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逐章阅读笔记(二).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70584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中国》整本书逐章阅读笔记(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逐章阅读笔记(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逐章阅读笔记(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逐章阅读笔记(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逐章阅读笔记(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土中国》整本书逐章阅读笔记(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整本书逐章阅读笔记(二).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乡土中国整本书逐章阅读笔记(二)第四章差序格局【论证思路】首先通过引用论证(扫雪)和举例论证(苏州河)的方法,论证“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这一观点。其次分析“私”的原因在于公家,有权利而无义务,自私心驱逐公德心。进而说明在中国,“私”比“愚”和“病”更普遍,从而通过对比论证(中国与西洋对“私”的划法)引出本章的论证概念一一社会结构。在分析社会结构时,作者首先通过比喻论证(捆柴),得出西洋的社会结构为团体格局;并通过对比论证(西洋与中国的家庭概念),进一步说明中国“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的内涵并不清楚,即中国的亲属关系是同心圆波纹性质的一一“每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

2、同”。接着通过举例论证(街坊和贾府),论证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范围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即社会圈子具有伸缩性。进而点明中国社会结构的本质是攀关系,讲交情。最后通过引用论证(释名礼记),论证中国的人伦重在分别,点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在介绍差序格局时,首先通过对比论证,论证西洋团体格局的“己”是个人主义,而中国差序格局是自我主义。接着通过举例论证(杨朱与儒家),介绍了自我主义的两种表现:一是小己的自我,二是推己及人的自我。最后总结差序格局下中国的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而传统社会里的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即下章讨论内容)。【语段摘抄】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

3、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感受与评价】离开家,十里八村都称老乡;离开县,本县各个乡镇的都称老乡;离开省,本省各个地市的都称为老乡;离开中国,本国所有省份的都称老乡一一这就是中国人圈子具有弹性和相对性的明证。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论证思路】首先分析了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源头:前者可能根源于游牧经济下的部落形态,后者则是安居的乡土社会。其次提出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4、,并指出了道德的概念、内容和意义。接着指出团体格局下,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是先于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像神与信徒的关系。因而其道德体系离不开宗教观念,并存在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二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用耶稣和独立宣言进行举例论证)。但团体仍需要代理者,当代理者违背真理,他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基于此,产生了权力和宪法的观念。进而引出以自己作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即“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基本亲属相配孝和弟的道德要素,朋友则是忠信。并特别分析了孔子对“仁”这一道德要素的解释的困难,其原因在于中国乡土社会中团体的组合

5、并不坚强。进而拓展到中国传统道德系统中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公和私的冲突中更容易体现团体道德的缺乏(用孟子进行举例论证)。最后总结,差序格局的道德是以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决定的,团体格局则是兼善而相同的(用墨家和儒家进行对比论证)。【语段摘抄】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像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每个“人子”,耶稣所象征的“团体构成分子”,在私有的父亲外必须有一个更重要的与人相共的是“天父,就是团体。这样每个个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确立,每个团体分了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

6、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感受与评价】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贾雨村对达官贵人和贪污的态度与做法印证了本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儒家和墨家不同的主张源于道德理念不同,因而孟子会骂墨家无父无君。第六章家族【论证思路】首先由友人的疑问,厘清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社群和社会圈子的概念,并指明两

7、两之间可以并存。接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乡土社会中基本社群一一“家”的性质:从大小家庭的差别不在于人数,而在于结构;从生育功能来看,家庭社群具有短暂性的特点;从夫妻合作的功能来看,家庭社群所经营的事务受到限制。进而指出中西家庭社群的差异即在于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即为“氏族”的概念。从而引出大家族和小家族的差异在于数量和大小。从以下个方面分析家族的性质:功能不局限于生育,包含了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家族是绵续的,具有长期性。接着从两方面对比了中西的家的性质(对比论证):西洋夫妇为主轴,是横向的,称之为“家庭堡垒”;中国主轴在于父子和婆媳,是纵向的。中国为事

8、业社群,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西洋则重感情的凝合。最后指明,因为生育之外的功能拉入了中国的社群,因而在感情上保持了距离和隔阂。【语段摘抄】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感受与评价】中国古代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陋习,而家族以父系作为主轴正是该思想的表现。古人所谓绝艺绝活的“穿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中国家族重纪律而排斥私情,因此“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备受推崇;而话本中书生小姐因感情而私定终身(如牡丹亭西厢记等),正是这种家族关系的对立面,现代社会提倡的自由恋爱也是对这种传统家族特点的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