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后”能力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28638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后”能力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后”能力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后”能力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后”能力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后”能力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后”能力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后”能力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后”能力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选题1、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业竞争逐步激烈化,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从供给角度看,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强都是制约其就业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就业能力培养机制角度,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选择高职学生“就业后”的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自己研究课题的题目并坚持或倡导“就业后”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选择本课题研究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1)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就业功能,把培养目标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片面的强调

2、学生专业技能或就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转岗的需要。(2) 1995年,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指出:“教育的目标,应使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之后获得就业的预备,同时又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基础,应排除只教某种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这种趋势,有助于引领我们寻求一种既顺应国际潮流又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职教育模式。(3) 201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在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指出,“职业教育既要以培养适应性技能人才为核心任务,同时又要兼顾激发受教者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终身学习动力”。那么,

3、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呢?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课程,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来寻求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基于以上几点考虑,高职学生就业后能力的培养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对于高职培养具备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课题界定“就业后”能力的定义: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内各项技能的掌握能力、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对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终生就业能力。有了较高的终生就业能力,就有了职场中竞争的能力,就有了自己选择岗位甚至当老板的能力,我们称这种综合能力为“就业后”能力。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的相关研究20世纪初,社会的

4、变化尤其技术的变化相当迅猛,学生的职业训练结束时,他所掌握的技术已经过时、不适用了,而且他们很难实现职业转换。根据这种趋势,杜威强调“现在是工业变迁的时代,教育应该用将来的工业为标准。”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CRVE)在1995年的关于生计的教育与培训的立法原则建议中提出“首先,职业性与学科性内容的结合,旨在使今日的学生或学员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不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关于教育的目标,它应使学生在完成高中或高中后教育之后获得就业的准备,同时又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基础,应排除只教某种职业岗位技能的课4o(2)国内的相关研究国内教育学家王明伦从高职教育

5、的发展观阐述了技术结构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一培养规格的影响,他认为,技术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构成,而且影响相关职业岗位的内涵变化,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变化速度会加快。总的趋势是,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创造职业岗位、发展职业岗位的能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性问题,各国的国情不同,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就不同。国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反映出的问题不同,就会形成各自的问题意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局限,国内学者们在高职院校

6、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理论研究上存在着局限,具体表现为第一,认识上缺乏高度。第二,缺乏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的研究。第三,缺乏系统性研究。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用培养学生能力的科学方法来指导建设高职教学体系,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是:(1)通过将课程与教学原理应用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相关领域,可以有效地探索和寻求到课程与教学原理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建构的有效结合点。(2)通过对国际和国内高职学生学习“就业后”能力培养等职

7、业教育理念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梳理,可以有效丰富、升华和完善现有高职教育理论。(3)通过对基于“就业后”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策略的探究,可以有效地应用和检验已有课程理论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检验、充实和拓展课程与教学理论。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是:(1)通过对高职院校现有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评价,有助于我国高职院校理性地认识高职教育中存在的有关问题,积极地寻求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办学特色,将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2)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工作状况、已有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状况的分析,运用以能力培养为本的理念来探索一种符合高职教育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特征,促进学生职业素

8、质提升和职业生涯和谐持续发展的高职课程体系,可以为广大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一种参考思路,从而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1、课题理论依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O门工学结合的精品

9、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观教育部的16号文,都是谈到提高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16号文件无疑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高职院校必需要拥有一套完备教学设施、教学团队和教学方案。正确地理解教育部的16号文,扎实地办好高等职业院校,才是我们的责任。尽管现在有些条件还达不到,但要一开始就应该明确办学方向,一切急功近利的办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2、研究目标在人们高度关注学生初次就业率的背景下,注重提升高职育人质量、提高高职毕

10、业生再就业率以及保持就业和谐持续发展成为了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课题拟从国内外的空白或薄弱环节入手,解决一下问题:(1)高职教育面临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学习一时的谋生本领,还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内各项技能的掌握能力、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对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本课题拟通过研究报告,让高职教育工作者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自觉而坚定的走素质教育之路。(2)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成果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实现,必须准确的把握知识、能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以“就业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如何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3、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查询,后就业能力的形

