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幼儿美术教育.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16936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6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幼儿美术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外国幼儿美术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外国幼儿美术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外国幼儿美术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外国幼儿美术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幼儿美术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幼儿美术教育.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外国幼儿美术教育教学要点:兴旺国家的幼儿美术教育优秀理念,中外早期教育的差异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一、外国美术教育开展状况二、国外儿童的艺术成长气氛(一)成人对儿童艺术作品的关注(二)教育者注重对视觉艺术的培养(三)教育者注重儿童艺术情感的创作方式三、兴旺国家的幼儿美术教育优秀理念(一)教学过程是想象力开发的过程(二)教学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三)教学过程是激发兴趣的过程四、中外早期教育的差异教学重点:学习外国幼儿美术教育优秀理念教学难点:找出中、外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异同点并加以分析教学建议:1、结合实际分析外国幼儿美术教育对你的美术教学有什么启示2、若何吸收外来优秀的幼儿美术教育

2、经历本章主要学习内容:根基理论、实践探索、他山之石、拓展阅读、专家侃点、在线交流、案例分析、作品欣赏。第一节外国美术教育开展状况:/外国美术教育的开展包含着实践与理论认识两局部,作为人类美术教育史的一份珍贵财富,其理论认识尤其值得我们珍视。对美术教育发表理论认识的人,多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的理论认识丰富和深化了美术教育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西方美术教育较为显化的时代,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被后人称为“自由育或“完全教育。这是一种对人进展全面教育的理想式教育。美育,在当时称为缪斯教育,是以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美术、音乐和诗歌的女神命名的。古希腊

3、雕塑、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兴盛繁荣与这种教育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一般学校并不将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专才的教育。儿童在7至14岁时就可进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为阅读、书法、算术和图画。(二)古罗马时期人们对美术教育的态度与古希腊人大致相仿。著名哲学家盖伦在言及绘画与雕塑时就对其所具有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性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一方面想利用它们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棘手于它们具有体力活动的性质。因此,他模糊其辞地说:“如果人们愿意,人们也可以将它看作自由学科。(三)中世纪的美术教育。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教育重视培养人的素质,陶冶人的精神不同,中世纪的美术教育几乎只是一种纯

4、技艺性的工匠教育。当时的画家除了以个人身份服务于公侯外,其余均需参加同业公会,而且只有被公会证明为较优秀的画师才能开业授徒,雇佣流开工匠。学徒们在画坊从师学艺,目的仅仅是为了掌握某种技巧,以谋生路,学习的方式极为偏隘和机械。(四)文艺复兴时期,单纯的画坊学习已不适合时代要求,为了弥补画坊训练之缺乏,人们开场采用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如临摹名家作品和画模特。阿尔伯蒂、达芬奇、丢勒这些全才式的出色美术家,不但使美术的地位得以极大提高,而且赋予美术智力性和科学性,为美术教育开拓了新的境界。阿尔伯蒂、达芬奇等对解剖、透视和明暗造型知识的卓越研究,为美术教育的飞跃性开展奠定了技法理论和教育理论的根基。文艺复

5、兴不仅提高了美术家的地位,导致了专业美术教育的新形式一一美术学院的出现,也使人们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重新承续了在中世纪中断了的全面教育的思想传统,主张在学校通过美育全面开展儿童的身心。有“近代教育之父之称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育论中阐述的教育思想,为普通美术教育的开展作了铺垫。夸美纽斯在大学时代就钻研了古代思想家和人文主义者的著作,深得其精华。他主张对学生实施一种“周全的教育,即从道德、知识、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开展学生。他要求通过艺术教育,开展人的首创精神,培养其艺术才能。对美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他十分推崇,认为美术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能诱发他们内在动因进展主动的学习,以绘画这种直观

6、的方法作为教育手段,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一切儿童都有一种要画图画的天生欲望,这种练习就可以给他们欢乐,他们的想象就可以从这种感觉的双重动作得到激发。对美术学习,他提出应当从实践中学习,要从雕刻去学习雕刻,从画图去学习画图。他主张艺术要摹仿自然,要获得摹仿能力,教学就必须循序渐进。此外,夸美纽斯还最早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提“泛智论,设计了学校教育体系并拟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创立了班级上课制,并相应制定了学期、学年和假期制J。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不仅开启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新纪元,而且为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时空框架。法国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

