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80898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1巧安排省时间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统筹方法的应用及相关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中,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以“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服务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难点“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统筹方法,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准备白纸和笔等学用品。双基训练板书设计1巧安

2、排省时间统筹方法并行工作合理、省时课后作业准备下节课材料:两个透明杯子、石子、橡皮筋、塑料盆等物。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简介华罗庚导入,为以下活动做好铺垫。1 .知识背景介绍,观看数学家华罗庚工作照片,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 .对“统筹”结合“小字典”给予适度解释。3 .出示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进行探索活动实验一进行“并行工作”统筹方法的研究(一)“媛媛的安排”。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媛媛所做的四项工作。让学生初步对统筹方法有所感悟。2理解提示栏中的语句:“有没

3、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是这一统筹方法的核心所在。3观察工作流程图,初步感知统筹方法(二)“李大娘的安排”。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李大娘所需要做的四项工作。2按照上边研究的方法来完成绘流程图的实践活动。实践并行操作法3进行全班交流。4推导出“思考问题”栏中的结论。(三)“沏茶待客工1自读研究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三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方法。2提示学生找出“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一主要问题。不可随意去想。实验二“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统筹方法的研究。事例一运油进一步学习统筹方法。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两个方案的安排。2指导两点,帮助学生理解:一是占用总的工作时间。二是使工地尽

4、快用到油。3分析哪个方案合理、省时,事例二排队打水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两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第二个方法。(关键要让学生从“占用总的工作时间”这一思路去判断。)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总结全课的两个实验,巩固两个统筹工作法。1自学2全班交流活动。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2.从乌鸦喝水想到的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向学生渗透一些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备不唯书、不唯上,积极探索,服从真理的科学信念。培养学生勇于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重点研究投石子与水面升高的关系。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及观察分

5、析思考的方法。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初步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双基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板书设计2.从乌鸦喝水想到的猜想一实验一结果一思考课后作业准备:一个空牙膏盒、3枚一元硬币、一张图画纸、透明胶带、剪刀、铅笔、尺、胶水等。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1从寓言入手,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揭示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目的。二探索活动用“猜想结果动手实践结果验证”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探究科学道理。理解石子之间有空隙,而且石子这间的空隙总要占一定的体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的实验一向有1/3水的瓶

6、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1揭示实验题目2小组进行猜测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4组内交流: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5班内汇报问题。实验二向有2/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渗透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让学生理解,杯中放入石子的多少与溢出水的关系。1揭示实验题目2小组进行猜测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4组内交流:这次的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5班内汇报围绕“瓶中有多少水,乌鸦才能喝到水”分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分析思考理解。1瓶中有1/3水:石子与石子之间有空隙,存在空隙中的水升不上来。只有在瓶中有足够多水时,才以

7、用石子把水顶到瓶口。2理解石子是固体,它的体积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很多的石子会使水面上升。三探索发现学生亲自实验,在得出结果的基础上理解该栏目中的,着重让学生体验中的研究方法。四探索延伸使学生理解向装满水的水杯中不断投放石子,溢出的水就是投入石子的体积这一科学道理,为将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一些铺垫。1按照程序动手实验2思考并在组内交流:从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与投入的石子有什么关系?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3.平衡与技巧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重心、对称、平衡的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杂技演员找平衡的奥秘活动,以科学知识和原理为载体,提高学生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情感态度

8、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平衡与技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重心与平衡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学习、敢于质疑、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重点.观察调节平衡的身体部位难点研究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方法是什么?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人在坐、立、蹲、跳双基(课程资源)及各种活动中,由于肢体的变化,人体的重心的位置也是变化的。训练板书设计3平衡与技巧课后作业准备:剪刀、铅笔及描图纸(薄纸)等活动用品。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二探索活动亲身体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理解“移动重心找平衡”的科学道理。1通过杂技演员高超的技艺,启发学生探究平衡与技巧的求知欲望2提

9、示:演员动作不要盲目模仿。3揭示探索课题:保持平衡的方法。4明确活动目的:通过探究活动,探索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主要方法,了解一些“重心”、“平衡”方面的科学知识实验一肢体运动找平衡1分组并提出要求,注意安全。2进行活动。两位同学参与动作,其他同学观察思考:他们单脚站立时,以身体的哪些部位来调节平衡的?3组内交流,达成共识。4得出结论(腰部和四肢)实验二移动重心找平衡1每小组使用一套实验器材,按要求先把空牙膏盒的一半(重心在中心部位)放在桌边上,观察实验结果。2在牙膏盒的一端粘三枚硬币(1元硬币),进行实验。3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交流:放了硬币的牙膏盒是否改变了整体的重心?重心向哪个方向移动了?事

