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06129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情况。2 .同病异治:是指对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采取不同的治法。3 .异病同治:指对不同的疾病,由于它们的病机相同,并出现了相同的证侯,均可以采取同一种方法来治疗。4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食物或想象以及同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法则。5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特有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6 .六淫:

2、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7 .疫厉邪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性致病邪气。8 .痰饮:一般是指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9 .瘀血:包括积存体内的离经之血,以及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10 .有形之痰:有形质可见,如咯吐之痰。11 .无形之痰:无形质可见,根据症状和体征可判定的痰。如痰迷心窍之疾。12 .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免疫力,抵抗力)。13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外感和内伤)14 .诡语:指神识不清,烦躁多言,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的实证。15 .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多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

3、可见于久病、重病后期病人。16 .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不缓解者。(邪气亢盛,实证)17 .畏寒:指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者。18 .自汗:指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者,常见于气虚或阳虚证。19 .盗汗:指睡时汗出,醒则自止者,常见于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二、简答1 .五行的特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嵇,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 .阴阳的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3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肺主宣发.肃将,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主治节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升,脾主统血。

4、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调畅包机,促进津血的运行和代谢,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促进和调节生殖机能,肝主藏血。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肾主水液,肾主纳气。4 .六腑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情志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与化物,泌别清浊。大肠的生理功能:主传导糟粕,大肠主津。三焦的生理功能: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疏通水道,运行水液。5 .奇恒之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一、排泄月经,二、孕育胎儿6 .脏腑之间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心与肾:心肾之间的关系,主要变

5、现为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精神互用,精血互生。肝与肾: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7.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比较: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脏腑名称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结构实体性器官空腔性器官形多中空功能特点藏精气(化生贮藏精气)传化物(受纳传化水谷)内藏精气类似于脏运动特点藏而不泄满而不实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似脏非脏似腑非腑8.气的分类,分布与功能特点: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就行于全身。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的。宗气生成以后,首先聚集于胸中,而后贯注于心肺之脉。

6、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气运行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气:是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卫气运行于脉外,布散于全身内外上下。9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10 .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1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12 .六淫的致病特点: K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K寒邪W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K暑邪W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K湿邪W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

7、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K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K火邪W火热为阳邪,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发肿疡。13 .疫力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14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影响脏腑气机。情志波动,影响病情。15 .痰饮病症的致病特点:阻滞经脉气血运行,易于蒙蔽神明,发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16 .常见的饮证:悬饮:属饮停胸胁所致,症叫胸胁胀痛咳嗽引痛等支饮:为饮停胸膈所致,常见咳嗽倚息不能平卧等症溢饮:是饮泛肌肤的病变,以肢体水肿

8、为主症痰饮:为饮在肠间之证,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17 .淤血的致病特点:疼痛:多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肿块:一般固定不移,青紫肿胀。出血:血色暗紫,或血有血块。望诊特点:面色唇舌紫暗,舌上或有淤点淤斑或见面色鲍黑,肌肤甲错。脉诊特点:多见涩或结,代谢。18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如潮汐之有规律者。分为:阳明潮热:又称日晡潮热。常于申时(下午35时)湿温潮热:常于午后。阴虚潮热:常于午后及夜间。三、选择填空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2 .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3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

9、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的巨著。后经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4 .神农本草经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的基础。5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所著,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6 .脉经王叔和所著,第一部脉学专著。7 .诸病源侯论巢元方所著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8 .千金方孙思邈所著,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可称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9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间和)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下派(攻邪派)李东垣(李杲)补士派(补脾派)朱丹溪(震亨)养阴派(滋阴派)10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11 .阴阳学说划分标准:水和火的特征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

10、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互根互用:“无阴则无阳以生,无阳则无以化”。气和血的关系消长平衡:“四时气候变化”。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重阳必阴,重阴必阳”。13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14.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原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15.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五脏五腑五色五气五方五季木肝胆W风东春火心小肠赤暑南夏土脾胃黄湿中长夏金肺大肠A燥西秋水I肾I膀胱I黑I寒I北I冬16 .五行之间的正常亲系T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五行相乘:木土水火金木五行相侮:木金火水土木17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形态上多为实质性脏器,功能特点

