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22课《礼记二则》考查要点.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23699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用22课《礼记二则》考查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生用22课《礼记二则》考查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生用22课《礼记二则》考查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生用22课《礼记二则》考查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生用22课《礼记二则》考查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用22课《礼记二则》考查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用22课《礼记二则》考查要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一、文学文化常识考查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仅论著中辑录了两个版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亚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二、语言积累知识考查嘉肴(y6o)自强(qing)兑命(yue)学学半(XidO)旨(ZhI)弗(fU

2、)选贤与能(ju)讲信修睦(mu)矜寡孤独(gun)男有分(fen)货恶其弃于地(wu)门闩(shuan)三、朗读停顿的考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3、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四、重点文言虚实词考查虽有佳肴看有房方,辱含,不知若茸也;虽有手道,弗学,不知芬普也。虽:虽然。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弗:不。食:吃。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其:前一个是“它的,指嘉肴的“;后一个是“它的,指至道的”。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里。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举也。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强:勉励。茸日:卷学布f也。兑命曰:“学学半。”其用多福千?故:所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学:同“教”,教导。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此之谓乎”是

4、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大道之行也木道多行也,木下西公,选命与他,讲信修睦。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行:施行。为:是。天下为公: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与:同“举”,推举。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修:培养。林人不独声苏聿,不独于其于,故:因此。亲:动词,以为亲。其:代词,指自己的。亲:指父母。子:动词,以为子。子: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

5、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皆:都。养:供养。分:职分,职守。归:女子出嫁。曾本苏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若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财货。现代汉语中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恶:憎恶,厌恶。其:前一个指“货”,后一个指“力”。先”谋用而不声,盗窃乱贼而不作,”外?而不见,先由大同。是故:因此。闭:闭塞。兴:兴起。乱:作乱。作:兴起。故:所以。贼:伤害,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户:门。闭:用门闩插上。是:这。谓:是。五、重点语句翻译的考查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

6、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3、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敬爱

7、、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6、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

8、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六、原文理解性默写考查1、文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道理的句子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互相促进。语出自礼记学记虽有佳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我国古代政治上最高的理想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4、说明了政权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任何个人的句子是:天下为公。5、体现了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关系的句子是:讲信修睦。6、体现了“大同”社会的

9、关爱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7、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谋”“盗贼”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8、写出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9、写出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同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七、主要文言现象考查1通假字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学”同“教(Xid。)“,教导)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2、一词多义亲(1)、不独亲其亲(动词,以

10、为亲)(2)、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其(1)、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2)、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子(1)、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2)、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修(1)、讲信修睦(动词,培养)(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分(1)、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为(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2)不必为己(为了)(3)天下为公:(是)独(1)矜、寡、孤、独、废疾者:(老而无子的人)(2)故人不独亲其亲:(仅仅,只)乱(1)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谓(1)是

11、谓大同:(是)(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3、古今义变化(1) .教学:教与学。现代汉语中指“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教”。(2) .子:子女。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3)、归:女子出嫁。现代汉语中用作“返回”“归还”“由”“属于”等意思,均由“出嫁”这个本义引申而来。(4)、货:财货。现代汉语中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5)、贼:伤害。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4、词类活用(1)、不知其置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2)、选贤与熊(动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3)、使老有所终,在有所用,纳有所长(老,形容词

12、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八、内容理解的考查虽有佳肴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

13、嘉肴”、“至道”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3、课文结尾引用用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证,“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的“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概念。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而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

14、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老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但无论哪一种“教学相长”,都是一种辩证的观点,值得肯定。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

15、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6、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7、结合自身的学习经脸,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

16、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8、艺术特色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大道之行也1、

17、写作思路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故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即人人都得到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2、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

18、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什么是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具体解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与“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要讲

19、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防止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

20、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5、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1)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相似;(2)大同社会的“男有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种作“相似;(3)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平相似;7、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

21、社会的思想意义?“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五帝:即黄帝、颛顼、帝誉、尧、舜8、文中哪些句子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情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句话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

22、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9、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10、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

23、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12、你知道名人对社会理想有何论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大同;陶渊明:世外桃源;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3、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

24、到“夜不闭户”,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14、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0 .“大道”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社会的纲领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O11 .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黄”和“能”,即要求“德才建备”。(用成语填空)12 .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谍”和“盗窃f遮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13 .相关成语天下为公:原意是不把君位当做一家的私有物。意思是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公有。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矜(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物尽其用: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夜不闭户,指夜里间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