7、卢梭认为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他指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人当人对待,把儿童当儿童对待。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对以后的一些美术教育思想和流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18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新式学校开场将美术课列入课程表中,到19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以及俄国普遍在普通学校设置了图画课程。东方的日本则在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大量输入西方文化和教育制度,1872年8月日本文部省正式公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新学制,规定图画为小学14门必修课程之一。在工业革命以前,“艺术与“技术是一种统一的存

8、在,工业革命后,由于大量的生产机器的介入,最终使“艺术与“技术一分为二。“艺术只为精神而存在,与人的实际生活不相干,高于象牙塔之中;”技术则只是推进工业开展的手段,难入”艺术的门庭。包豪斯的学者们洞悉了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的最正确途径,就是将艺术手工业的艺术性与机械生产的机能性相结合。他们创设了工业设计系统,完成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包豪斯教育将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纳入自己的范围。然而其最重要的奉献还在于将现代美术诸流派的基本原理编成体系,促使了“视觉语言以及造型语法的产生,形成了20世纪人类共同的视觉国际语言,包豪斯的教育观念和造型理论对普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六

9、)从30年代初起,德国包豪斯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给美国的中学美术教育输入了新的血液。一些来自包豪斯的教师带来的观念对美术教学课程方窠的影响日渐增强。这些影响包括对艺术中技术因素的兴趣、对设计元素的关心、对材料的实验态度,并促进人们越来越关心对艺术的多种感觉方式,激发人们将审美态度与环境相结合。其具体结果是摄影术和照片的运用增多,材料的运用更广泛,而且建筑也被承受为美术教学方案的一个固定内容。(七)19世纪初,科学心理学逐渐成熟,其对神经系统和感官生理心理现象的研究成果,被引入美术教育领域。19世纪末,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出现了儿童研究的热潮,许多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如1887年意大利的里奇出版了

10、儿童的美术;1885年法国的儿童心理学者贝雷出版了美术与诗,强调幼儿期美术活动的重要性;1895年英国心理学家沙利出版了幼儿期的研究;法国学者柳克于1913年和1927年相继出版了某一个儿童的描绘与儿童的绘画两本儿童美术教育名著;1955年美国学者诺达费时20余年完成了对200余张儿童绘画的分析,出版了儿童画的开展过程。在这场儿童研究运动中,人们通过观察分析儿童绘画作品中造型和色彩的特点,来研究儿童的成长过程和心理特点,提醒儿童美术开展的规律及其与儿童身心开展的关系,甚至用来解释人类艺术发生学的问题以及现代美术所表现出的种种特征。(八)当今世界,美术作为一门基本课程在普通学校中所具有的作用日益

11、为人们所重视,具有美育和智育等一般教育学意义的美术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美术课的地位迅速提高,基本课时数得以保障并有增加的趋势,如日本从小学到高二的美术课均为每周2课时。法国国民议会于1987年12月17日投票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其中规定美术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小学每周1课时,初中为2课时,高中为定向培养,重理科者选修美术,重文科者必修美术。同时,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向现代工业文明迈进的开展中国家,美术教育也普遍受到重视。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也逐渐开展,趋向多样化。比方,美国中小学的美术课就已不单纯是绘画训练,而包括了雕塑、陶瓷、编织、金属工艺、摄影、美术史、美术批评等教学内容。第二节国外儿

12、童的艺术成长气氛一、成人对儿童艺术作品的关注对儿童作品的分析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透视儿童心灵的一种手段,从中了解儿童对什么感兴趣,知道些什么,是若何想的,人们对儿童艺术进展研究,把它看作是儿童情感生活或个性开展的表达方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的学者利用儿童素描和油画方式上的明显变化,把它们作为研究儿童智力开展的理论根基。最近,国外研究人员研究:儿童以什么样的方式理解艺术艺术家若何创作艺术艺术作品是若何判断、估价的1、特别小的幼儿,甚至在2岁前喜欢用各种可以获得的方式进展印记制作,这种有节奏的肌肉运动体验,加上儿童可以看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增强了儿童绘画的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交