10、例杂技演员保持平衡1看图,读文,了解长杆在演员手中的作用是保持平衡。2观察图4,思考:杂技演员吧椅子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地往上叠架,椅子向一侧倾斜,演员为什么能从另一侧倒立?3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4汇报总结。三探索发现1了解“重心”,“物体重心的竖直线在支撑面内”。2总结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四探索延伸1按要求坐好2以慢动作站起来,体验站起来过程中上身和脚的变化。3在体验的基础上,用科学知识“从重心引垂下来的竖直线”来说明人在坐、蹲、立、跳及各种活动中,由于肢体位置的变化,人体重心的位置也是变化的。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4.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动手操作中,了解

11、大陆板块曾经是连在一起的。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养成问题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以“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研究兴趣。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有关材料而获得知识的基本要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难点关于舌羊齿植物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的讨论。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关于大陆漂移说,你还知道有哪些证据吗?双基训练进行安全使用剪刀的教育。板书设计4.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课后作业搜集早餐食物的名称,为下节课做准备。描剪拼想大陆漂移说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

12、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二探索活动通过剪、拼地图研究“大陆飘移”学说,证明原来大陆是连在一起的。1以一则小故事为背景导人新课。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研究本课题的兴趣。2观看世界地图,提出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问题,引发研究动力,进入新课。3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实验1按照实验的三步程序进行活动。提示:描图是困难的,要描好。2剪3拼4观察:拼接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两边轮廓线大致能拼在一起吗?注意是大致能拼在一起工5指导观察图2由科学家们经过多方面的考证二得出的“大陆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也说明原来

13、大陆是连在一起的。6如果对“大陆飘移”学说有兴趣,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看看。二、讨论1自读文本。2小组讨论:根据研究,舌羊齿植物是没有漂洋过海的本领的。两块大陆都发现了同样的植物群化石,这说明了什么?3在全班进行交流。三探索发现1自读这段话,讨论加深理解。2鼓励学生讨论:“现在大陆还在动吗?”的问题四探索延伸信息交流使活动得到提升关于大陆漂移说,你还知道有哪些证据吗?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5.早餐与健康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吃好早餐对学习和健康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珍惜自己的身体。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以

14、“早餐与营养平衡”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重点1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2 .认知吃好早餐的重要性。难点吃早餐情况调查与分析。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与家长一起制定健康膳食计划。双基训练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板书设计5.早餐与健康不吃早餐会影响人的健康;使大脑工作能力下降;引起身体发胖。课后作业1准备下节课所需物品:闹铃、鞋盒、皮尺、海绵、包装泡沫、碎布、锡箔纸等。2观察生活中哪些材料隔音效果好。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1创情

15、激趣,提出今天早晨吃早餐了吗?吃的什么?现在饿吗?等问题自然导入新课。2出示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早餐与健康”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阅读活动设计,明确活动目的。二探索活动活动一“参加吃早餐话题的讨论:通过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早餐与健康的课题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1小组内交流自己吃早餐的情况。巡视听取发言,初步了解学生吃早餐情况,为下面活动安排做到心中有数。2看图,了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谈论吃早餐的情况。3自读每个同学说的话,引出两个话题讨论:是为什么吃早餐?二是早餐吃什么好?4感悟,结合自己谈出对吃早餐重要性的认识。5总结:不吃早餐会影响人的健康;使大

16、脑工作能力下降;引起身体发胖。活动二“我们的调查与分析”1按教材提供的操作程序进行调查。对操作要素如:拟定主题、设计问卷(调查内容)、调查方式方法设计、进行调查、数据统计、综合分析、结论提出等方面给以一个潜在的引导,使学生有所感悟。2如实填写数据。3引导学生做好数据分析,并提出初步结论。4进一步引导到我们要怎样改变不良的习惯。活动三“学一学搭配早餐”1小组内对“资料”栏目内容进行学习。2学习搭配早餐。组内研究早餐计划表。3展示早餐计划表,适时点拨,集体评议。1自读总结全课的三项活动,明确对研究结果的提升。2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1了解食物金字塔的知识2与家长一起制定健康膳食