11、是化生.贮藏人体精气,藏而不泻。18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形态上多为中空性管腔器官,功能特点是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以通为用。19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上多为中空而类似于六腑功能特点胃藏精气而不泻。20 .心: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阳中之阳”,五行属火。心与小肠互为表里。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为脉,在窍为舌,其华在年,在液为汗,21 .肺: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阳中之阴”,五行属金。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为皮,在窍为鼻,其华在毛,在液为涕。22 .脾.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阴中之至阴”,五行属土,脾与胃互为表里。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2、在液为涎。23 .肝: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阴中之阳”,五行属木,肝与胆互为表里。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为筋,在窍为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24 .肾: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阴中之阴”五行属水肾与膀胱相表里。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为骨,在窍为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志为恐。25 .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王一心26 .脑:脑为髓海,主宰生命活动,脑主感觉,主肢体运动。27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28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29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水谷精微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产生,水谷

13、精微转化生成营气和津液。30 .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31 .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带脉-人体唯一横行的经脉。32 .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离、入、出、合。33 .病因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34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35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等方面。36 .发病因素:正气不足,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7 .发病机理:“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38 .影响发病的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因素

14、、环境因素。39 .实的病机: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斗争剧烈,有余表现: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40.42.43.44.45.46.47.虚的病机: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表现:虚弱不足或衰退的证候表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五 心烦热,畏寒怕冷,脉细弱无力等症。虚实错杂的病机:表现为虚证和实证同时及兼杂。虚中求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但又兼夹邪实。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阴阳失调主要内容:阴阳的偏盛、阴阳的偏衰、阴阳的互损、阴阳格拒、阴阳的亡失 阴阳偏盛:表现:阴胜则寒(实寒)。阴阳则热(实热)发展趋势

1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阳盛:阳盛而阴未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的实热证候,特点是动热燥。阴盛:阴盛而阳气未虚的实寒证候。特点:寒静湿。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48.49.50.51.52.53.54.阳虚:阳虚则寒。 寒象。阴虚:一般以肺、 阴虚则热的表现: 阴虚火旺的表现: 阴虚阳亢的表现: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为重要。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胱白,舌淡脉迟等肝、肾之阴虚为主。临床上以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证候多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并见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歉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消瘦、失眠等。

16、眩晕耳鸣,或遗精,阴阳互损: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机转。气的失常:分气虚和气机失调。气虚的病理表现:如气虚则卫外无力,性欲亢进,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红脉细数等。 依据:互根互用。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肌表不固,从而易于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息无55.肺气虚: 脾气虚: 心气虚: 肝气虚: 肾气虚: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故见精神萎顿,头晕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循行,或脉道充盈不足,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水液不化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致脏腑功能减退。气短:肺卫气虚则怕冷,自汗,易感冒。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委顿,头晕耳鸣。行血无力而心悸、血瘀

17、。出血、疲乏无力。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下降。56.57.58.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引发的气机失调,表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肺气上逆:胸闷气喘。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暧气。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耳赤、易怒。气陷:清气上升:头目失养致头晕、眼花、耳鸣中气下陷:胃、肾、子宫位置相对下移、少腹坠胀、便意频兼疲乏无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59.60.61.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血虚:表现:心血亏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血瘀:原因:气机郁滞、气虚(推动无力、统藏失职,血离经脉未及时消散)、痰浊阻滞脉道、寒侵血分、热邪入血、煎灼津血,产后恶露不下或不尽,、外伤表现:刺痛

18、、痛有定处,肢体麻I木,肿块,肌肤甲错,唇舌紫暗,有瘀点、瘀斑。62.血热的形成:外感温热病邪入血;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血;气虚统藏失职,血离经脉;外伤;瘀血内阻,不循常道。63 .气血关系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突然大量出血,阳气暴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筋脉失养:肢体麻木,肤肤失养:肌肤甲红错、瘙痒)64 .津液虚亏:津亏: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小便少、大便干。消耗:形瘦肉脱、面容枯槁、手足震颤。65 .肺伤津:肺津不足,表现为口鼻、唇舌、咽喉干燥、声嘶或失音、甚或肤燥便干、干咳无痰。胃伤津:胃津不足,表现为胃失润降、口干唇燥、知饥而不欲食,食则干涩难咽、干呕、面色萎黄

