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19732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一、地形的类型与地图1 .下图各等高线图所反映的地形为山谷的是(单位:米)(2 .如图所示为等高线地形图,不能在图中找到的地形部位是()。A.山峰B.山谷C.鞍部D.山脊3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m,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拔为一11034m,它们两者的相对高度为()A.2186mB.8848mC.11034mD.19882m4 .如图所示为绘制半个“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的步骤,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半个土豆b.切成厚度相同的土豆片将每个土豆片边缘轮麻 依次描绘在自纸边缘A.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不一定相

2、同B.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C.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会交叉D.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不一定相同6.(2020上城模拟)如图是某山地的等高线图,表示山谷的地点是()。7. (2020七上苍南期末)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丁处位于丙处的西北方向C. 丁处位于山脊8. (2019七上天台月考)浙江省的地形主要是(A.高原、山地B.高原、平原B. 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D.甲处海拔比丁处海拔高)C.平原、丘陵 D.丘陵、盆地9.读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地。(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

3、的是路线。判断理由是:10.读某地各点的海拔图(单位:米),请回答下列问题。wo黑2q0205005g冲12-505嚅OO20Q32*200w100100100100100(1)尝试绘制等高线:首先经过地形测量获得各点的海拔;把海拔相同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最后在每条等高线上标出海拔。(2)根据等高线,判断这个地形是,理由是11 .如图是某区域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李村位于赵村的方向,量得两村的图上距离约为3cm,则两村的实地距离是km。(3)、路段中,坡度更陡的是公路。(4)村庄的分布特点是,其中海拔最高的村庄是o12 .(2020奉化模拟)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A处表示的地

4、形为,B、H两处坡度较陡的(1)写出B、C代表的部位名称。B;CO(2)山坡CF比山坡DF(填“陡”或“缓(3)通常,地势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6。若C地气温为10C,则E地气温为oCo二、地形的变化14 .图中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A.流水B.冰川15.风光旖旎的珊瑚礁,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流水冲洗B.冰川堆积C.风力)oC.生物堆积D.生物D.风力作用16 .以下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A.火山湖C.喜马拉雅山17 .如图是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造成该地区地形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的沉积作用

5、B.流水的侵蚀作用C.风力的沉积作用D.风力的侵蚀作用18(2020温州模拟)龙脊是温州市大罗山的著名景点(如图),它是1.2亿年前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凝形成的地貌。龙脊的岩石类型和其形成的主要能量分别是()A.沉积岩、内力作用C.岩浆岩、内力作用B.沉积岩、外力作用D.岩浆岩、外力作用19. (2020七上镇海期末)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形成了现今特有的自然景观。关于黄土高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B.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C.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有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D.植树种

6、草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根本办法20. (2020八上临安期末)2019年7、8月份杭州市某区气象台多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我区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38C或以上,望各有关方面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而该区的西天目山、清凉峰等都是首选的避暑胜地,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地貌的不同B.海陆位置的影响C.纬度位置的影响D.人类活动的影响21.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变化,这是由于地球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属于外力作用的有O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搬运作用火山喷发堆积作用答案解析部分1 .【答案】B【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依

7、据山谷的等高线特点回答即可;【解答】A、等高线闭合,内低外高,属于盆地;B、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属于山谷;C、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属于山脊;D、等高线重叠,属于峭壁;故答案为:B。2 .【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解答】图中的黑色三角代表的是山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表示的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表示的山脊;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图中只有一个山顶,不可能出现鞍部;故答案为:Co3 .【答案】D【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相对高度是指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海拔是指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

8、离。【解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米,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拔高度是/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就是二者海拔高度的差,即8848米减去/1034米,就等于19882米,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4 .【答案】A【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闭向里数值越大为山顶,读等高线绘制示意图可知,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是选项A,A符合题

9、意。故答案为:A5 .【答案】B【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指相邻2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度相等,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度越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之间不可能重叠,但是陡崖处是几条

10、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同一等高线表示的高度各点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也相等,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6 .【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为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为山脊;3、山顶指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解答】A、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是山顶,A错误;B、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B错误;C、(3)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C正确;D、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D错误。故选C7 .【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