17、计划。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6.哪些材料隔音效果好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了解隔音材料方面的知识以及隔音材料的应用。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养成通过实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以研究隔音材料特点为内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声学知识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对隔音材料特点的认识。重点初步了解多孔、多皱、松软的材料隔音效果好。难点在比较分析不同材料隔音效果的同时,归纳隔音效果好的材料的特点。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懂得雪地、卧室的软装饰、摩托车的排气管等为什么可以消1-严。双基训练板书设计6.哪些材

18、料隔音效果好多孔、多皱、松软课后作业准备白糖、醋、水、硬币、滴管、报纸条、水杯等。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二探索活动注重同学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验亲自实践,体会通过实验得到科学规律的快乐1讲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射击比赛中,运动员戴一个隔音耳罩的照片,并阐述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听力,防止射击时的枪声对耳朵造成损伤。2提问:耳罩内用什么样的材料隔音效果好?引发同学们的思考。3出示课题,切入本课的研究内容,确立分析隔音效果好的材料的结构特点。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实验一利用海绵进行实验:1组内动手实验:将闹钟调至闹响状态放入鞋

19、盒中,将海绵填入鞋盒中,注意要填满、填实。然后逐渐远离鞋盒,直至几乎听不到闹钟响,并用皮尺测量出此时距鞋盒的距离2思考交流:海绵结构的材料有何特点?3汇报评议实验二利用包装泡沫、碎布、锡箔纸代替海绵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与观察,自我发现隔音效果好的材料一般具有多孔、多皱、松软的特点。1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材料的实验2提示使用实验器材时,应注意安全。3填写实验记录4分析实验数据并讨论:1) 距离近的是不是说明该材料隔音效果好?2) 4种不同的材料哪个隔音效果好?3) 隔音好的材料其结构有何特点?5得出实验结论三探索发现1回顾实验中的关键环节,以加深学生对探索过程的理解。2在比较不同材料对声的隔音效果,

20、并针对实验探索过程进行讨论,反思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3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得到了科学规律,加强学生对实验研究问题方法的认识,同时总结出隔音效果好的材料具有多孔、多皱、松软的特点。四探索延伸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在什么地方用到了隔音材料,分析这些材料的特点。2并解释松软的雪地、卧室的软装饰、摩托车的排气管等为什么可以消声。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7.你了解水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水是万能溶剂、具有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综合性质及有关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1、.通过对以“水的性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重点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难点“探索延伸栏目的问题。新旧知识点联系做好小组实验分工,进行遵守实验规则和安全操作教育。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学习实验的基本功之一“搅拌”的技术。板书7.你了解水吗课后准备材料:碟子、湿布、酒精温度计、洒水器设计万能溶剂张力、毛细、比重作业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二探索活动1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水的知识。2提出跨学科综合研究水的性质的方向性问题,进入新

22、课。3出示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观察研究与信息分析研究水的特性。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实验“水是万能溶剂”1水能溶解固体-糖1) 提醒同学认真观察,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2) 学习“搅拌”的技术,这是实验的基本功。3) 思考“水还能溶解其它固体吗?”的问题,4) 小组交流,组长总结并汇报。2水能溶解液体-醋1) 按照上面程序进行。2) 思考“是不是所有液体都能被水溶解?”3) 组内交流各答出一二例即可。3水能溶解气体一-氧气1) 自读分析事例2) 组内逐步设问进行推理,用推理方法导出结论。3) 汇报结果。二总结水的其他特性归纳法综合研究水的性质1教师分别演示三个实验,提问1)

23、 水在硬币上为什么呈现半球状而不是平面状?2) 墨水会沿着纸条慢慢上升是水的什么现象?3) 冰浮在水面说明冰比同体积的液体水轻还是重?2小组讨论3汇报交流三探索发现总结全课实验,总结出水具有表面张力、有毛细现象、冰比水轻等三个水的性质。1自读这一部分2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3提问巩固认识。四探索延伸1组内交流意见2教师讲解:这是因为水的比热较大。比热就是单位质量的某一物质温度升高所吸收的热量,与其他物质相比,水温提高时吸收的热量要多得多。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8.蒸发与降温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时要吸热。学习用水蒸发时要吸热的