19、,大便秘结,脉细数。大肠伤津:肠道失于滋润、传导失常、腑气不畅、大便燥结、鼻咽干燥。66 .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湿浊困阻:胸闷呕恶、脱腹痞满、头身困重、腹泻便澹、面黄肤肿。痰饮凝聚:痰证、饮邪为病。水液贮留:水肿或腹水。67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68 .正气邪气关系:相互斗争、相互作用。69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70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71 .未病先防包括: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避免邪气侵害72 .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包括:调养形体、调摄精神、饮食有节73 .治则与治法:治则是总原则,治法是具体

20、方法以及措施。治法从属于治则74 .治则的原则有:治病求本(根本原因)、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因异制宜75 .治病求本是治则的根本原因,包括标本缓急和正治反治“本”即是指病变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标”即是指病变的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例如:正气是标,邪气是本;病因是本,症状是标;内脏疾病是本,体表疾病是标;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原发病是本,续发病是标。76 .治病求本原则又包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77 .正治:就是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辨明其病变本质的寒热虚实,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逆治

21、包括:寒证见寒象、热证见热象、虚证见虚象、实证见实象等78 .O(又叫从治)适应于本质与现象相反的证候。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外感热病者。热因热用:亡阳虚脱者。塞因塞用:脾虚不运所致腕腹胀满通因通用:食积停滞而致腹泻者79 .扶正的措施是补虚。80 .先攻后补适用于:正气虚者,外感热病中热结肠胃,腹满胀痛,邪热内结,化燥伤阴,可见,舌红无律、舌苔焦燥而黑、口咽干燥、甚则澹语昏迷等症。81 .先补后攻适用于昏厥或心阳暴脱等症。82 .协调阴阳法则: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盛。补其不足:适用于阴阳偏衰。83 .调理气血的法则:“有余泻之、不足补之”84 .因异制宜:因

22、时、因地、因人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85.常见病机和治法:病机治法邪气亢盛实则泻之(正治)正气虚损虚则补之邪气亢盛通因通用(反治)正气虚损塞因塞用邪气久留先祛邪后扶正。正气虚衰先扶正后祛邪。86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诊法、辩证、辨病。87 .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88 .望闻问切四诊关系:相互补充,不能彼此取代。89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以表知理见微知著以常衡变90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并重病证各参91 .舌诊方面,元朝敖氏所著敖氏伤寒金镜录。92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将问诊内容概括归纳为“十问歌二93 .望神的重点是两目,即目

23、光和眼神。94 .得神:又称“有神精充气足神旺,正气未伤,预后良好。是精气充盛,体健神旺的健康表现。95 .失神: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分正虚失神和邪盛失神。正虚失神:多见于慢性久病之人,预后不良。邪盛失神:多见于急性病人。假神:指久病、重病之人,突然出现的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回光返照。96 .健康人的面部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合蓄。97 .常色是健康人的面部色泽。又分主色和客色。主色是人基本肤色,终生不变。客色是受到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气候等)的影响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面色。98 .善色:病人面色异常明显,仍有光明润泽。(如:白如盐、红如鸡冠)99 .恶色:

24、病人面色异常明显,且晦暗枯槁者。(如:白如枯骨,红如猪血)100 .五色主病,青为肝,赤为心,黄为脾,白为肺,黑为肾。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与肝、风有关。现象:经脉阻滞,气血不通。面色淡青或青黑一阴寒内盛。面色口唇青紫一心阳虚衰。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一心阳暴脱。眉间唇周青灰一小儿惊风。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一实热证。两歆潮红一阴虚证。久病重病面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一戴阳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面色萎黄一脾胃气虚。而黄虚浮一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一黄疸。黄色鲜明如橘皮一阳黄(湿热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然一阴黄(寒湿所致)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面色淡

25、白无华一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皑白而虚浮一阳虚或阳虚水泛。面色苍白一阳气暴脱或阴虚内盛。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面色暗淡一肾阳虚。面黑干焦一肾阴虚。眼眶周围发黑一肾虚或有水饮,亦可见于寒湿带下。面色焦黑,肌肤甲错一血瘀日久所致。101 .望姿势:阳主动,阴主静。102 .舌的形态结构和舌诊原理:舌尖一心肺(上焦)。舌中部一脾胃(中焦)。舌两边一肝胆。舌根一肾(下焦)103 .望舌顺序: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先看舌质、再看舌苔。104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105 .淡红舌:舌象特征:舌体润泽,色淡红。常见于正常人,或虽病多属病轻者。淡白舌:主阳虚、气血两虚。红舌:舌

