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毕业论文高觉新悲剧形象分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42595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毕业论文高觉新悲剧形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大毕业论文高觉新悲剧形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大毕业论文高觉新悲剧形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电大毕业论文高觉新悲剧形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电大毕业论文高觉新悲剧形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毕业论文高觉新悲剧形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毕业论文高觉新悲剧形象分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觉新悲剧形象分析内容才商要家是巴金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典型形象。在众多典型中高觉新无疑是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他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成长,尽管也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但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使他逆来顺从、一味奉行,最终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本文主要从长子长孙的悲哀、不抵抗主义的悲剧和造成觉新悲剧的根源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觉新这个人物的悲欢离合。关键词家;巴金;高觉新;悲剧形象小说家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塑造众多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体现出来的,作品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很多,如:高觉新、高觉慧、李瑞珏、钱梅芬、鸣凤,以及高老太爷、

2、高克明、高克安等,而觉新无疑是其中最丰富也是最感人的一个艺术典型。巴金老先生以其娴熟的艺术手段,着重刻画了觉新这个受封建大家庭和旧礼教毒害的悲剧典型。把觉新放在一个七十余人的宏大的艺术结构中,通过他与他们的矛盾纠葛、悲欢离合,展示他的内心世界,使这个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觉新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熏陶,特别是“孝道”的熏染早铸就了他委曲求全怯懦顺从的性格,虽也接触过“五四”新思想,但“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的处世哲学使他一直难以认清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也许正应了巴老说的:我为他花了那么多笔墨,也无非想通过这个人来鞭挞旧制度。1因此,觉新既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又

3、无形中成为封建势力的帮凶。他的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思想和行动、情感和理智的矛盾中煎熬着,他成为了具有“两重人格的人:只有当他“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2的一刹那,才接近灵与肉的一致,所以,他给人们留下的,只能是“哀而不伤、怨而有怒”3的悲哀!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高觉新的悲剧形象。一、长房长孙的悲哀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国度,家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封建家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家长为中心,以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在封建大家庭中,长子责任重大,担负着家庭主要事务,但随着近现代社会历史变迁和封建大家庭的崩溃,长子丧失了自己特殊的权力和地位,负荷着沉重的旧文化的

4、因袭重担和“责任”包袱,他要满足父辈与子代的希望和要求,任何一方希望落空,他都将承受巨大打击,这种代际矛盾最终将转化为长子的痛苦和受难。在这样一种尴尬的两难困境中,长子无法做出选择,但他又必须面对现实,充当起矛盾调解人的角色,所以,他只能以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换取矛盾的解决,求得秩序的稳定。这样,封建家族制度本身就把这些长子们推进了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漩涡之中,使他们“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4o这正是造成觉新这类长子们悲剧的历史原因。“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从一出生便决定了他不平凡的地位,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命运,

5、他是注定不能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的人。他面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到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看见他的人都说他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成长,他对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中去继续研究深造,他还想去德国留学。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然而厄运来了,他的想法只能停留在他的脑海中,父亲的一句话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在他的心中纵然是有一千个一万个的不愿意,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只能作为普天下的一个典型的孝子而存在,他所能够做的只是听从象征着统治阶级的高老太爷的一切安排。作为觉民、觉慈的大哥,他既想担负起“大哥”的责任,又希望他

6、们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重蹈覆辙。当高老太爷要给觉民定亲的时候,觉新既不想让觉民步自己的后尘,却又想当个好“大哥”,做一个孝子,他想帮觉民却又不敢违背高老太爷的意思。他在表面上答应高老太爷,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去做,背地里却又很想帮助觉民,他甚至打算向算命先生行贿,然而结果却与他的希望正相反,两张八字配合起来是:夫荣妻贵,大吉大利。他本来以为这一招可以帮上觉民,而如今却成了他的仇敌。他暗地里笑自己愚蠢,同时又为觉民的前途担忧。梅芬的遭遇是他一生的伤痛,数年来,他的身心已经受太多的伤痛在自己的身上。而他所体会到的伤痛却又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觉民是他的同胞弟弟,他的境遇就是他当年的写照,如果他继续按照

7、老太爷的指示让觉民照此走下去的话,那觉民便会是第二个自己。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他都不应该让觉民去接受眼前的这一切。作为孝子的他,走过的这几年已经吃了太多的苦,他能够理解弟弟现在的处境,也能够想象弟弟以后那无尽的痛苦。作为大哥的他,当然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弟弟去承受无边的痛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熏陶下的典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们所奉行的美德,更不应该让自己喜爱的弟弟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他作为高家的孝子,又不能违背长辈的意愿,所以常使他陷于深深的痛苦之中,同时也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有时候他甚至不知所措,他两边都不想得罪,却往往两边都得罪。在处理觉慈的问题上也同样是这样,他想帮助他,却又放

