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专业背后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葩”专业背后的反思.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奇葩”专业背后的反思大部分人选择的大学专业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近日,关于“奇葩”专业、学院的新闻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在这些看似热闹的名称背后,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背后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理念以及产业发展。1、“奇葩”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否严谨。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有关标准的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要求。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教育的成效需要放在更长的时间中观察,透过“小龙虾”专业的个案,这也对高校提出在设置专业来培养人才时,需要更高、更宽、更前瞻的格局和视野,在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吃透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态势,在科学预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适度超前
2、设置专业,而不是靠“奇葩”专业来博得眼球,获得高招生率。2、“奇葩”专业的建设是否误人子弟。高校有办学自主权,但前提必须是依法、科学设置专业,必须在高校专业目录之内,必须符合高校自身的定位。专业设置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院校因增设新专业而引发关注,“龙虾”专业、“烟花爆竹”专业、“彩铃编辑师”专业等,也曾触发讨论。事件的背后映照着社会对院校人才培养的期待,也突显了教育事业的特点。如果仅是开设个“龙虾班”“热干面”选修课、培训班问题并不大,但新开设一个专业,有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课程设计是否科学,后续的教学、就业质量能否有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考虑周全。如果只是一时兴起,最终难免走向“烂尾”,只
3、有历经了一定时期的建设、完善,让人才的成熟期与经济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吻合,才能体现专业设置的科学与精准。这些都要进行审慎论证,否则就是不负责任误人子弟,这种倾向值得警惕。3、“奇葩”专业能否增加就业秩码。职业院校需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并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那些在专业目录之外另起炉灶,随意发挥,完全背离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再有特色、再响应市场需求,恐怕很难逃脱“奇葩”之名。“茅台”学院、“武汉热干面”研究院,都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保护地方特色,且有利于企业和学校达成“共识”,为了学生就业和企业发展。从这种程度来看,开设专业无可非议,甚至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但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每个行业领域都需要有人才去发挥才能,龙虾产业火了,搞一个“龙虾学院”,牛蛙产业火了,是否也要搞一个“牛蛙学院”?若是每个高校都要开设这些“奇葩专业”,那么就需要酌情考虑。相关建议:1、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搭建起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拟合监测预警系统,来解决高校与市场、人才培养“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2、院校在按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开设课程、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要探索多元化与个性办学,形成本校的专业特色,探索本校的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