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29753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下我们周围的4给物体分类物体单元教学设【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图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物品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调查并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认识到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将前三课用过的所有物体进行编号、分类,并让学生按物体不同的特征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便不同。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巩固,又是对物体特征认识的深化。教科书研讨部分的两个问

2、题都是指向分类活动。“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是引导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我们的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是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分类结果和细分标准。可将学生的分类依据和结果呈现在班级记录表中,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分类结果,不必追求结果的准确性和唯一性。本课隶属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这一学科核心概念,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通过课内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比较与分类这一基本的思维方法,能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物质。【学情分析】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的叶进行了分类。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

3、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需要分类时.,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清晰、有序地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给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认识到物体的外部特征可以用来分类。知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清晰、有序地认识事

4、物。科学思维:能用对比的方法,比较事物外在特征,能更方便研究和区别事物的相同和不同属性。探究实践:在观察和比较过程中,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对不同分类结果进行分析。态度责任:经历用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的过程,产生对更多物品进行分类研究的兴趣,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来自世界的各种信息,并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观察、比较过程,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难点: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小组:乒乓球、小木块、大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玻璃珠、塑料杯、小螺母、大螺母、学生活动手册。(物品均贴上序号标签

5、)【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 .找物品:出示超市物品专柜,请学生找牛肉、巧克力等物品。2 .提问:超市物品繁多,但我们总能快速找到物品,原因是什么?3.引出:超市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能方便我们寻找所需物品。4,揭示课题:给物体分类(板书)。【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学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通过超市货架的场景重现,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给物体分类(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个乒乓球、1块小木块、1块大木块、1块塑料块、1块小橡皮、1块大橡皮、1颗玻璃珠、1个塑料杯、1个小螺母、1个大螺母1.课件出示10种物体,认识

6、物体并编号。2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给这些物体分类?(提示:我们在前面的课堂中探究了物体的哪些特征?)3 .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和相同特征。4 .引导: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归为一类。5 .明确任务:给物体分类。6 .活动指导:(1)观察、认识每一种物体;(2)选择1种方法进行分类,写下你的分类依据;(3)编号表示物体,同一类物体编号写在一起,圈起来,分为几类画几个圈;(4)尝试用第2种方法进行分类,并记录。7 .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8 .整理材料【设计意图】使用前面三节课中出现的物品,能帮助学生回顾学

7、习过的物体特征,将物体的特征与分类依据直接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对分类这一思维方法的掌握。在小组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明确活动指导,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记录方法上,通过分类画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结果集合化表达,为后续学习韦恩图做好铺垫。在观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交流我们分类的结果(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1 .小组交流(预设5分钟)(1)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2)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2 .全班交流(预设10分钟)(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2)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记录各个

8、小组的分类依据和结果。(3)总结:物体有一定的特征,通常我们根据一个特征可以把物体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特征,可以把物体分成不同的类别;同一特征进行分类时,由于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会不同。【设计意图】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提高了分类的能力。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各个小组的信息,能引导学生对不同分类方法和标准的关注,加深对固态物体特征的认识,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有效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四、延伸思考(预设5分钟)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分类?分类给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预设:学习用品分类整理节省时间;生活用品分类摆放,方便生活;垃圾分类保护环境)【设计意图】发掘学生对生

9、活现象的关注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五、板书设计4.给物体分类(班级记录表)物体的特征按特征分类1.轻重重轻2.形状球形方形3.颜色4.大小大小【疑难解答】1 .学生在按照形状对物品进行分类时,塑料杯的形状和大小螺母的形状如何判断?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塑料杯属于上底面大、下底面小的圆台,螺母属于扁平的六角柱。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需掌握它们的其中一项特征即可。如塑料杯可以说是近似圆柱,螺母的一个面是六边形。因此在按形状进行分类的时候,可以分为球形、方形、其他形状三类。将塑料杯和大小螺母归于其他形状。2 .学生在

10、根据颜色对物品进行分类时,易把白色和透明的物体归为一类,怎么办?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白色”是一种颜色,而“透明”属于无色,是透光度的体现。当需要分类的物品颜色太过复杂时,细分的标准不同就会导致许多不同的结果。可以按具体的颜色进行分类,也可以按“有色”和“无色”进行粗略分类,不必追求全班的一致性。3 .学生在根据轻重对物品进行分类时,“小橡皮”和“小螺母”的分类可能会产生较大分歧,怎么办?有些学生会认为“小的橡皮和螺母”相对于“大的橡皮和螺母”而言就属于轻的一类。有的学生通过手掂的方式,感受到橡皮和螺母虽然小但也是重的。对于不同的观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说说他是如何想的,引发学生思考分类结果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回顾前面第2课谁轻谁重中用到的探究方法,思考我们在按轻重分类时应该做出哪些更具体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