13、能力和心理活动能力得到了开展,这时他们能够在艺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了。2、儿童开展了个人的符号系统后,有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尽管他们表达的大局部内容对他人来讲仍不易理解。确实,二、三岁的儿童还不会像成人那样理解艺术,他们并不关心艺术品的制作,而是经常就一个绘画概念直接进展素描或油画,但在随后的图像中又可能转而表示出第二个或第三个概念。他们在画素描、油画或泥塑时经常会自言自语或唱歌。3、儿童长大了,到了上学前或幼儿园的年龄,他们的艺术作品更容易识别了,也对比容易解释了,尤其是在他们的语言技能增加后,他们可以解释自己所画的图像,说明自己的兴趣和目的。儿童创造符号能力的开展,扩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14、,这些符号表示人、动物和事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于是增加了有知识的成人对儿童艺术作品意义理解的可能性。4、正式上学前,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儿童经常把他们生活中那些情感上对他们的对比重要的事情联系起来,进展探讨。如:同父母的关系,同兄弟姐妹的关系,家里的宠物甚至一些梦想中的人物等,都经常会在儿童的素描、油画和泥塑中被描绘和探讨。儿童经常能够把他们想象、梦想、现实的世界同他们的艺术创作联系起来,有时他们对现实世界各个方面若何动作的理解也可以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看到,如当他们画家庭成员从事各种活动时;当他们画动物、小汽车或飞机时;当他们涉及个人的害怕或志向时。二、教育者

15、注重对视觉艺术的培养近几年,国外艺术教育工作者愈发关注儿童艺术作品中视觉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电子和数字包围的环境中,实际上所有的儿童都有过看适合他们年龄和兴趣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广告的经历。他们可以逛购物中心,可以玩视频游戏,可以看电影,可以上网,还可以接触到其他的视觉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视觉艺术对儿童艺术开展的自然过程是起消极干扰作用的,但今天,与传统观点恰恰相反,艺术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儿童总是从他们的视觉环境中学习。儿童从别的孩子那里,从成人艺术家的作品中,从他们每日的视觉文化中看到了一些概念和图像,并把它们借用过来。如今,国外艺术教师不但没有忽略这些影响,反而把视觉文化中的问题、概念和形象纳入到

16、了综合艺术课程,使之成为其中的一个局部。因为幼儿所具有的天真质朴的能力,可以无拘束地用各种方法将他们的情感生活画出来,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成人会对他们的艺术作品一直如此的感兴趣。儿童时期倾向于画他们生活中的人和事一一既有悲伤的,也有喜悦的,这似乎是儿童从世间各个方面展现出的一种非常自然、非常安康的活动。经历丰富的艺术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当他们帮助儿童扩大对艺术世界的理解时,就会鼓励儿童这份天然的兴趣。三、教育者注重儿童艺术情感的创作方式一些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艺术很感兴趣,把它作为理解儿童心灵和情感的一扇窗户,特别是那些情感上可能受到伤害,或经历了某种精神创作的儿童。这类儿童创作的素

17、描、油画和雕塑主题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描绘自己和他人的方法,甚至他们用艺术材料进展创作的方式等,有时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有关他们情感生活的线索。这一方面也正是艺术治疗师最关注的。表现这方面例子的作品可以在那些避难儿童的绘画中看到,这些儿童来自饱受战争蹂蹦的国家,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恐惧和暴力。后来,这些儿童移民到了北美,进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校。同样,那些经历了个人创作的儿童,有时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也会聚集在这些话题上。儿童用这种安全、无威胁的,他们可以控制的媒介,通过描述创作性事件这一过程,为他们自己找到某种弥合心灵创作的方法。儿童通过艺术描绘把握他们所认识世界的能力,并由此应对棘手的生活情形的能力,正是

