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人们每天都能听见各种声音,对声音可谓是非常熟悉了,但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等与声音有关的问题,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等不同。科学思维* 能根据声音的来源不同,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探究实践* 给听到的声音分类,并用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听到的声音。态度责任* 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难点给听到的声音分类,并运用科学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教学准备
2、教师准备PPT课件(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闪烁的小星星或其他一段乐曲的音频资料及其乐谱)、班级记录表等。学生准备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导入(3分钟)1 .同学们,刚才我们的教室里还是很热闹的,现在怎么安静下来了?(上课了)2 .你怎么知道上课了呀?(听到了铃声)3 .新学期的第一课即将开始了。让我们先用热烈的掌声为自己加加油吧!(学生鼓掌)4 .下课的吵闹声,上课的铃声,热烈的掌声我们身边到处充满着声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声音的奥秘吧!(板书课题)通过“听听声音”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并对声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听声音(15分钟)活动
3、一:描述听到的声音。1.教师: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中,通常有高、低、强、弱(边说边演示)的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悦耳来形容动听、好听的声音,用刺耳来形容难听或听着让人不舒服的声音。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描述听到的声音。2 .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说一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并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科学词汇进行描述。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提炼,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二、听声音活动二:给听到的声音分类。1 .教师:请大家看看“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上面记录的都是我们刚才描述过的声音,你们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2 .布置任务:给刚才听到的声音分类。(提示
4、学生按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3 .小结:我们听到的声音中,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悦耳的、也有刺耳的,它们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世界可真奇妙啊!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倾听、感受周围的各种声音,学会辨认和描述听到的声音。三、回忆与交流(10分钟)1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呢?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呢?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2 .学生将已经知道的知识和还想知道的知识记录在“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中,并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3 .教师出示“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的班级记录表,组织学生汇报,将学生知道的和想要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或问题分别记录下
5、来。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前概念、关注了声音的哪些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作铺垫。四、听乐曲(10分钟)L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完成得很不错,老师将一首闪烁的小星星送给大家,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像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教师出示曲谱,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哼唱)2 .让学生唱出乐曲中的音符,同时用手势比画出音符的高低(手掌向下向前伸出,随着音符的高低上下移动),并逐句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也可以让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声音的变化。3 .教师小结: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体验。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奥秘。用音乐首尾呼应,利用课件播放闪烁的小星星,
6、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发声的奇妙,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探究欲。板书设计听听声音动物发出的高、低声音的分类自然界发出的声音的描述强、弱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悦耳、刺耳【教学反思】这节课中,一方面我用生活实际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出发,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从而思考并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两个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一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声音的特点,二是让学生对听到的声音分类,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培养提高。在
7、播放闪烁的小星星时,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对音乐音阶等知识了解较少,对上课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空余时间要多补充一些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第2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平时生活中他们关注的往往只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如敲打、碰撞、摩擦),而忽略了发声物体本身的变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各种发声物体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思维* 对比分析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尝试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8、探究实践* 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态度责任*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锣、竖笛等。学生准备鼓、钢尺、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音叉、几粒豆子或细沙、装有水的水槽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3分钟)L听听声音: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2 .