24、道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培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以“蒸发与降温”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判断。难点解释生活中利用蒸发降温的现象。新旧知识点联系遵守实验规则,注意操作安全。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板书设计8.蒸发与降温电风扇一无水时一没有蒸发现象一温度计读数不变电风扇一有水时一有蒸发现象温度计读数降低课后作业准备好白纸、彩色笔等学习用品。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

25、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的关注,进入新课学习。二探索活动研究蒸发现象自然总结出蒸发现象的概念。证明蒸发降温的道理。板书:电风扇无水时没有蒸发现象温度计读数不变1以导语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2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晾湿衣服、馒头干裂、等事例。3用湿毛巾板书课题“蒸发与降温”4揭示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观察研究“蒸发与降温”现象。实验一水哪去了?1组内进行第一个小实验1) 用湿布在玻璃上擦一片水迹,观察玻璃上这片水迹有什么变化?2) 观察老师刚才用湿毛巾在黑板上写出“蒸发与降温”的变化。3) 说出现象。4) 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一在碟子里放一些水,过几天,碟子里的水没有了。

26、5) 引导讨论,回答水到哪去了的问题。这里点拨两个问题一是水变成水蒸气飞散了。二是可能学生不容易说准“平常温度下”。2小组讨论:蒸发的作用过度句:是不是有降温的作用导入下一环节-第二个实验活动。实验二研究蒸发与降温的问题。1实验1) 教师按照程序进行实验活动。2) 请助手给大家报读数。2观察并记录三次温度计变化情况。3思考:温度计读数的变化能否说明蒸发降温的道理4组内交流5总结:生活中大都以为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可以降温,使人电风扇有水时有蒸发现象温度计读数降低感到凉爽。实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不不正确的。是因为电风扇吹风是使蒸发加快了,蒸发吸热而降温,才使人感到凉爽。6用蒸发降温道理解释生活中有关现

27、象的问题。三探索发现加深对蒸发吸热而降温的道理的理解,回应导言的内容。四探索延伸总结全课的实验,回应导言的内容。问:过一会身上水干了,又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用所学知识解释两种现象。(此两题有一定难度,酌情考虑解决。)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9.最佳路线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一笔画”问题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以“一笔画”为内容的学习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名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名题”学习研究兴趣,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难点知识准备部分。

28、新旧知识点联系要分好小组,做好组织工作。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板书设计9.最佳路线课后作业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提出“一笔画的规律”研究是世界名题,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探索活动会判断即可,不追求概念的记忆。1通过邮递员送报纸最佳路线问题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提出一笔画问题,明确了什么是“一笔画”3揭示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一笔画的规律”。第一部分:知识准备1自读,知道一笔画问题的相关概念。2.举例让学生判断出奇点和偶点,解决关于偶数、奇数、偶点、奇点的问题。3看图思考:C点与D点各是什么点?难度不大,但

29、这是全课的“基本功”,一定让所有同学掌握这一画法。研究步骤是先定出图形的顶点,即线的交点,标上字母。确定各交点是奇点还是偶点。推导结论。进行验证。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第二部分:“实验一”图中顶点都是偶点的图形。1知识准备,画图形“口”一笔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对一笔画图形有个初步的认识。2研究一笔画的规律1) 先研究图中顶点都是偶点的图形能否一笔画成。(图4)可以先让学生试画。2) 再引导同学进行寻找规律的研究。3) 用(图6)图形进行验证。4) 引导到研讨“思考问题栏目的问题。5) 自然得出结论。3再举几个顶点都是偶点的图形让学生实践。第三部分:“实验二”图中顶点都是奇点的图形。1让学生自主去

30、研究。2总结规律直接指出科学家研究的结果。3让学生理解掌握好这个结论。第四部分:“实验三”是进一步验证已得结论。1让学生自主去研究。2教师要做好点拨,及时在全班指导共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尤其对第三栏目的语句应让学生理解和认同。1自己为邮递员选择最佳路线。2组内交流。3班内汇报。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10.“机会与可能性”的探讨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简单了解数学中概率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学习方法有所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以“机会与可能性”为内容的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机会与可能性

31、”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学习数学方面知识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布袋摸球”、“掷硬币”难点通过“布袋摸球”、“掷硬币”等实验,印证事件的可能等实验,研究“某种事件的可能性”即某某事件发生的概率问题。性只有两种,即一半的可能性和可能性较大。新旧知识点联系提出安全教育和卫生的内容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板书设计I(T机会与可能性”的探讨布袋摸球掷硬币课后作业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二探索活动1通过我们日常生活气象预报引出“机会与可能性”的问题探讨。2揭示探索课题“机会与可能性”的问题探讨,既是数学中的“概率”问题,也

