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02222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四章》(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老子四章教学要点示范研读老子四章。教学过程一、导入1 .导入新课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2 .背景介绍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二、文本研读学习活动一:整体感知结合课文的注释,初读课文,标记重要的文言知识,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1自然段:论述“有”与“无”的辩证

2、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等为例来说明“有”与“无”是互相依存的。第2自然段:讲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第3自然段: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第4自然段:讲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成大事者,要由小做起等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规律。学习活动二:字词积累1 .重要字音辐(fu)毂(gU)蜒(Shdn)埴(Zhi)户牖(yu)赘(ZhUi)行易泮(Pdn)累(16i)土2 .通假释义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 其脆易泮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 .古今异义蜒埴多为器跨者不勺民之丛事4 . 一词多义自伐者无功此五霸之伐也伐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坎坎伐檀兮摧金伐鼓下榆关自是者不彰是

3、I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行”同“形”,形体)(“泮”同“判”,分离)(“累”同“票”,土筐)(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动词,夸耀)(名词,功绩,战功)(动词,讨伐,攻打)(动词,砍伐)(动词,敲打)(动词,认为正确)一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唯利是图-聚族而谋之日士大夫之族族-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庖月更刀自见者不明此三者,吾遗恨也者-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判断动词,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名词,家族,同姓亲

4、属)(名词,种类)(筋骨)交错聚结的(动词,灭族)(形容词,一般的,众多)(结构助词,的)(放在数词之后)(放在主语之后,表示判断)(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指示代词,这)一有车之用(结构助词,的)为之于未有(代词,它,这件事)民之从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请与之(代词,他)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助词,补足音节)辍耕之垄上之(动词,至J,往)-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5.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望)动词的活用学不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容词的活用自见者不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明察)不裳难得之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以为贵)6.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蜒/埴:嵯:里以为器(蜒,揉和;埴,黏土)企:企者不立(动词,踮起脚)明:自知者明(形容词,圣明)强:自胜者强(形容词,刚强)彰:自是者不彰(动词,明辨是非)几:常于几成而败之(动词,接近)复:复众人之所过(动词,弥补、补救)7.文言句式判断句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意义上的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正常语序是“合抱之木,于毫末生”)学习活动三:理解观点1 .老子第十一章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明确:“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

6、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3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明确:

7、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唯有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

8、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4 .老子第六十四章阐释了什么道理?是怎样论证的?明确: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本章首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由此提出做事就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次列举三个事物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事例,由此提出做事就要“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去完成,这样才能“无败事”;最后,老子又重申“自然无为”。具体来说,老子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于脆,散于微”的四种现象,是为了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这就是说,见事相之未显,睹事理之微茫,即治之于事物将动未作之际,这样既可用力优省,又可避患篁延。反之,若等事相已显而

9、为之,则欲其成而反败;等事态已乱而治之,则欲其平而反乱。学习活动四:鉴赏技法以喻说理,富有哲理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附:板书设计老子四章一、辩证分析“有”与“无”的关系二、谦下守巾,不可冒进三、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四、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