8、不下他那个在家庭当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哥”称号。觉慧在高老太爷死后,还没有安葬便急着想离开这样一个充满罪恶的旧式大家庭。他向他的大哥提出要走的要求,觉新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也很想支持他的弟弟,但是作为大哥的他又不得不顾及周围的一切影响。此时此刻的觉新已经是完全地被孤立了,妻子死了,儿子送出去了,只剩下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内心更是从来就孤寂,在此时他也希望有人来陪,从整个家庭状况出发,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觉意走。在觉慈的这个问题上,他也是思想斗争了很久,他回想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痛苦遭遇,用心权衡了去与留之间的利弊,他总是想让每一件事情都尽善尽美,但是他又清楚地知道,就他目前的状况而言,还是不可能将事情

9、很圆满地解决。经过了这么多血淋淋的事件之后,他的心境比以前已经明朗了很多,也将他所处的这个封建旧家庭的真实面目看得更加透彻了,做事情也比早先少了许多所谓的“理性:他最终拗不过他的弟弟,答应暗中给他经济上的帮助。觉慧能够很快的离开这个罪恶的地方,离不开觉新的暗中相助,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在暗地里进行,虽然如此,这件事仍然是他所做的唯一能够称得上是他自己决定的事情,他用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思考,这是他的思想上已经开始觉悟,并且已经落到实际行动上,不再像以前那样的被动,这是值得庆幸的,然而他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孤独。二、“不抵抗主义”的悲剧高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种种矛盾错综复杂,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非常尖

10、锐,可以说是势不两立。就是封建家庭内部,善与恶、正与邪的矛盾也很尖锐,在这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觉新总是采取回避、调和的态度,采取“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他总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往往以牺牲自己来求得矛盾的缓和,从而使自己获得暂时的安宁。然而矛盾并不能解决,风波也不会平静,当矛盾进一步激化时,他将付出更大的牺牲,造成种种悲剧。譬如,觉新本来跟梅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两人的感情很好,由于两人的母亲在牌桌上的一点点意气之争,毁灭了他们的婚姻,他没有反抗,痛苦地接受了。但觉新的父亲却告诉他:“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J觉新的终身大事就这样决定了。后来,在觉新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

11、父亲用“拈阉”的方式为觉新选定了妻子,这就是李瑞珏。觉新对这门亲事并不乐意接受,然而深受封建余毒的他却不敢反抗,默默地听从了长辈们的安排。李瑞珏是位温柔贤淑的女子,结婚后,觉新在妻子瑞珏无微不至的照顾中,渐渐地爱上她,两人的婚姻生活倒也美满。在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海臣之后,觉新更加爱瑞珏,几乎连班也不想去上了,这时的觉新几乎忘记了梅芬。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觉新在街上遇到了梅表姐,梅表姐正陪着她的母亲买衣料。这时候的梅表姐已经死了丈夫,她忧郁、孤独,两人相见默默无语。从此,觉新陷入矛盾之中,他不能忘记梅的旧情,又爱着妻子瑞珏。梅表姐虽然出嫁,但是她心中仍然爱着觉新,可是又可望而不可及,也处于痛

12、苦之中。瑞珏全心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当她知道觉新和梅表姐的关系,知道觉新旧情难舍的时候,她自然也很痛苦,但她不是嫉妒,她反而更加爱觉新,也同情梅表姐的遭遇。这种种不幸不能不怪觉新的不抵抗主义,如果他能像觉民爱琴那样勇敢地去爱梅表姐,拒绝家长的包办婚姻,梅表姐就不会在忧郁、孤独的生活中死去,瑞珏也不会因自己的丈夫心中总爱着另一个女人而痛苦。当觉新听到梅表姐悲惨死去这个消息后,“觉得头有点晕,身体无力,他勉强走了几步,但是喉管好象有什么东西似的,他忍不住咳出了一口痰,他无意间一看,却是一口红红的痰。即便如此,他并没有返回房中,继续往外面走,他来到钱家,望着死去的梅表姐,梅表姐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好象要

13、说什么话没有说出来就断了气似的。觉新心中暗暗祈祷:“梅,我来了,我在这儿,你有什么未说的话,快说呀,我听得见!”5可是梅表姐再也不能开口说话了,她再也说不出她心中的怨、心中的恨和她心中的爱了。又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几个女佣们的焦虑,起初她们还背着人暗暗地议论。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个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

