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补缺乏动态增长机制应对逐年上涨种粮成本出现乏力态势.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46494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补缺乏动态增长机制应对逐年上涨种粮成本出现乏力态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粮补缺乏动态增长机制应对逐年上涨种粮成本出现乏力态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粮补缺乏动态增长机制应对逐年上涨种粮成本出现乏力态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粮补缺乏动态增长机制应对逐年上涨种粮成本出现乏力态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补缺乏动态增长机制应对逐年上涨种粮成本出现乏力态势.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粮补缺乏动态增长机制应对逐年上涨种粮成本出现乏力态势粮食,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视。但是,对于种粮食的农民而言,“谷贱伤农”却大幅度削减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在此前就设置了三大主粮的最低收购价,近几年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资金也不少。但是,在日益上涨的农资成本面前,农民最终获得的收益并不多。在“粮价长,则万物长”的制约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粮食补贴金额,提升农业收益,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农民的利益,更涉及到全国人的饭碗。一、相关问题1 .“粮财倒挂”影响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加重土地摞荒和“非农化”问题。产粮大省或大县常常是财政基础较为薄弱省、县,现有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是由中央政府出资的粮食奖励政策,奖补资金有

2、限,未能解决产粮大省或大县“粮财倒挂”。另外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倒挂,主产区要财政奖补种粮者,而主销区却可通过粮食精深加工和流通收取大量利润,主产区与主销区缺乏粮食安全责任的协同机制。虽然去年的玉米价格,受市场供需失衡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快速上涨的情况。但是,往年三大主粮的生产者价格,即农民的售价,与最低收购价相差无几。再加上农资价格的日渐提高,已经让种粮收益越来越低。如果让种粮收益过低的情况延续下去,不仅会加重土地摞荒。同时,一些企业为保住经营利润,很容易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化”生产。种粮户张先生表示,这两年化肥、农药、人工、农技服务价格都在上调。他说:“跟去年比,复合肥、尿素、二锭

3、价格都涨了,统防统治也要加钱,人工去年120元,今年要150元,算下来今年种粮成本每亩要涨100元左右,虽然去年开始粮价涨了一点,但这么一算,成本涨得更多些。”单纯种植粮食,效益很难保证,这些年张先生开始尝试搞“稻鱼轮作”,去年更多效益来自鱼的养殖。2 .“种得好”有时“卖不好”,灾害频发抵抗能力弱。据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意识弱,农产品品牌单打独斗,影响力小,往往“种得好”有时“卖得不好”,导致种粮收益低。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表示,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粮食收益低的原因在于农民市场化成本意识低,没有科学计算成本投入价值。不少专家表示,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只会闷

4、头种地,不注重加工和市场销售,粮食价格不稳定,收入就不稳定,甚至亏损。自然灾害频发,也引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忧。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保险相对滞后,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正常年景种粮食还有微利,一旦受灾就会亏损“。去年我国南方地区严重洪涝灾害、东北地区遭遇台风“三连击”和夏伏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去年三场台风,让黑龙江省兰西县种粮大户周春波的秋收预期落了空,不仅对产量造成影响,还增加了收获成本。周春波说,这两年最大的损失,就是来源于自然灾害,去年看,农业保险给赔付了一部分,有很大作用,但整体上抗风险能力还是较弱。此外,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反映,国家虽然重视并不断加大农业补贴政策,但地租和

5、补贴是一对矛盾,补贴增加地租相应提高,政策不够精准,新型经营主体难以真正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多位种粮大户反映,尽管国家农业补贴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让他们烦恼的是补贴增加,土地流转价格也随之增加。比如国家良种补贴资金发放,资金补贴到了土地确权户手中,却到不了种植大户手里。“补贴增加了,地租也随之上涨,真正种地的人收益变化不大”。3 .粮食奖补与粮食调出无关,影响粮食调出大省种粮积极性。目前各种粮食奖补政策,均未依据粮食调出量和自用量区别奖补,也未考虑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奖补;粮食受益区也未承担任何奖补责任;加之奖补标准和使用限制难以给产粮区带来财政效应,从而影响粮食调出区的种

6、粮积极性。大宗粮油作物亩均生产收益未有提高,人工和生产资料成本却不断攀升,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增产增收效益不大,因此多数农民追逐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影响种粮积极性。靠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生产效率虽有提高,但增加了土地租金成本,生产效益很低。二、相关建议1.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研究发现,大户的效益之所以明显好于散户,是因为大户购置种子、化肥的费用较低,机械化水平高,亩均用工成本大大低于散户。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加种粮大户等新型主体的生产收益。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通过规模经营,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降

7、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支持和引导散户将耕地流转到想种粮会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手中,发挥新型主体生力军作用。2 .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通过技术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引导农户种植优质稻,创建一批稳定的优质稻基地,推进全环节的绿色标准化生产、构建全环节专业化服务体系,发展订单生产,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稻谷区域精品名牌。同时,对于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应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种植其他宜种的粮食作物。因地制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水旱轮作等高效生产模式,并因地制宜推进稻虾、稻鱼、稻蟹等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3 .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粮企、粮批、粮店、粮厂、粮商、粮校、粮社等直接对接、订单销售,加快粮食生产上网(互联网+)、通电(农村电商),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智慧农业和农村电商发展步伐,探索构建信息农业产业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