9、找出一些发声物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3 .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汇报时可以简单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至于这些认知是否正确,可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用实验验证。二、探索(20分钟)活动一:制造声音。1.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声音:出示音叉、橡皮筋、钢尺、鼓。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3 .小组汇报,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4 .追问:现在你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想法还跟原来一样吗?5 .学生再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找相应的证据。1.让学生通过亲自实
10、践来揭示声音的本质是最好的办法。二、探索活动二: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1.观察明显振动的物体。(1)教师利用橡皮筋、钢尺制造声音(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同时出示记录单,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2)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2 .观察振动不明显的物体。(1)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不明显,有什么办法证明它们也在振动吗?(辅助材料:泡沫粒、装水的水槽、系线的乒乓球)(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放大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3 .播放音叉、橡皮筋、尺子、鼓在振动时慢动作的动图,提问: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吗?(都在振动)4 .再一次提出问题:通过刚才
11、的探究,现在能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2.通过几个探索活动,学生观察总结出这些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从而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三、研讨(10分钟)1 .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1)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会怎么样?(声音会停止)(2)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2 .利用“振动产生声音”这个观点,你能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吗?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产生声音的吧!引导学生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没有证据的观点不能轻易相信。四、拓展(5分钟)L教师
1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里?2.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传来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拓展到我们身体内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找到了什么证据?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教学反思】在教学课本中的四个实验时,有的物体振动现象明显,有的物体振动不明显,我进行了分组探究,学生也都感觉到了振动现象。但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在完成课本中的四个实验后,仍有少部分学生觉得是力(敲打、碰撞、拍打)产
13、生了声音。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锣发声的过程,停止敲击时,仍然有声音。这一实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打、碰撞、拍打是产生声音的外在条件”。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声波”和“声音是通过波的形式传播的”等概念的理解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知道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同。科学思维* 通过水波、声波的类比,概括出声音的传播方式。* 用列举和对比的方法,分析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14、探究实践*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比较不同物体中声音的传播效果。* 描述声音传播的特征,并尝试研究声音在更多物体中的传播现象。态度责任*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玻璃罩中的闹铃实验装置。学生准备音叉、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3分钟)L教师走到教室中间,敲击音叉并发出声音。然后提问:你们都听见声音了吗?声音又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这说明了什么
15、?2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解释。3 .教师: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且要靠物质传播。(板书课题)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二、探索(20分钟)活动一: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出示“玻璃罩中的闹铃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演示实验,并简要介绍。(1)师生小结传声路线图:闹铃一空气一玻璃一空气一耳朵。(2)打开抽气机,慢慢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学生仔细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听不见)(3)关闭抽气机,打开进气阀,再次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又能重新听到声音)二
16、、探索2.学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活动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1.教学课本中敲击桌面听声音的实验操作。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由。2.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发现: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要比空气强。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1 .将击打的音叉靠近水面,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问:音叉振动时引起水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到水面在一圈一圈地向外波动)2 .教师指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3 .将击打的音叉浸入水中,提问:你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路径,然后小组内讨论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在聚焦环节的讨论中,绝大多
17、数学生对于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这一观点是认同的,但这个了解还停留在较浅薄的层面。这一环节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合理猜测,并实验验证,最后顺利地得出结论。三、研讨(10分钟)1 .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活动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2 .让学生解释: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借助问题1的讨
18、论,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传播要借助它周围的物质来进行。问题2是对前面认识的应用,旨在说明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四、拓展(5分钟)1 .制作“土电话”,并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 .教师引导学生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一纸杯一棉线一另一端纸杯一纸杯内的空气一人耳。利用所学知识对土电话传播声音进行解释,并找到声音的传播路径。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能够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至国。rrg上.一声波周围物质振动F声音的传播:发声物体振动一人耳教学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教学反思】我们通过演示“玻璃罩里的闹钟实验,用手挠桌面比较贴近桌面和远离桌面听到
