定为连续3日最高气

23、温超过35C的天气过程。来源:GB/T294572012,2.17.7寒潮coldwave极地或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有时还会伴有雨、雪和冰冻灾害。具体表现为24h内下降8C及以上,或48h内下降I(TC及以上,或72h内下降12C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C或以下。7.8气象病meteorotropicdisease与温度、湿度、气压反常、紫外线过多及不足等气象因素紧密相关的疾病。8水体与健康8.1地表水surfacewater存在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地壳表面水体中的水。8.2地下水groundw

24、ater埋藏于地表以下的水。8.3溶解性总固体totaIdissolvedsolids水样经过滤并蒸发干燥后残留的可溶性盐类、有机物以及能通过滤器的不溶解微粒等的总量。8.4总硬度totalhardness溶于水中钙、镁等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计。注:分为经煮沸后能去除的暂时硬度和经煮沸后不能去除的永久硬度。8.5浑浊度turbidity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等阻碍光线透过的程度。8.6化学需氧量chemicaIoxygendemand;COD在规定条件下,用氧化剂(高钵酸钾或重辂酸钾)处理水样时,水样中有机及无机还原性污染物消耗该氧化剂的量,计算时折合为氯的质量浓度。8.7高镒酸盐

25、指数permanganateindex在一定条件下,用高钵酸钾氧化水样中的某些有机物及还原性无机物,由消耗的高钵酸钾量计算得到相当的氧量。8.8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oxygendemand;BOD水体中的有机物在需氧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8.9菌落总数bacteriacount有氧条件下,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48h后,每毫升水样所形成的菌落数。注:用于评价水体是否受微生物污染或考核水体的净化效果。来源:GB/T5750.122006,1.1.2.1,有修改8.10 10总大肠菌群totaIcoliform一群在37C培养24h48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

26、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抱杆菌。注:评价水质的常用微生物指标。来源:GB/T5750.122006,2.1.2.1,有修改8.11 11粪大肠菌群fecaIcoliform一群在44.5C培养24h能使乳糖发醉产酸产气的需氧及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抱杆菌。注:判断地表水是否受粪便污染的微生物指标。8.12 12水体污染waterbodypolIution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作用(3.6),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8.13 13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27、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造成藻类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不断消耗,水质不断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8.14 14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由蓝藻等藻类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化合物。8.15 15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communicabIedisease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9饮用水与健康8.16 1生活饮用水drinkingwater供人生活的饮水和用水。9.2集中式供水centraIizedwatersupply自水源集中取水,通过输配水管网送到用户或者公共取水点的供水方式。来源:GB57492006,3.2.1,有修改9.3小型

28、集中式供水smalIcentralizedwatersupply设计日供水量在1OOOnI3以下或供水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集中式供水(9.2)。9.4分散式供水decentraIizedwatersupply用户直接从水源取水,未经任何处理或仅有简易设施处理的供水方式。9.5二次供水secondarywatersupply集中式供水(9.2)在入户之前经再度储存、加压以及消毒或深度处理后,再通过管道或容器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来源:GB57492006,3.2.29.6原水rawwater未经过任何处理或进入水厂待处理的水。9.7自来水runningwater经过水处理厂净化、消毒等工艺后,通过

29、输配水管网供给人们饮用和使用的水。9.8出厂水finishedwater集中式供水单位完成处理工艺流程后即将进入输配水管网的水。9.9末梢水tapwater出厂水(9.8)经输配水管网输送至用户水龙头的水。9.10混凝沉淀coagulationprecipitation通过向水中添加混凝剂,促使水中细小颗粒(特别是胶体微粒)沉淀,降低水的浊度、色度,去除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过程。9.11过滤fiItration将水通过多孔性物质层或合适孔径的滤网以除去水中杂质,从而获得澄清水的工艺过程。9.12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广泛存在于人和温血动物肠道中,大肠菌群检测试验为阳性,能产生B