18、艺术疗法的源泉,许多艺术教育工作者在他们为幼儿制定的教育方案中强调了艺术的这种作用。然而,不管教育方案中若何强调,如果教师忽略了或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儿童艺术创作中的这份天然兴趣,那么他们将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儿童身上的这种天然兴趣是他们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一种特征。试图通过分析特殊儿童的艺术作品并对他们的心理进展解释,这并不是艺术教师的工作。但得到这方面知识将帮助艺术教师注意到与特殊儿童标准相比之间那种巨大的差异。那些寻常的艺术作品可以成为线索,艺术教师可以与学校里的其他教师,学校参谋和学校心理咨询师一同分享,这种信息能使校方为每个儿童提供最好的教育时机。第三节兴旺国家的幼儿美术教育优秀理念一、

19、教学过程是想象力开发的过程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一所“想象幼儿园,其特色就是培育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在手工室里,孩子们使用特制的小型刨子、锯子切割着不同形状的小木块,并涂上颜料,最终制成一套积木;在缝纫室里,孩子们包括男童也学着穿针引线,为玩具熊或者洋娃娃缝制自行设计的新衣;在烹饪室,孩子们试着用最普通的瓜菜,做出美味的家常菜。奥地利人的早期教育理念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是开展想象力的最好途径。耐人寻味的是,在当今电脑时代,这所幼儿园却并不开设电脑课,甚至也不鼓励孩子多看电视。该幼儿园的管理者认为,学龄前的幼儿不宜学电脑,也不宜多看电视,而应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以开展想象力。担任一家超级大公司经理的

20、皮特尼兹幼年时上过这家幼儿园,后来考上哈佛大学。他认为,正是幼儿园里培养的丰富想象力,使其在工作和创造时都游刃有余。他还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在幼儿时期编织过袜子或自制过玩具,那么长大后也有充分的自信来设计宇宙飞船。兴旺国家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开发幼儿的想象力,把想象力看得重于既定的知识承受。二、教学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技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外表看来,教师的过度指导节省了幼儿的学习时间,较快地实现教学目的。然而,省略探索过程其代价是剥夺了幼儿开展自我开发能力的时机。教师美术课堂中的美好“设计,在减少幼儿经历错误的同时,也减少了他们了解、认识和评价自己能

21、力的时机,以及减少了综合能力训练的时机。三、教学过程是激发兴趣的过程西方人视教育的成功标志为培养了孩子的自信以及符合自己潜质的兴趣。西方国家在幼儿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即对幼儿少教技能是为了给想象留有余地,给创造力和潜在才华得更大开展留有余地。譬如在澳大利亚,教师在幼儿从事艺术活动之前,一般不会给幼儿提供模仿的范例,只提供各种活动所需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在幼儿进展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发出指令,也很少干预,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需要去选择材料、使用材料;教师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艺术活动的过程上,不要求幼儿把艺术品创作得完美无瑕,而是尽力使幼儿体会到参与活动的无穷乐

22、趣。澳大利亚的早期教育理念是,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首先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过程,因而应注重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开展幼儿对周围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中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想象力。重视教学的情趣性以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兴旺国家中小学教学普遍重视的一个教学准则。同样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也不例外,在培养幼儿美术教育的绘画兴趣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让自己动脑、在动手中动脑,教学生活化、内容生动有趣、气氛活泼。第四节中外早期教育的差异江苏省国画院举办了一场中日儿童画交流展,画展中的两国儿童画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显示出较大差异。日本孩子的画面从题材、画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看都显得很自由,

23、而中国孩子的画面则显示出一种固定的模式,即教过的痕迹特别重,画面基本看不出孩子自己的风格。这种问题显然不仅仅出在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上,其根源还是在我国传统的早期美术教育上的与国外早期美术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达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教育目的的差异。德国人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时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中得到快乐,开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儿童有意识的注意和观察,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的根基上,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包括绘画语言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日本人认为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努力开掘每