19、的声音,以及比较音叉在水中的声音大小这三个活动,来让同学们总结出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课堂的整个逻辑顺序和结构是完整的,但是仍然有一些细节需要做到更好。同学们很容易说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只通过两个小活动就让同学们总结出声音还可以通过固体和液体传播有一点小难度,所以我后来收集了很多实例,比如“隔墙有耳小伏地听音、说话声把河边的鱼吓跑”等等,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耳是我们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它具有先天的熟悉感,但对它“如何工作”知道得并不多。本课时通过观察鼓膜模型(橡胶皮或气球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
20、的作用以及人耳是如何工作的,加深学生对于听力和人耳的理解。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知道人的耳朵的构成,了解各部分的作用。科学思维*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认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探究实践* 在模拟耳郭、鼓膜的实验中,用简单的图示文字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利用模型对科学问题作出解释。态度责任* 认识到身体器官的重要性,加强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建模的方法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学生准备“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皮(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
21、具)、少量细沙或碎纸屑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3分钟)L导入:同学们,老师讲话的声音你们能听见吗?(能)为什么能听见?(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那为什么全班的学生都能听见?(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2 .提问: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3 .声音在耳朵里是怎样传递的?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导入,将声音和耳朵联系起来,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二、探索(25分钟)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和模型。1 .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学生观察耳朵的结构图。2 .教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追问:你认为这些耳
22、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3 .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及各部分主要作用。L通过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并对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二、探索4 .小结:是呀,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1)耳郭形如喇叭,有收集声音的作用。(2)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有弹性的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能接收声波并产生相应振动。(3)听小骨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的小型骨头,也是人体最小的骨头。(4)耳蜗是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因形似蜗牛壳而得名。(5)听觉神经是由内耳向大脑传递信号的神经。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1.教师,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我们看到的外
23、面这部分就是耳郭,那耳郭有什么作用呢?5 .出示实验材料:A4,6 .布置任务: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7 .模拟耳郭:(1)将A4纸卷成一个“喇叭”(加大耳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2)拿掉纸喇叭(不加大耳郭),再听一听。(3)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记录自己的发现。(4)重复上述实验,每次听不同的声音。8 .学生小组内交流模拟耳郭实验的发现。9 .小结:耳郭和纸喇叭能更好地帮我们收集声音。活动三:观察并比较鼓膜的振动。1.教师:声音的振动通过外耳道进入内部,到达了鼓膜这里,鼓膜是怎样接收到声音的呢?让我们进行下面的模拟实验:(1)出示实验材料:塑料杯、气
24、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等。(2)讲解实验步骤:用气球皮制作鼓膜模型,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细沙或纸屑。在“鼓膜”上方相同的位置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并记录下来。在“鼓膜”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并记录下来。(提示:记录时,可以用“强”“弱”或“幅度大”“幅度小”等描述)2 .模拟耳郭的实验,体验耳郭的收声作用。3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鼓膜的作用和明白它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二、探索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试着说一说鼓膜的作用。物体发出的声音“鼓膜”的振动情况声音的距
25、离不变声音较强时振动幅度大声音较弱时振动幅度小声音的强弱不变声音较远时振动幅度小声音较近时振动幅度大3.小结:物体发出的声音越强、距离“鼓膜”越近,“鼓膜”振动幅度越大。因此,可以我们可以知道人耳中的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三、研讨(10分钟)研讨1:1.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大家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学生结合观察实验说一说自己对耳郭和鼓膜的作用的理解。(对于耳蜗、听觉神经等的作用,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研讨2:1.先让学生观察听诊器,尤其是听诊器头的薄膜结构,想一想这种结构与耳郭、纸喇叭有什么相似之处。2.解释听诊器的工作原理。研讨1是引导学生对耳的结构和各部分
26、功能进行完整的认识,特别是我们能听到大小不同的声音时鼓膜所起的作用:研讨2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耳郭收集声音的作用。板书设计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一外耳一中耳一内耳一大脑耳郭鼓膜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作业设计】1 .(吉林永吉)振动的物体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膻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受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2 .(云南昆明)耳朵各部分结构中,能收集声音的是(A)。A.耳郭B.外耳道C.鼓膜D.听觉神经【教学反思】我们上节课已经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本课在学生理解声音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
27、方向传播的基础上,学习声音在人耳中的传播。在教学耳的构造时,通过实物模型耳的展示,让学生形象描绘出听觉产生的过程。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性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懂得耳的构造以及每个部件具有的特定功能。如:耳郭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鼓腴的模拟实验书本中用音叉来做,但自己实际做下来,效果很差,气球皮上的沙基本不动,上课时无意间发现用扩音器说话时靠近气球皮效果相当好!可以用扩音器代替音叉来完成这个实验。第5课时声音的强与弱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的,人耳是如何接收的,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让学生将“物
28、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科学思维* 以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分析归纳出物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探究实践* 通过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建立“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之间的联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态度责任* 通过实践探究,寻找事实依据,形成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关联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不同物体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状态的不同。难