11、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解答】A、以丙为观测点,丁在丙处的东北方向;故A错误;B、丁处的等高线比丙处稀疏,所以定出的坡度比丙处缓;故B错误;C、丁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是山脊;故C正确;D、甲和丁处于相同的等高线上,海拔相等;故D错误;故答案为:C08 .【答案】C【知识点】地形的类型【解析】【分析】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脉、盆地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

12、、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解答】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故答案为:C9 .【答案】(1)B(2) DB;DB处等高线比CB间稀疏,坡平缓【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

13、高,等高线条数越多。【解答】(1)由地形图可知,B处海拔明显高于A处;(2)由图可知,CB的等高线明显比DB更加密集,即CB处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较缓;故答案为:(1)B;(2)DB;DB处等高线比CB间稀疏,坡平缓。10.【答案】(1)(2)山地;该地形海拔大于500米且相对高度超过200米【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解答】(1)图中数值相同的点用曲线连接即可;(2)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等高线向内增大,且海拔在500米,相对高度超过2(X)米;故答案为:(2)山地;该地形海拔大于500米且相对高

14、度超过200米。11【答案】(1)山峰;山脊(2)西南;2.4(4)沿公路分布;陈村【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解答】(1)甲是山峰,乙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2)李村位于赵村的西南,量得两村的图上距离约为3cm,则两村的实地距离是2.4km。先量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已知,依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一比例尺即可求出两地的实际距离,量得两村的图上距

15、离约为3cm,则T=2400001厘米)=2.4千米80000(3)、路段中,坡度更陡的是公路。读图可知,处等高线比处等高线密集,坡度更陡的是公路。(4)村庄的分布特点是沿公路分布,其中海拔最高的村庄是陈村,因为等高线数值越大,表示海拔越高,等高线数值就表示海拔高度。故答案为:(1)山峰;山脊(2)西南;2.4(3)沿公路分布;陈村12.【答案】鞍部;B【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

16、线稀疏,坡度缓.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方。【解答】观察图中等高线地形图,A处在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因此A处为鞍部。B处等高线密集,因此坡度陡,H处等高线稀疏,因此坡度缓,所以B、H两处坡度较陡是B。故答案为:鞍部;B13【答案】(1)峭壁;山谷(2)缓(3) 8.2【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解答】(I)B为峭壁,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

17、形部位为陡崖,陡崖就是悬崖峭壁。C处是山谷,因为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坡CF比山坡DF缓,因为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3)通常,地势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6。若C地气温为10C,C地地势高为300m,因为E地地势高为6(X)m,则E地气温为10-3x().6=82C故答案为:(1)峭壁;山谷(2)缓(3)8.214 .【答案】C【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解析】【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

18、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城(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解答】图中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是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造成的,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5 .【答案】C【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解答】风光旖旎的珊瑚礁,其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对生成

19、礁的钙物质长期积累沉积的结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属于生物堆积而成,属于外力作用;故答案为:C016 .【答案】D【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解答】A、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故A错误;B、海岸边的怪石是海浪冲击形成的;故B错误;C、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形成,属于内力作用;故C错误;D、沙漠中的石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故D正确;故答案为:Do17 .【答案】A【知识点】地形变化的

20、原因【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解答】根据图示区域的海拔及河湖广布特点,该区域应位于我国长江中

21、下游地区,从地形剖面图上看,该地形区的河流是地上河,应为河流的中、下游。在河流的中、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长年累月,形成“地上河,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8 .【答案】C【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解析】【分析】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总质量的9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解答】火山喷发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岩石,属于岩浆岩,而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故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019 .【答案】A【知识点】

22、地形变化的原因【解析】【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解答】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地球外力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之所以形成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主要是由于这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加上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导致这里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慢慢形成了这种地貌景观,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0 .【答案】A【知识点】地形的类型【解析】【分析】按地貌形态分类,中国民族地区的陆地也和全国一样,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

23、平原。【解答】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而该区的西天目山、清凉峰等都是首选的避暑胜地,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貌的不同,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1 .【答案】内力;外力;【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解答】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变化,这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属于外力作用的有。故答案为:内力;外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