24、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日本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很少介绍作画和制作的必要知识,而是让孩子们在自由想象中去创造。由此可见,兴旺国家的儿童美术教育,其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美术技能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塑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及性的美术教育中,透过美育而获得具有全面协调能力的人。他们更强调个性的开展与形成,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局部,不仅保证了美术教育以至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也促使孩子从小注重求新、求异、讲究创意。我国早期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掌握美术根基知识和绘画技能。除了讲究智力和艺术才能的开展外,我国美术教育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兴旺国家的美术教

25、育重视开展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我国美术教育重视开展学生的绘画基本技能。我们是为了掌握美术技巧而学美术,人家是以美术为工具来开发孩子的表现力、想象力和穿凿力。有人对北京16所幼儿园的308位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认为儿童的智育活动中首先应该培养的:观察力40.33%;好奇心16.72%;注意力13.77乐只有9.K的人认为最应培养的是想象力,10.1%的认为创造力更重要。二、教育观念的差异。中外早期美术教育观念差异在于是强调美术技能重要还是强调自我表现重要。中国的早期教育强调美术技能重要,要把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放在首位。中国的教师认为幼儿什么都不懂,什么能力都不具备,而要通过观察来学习

26、一切,并从中开展各种能力。外国的早期教育强调自我表现重要。他们则认为幼儿具有天然的想象力,这是成人没有而幼儿独有的能力,因而是极为珍贵的,不仅需要特意保护,还要深入开发。中国人认为手把手地教孩子,可以使孩子很快学会对比难的动作或完成对比复杂的活动,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一种技巧或一种技能。比方,美国人认为,孩子应该自己去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成人手把手地教孩子,使孩子不可能自己领会完成这项任务的方法,也不可能从中有所领悟。中国人认为技能学得越多、越快,孩子就越聪明;而美国人认为亲身经历越多、体验越丰富,孩子就越聪明。中国的教育注重的实际能学习,而美国的

27、教育注重的事务性开发,即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机,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三、教育方法的差异。在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模式是“示范+模仿,即在幼儿自己进展艺术活动之前,先由教师进展示范,给幼儿提供模仿对象。因为这种教育模式重在模仿,所以幼儿所完成的艺术品以及所进展的艺术活动,普遍缺乏童稚的审美直觉,显示出明显的模式化、成人化特征。兴旺国家的早期教育观念是,不应该过早地告诉孩子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因而,兴旺国家的幼儿教育多采用“引导+发现模式,教师以增加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信心为重,鼓励幼儿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领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由于教师总是接纳孩子们所有

28、的艺术创作方式,并欣赏孩子们的一切艺术作品,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自由思维、自由联想,提高幼儿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美国幼儿园的孩子所作的工程制作是五花八门的:用100根吃完的冰棍棒,搭起一个小房子,有门窗和栅栏;用100张彩色的巧克力糖纸,按不同颜色贴成一幅自己的画像;用100辆不同款式的玩具汽车,摆在“100这个数字约有变形而形成的“高速公路上,表示的是百车大赛,这种工程制作显然有利于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并展现儿童天然的创意。四、教育评价标准的差异。我国教师评价幼儿艺术活动和幼儿艺术品优劣的标准,主要是看幼儿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教给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到达了一定的水平,即仅仅重视音

29、乐、舞蹈、美术等基本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无视对艺术美的感受力、表现力的培养。显而易见,这样的美术教育及评价标准,是完全无视儿童本身拥有审美意识的前提下,把成人的审美标准先入为主地灌输给孩子,并迫使儿童不断地否认自己的想法,同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感受以适应成人既定的标准,最终导致儿童在刻意模仿中逐渐丧失了个性化的感受能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也丧失了儿童天然的想象力和原创性。中国人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教给孩子,让孩子不会走弯路,外国人习惯推迟讲述正确标准的时间,让孩子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中国人认为幼儿能比同龄人更多更早地懂得成人世界里的东西就是聪明的表现。中国人视教育的成功标志是,开展