11、成过程和因素,通过问卷、访谈调研毕业学生的后就业能力情况,并分析形成因素;(2)研究出提升就业后”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和策略;(3)并将策略进行实施,分析效果。4、研究假设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基本情况如性别、学历等对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影响显著。此外,在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的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都有一定的性别倾向和学历偏好,特别钟情于那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对于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雇主往往更强调要具备几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基于此,提出一下几点假设:(1)人口统计变量对大学生培养机制、就业能力、职业成功有显著影响;(2)大学生培养机制对就业能力有正向的影响作用;(3)大学生培养机制对职业成功有

12、正向的影响作用;(4) “就业后”的能力对职业成功有正向的影响作用;(5) “就业后”的能力培养在大学生培养机制对职业成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5、创新之处(1)对于现有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使学生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对于近些年已毕业的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2)根据已有的文献来看,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很多都是局限于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探究,几乎就没有调查研究和分析考核深层次的研究。本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特点、问题和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描述,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三、研究思路、研究

13、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1)文献阅读本文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培养机制、就业能力和职业成功等众多变量,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了解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通过对国内外理论成果的分析和借鉴,形成具体的研究思路,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了解前人在相关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寻找研究的突破口,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证基础。(2)访谈法通过与员工和雇主的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有关看法和建议,为问卷的编制和修订提供依据。通过向人力资源领域多位专家的多次咨询,征求他们对本论文研究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在问卷修订和数据分析过程中起到把关的作用。(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的特点是范围广,标准化程度

14、高。类型有开放性问卷和封闭性问卷两种。封闭性问卷的特点是备选答案的高度结构化,便于实施和进行统计分析。课题如何做参考思路:研究计划教育研究项目,又称教育研究项目,是如何开展研究的具体思路,它初步规定了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项目研究方案能够保证整个项目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方案的水平是一个项目质量和研究人员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这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批准立项的关键,也是科研管理部门开展项目中期审查鉴定的重要依据。二、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教育研究项目种类繁多,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各不相同,但结构相似。写研究项目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项目计划,首先要阐述项目研究的背景和要达到的

15、研究目的,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在方案中,研究项目的背景通常用“提出项目”或“项目背景”来说明,主要介绍研究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探讨,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以及这个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效果,进而写出这个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不要乱喊口号。(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有必要说明在课题范围内是否有研究,研究了哪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就所表达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果有区别,它们的区别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论证本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

16、面也说明研究者对本研究是否有很好的把握,是否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因为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三)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们老师现在做的课题研究,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理论基础,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要对活动课进行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研究性实验的理论基础。开展教育模式创新的实验研究,必须以教学理论和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基础。(四)研究对象和范围教育研究总是指向某些对象。这些对象往往是人、由人组成的群体、组织及其行为和特征。因为人,人的行为和特征是极其复杂的,所以必须明确定

17、义,以免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造成混乱。三、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回答了哪些问题,研究了问题的哪些方面。它进一步将该课题提出的研究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研究内容的多寡与学科的大小有关,学科越大,内容越多。但是很多老师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所写的研究内容非常笼统模糊,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研究内容,对整个研究非常不利。所以要学会分解提炼主题,一点一点去做。(五)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指教育研究方法,回答如何学习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等,但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

18、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任何影响。另一类方法是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例如采用实验法或行动研究法,也必然要采用第一类的数据资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实验的最终结果如何。(六)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它使得

19、研究者一开始就心中有数,在实施研究中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保证研究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步骤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三个阶段。(七)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和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可以按学期列出。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八)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确定。课

20、题组成员并不是越多越好。课题组的成员必须都承担课题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务。不应有光挂名不干事者。课题组各成员承担的任务的性质应与承担者的学识、能力相适合。计划中要把课题组负责人、成员的名单、分工写出。必要时,还应把各人的专业、能力特长,曾有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列出,以便课题管理者对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九)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经费与设备是开展教育科研的物质条件。不同的研究所要求的条件是不同的。经费的支出主要包括:1、资料费:购买、检索或复印文献资料;2、印刷费:印刷问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3、旅差费:外出调查;4、会议费:组织或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5、设备费: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如电脑等。作为小课题一般可以不写这部分内容,因为所需经费不多,学校一般多能答应实报实销。但确需添加设备的课题和某些大课题的研究。在方案中要把开支的项目、用途和金额一一列出、所列的项目应是研究所必需的,要本着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谋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