29、点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发出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相关音频等。学生准备钢尺(或塑料尺)、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鼓和鼓槌、几粒绿豆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3分钟)L播放儿段音量不同的鼓声,让学生仔细倾听,感受音量的变化。进行游戏:当听到比较小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大的鼓声时,抬高手臂。2 .教师指出:我们通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在科学里称为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板书课题)3 .教师接着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并组织全班展开讨论,适当记录学生的观点。通过简单的互动游戏,让学生进入到情境里,顺利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中。二
30、、探索(24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3个探索活动,并思考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2 .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有关。3 .进行探索活动探究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二、探索活动一:探究钢尺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1.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2.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在表格中。(提示:画一条直线,围绕一个点上下摆动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表示振动的幅度不同)活动二:探究橡皮筋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1 .用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探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的关系。2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
31、在表格中。活动三:探究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1.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提示:鼓面的振动观察起来不太容易,可以在鼓面上放几粒绿豆)3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三、研讨(10分钟)研讨1:1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引导学生交流研讨。2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研讨2:1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事例能说明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2 .利用音叉弹开小
32、球的实验进行验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观察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现象。通过研讨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板书设计声音的强与弱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教学反思】本节课开始探究的是声音的强与弱,课堂情况尚佳。在这节课上我请到了我们的老朋友钢尺、橡皮筋和小鼓,学生们基本能够明白什么声音是强的,什么声音是弱的,但是在学生活动手册的反馈上,发现有些学生的描述仍然不正确,对于物体振动的幅度,同学们可能会描述成摇晃摆动得明显等,这是这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所以对于概念性的东西
33、一定要讲解得更加细致,重点强调。这节课还有一个小小的难点在于同学们把声音的大小说习惯了,很多时候脱11而出就是振幅越大声音越大,老师要讲到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先让同学们理解了,就能避免出现再次说成大小的情况。第6课时声音的高与低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强弱。在研究声音时,他们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进一步提高确立不同变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发现、整理分析数据、产生新发现的能力,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一一音高。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科学思
34、维* 通过对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找到声音高低变化的原因。探究实践*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有依据地推测声音高低变化的原因。* 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及分析,找到声音高低变化的原因。态度责任* 养成善于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乐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勇于用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难点学会用画柱形图的方法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一种乐器(如口琴、竖笛)等。学生准备每个小组1个铝片琴、1把口琴、1把钢尺、1本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
35、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3分钟)L很多乐器都能演奏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科学上,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高,音高是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2.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的强弱变化,发现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高低。(板书课题)以上一节课和本课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入,体现了知识间的连贯性。二、探索(20分钟)活动一:让铝片琴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铝片琴,让学生先敲击铝片琴上的铝片,听一听铝片琴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2 .仔细观察铝片琴上的铝片,看看能不能发现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36、二、探索活动二:让口琴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口琴,让学生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2 .打开口琴的外罩,观察口琴的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活动三:用钢尺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1.教师出示一把钢尺,提问:我们是如何让它发出声音的?再继续提出本课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3 .学生进行预测,并根据前面两个活动观察到的现象说一说这样预测的理由。4 .设计实验: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发生了什么变化,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5 .整理并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音高变化柱形图。L
37、前两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物体的长短、薄厚等方面有关系,为后面预测钢尺发出声音部分的长短与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作铺垫。2.活动三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力。柱形图是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之一。三、研讨(15分钟)研讨1:1 .引导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从钢尺的长度变化、发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频率)之间建立联系,尝试用数据或柱形图来说明。2 .师生共同总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研讨2:1 .引导学生将3个实验中物体发声高低与振动快慢之间建立联系,讨论发现物体发出声音的