30、-葡萄糖醛酸醐分解荧光底物,在366nm紫外光下产生蓝色荧光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注:评价生活饮用水是否受粪便污染的微生物指标。9.13饮用水消毒disinfectionofdrinkingwater在生活饮用水(9.1)的制备过程中,杀灭或清除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处理过程。9.14饮水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by-products;DBP饮用水消毒剂在消毒作用外,与水中某些成分反应所形成的与消毒作用无关的产物。9.15氯化消毒Chlorination向水中投加氯或含氯消毒剂的饮用水消毒(9.13)方法。9.16氯化消毒副产物chlorinateddisinfectionby-product

31、s在氯化消毒过程中,含氯消毒剂与水中有机或无机成分反应所生成的与消毒作用无关的产物。9.17游离氯freechlorine游离性余氯freeresidualchlorine以次氯酸、次氯酸盐离子或溶解的单质氯形式存在的氯。9.18化合氯combinedchlorine化合性余氯combinedresiduaIchlorine主要以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形式存在的氯。9.19总氯totaIchlorine总余氯totaIresiduaIchlorine加入含氯消毒剂的量超过所需氯量,在氧化和杀菌后,以游离氯(9.17)和(或)化合氯(9.18)的形式剩余的一些具有杀菌能力的氯。9. 20涉及饮用

32、水卫生安全产品productsrelatedtothehealthandsafetyofdrinkingwater涉水产品在饮用水生产和供水过程中与饮用水接触的连接止水材料、塑料及有机合成管材、管件、防护涂料、水处理剂、除垢剂、水质处理器及其他新材料和化学物质。10土壤与健康10. 1土壤soiI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地球陆地表面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来源:GB/T188342002,2.210.2土壤腐殖质soiIhumus有机物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重新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注: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有重要影响,并且对土壤中

33、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转化和降解等具有重要作用。10.3土壤环境背景值soiIenvironmentaIbackgroundvaIue土壤环境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情况下,土壤环境本身的各种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注: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是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10.4土壤环境容量soiIenvironmentaIcapacity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可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0.5土壤污染soiIpollution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

34、壤,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超过土壤的自净作用(3.6)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健康的现象。10.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Iutants;POPs化学性质稳定、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10.7固体废物solidwaste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来源:GB5085.72019,3.111住宅与

35、健康11. 1室内环境indoorenvironment由屋顶、地面、门窗和墙壁等建筑围护结构从自然环境中分割而成的小环境,即建筑物内的环境。11.2室内小气候indoormicrociimate住宅的室内由于屋顶、地板、门窗和墙壁等围护结构以及室内人工空气调节设备等的综合作用形成的与室外不同的气候。11.3有效温度effectivetemperature;ET以风速为0ms,相对湿度为100%,气温为17.7时产生的温热感作为评价标准,将其他不同气温、气湿和风速组成的小气候与之比较而得出的,可指示人体产生的冷热感觉的温度值。11.4校正有效温度correctedeffectivetemper

36、ature;CET在有效温度(113)基础上,综合考虑热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将干球温度(气温)改用黑球温度所得的温度值。11.5湿球-黑球温度wet-bulbglobetemperature;WBGT综合考虑室内空气温度、风速、空气湿度和热辐射对机体的作用,根据自然(静态)湿球温度、黑球温度和干球温度的综合作用得出的指标。11.6居室进深roomdepth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来源:GB99812012,3.711.7室深系数coefficientofroomdepth居室进深(11.6)与地板至窗上缘高度之比。注:评价住宅卫生的规模指标。来源:GB99812012,3.8

37、11.8日照时数hoursofinsoIation冬季阳光可满窗直射到主室内的时数,以冬至日最低需要的室内日照时数为基准。注:评价住宅卫生的日照指标。来源:GB99812012,3.311.9采光系数dayIightfactor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接受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散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注:评价住宅卫生的采光指标。来源:GB503522019,2.0,3311.10健康住宅healthyhousing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

38、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的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11.11室内空气污染indoorairpolIution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超过一定水平,对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近期或远期危害的现象。11 .12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Ieorganiccompounds;VOC在标准压力101.3kPa下,任何初始沸点低于或等于250C的有机化合物。12 .13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IvolatiIeorganiccompounds;TVOC用TenaxTA填料吸附管采样,用非极性毛细管色谱柱(极性指数小于10)进行分析,保留时间在正己烷和正十六烷之间的挥发性有