32、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3板书课题。实验一布袋摸球(一)1自行复制表格,10行。2在布袋内放入黑、红球各一个。3小组内轮流摸球,自己实验。4计算全组摸到红球个数的平均数。5各组汇报,计算全班的平均数。6思考:个人、小组、全班的平均数一样吗?说明什么?实验一布袋摸球(二)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1自行复制表格,10行。2在布袋内放入一个红球和四个黑球。3小组内轮流摸球,每人10次,做好记录。4计算全组摸到红球个数的平均数。5各组汇报,计算全班的平均数。6思考:摸到红球的平均数是多少?布袋里的红球多了,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怎样了?实验三掷硬币1复制表格2小组内每人拿十枚硬币依次掷向桌面,一人做好记

33、录。3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加工。3思考书上的两个问题4交流自己的看法。5班内汇报。通过回顾实验主要内容,知晓实验中数据越多,概率越接近实际的可能性。通过学生们熟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及我们生活中购买彩票的常识再次复习“机会与可能性”,并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11.练练你的想象力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训练活动,开启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理解“创造离不想象”的含意。能力目标通过想象力方面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验学习、研究、尝试、创新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想象力的训练活动,激发学生以几何图形组图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大胆想象、细心钻研的科学态度。重点使学生

34、认识到“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创新的基础工难点通过训练活动,使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提Wjo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画外星人。双基训练板书设计11.练练你的想象力异想天开有意义有内容课后作业有创造性新颖独特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二探索活动1看图导入2揭示探索课题想象能力,明确探索任务。训练活动一:“它们像什么?”1观察图形,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对图1、图2、图3三个图形,提出自己的新奇命名。2把自己的想象写在纸上。3组内交流,互相启发,使每人的想象力有所启发。4汇报结果。训练活动二:“添画彳吏其每幅图均有实际意义1自行添加

35、2组内交流3汇报结果4对学生的想象给予肯定和表扬。训练活动三:组成有创意的图1用给定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想象构思一幅有创意的图形,并给这幅图形命名。2组内交流3学习点评1) 是否符合给定的条件?2) 各图形的构思和创意。3) 点评各图的名称。4)你从中学到了什么?4再次创作,提示:1) 想象要异想天开2) 想象要有意义,有内容。3) 想象要有创造性,新颖、独特。5再次交流和点评三探索发现自读领会,组内交流。四探索延伸画外星人。学科发现与探索课题12.主体附加发明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初步学习“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知识,学习利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尝试发明活动。能力目标提高创造

36、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课的“主体附加发明技法”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发明技法的学习研究兴趣。重点让学生敢于创新,认识发明并不神秘。难点对“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掌握与实践。新旧知识点联系知识拓展(课程资源)物品组合发明双基训练提高创造能力。板书设计12.主体附加发明主体物品和附加物品的组合课后作业学生知识反馈情况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1利用插图和带橡皮的铅笔的发明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2出示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主体附加发明技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探索活动通过两组利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发明

37、的物品来分折发明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奥妙。实验一1体会“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的关系主体物品和附加物品的组合。2小组讨论: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在功能上的变化。3进行功能分析,体会“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规律。4讨论领会栏框中“主体附加发明技法是在一件物品(主体物品)上添加其它物品组合在一起而发明的新物品,而且这件新物品具有了新的用途。”这段话通过两组事例让学生初步尝试“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活动。教实验二1学生自主学习。2组织教学活动。3分析带水杯的旅行壶的发明。4汇报小结。通过两组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自主发明活动。实验三1对主体物品电话机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扩散创造思维的发明活动。1) 组内自行设计,添加物品,进行发明。2) 小组交流各自作品。3) 评价新物品的发明价值和实用性。4) 选出一个最佳作品班级交流。5) 评选出最佳新型电话。2完全自主的主体附加发明活动。选择一件文具,添加功能,发明出新物品。过程同上,评选出发明之星。三探索发现对“主体附加发明技法”进行提升。1对实验回顾与总结。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物品的功能。2组织小组讨论,举例来说明,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收获。四探索延伸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规律启小组讨论进行活动。发学生的自主发明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