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次的磨砺与反思中“化茧成蝶”——记《搭配问题》的磨课历程 论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63455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一次次的磨砺与反思中“化茧成蝶”——记《搭配问题》的磨课历程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在一次次的磨砺与反思中“化茧成蝶”——记《搭配问题》的磨课历程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在一次次的磨砺与反思中“化茧成蝶”——记《搭配问题》的磨课历程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在一次次的磨砺与反思中“化茧成蝶”——记《搭配问题》的磨课历程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在一次次的磨砺与反思中“化茧成蝶”——记《搭配问题》的磨课历程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一次次的磨砺与反思中“化茧成蝶”——记《搭配问题》的磨课历程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一次次的磨砺与反思中“化茧成蝶”——记《搭配问题》的磨课历程 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一次次的磨砺与反思中化茧成蝶一一记搭配问题的磨课历程【内容摘要】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经历多次的公开课后,从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每次的公开课势必要经过多次的“磨课。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它是年轻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更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关键词】磨设计磨课堂磨反馈勤反思好课,是需要精打细磨的。磨课就是在不断否定自我的同时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走进学

2、生,熔炼自我的重生过程。就像化蛹成蝶,过程虽然痛苦,但结果着实美好。感谢组内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陪着我一次又一次地磨课,不断地鼓励与帮助我。每一次磨课,我们都会在一起共同讨论:磨课要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愿意学什么、不愿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学习中的状态如何;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怎样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一次次实践与学习,一遍遍的否定与调整,对教学设计从模糊走向清晰,对教学的认识经历从困惑到明朗。在磨课的演变过程,为了化蛹成蝶,我进行了多次的试教,得到多种风格迥异的效果,感受很深。一、磨课三步曲第一步:磨教学设计(蝉茧成蛹)搭配

3、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目的在于教学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及方法。研究了教材之后,发现教材是把排列、组合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的,而且都是通过数字例题进入教学。以下是我几次教学设计的研磨过程:第一次教学设计:我打算第一课时就只上例题1一一排列问题。依据教材、教参以及网络搜索教案,初步了解搭配问题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第一次磨教学设计,组内老师看了之后,感觉一堂公开课就上一个简单的例题再展开练习,课堂没有出彩之处,所以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建议尝试把排列和组合问题设计在一堂课里进行教学。第二次教学设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以故事为主线

4、的教学活动,进入迪士尼乐园后,首先由答题有奖组两位数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紧接着安排两个活动(排列与组合):给地图涂色和选导游,让学生在活动中把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贯穿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感知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通过两个活动,感知两个活动的联系与区别。第三次教学设计:通过有趣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之后,设计了给地图涂色、合影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唤起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第二步:磨课堂教学(破蛹成蛾)”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公开课的背后,离不开多次的试教课。有了前期研磨教案的经历,试教课也紧锣密鼓的展开了。第一次试教是在组内进行

5、听课的,虽然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可是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情境中的例1,也出现了很多预设之外的情况,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于排列、组合的知识点掌握得并不扎实。课后,组内的老师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提出了指导意见。教学优点:一是整一节课以故事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二是创设情境,用答题有奖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加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三是活动丰富,一堂课知识点以多个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环节比较紧凑。问题发现:一是答题有奖活动环节,学生课堂生成的知识比实际备课中预设的丰富得多,课堂上处理这一环节时有点不知所措;二是一节课里设计了两个

6、例题的教学,学生显然对于排列、组合两个知识点的掌握有点模糊;三是整节课内容充实,35分钟的课堂显得有些紧张。斟酌修改:一是答题有奖活动中,把学生可能会生成的4种情况提前做好了充分的预设,并准备了教学学具;二是针对学生对排列、组合两块知识点模糊不清的情况进行再修改与补充,增加了分析、感知排列与组合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是精简内容,课堂上语言精练不啰嗦。第二次试教,我汲取组内老师们的意见,进行修改,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排列、组合的知识点之后,增加了辨别比较,感知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与联系这一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上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教学优点:整节课内容丰富,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学生生成的

7、知识点也能巧妙、合理的利用。相对第一次试教,课堂效果好了很多。学生对老师设计贯穿的故事充满好奇。问题发现:一是“答题有奖活动中,学生生成的4种情况,板书出示的有点乱,部分同学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知识点。二是没有把课堂的主动权大胆地放给学生。斟酌修改:在组内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对第一环节的答题有奖活动进行了板书处理,把学生可能生成的4中情况(无序的、不完整的交换位置先定十位先定个位),进行梳理,组内老师建议在板书设计上,应该把学生生成的第种情况放在最左边,第种情况统一放在右边,让学生通过观察清晰的板书去发现重要的知识点第三次试教是借班上课,出现的问题是老师对学生并不熟悉,学情的把握不够到位,可

8、能在一个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一旦出现与预设的情况不一致,老师就容易啰嗦,导致拖堂。斟酌修改:在课前测,对上课班级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摸底调查。第三步:磨教学反馈(蛹化飞蝶)公开课结束后,组内老师特别针对我的这堂课进行了交流,我对本节课谈了自己的感受,随后我们继续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逐字逐句进行讨论与修改。怎么提问?怎么过渡?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学活动怎么布置?每个活动的操作应该给学生留足多少时间?最终的教学设计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现在大家眼前。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习排列。1 .出示课题:搭配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广角中的搭配问题。2 .学习排列。出示:2张迪斯尼乐园图片。引入:

9、放假了,爸爸妈妈带小明去迪斯尼游玩。一进门,小明就看到一个答题有奖的活动,想去试一试。瞧:他抽到一个什么问题呢?出示问题:在数字卡片1、2、3中取两张组成两位数,你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1)读一读,理解题意。(2)两人合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合作要求:摆一摆:两人合作,1人摆卡,1人记录。想一想:怎样摆不重复,不遗漏?说一说:能摆几个数?怎么摆的?(3)汇报交流:能摆几个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情况一:请摆的少的同学先说一说(师板书),再补充说一说(师板书)。教师强调:先选谁和谁?摆出了哪些两位数?总结:看来3个数选两个数能摆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为什么有的摆的多

10、,有的摆的少呢?(重复或遗漏了)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呢?(有规律,有顺序)你们是怎么有规律,有顺序的摆的呢?情况二:交换位置:12、21、23、32、13、31教师适时跟进:还有别的有规律的摆法吗?情况三:先定十位:12、13、21、23、31、32教师适时跟进:还有别的有规律的摆法吗?情况四:先定个位:21、31、12、32、13、23(4)总结:四种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些摆法?为什么?(二三四的摆法有规律、有顺序,好处:不重复,不遗漏。)黑板贴一贴:有规律,有顺序二、延续情境,学习组合。小明也做对了,很开心,拿到了一个纪念品:米妮。通过这座桥,迪斯尼乐园里的各种活动一一呈现在

11、小明的眼前,他很是兴奋。我们一起跟着小明去玩,好吗?活动一:给地图涂色瞧,小明先来到了活动一:给地图涂色。齐读题目。用、和3扑桢色给她国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兵有多少料涂色方法?1 .先在练习纸上写一写或画一画,尝试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想法。提醒学生:有顺序,有规律的涂色。2 .反馈交流:有几种可能?哪6种?根据学生回答投影展示。方法一:交换位置:看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有顺序吗?按什么顺序涂的?接下去可以选择哪两种颜色?可以怎么涂?还有其他有顺序,有规律的涂法吗?方法二:先定北城(学生作品展示)方法三:先定南城(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二:选导游小明可以从米奇、米妮和唐老鸭三人中选择两位做

12、导游,小明可以怎么选择?有几种可能?1 .先在练习纸上写一写或画一画,尝试独立解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2 .反馈交流:有儿种可能?哪6种(或哪3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情况一:6种可能:米奇和米妮米妮和米奇米奇和唐老鸭唐老鸭和米奇米妮和唐老鸭唐老鸭和米妮情况二:3种可能:米奇和米妮米奇和唐老鸭米妮和唐老鸭适时辨析:到底是6种还是3种呢?为什么?3 .总结:不管是米奇和米妮,还是米妮和米奇,就是他们两个人,属于同一种选择,所以只有3种可能。三、辨析比较,感知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与联系。出示:地图和找导游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辨析(可讨论):同样是三个选二个,为什么用红、黄、蓝选两两种颜色有6种情况,而从三

13、个人中选两位导游就只有3种情况呢?引导学生感知:前者与顺序有关,顺序不同,结果就不同,而后者与顺序无关,换一下位置,结果还是一样的。四、题组巩固,再次感悟。在两位导游的带领下小明玩遍了游乐园里所有的项目。他非常开心!可是,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是时候握手道别了。在离开之前,小明一家也合影留念。握手道别1.每两个人握1次手,3人-共握几次手?(1)独立解决问题。(2)反馈交流:反馈结果为什么握手只有3种情况?2、合影留念:离开迪斯尼之前,小明一家打算照相留念。爸爸、妈妈和小明三人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1)填一填,想一想,有多少种坐法。独立解决问题。(2)反馈交流:反馈结果指生演五、总结交

14、流:自己的收获。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二、磨课反思:本次磨课,教学设计修改5次,试教8次,每一次组内老师都全程跟进,给予最好的指导与帮助,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回想磨课的过程感触颇多,下面针对此次搭配问题的磨课做以下几点反思。1 .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教学细节在一次次的教学设计修改中,我充分感受到抓教学细节的重要性。在搭配问题教学中,从情境导入好例题教学好教学活动好巩固练习玲教学板书3教师反馈,都需要老师提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做好充分的预设。只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各个教学细节,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更好的为学生呈现优化后的学习材料,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逐步理解掌握排列与组合的

15、思想方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甘唱配角新课标指出: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主要体现在:通过设计良好的问题、组织开放的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合作交流,一起分享挫折和成果。其次,教师应该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通过实行启发式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发现自己有一个很严重的教学问题:很多次,当老师一个问题抛下去,学生没有在短时间内给出正确的答案,老师就会忍不住,一个人唱独角戏,滔滔不绝,不给

16、学生留任何机会。通过这次磨课,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及时改正。在搭配问题教学中,学生已经在前两个活动中充分感知了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对后面解决类似的问题有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教师的放手,换来学生的积极思考,课堂上呈现出教师唱配角,学生挑大梁的可喜局面。好课在磨砺中成长。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但磨课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历程,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一次次的反思修改,一次次的试教实践,让我能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己。一次磨课经历,好像对于教学又重新认识了一番,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教学问题了。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蝶,脱胎换骨。参考文献:1陈永华,数学月刊小学版,2015年03期2吴瞻虹,拱墅区2014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小学,2015年3月(3王松舟,数学月刊小学版,2004年03期4蒋成荣,让磨课真正成为教师的练功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5雷玲,好课是这样磨成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6杨豫晖,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