14、过一切。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后来瑞珏难产,她叫着觉新,要他进来,可是封建思想和“两扇大门”却把他关在了外面,瑞珏终于死了。瑞珏的惨死,从表面上看,是封建迷信“血光之灾”造成的,与觉新并没有直接关系,实质上是封建家长专制的罪恶。因为照这个制度看来,死了的高老太爷的尸体,也比活着的瑞珏和她未来的孩子的生命更重要。虽然觉新也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彻底觉醒起来,更不敢付诸行动,只能终日惴惴,如履薄冰,在灵魂的煎熬中苦苦挣扎,表现得极其无奈,从未想着与他的兄弟们一样反对那错误的封建礼教。最终,只能

15、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他能够“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生活平静的时候他也觉得自己并不矛盾。但是,如果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他就会受到思想的折磨,他害怕别人说起“幸福”,也没有勇气听别人说“把幸福争过来的话”,面对这种矛盾与痛苦,他只好“承认自己是个懦夫”。但他确实又不完全是个懦夫,然而他却没有勇气去努力奋争,他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处处让步”,他“只好让自己变得糊涂点,可以在遗忘中过日子。”但这种“让步”的“战略”在“短时间以后就失去了它那种麻醉的效力,痛悔便跟着来了。”然后他便在无尽的矛盾与痛苦中

16、挣扎着,直到下一次的“遗忘:这种反反复复矛盾着的“人格”使他每天每夜都饱受着灵魂与肉体的折磨。在他身上,集中了新与旧、爱与恨、前进与倒退、尽忠与尽孝、忧虑与希望、追求个人幸福与牺牲个人利益等多种矛盾对立统一的性格因素。正因为如此,他才是悲哀的。三、造成觉新悲剧的根源觉新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性格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因素。觉新的性格绝非仅仅是懦弱、顺从苟安的无抵抗主义,怀旧与趋新、自卑与自信、敏感与健忘、好强与落寞构成了他一组组对立统一的性格因素。因为敏感,他才比别人更容易产生落寞的心态;因为多情,他也有更深沉的怀旧情结;体面意识需要他的自信精神

17、,而落寞与自卑逼得他麻木健忘各种性格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觉新“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两重人格”的悲剧根源于觉新所处的历史时代。在很多因素面前觉新只能是被动的,他是长房长孙,这在封建家庭的兄弟中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偏偏又赶上父母双亡,承担和发挥的时间因此而提前到来。假如这一切发生在封建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觉新可能会成为高家的孝子贤孙和新一代的掌门人。然而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一次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西两种类型的文化信息双向交流排斥,造就了觉新心灵上的撞击,使其在痛苦的煎熬中迷惑徘徊。觉新虽然生长在旧的封建大家族当中,受封建传统文化

18、思想的极大熏陶,但是也由于他所处的时期是新思想注入旧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束缚,常使他常徘徊在痛苦的边缘。一方面在理论上虽接受了西方新思潮,然而温情脉脉的孝道亲子之爱的“新政”,使觉新自觉地套上封建礼教的枷锁,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的思想模式,以致在专制和压迫的面前妥协屈从。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他生活在这样一个旧式的封建家庭当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有他的无可奈何之处。他并不是不明白他自己的心,只是他不能够随心,在那样的一个家庭当中,从小就使他养成了用“理智”进行思考的习惯,他是这一个大家庭当中的顶梁柱,不得不从自己身上作出一定

19、的牺牲,但这对于他那两个接受西方新思潮的弟弟来说是很不可以理解的,因而他常常一个人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因此,觉新的青春是痛苦的,他所做的不是每一个人所能够做得到的,他所承受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的,他虽然是封建社会末期受传统文化熏陶所产生的一代孝子形象,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在现代的社会当中还是大有这样的人存在,这样的一种思想还并没有完全地从我们的这个社会当中消亡,它仍然在残害着一代又一代生命。在整个的作品当中,觉新是第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人,我们应该理解他的懦弱与无抵抗的背后是藏着怎么样的无可奈何。封建的残余制度所产生的对人的奴化作用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痛恨的,也是我们应当思考日后如何去真正地消除

20、那些残害人的成分!总的来说,家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的没落、崩溃,悲愤的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痛切地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形象的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却又留恋旧家庭,一心一意想挽救那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所以在邪恶势力面前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企图以他的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来调和一切矛盾,来振兴那个曾显赫一时的大家庭。尽管他的不抵抗、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换来的不是幸福,不是大家庭的复兴,反而是他的灾难,他的痛苦,然而他仍然想自拔而又无力自拔,只能在痛苦的深渊中愈陷愈

21、深。作者对觉新形象的塑造,告诫着人们、警醒着人们:不能再走觉新的道路,否则,我们只会自讨苦吃、自取灭亡,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注释:1巴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400.2巴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62.148.3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245.4鲁迅.坟.呼和浩特: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3.125.5巴金.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18.参考文献:1.党秀臣.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3 .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4 .巴金.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