26、象特征:舌色较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主热证,包括实热和阴虚内热。绛舌:舌象特征:舌色较红舌更深,呈暗红色者。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及瘀血。青紫舌:全舌青色或紫色。舌绛而紫一绛紫舌。全舌均匀青紫色一青紫舌。主血行不畅。胖大舌:舌象特征: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多主水湿、痰饮证。多由脾胃阳虚,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瘦薄舌:舌象特征: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舌象特征:突起于舌面上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为点,舌罩状乳头突起如刺,抚之棘手。多见于舌尖部。多主脏腑阳热亢盛,或血分热盛。齿痕舌:舌象特征:舌体边缘有被牙齿压迫的痕迹。多主脾虚、水湿内盛。106 .腻、腐苔:腻苔的

27、舌象特征: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融合成边片,中厚边薄,刮之难去。腐苔的舌象特征:苔质疏松,颗粒粗大、根底松浮。边中皆厚,揩之可去。皆主测阳气与湿浊的消长,和主痰饮、湿浊、食积。107 .真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假苔:舌苔疏松,刮之即去。108 .苔色:变化主要有白、黄、灰黑三类。109 .白苔:舌象特征:苔垢呈现白色。为正常舌苔。若病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也可见于热证。音哑和失音: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或痰浊壅滞,肺失宣降所致为实证,称“金实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肺,津枯肺损所致,为虚证,称“金破不鸣”。语声重浊:多因外感风寒或痰湿内阻,肺气失宣,气道不

28、畅所致。110 .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多为风寒、风热袭肺或实热壅肺痰饮停肺,肺失肃降所致。哮:指呼吸急促,喉间及肺部可闻及鸣笛样声音。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喘哮关系:喘不兼哮,哮必兼喘。IIL咳嗽根本原因:肺失宣肃,肺气上逆。112 .与气逆有关的脏腑有:肺、胃、肝113 .呕吐原因:胃气上逆,胃内容物从口中而出呃逆:指因胃气上逆,从咽喉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呃呃声。暧气:指胃中气体上逆出咽喉而发出的长而缓声音,俗称打饱嗝。太息:指情志抑郁,胸胁胀闷不舒而发出的长吁短叹声。多为肝气郁结所致。114 .主诉:指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115 .

29、现病史:包括:起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116 .现在症状:指就诊时围绕主诉所展开陈述的一切痛苦和不适的症状表现,是问诊主要内容。117 .现在症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不适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情绪问睡眠问妇女问小儿。118 .问寒热包括: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119 .寒与热的产生取决于: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120 .恶寒发热:恶寒时体温升高。外感表证。但寒不热:只怕冷不觉发热。阴盛或阳虚的里寒证。但热不寒:阳盛阴虚的里热证。分为壮热、潮热、微热三种类型。壮热:指病人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表证。121 .

30、不通则痛:拒按。不荣则痛:经常出现,喜按柔。胀痛:是气滞作痛特点。胸胁院腹处胀痛一多属肺、肝、胃肠气滞之证。头目胀痛一属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病证.刺痛:瘀血作痛特点。重痛:多为湿邪困阻。隐痛:指痛势较缓,尚可忍受,绵绵不绝。虚证,多为气血两虚、精血亏虚、阳气不足机体失养所致。喜按柔。头痛:后脑痛连项背者一太阳经。两侧头痛者一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痛者一阳明经。顶痛者一厥阴经。腹痛:1.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2 .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正中为小腹,属膀胱、胞宫、小肠3 .小腹两侧为少腹,属是厥阴肝经及大肠。122 .腰痛:肾相关,虚证,喜按柔。123 .头晕:头部有晕眩感,虚证,与肝有关。引起头晕原因