39、机化合物(11.12)的总称。来源:GB/T188832002,3.3,有修改13 .14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ickbuiIdingsyndrome;SBS由于室内多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人在进入建筑物一段时间后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自觉症状和体征的症候群。注:主要表现为眼、鼻、咽部有刺激感,头痛,易疲劳,嗜睡,离开建筑后症状缓解或消失。14 .15建筑物相关疾病buiIdingrelatediIIness;BRI由人体暴露于建筑物内的细菌、真菌、尘螭、氨、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因素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军团病等疾病。15 .16多种化学物质敏感症multiplechemica

40、lsensitivity;MCS由多种低浓度的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种器官系统引起的复发性及慢性疾病。12家用化学品与健康16 .1家用化学品householdchemicals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和居住环境的化学工业产品,包括用于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的化学制品。12.2洗涤剂detergent能够去除物体表面污垢的一类专门配方制品的总称。12.3胶粘剂adhesive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可使被粘物结合在一起的材料。12.4化妆品cosmetics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来源:GB/T2

41、75782011,2.1,有修改12.5化妆品不良反应adverseeffectinducedbycosmetics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化妆品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病变,以及人体局部或全身性损害。不包括职业性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所引起的病变或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12.6化妆品接触性皮炎contactdermatitisinducedbycosmetics皮肤接触化妆品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炎症反应,包括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来源:GB17149.11997,3.1,有修改12.7化妆品光感性皮炎photosensitivedermatitisindu

42、cedbycosmetics使用化妆品后,经过光照而引起的皮肤炎症性改变,是由化妆品中的光感物质引起的皮肤粘膜的光毒性反应或光变应性反应。来源:GB17149.11997,3.2,有修改12.8化妆品座疮acneinducedbycosmetics接触化妆品一定时间后,在局部发生的,主要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等的座疮样皮损。来源:GB17149.11997,3.4,有修改12.9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skindiScolorationinducedbycosmetics接触化妆品的局部皮肤或其邻近部位发生的慢性色素异常改变,或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化妆品光感性皮炎消退后局部遗留的皮肤色素沉着或色

43、素脱失。来源:GB17149.11997,3.312.10化妆品安全性评价safetyevaluationofcosmetics对进入家庭日常生活的化妆品(尤其是新的化妆品)原料以及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性进行检测和调查,并对其在家庭中使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的过程。13办公场所及公共场所与健康13.1办公场所officeplace处理行政或专业技术等相关事务的室内工作区域。13.2公共场所pubIicplace根据公众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人工建成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公共建筑区域,供公众进行学习、工作、休息、文体、娱乐、参观、旅游、交流、交际、购物、美容等活动之用。13.3公共用品用具pub

44、Iicarticles公共场所(13.2)经营者提供给顾客重复使用且与人体皮肤、黏膜等接触的物品。来源:GB374882019,3.2,有修改13.4集中空调通风系统CentralairconditioningventiIationsystem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流速等参数达到设定要求,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来源:GB374882019,3.113.5公共场所卫生hygieneofpubIicplace研究各种公共场所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评价公共场所(13.2)的卫生状况,阐明其对公众健康产生的影响,制定公共场所的卫生标

45、准和卫生要求,研究改善公共场所卫生的措施。14城乡规划与健康14.1人居环境humansettlementenvironment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14.2健康城市healthycity能够支持人们发挥最大潜能,不断创新,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扩大社区资源,从而实现人们生活的所有功能的城市。14.3城市规划卫生cityplanninghygiene以系统化原则统筹环境、社会和人三大要素,考虑城市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历史沿革影响、居民人文背景以及区域地理特点和城市形象定位,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14.1)为目的,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规划各个环节提出的卫生要求及采取的卫生措施。14.4村镇规划卫生viIIageandtownplanninghygiene村镇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规划时,对村镇及其住宅区的用地选择、功能分区布局、公用工程设施和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等硬件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提出的卫生要求及采取的卫生措施。来源:GB180552012,3.1,有修改卫生防护距离healthprotectionzone将可能受污染危害的人群隔离在固定污染源扩散范围之外的防护带。注:以产生有害因素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敏感区(如居住区、学校、医院等)边界的最小距离计算。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