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待审终稿.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81455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待审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待审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待审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待审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待审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待审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待审终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待审终稿)-现状分析(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十二五”期间,学校对校园网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建设成果。一一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校园网的第三次全网升级,实现了两校区万兆主干网和两条光纤链路互联,以及全校IPv4IPv6全覆盖;配合出口系统的升级改造,保证了近五年来校园网安全稳定运行。出口IPv4带宽扩容至4.1G,调整了出口链路结构,提高了师生上网速度。完成了全部学生宿舍有线网络改造,改善了学生的上网条件。与运营商合作建设无线校园网,初步解决了师生移动上网问题。新建和改造了网络中心三个网络主

2、机房,使校园网的服务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大大提高。一一应用服务方面:升级了校园网电子邮件系统;建立了全校统一网站群系统,以及校内网络资源系列平台;在线教育开始起步;升级了网络电视直播系统;建设了校外VPN系统;基本实现了全校服务器的统一托管。一一数字校园建设方面:大多数部门都建立了业务信息系统。实施了我校“数字校园”建设工程,新建和升级了一批部门级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了我校统一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和移动校园平台等四个校级公共服务平台;编制了我校第一个公共信息编码标准;初步建设了我校公共数据库,部分打通了全校多个部门系统数据,向着消灭“信息孤岛”迈出关键一步;建成了初具

3、规模的数据中心支撑系统。一一统筹和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了全校服务器统一托管制度和定期漏洞扫描制度;信息化项目初步实现了统筹申报和采购;组织完成了全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初步形成了我校校园网和信息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对全校网络设备、软件、数据以及网络工程的统筹管理制度基本形成Q信息化运维服务方面,建立了校园网及应用系统建设统一报修服务受理平台;建立了全校8000服务热线,实现了全年无休的网络值班服务。通过以上建设,十二五期间,我校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建设重心由单一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向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应用建设并重的方向转型,并在统筹管理机制建设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专栏1: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公共

4、基础部分)项目规划指标(2015年)完成指标(2015年)校园网楼宇覆盖率100%100%校园网出口带宽4G4.1G校园网出口利用率70%80%IPv6带宽2G2G无线校园网覆盖率100%60%(运营商建设)网络存储空间500T255.8T服务器托管建设服务器托管中心完成公共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全校数据中心公共云平台完成全校数据校园公共平台建设全校数字校园系列基础支撑公共平台完成全校公共数据库建设全校各业务共享数据库部分完成(二)特色与优势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信息化建设体现了以下的特色与优势:1 .学校领导决策层对信息化办学越来越重视,成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动力。2 .各级管理干部队

5、伍,尤其是2015年换届后的新一届干部队伍对信息化的认识理解越来越深入,需求有普遍提高的趋势。3 .十二五期间的专项建设和管理成果,为我校迈向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信息化技术部门通过实施一系列建设和管理实践,锻炼了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积累了较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提升了统筹管理和服务水平。(三)差距与问题回顾“十二五”期间,我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信息化对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革命性战略意义认识总体不足,对信息化意识不够,数据和信息尚未成为办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导致相当多单位对信息化的总体需求不旺,传统思维相对固化,对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工作方式方法变革的动力不强

6、。2 .全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整体推进机制尚未形成。到“十二五”末期,我校信息化工作没有建立起筹协调的领导体系,没有明确统筹归口管理部门,缺乏全校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建设上多部门多主体单兵作战,经费来源多样,数据相对独立,权威数据源尚未明确,业务系统和数据未能统一调用,“信息孤岛”没有全部消除。各级部门也普遍未将信息化列入其业务发展战略层面进行专项规划。部门联动不够协调,现有统筹管理制度执行乏力。3 .信息化对教学和科研等主要办学业务的引领支撑效果尚不明显。五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依然聚焦于公共基础建设和管理业务层面,以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应用系统和公共管理平台为主,信息化部门和教学、科

7、研等业务部门结合不紧密,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科研过程等办学主体业务融合不够,对传统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支撑和改造力度未充分显现。4 .信息化服务能力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网络安全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同时没有建立充足的经费常态投入机制,造成我校的信息化整体水平相对滞后,无线网络环境薄弱,优质网络资源缺乏,数据质量差参不齐,资源共享水平较底,部门协同程度差,建设管理队伍人才缺乏,信息化服务水平与师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全校网络安全管理机制也未能全部理顺,网络安全总体形势依然严峻。二.形势研判与规划依据1.社会趋势和国家信息化战略近十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信息技术

8、加速发展,“互联网+”模式对多个传统行业的颠覆性改造已经成为现实,对教育的引领和渗透,也已经初现端倪。在线教育、开放式教育、混合式学习成为新的教育模式,引发了教育生态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要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信息化发展战略在国家层面已经得到稳定确立Q2 .国内外一流大学规划实际。在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已经从“数字校园”初建时期,向着新一代数字校园,即“智慧校园”建设时

9、期迈进。信息与师资、物资、资金一样,成为最重要的办学要素。信息化与国际化,成为新时期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Q国内先进高校均将信息化规划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的核心位置予以重视。国际一流大学中,IT(信息技术)已经普遍作为大学的“神经中枢”,成为学校的基础核心资源,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大多数高校成立了校级IT治理机构,采用CIO(首席信息官)模式,整体规划和管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和各项办学业务之中,并对全球化办学提供强大支撑。3 .学校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我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到2020年,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一批优势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