30、了孩子的智力以及在即使不感兴趣的学习领域里也能刻苦用功的毅力。西方人认为幼儿拥有异于成人的思维和想象是最珍贵最值得珍惜的特种才智,他们视教育的成功标志为培养了孩子的自信以及符合自己潜质的兴趣。五、教育效果的差异。我国的早期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艺术技能和熟练技巧。在这种教育下,幼儿的美术根基知识和绘画技能得到了较好开展。但正是单一的技巧性训练抑制了孩子想象力的开展,使我们的孩子在技能培训中过早地被定型化了,致使他们只能模仿而难以走向创造。国外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开展与形成,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局部,通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协

31、调的人,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服务社会三者统一。相比之下,中外早期美术教育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中外教育交流的不断开展,中外早期教育不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正在酝酿这一场从观念到实际操作层面的深刻变革。有人曾在北京进展了有关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中国的早期教育观已趋同于美国人的观念,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意识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家长和幼儿教师的共识。从目前各国教育开展的状况看,东西方教育正出现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趋势。当然,毫无疑问的是,每个社会仍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主流。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时,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往往会演变成外来文化被外乡化的过程。不难发现,近

32、几年来,随着大量承受西方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教育观念上已有了多方面的变革,然而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仍然以传统为主流,遂使学来的新观念仅仅流于形式而没有形成本质上的变化。譬如,幼儿教师虽然开场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多参加动手操作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等,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但是由于主题绘画多于意愿绘画,模仿性手工多于自主创造性手工,因而以培养孩子模仿意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仍然起主导作用,致使那些以“创造教育为初衷的教学手段难以到达原有的目的。总的来看,教育方法的变革似乎是滞后于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传统的外乡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即我们常常实现与外乡

33、文化而曲解、误解、肢解来自外部的文化观念,其实际结果是以西方文化的形式来表达东方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在任何社会的任何领域都是不可防止的,但这种新旧文化的穿插融合发生在早期社会化领域里则意义极为深远,因为变化了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必然影响到新生一代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人格构造。由于早期社会化过程正是社会文化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过程,因而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变迁必然带来最基本性质的国民性变迁乃至社会变迁。实践探索通过对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对比研究,探索我国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可能途径。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对比研究Ccartedu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网(一)理论研究对比在教育开展纲要公

34、布后的今天,幼儿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我们的关注。而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则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学龄前儿童品质的开展,自然创造力的表达,社会价值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个性与自我尊重的人格形成,提供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机与条件。但是,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幼儿美术教育时常只是一种摆设,甚至于仅仅被当作课外活动而已,似乎只有数学、阅读这类课程才是教育的基本,那么国外的情况若何日本在1876年就开创了自己最早的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虽然比西方晚了39年,但是日本变异性文化的特点,促使日本不断地借鉴西方的模式,通过一百多年来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历。笔者在此想就其与我国幼儿

35、美术教育的现况作一些对比研究,以探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可能途径。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研究而言,日本采纳的是一种内在引导和外在传授的教育思想。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这种适应具体地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而所谓的内在化和外在化,只有用综合的方式加以推动引导,儿童才能得到均衡的安康开展。所谓外在教育领域,是指环绕在幼儿周围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技能、习惯等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历,所以无论是制定教学方案,还是进展教学评估都很容易,传授给幼儿往往也能到达一定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这些外在教育内容,在被孩子们接纳为

36、个人经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充分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幼儿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秩序和法则,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外在教育就深刻影响了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等正是这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在这个内在世界里,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而引导也许是一种更为适当的方式。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感受幼儿的欲望和感表,方能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不管是幼儿的绘画塑造,还是造型性游戏活动,都可以说是完全以这个内在化世界为中心的活动。就中国的情况而论,幼儿美术教育文革后才开场注重“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开展这类课题的教学理论研究。89年国家教委公布了幼儿园工

37、作规程(试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开展,开场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注重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视了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但是,我国在感性教育领域,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在化特点及其在幼教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尚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其表现在:1 .在整体上尚缺乏对幼教美术理论进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尽管美术教育在幼教中处于主要地位,但是我国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只开设幼儿的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就是没有美术教育的理论课程,幼师系统也同样如此没有美术教育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造成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薄弱,难以指导教学实践,