31、:肝火炽盛、肝阳上亢、痰湿阻、气血亏虚、肾精亏虚。胸闷:指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与心、肺、肝有关。抽搐:痰证,与肝有关,实证。124 .口渴与饮水:反映体内津液的盛衰、输布情况及病性的寒热虚实。口不渴饮:指不觉口渴,不欲饮水。机体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或无明显热的病证。口渴欲饮:指口渴而欲饮水,机体内津液损伤,多见于燥证、热证。渴不多饮:指虽感口干渴,但饮水不多,机体内津液损伤较轻或未伤。多见于阴虚证、湿热证、痰饮内停、瘀血及温病热入营分等证。125 .睡眠:与人体卫气的循行,与阴阳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及心肾的功能有关。失眠:阳盛阴虚,与肾、心脾、胆、胃有关。嗜睡:阳虚阴盛,与脾和痰湿有关

32、。126 .寸口诊法:即是切按前臂腕后桃动脉表浅部位。寸口分寸、关、尺三部。“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分候脏腑:左手:寸一心,关一肝,尺一肾(阴右手:寸一肺,关一脾,尺一肾(阳)。127 .指法:下指:医左病右手。排指:指端平齐、三指呈弓形。运指:举:轻取(与心肺有关),按:重取(与肾有关)。寻:中取(与肝、脾有关)。食指置于寸部,无名指置于尺部。指目诊脉。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按脉。单按:分别用一个手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为单按。128 .平脉特征:有胃气、有神、有根。129 .病理脉象: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临床意义:主表证,亦可见于虚阳外越证(病重征象)

33、。生理性浮脉见于:形体消瘦而脉位相对表浅者,夏秋之时阳气升浮,脉象也可微浮。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临床意义:主里证。生理性沉脉见于:形体肥胖而脉位相对深沉者,冬季气血收敛,脉象亦可偏沉。迟脉:脉象特征:一息不足4至,脉来迟缓。临床意义:主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脉来迟而有力一实寒证。迟而无力一虚寒证生理性尺脉见于:运动员、体力劳动者。数脉:脉象特征:一息5至以上而不足7至,脉来极速。临床意义:主热证,亦可见于虚寒证。生理性尺数脉见于:婴幼儿、儿童。正常人在运动和激动时,脉率也加快。虚脉: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是无力脉的总称。临床意义:主虚证。虚脉包括细脉、微

34、脉、。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生理性滑脉见于:妇女妊娠期。正常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亦属平脉。涩脉:脉象特征:细迟而短,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临床意义:主精伤血少,气滞血淤,痰食内停。弦脉: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结、代、促脉:均有脉来歇止的共同点促脉:脉象特征:脉来急速,时有一止,止无定数。临床意义:主阳盛热结,气滞血瘀,痰食停滞。亦主脏气衰败节律失常,无规律的歇止,时间短,数而歇止。结脉:脉象特征:脉来缓慢,时有一止,止无定数。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瘤瘤积聚,亦主气血虚衰。寒邪阴盛,

35、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无规则歇止,时间短,迟缓而歇止。11代脉:脉象特征:脉来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痛证痹病,七情惊恐,跌打损伤。有规律的歇止,且歇止时间较长。12范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临床意义:失血,伤阴。130 .表证和里证鉴别要点:症状类型寒热其它症状二便舌象脉象表证同时出现伴头身痛,鼻塞流涕内脏证候不明显多如常苔薄白浮里证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少见头身疼痛内脏证候突出便秘,滞泻尿短赤或清长舌色,苔有变化沉131.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鉴别点寒证热证寒热喜恶恶寒喜暖恶热喜凉口渴不渴渴喜冷饮面色白红四肢冷热大便稀演秘结小便清长短赤舌象舌淡、苔白润舌红、苔黄燥脉象迟而紧数寒证:临床表现:“冷、白、迟、痛、蜷”热证:临床表现:“热、红(黄)、数、干、舌L”132.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鉴别点虚证实证病程较长(久病)较短(新病)体质虚弱壮实精神萎靡亢奋声息声低息微声高气粗疼痛喜按(不容则痛)拒按(不通则痛)胸腹胀满按之不痛,胀满时减按之疼痛,胀满不减发热低热高热恶寒畏寒,得衣近火则减恶寒,添衣加被不减舌象舌质娇嫩,苔少或无舌质量苍老,苔厚腻脉象迟而无力数而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