38、高低的变化规律。2 .教师总结: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研讨3:引导学生推测课本第15页三幅图中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通过三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尝试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实现学以致用。板书设计声音的高与低振动越慢,声音越低;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教学反思】在本课中,先是通过铝片琴和口琴让学生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有关,再进一步用钢尺实验,虽然在实验前讲解了需要将钢尺拉到同一位置释放,并讨论了原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未给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位置,导致个别组在实验时,没有严格控制位置相同,使
39、得钢尺振动快慢受到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个班实验时,增加一个标尺线,让学生在实验时有一个相同的起点。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才能更好地得到实验结论。第7课时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验:拨动不同的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手按压在不同位置拨动同一根弦,也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松紧,从而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高低的认识还不明确。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改变具体的因素来探索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秘密。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通过反复弹弦乐器,知道短、细、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粗、松的物
40、体发出的声音低。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弦乐高低变化的规律。探究实践* 完成关于音高与长短、粗细、松紧的猜测,并想办法验证猜测* 通过让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探究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态度责任* 养成仔细观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乐于合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跟哪些因素有关。难点通过猜测和不断试弹,找出更多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不同弦乐器演奏的视频资料,弦乐名曲欣赏的音频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吉他、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学生准备吉他、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佳(5分钟)1 .播放几
41、段不同弦乐器(如吉他、古筝等)的演奏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乐曲之美。提问:刚才播放的声音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学生回答:二胡、古筝、吉他)2 .学生继续欣赏播放的音频、视频,边观察,边思考:这些乐器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靠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3 .教师适时用课件展示几种常见的弦乐器的图片以及这些弦乐器的发声原理。4 .聚焦问题:这些乐器的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板书课题)5 .学生讨论,找一找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让学生感受乐曲之美,从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问题,并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一、聚焦6.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概括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琴弦的粗细、松紧、琴弦振动
42、部分的长短变化等。(学生可能讨论不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些影响因素)二、探索(25分钟)活动一:探究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1.让每个小组选一种弦乐器,分组探究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2 .实验要求:(1)仔细观察、思考,完成你的预测。(2)根据预测在选定的乐器上反复弹拨,验证预测。(3)根据实验结果,完成记录单。3 .组内交流,选代表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教师点评。小组1:与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小组2:与弦的松紧有关,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小组3:与弦的长短有关,弦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4 .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影响弦音高的因素有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程度。
43、5 .提问:如果我们要使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应该依据什么原理如何调节琴弦呢?各小组派学生代表回答。学生1:改变弦的粗细,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学生2:改变弦的长短,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学生3:改变弦的松紧,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6 .教师小结:粗声音低弦的粗细.细一一声音高松声音低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J弦松紧程度1*声青腐长一一声音低弦振动部分长短短一声音高活动二:设计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和变化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提问:怎样让
44、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整个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预测一设计研究方案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一拓展延伸。得出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才更加重要。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二、探索2.学生相互讨论,根据活动一中发现的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来设计方案,并设计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这些因素,通过反复试弹来修改方案。方法1: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使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同时连续拨动该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方法2:边调节弦的松紧程度边拨动该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方法3:连续拨动多根粗细不同的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三、研讨(8分钟)问题:通
45、过刚才的探索,你发现弦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秘密了吗?1 .全班交流观点,通过弹拨验证,教师适时板书。2 .大家一起欣赏优美的弦乐合奏,在优美的乐曲中结束本课的教学。通过研讨环节,加深学生对弦的音高的影响因素的理解。板书设计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影响因素声音低声音高弦的粗细粗细弦的松紧松紧弦的振动部分长短长短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作业设计】1.(云南昆明)扬琴是中国常见的击弦乐器,它由一百多根长短、粗细不同的弦组成,声音的高低变化丰富,音色特点鲜明,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0请你结合声音单元所学知识,分析解答下列问题。(D扬琴上长短不同的琴弦,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2)使用琴竹敲击粗细不同的琴弦,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3)演奏苏武牧羊中轻柔舒缓的内容时,琴竹击弦的力度应轻一些。(4)扬琴采用一百多根不同的琴弦,在演奏时的优势是音域宽广。【教学反思】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将物体振动的快慢和音高建立了联系,本课的意图是希望学生使用不同的乐器,让它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进而丰富对音高的认识,为制作自己的小乐器打下基础。而这样的方式,其实是与STEAM课程的理念非常契合的,因此本课最好能够基于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