38、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2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少数研究者认为幼儿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活动,即一种把感性形象和具有一般共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认识性陈述中的理性活动。因此得出教学指导和评估要用理性分析和计量的方法来进展,基本忽略了主观情感的作用和内在引导的重要原则与指导方式,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二)教学法对比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法来说,日本教育界认为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制作手工物品的造型能力反映了幼儿不断成长的过程,并作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鲜明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对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等外在传授的无视。以为在造型活动上,对于感情、感觉、形象思维、想象的世界,教师是无

39、法教授的,只能采取引导的方式。倘假设说培养能够不断推进的话,那么指的是与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有关的范围。日本的这种教学法可能是受了我国传统的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宣传自性是佛,莫向外求,主张依靠本体的能力到达开悟成佛。禅宗的法师崇尚引导,他们往往通过讲述公案等旁敲侧击的方式使人开悟,有时甚至在无语的境界中让弟子感悟道的存在。例如日本传统的能乐大师世阿弥,在他的修道品位思想中就推崇自证自悟的学习方法。世阿弥套用了佛教中所谓的“色即是空的观念来形容这一方法。所谓“色是指凭借感觉捕捉到有形技能的存在,而“空则是指依靠自悟自证的方法印验无形的客观规律。为了具体剖析日本的这种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

40、方面来探讨:1 .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日本十分重视幼儿造型表现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即形象思维、技能运作和传达内心活动的环节。具体地来讲:首先“人是根据形象思维行动的生物,因此形象思维决定了人们造型表现的意图,意味着教师在指导上,必须使幼儿鲜明地浮现出这个形象,而后才根据形象进展描绘。其次,即使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并不等于孩子已将它移到了画面上去。孩子必须借助于各种造型语言,材料工具将它转化为绘画或雕塑。例如依靠画纸、彩色铅笔、颜料和绘画材料的共同配合,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的图式。因而孩子必须学习若何使用彩色铅笔、若何调配色彩,若何组织画面的构成等形式语言,否则绘画就不能“物化为表现媒

41、介。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活动,在技巧和方法上给予指导。技能指导仍然依赖于现场直观的教学和掌握的成功经历。但是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技术指导,而孩子们又没有热情,那么表现活动将不再成为孩子满心欢喜期待的东西。因而技能运作环节的指导关键在于让孩子明确绘画技巧和制作技术,通过反复地实践与改良,到达掌握各种表现方法及其步骤程序。第三,幼儿的造型活动同时具有本能的表示和主观的表现的特征。正如婴儿的啼哭是本能的表示,演员的哭泣则是主观有意识的表现那样,后者表现含有传达个人情绪意识的意图,而前者几乎是由本能控制的。无论在幼儿的涂鸦期,还是前图式期,以及象征期的绘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能表示和主观

42、表现的因素。孩子将绘画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语言,他们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思考的内容通过绘画表现传达给观众,承受者欣赏之后内心产生感受,并将这些信息反响给孩子,幼儿从而确认了对自我的认识,并感受到表现的喜悦。因此对幼儿的这种内心传达,日本的学者认为在指导上要采取亲切和蔼的态度。从幼儿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儿童们在绘画中所传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传达的心灵沟通与共鸣,就能鼓励和激发幼儿新的表现欲望,从而到达培养创造力和陶冶情操的目标。2 .在教学指导的要点上,日本着重以下四个方面:(1)从游戏来看,主要以幼儿自由描绘为主,提供必要的与幼儿心身发育相适应的题材.;(2)根据故事来表现的题材,则不拘泥于真实,

43、让孩子在自由愉快的表现中,选择造型单纯、组合容的内容;(3)从生活体验中引发的表现,在开场构思阶段,就要使形象思维明确化,并把它与自己准备的有关材料和工具、表现手法联系起来。要求表现的内容能被他人承受,并且有一样感受的理解;(4)经由观察萌发的表现,重点是突出有关对象物的具体感觉。采用何种观察方法,什么时候来画、画什么、若何画,这些都是指导教学的关键所在。就中国幼儿教学法而论,认为幼儿的绘画包括观察、想象和表现三个过程。观察是绘画的基本和前提;想象是幼儿把观察到的对象融进自己的认识、情感、重新加工的过程;表现则是孩子把经过想象后的事物用造型手法表达出来。此外,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有以下特点:(1)

44、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通过幼教实践,探索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又有可行性和操作性。(2)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激发、诱导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孩子们在造型表现的实际操作中开展各种能力,萌发多方面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把学前时期基本活动的游戏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突出幼教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开展中的特殊作用。(4)强调充分运用生活四周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调利用乡土材料,由教师发动幼儿一起制作玩具、学具和教具。这样既有利于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又符合我国的国情,继承和发扬因地制宜、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另外,在

45、教学过程中,则注重以下几方面:(1)着重发挥范画应有的作用,并注意启发性的示范和讲解,用后及时收回范画。(2)重视美工教学与生活、节日、游戏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严密配合。(3)在教学中,要求幼儿坐姿、握笔姿势正确、重视作业常规的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示范和范画经常出现成人化的偏差。例如所谓“简笔画,它原本是成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程式表现,将它作为范画和教材,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但是这种有违于启发引导儿童观察表现事物,阻碍幼儿认识事物和情感表达,并违背教育规律的教材,竟然会被定为电视教材、获教育图书奖而盛行一时,可见科学的教学指导尚待确立。此外,当年陈之佛先生反对

46、的“大人们常常以自己的趣味加之于儿童,常常以临摹画为唯一的教画的方法。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一些儿童画大赛,均以临摹像某家某派程式为能事,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干扰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健全开展。(三)教学内容对比就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而论,日本是根据幼儿绘画开展的不同时期来展开教学内容。在23岁时,采用在物体外表着色;将纸蒙在外表凹凸不平的物体上用铅笔拓印;拼贴布贴画;用粘土或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等,都属于造型性游戏的教学内容。在4一5岁时,则运用寓知识于兴趣之中的游戏方法,通过阅读小故事根据体会作画,依据孩子的生活体验来描绘使自己感动的事物,通过各种角度观察对象,并描绘出自己的感觉。在56岁时,则

47、转变为采用不同纸质或不同形状的纸进展游戏表现,加深幼儿对材料和形状的认识,按照自己的构思故事作画,扩展游戏范围,并以此作为表达的题材,描绘自己热衷欣赏的事物。总之,日本选择内容注重幼儿绘画要表达其游戏与生活,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说这种安排还具有指导幼儿生活和精神治疗的功能。就中国选择的内容来说,主要是围绕着认识、情感和表达,这三个幼儿美术活动的要素而展开。知识化、艺术化和游戏化是其特点所在,具体而言:(1) 3-4岁时,绘画内容大多安排为添画,将不同的线条与形状,形状与形状等编排成不同的单元,泥工、折纸课题则着力于基本方法的学习。(2) 45岁时,主要以观察、表现、制作生活中的

48、动物、蔬菜、食品等内容。将知觉能力的形成和开展作为课题编排的内在目的。力求通过美工教育促进幼儿空间思维的开展,丰富幼儿的绘画语言。(3) 5-6岁时,课题内容是与季节特征严密联系的人物、植物、动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系列。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四)以上我们就中日两国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教学法和教学内容三方面进展了对照,找出了差距与问题。现试将其对比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 .在理论研究对比方面,日本借助于对幼儿开展心理学的研究,即从儿童感知觉的开展,记忆的开展、想象的开展、思维的开展、智力的开展和社会化的开展来探讨儿童美术教育的课题一一外在传授和内在引导的理论设想。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童艺术教育“零点方案主任茄德纳博士所认定的“教师的任务基本上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开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做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响。然后,在童年中期和后期就需要给予更多的积极干预:在学习某种艺术技能和技术时应给予更多的训练指导。日本的理论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是卓有成效的。而我国则由于幼教心理学根基理论研究的薄弱,又缺乏从美术教育这一感性教育的角度来进展理论探讨,使得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并结合教学实际,以适应当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