10、平,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网络支撑,打造高水平数字校园,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运行水平,支撑学校内涵式发展。中国农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快创建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目标,通过提高治理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缩小与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到“十三五”末,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一流大学,对一流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挑战。

11、4 .学校师生和各业务部门需求Q近十年来,随着校园网的日益普及,学校对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多数职能部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业务信息系统,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改进服务模式。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管理决策,是信息时代的管理特色,也是大学现代治理的重要要求Q广大师对信息化需求日益广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学生基本的生活方式。学生对校园网和信息化工作的调查结果71.您对当前我校校园网访问互联网的速度A.非常满意93B.基本满意312C.不满意86D.很不满意22希望学校可以降低校园网的费用,同时加强对东西区教学区、宿舍区校园网热点的安装和维护,尽量做到全校园网络覆盖:希望学校可以更新和维护网络

12、系统,避免在选课等大规模集体使用校项网时出现服务器崩溃的情况:希望爱思上能够增加类似于精品课程、励忐讲座等资源。对一站式服务中心网络平台的服务项目建议(资料来源:2015年3月学生会组织的对校园网和信息化工作的调查)在今后五年,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化服务,适应和满足师生需求,是制定本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目标,按照学校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贯彻“网络支撑主流办学业务”的工作思路,强化顶层设计,转变发展模式,突出支撑效益,立足需求,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构建智慧型教学、科研和和管理服务信息化环境为出发点,以“互联网+”为手段

13、,以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为支撑,支撑学校提升办学效能、管理效益和决策效率,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目标:立足“互联网+”的信息化思维,从理顺学校信息化管理运行体制和建设机制入手,促进信息技术和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业务的深度融合。对办学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实现信息化手段对学校主要办学业务的全覆盖。在优化和再造部门级传统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建设一批跨部门、多业务整合协同的校级统一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信息系统深度集成化、数据分析与推送智能化的信息环境,为师生提供全面、个性化和随处可得的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对教学、科研的引领支撑效应更为明显。对全校各项业务数据进行标准化统一管理,为各项信息应

14、用服务和管理决策的精准、规范和智能化提供数据基础保障。以需求为导向,建设先进完善、安全高效的校园网络、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和网络安全等支撑基础环境。提升全校信息技术服务质量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Q最终建设与学校一流大学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有力支撑和引领学校发展的信息化水平。专栏2:十三五智慧校园主要目标指标项目当前指标(2015年)规划目标(2020年)校园网楼宇覆盖率100%100%(包括新增楼宇)校园无线网楼宇覆盖率60%100%(包括新增楼宇)校园网人均出口带宽178K320K信息系统和数据采集覆盖面60%90%移动应用覆盖率30%60%云虚拟主机数143450系统安全监

15、控率60%90%信息技术人员数/教工总数0.6%2%注:以上部分数据涉及不同单位系统的统计口径,按预测估算四.基本任务1,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领导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体系。完善校级层面信息化建设领导机制,探索建立我校信息化建设ClO(首席信息官)领导岗位;明确信息化管理决策、监管执行、建设实施和技术服务归口主责部门,合理划分信息化工作管理、技术服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的组织与协调职能,建立统筹有力、责权明确、务实高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IT治理实施模式。建立智慧校园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信息化决策的科学

16、性。根据新形势新问题,制定或修订学校信息化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使信息化统筹管理无盲区无死角。加强全校管理数据实施统筹管理,明确数据源部门,保障数据质量;明确学校公共数据管理责任,保证部门级业务系统和数据的统一调用,全面消除“信息孤岛工鼓励各级部门将信息化列入其业务发展专项规划,建立二级部门和学院层面的信息化管理体系。2 .建设智慧型学习环境,支撑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支持教学主管部门,全面实现教学管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支持探索和发展在线教育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开放、交互、个性化、混合型教学方式。构建智能化学习云

17、空间,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Q以教学社区为载体,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配合主管部门,探索全校本研一体化综合教学平台建设模式。基于大数据平台,协助建立新型教学状态感知与评价体系0配合主管部门,建设完善学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智慧图书馆;探索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博物馆、学科(专业)资源库和知识库;探索成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中心;统一提供常用教学软件;探索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学资源的管理。探索成立信息化教学研究中心,加强对新时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支持学工新媒体平台建设,完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巩固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专栏3:教学信息化支撑工程1,教学

18、场所网络基础设施工程智慧教室、室验室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外教学基地的网络建设支持。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协助教务部门和教师,实施学校优质课程视频上网工程;协助建立各专业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存贮和网络化传播,为学生点播自学提供方便。协助研究生院开展网络课程建设。3,教学系统与平台建设协助建立本科专业和教学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平台对多种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支持,满足网络化泛在学习需要。建设和完善我校在线教育平台(MOoCS、SPOCS等)。协助主管部门,深化本科与研究生系统整合集成,探索全校本研一体化综合教学平台建设模式。4,学习空间建设构建

19、智能化学习空间,实现教学信息的智能推送与获取,满足用户个性化订制需求。以教学社区为载体,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建设教师个人网页。5,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综合分析工程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学习行为、成绩、消费、在校轨迹等多种数据进行采集、统计与分析,为学生本人提供危机预测、学习方法改进等参照资料,为教师提供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为学校提供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参考。6,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升级招生迎新系统、学生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建设毕业离校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学生入学、第二课堂、离校等在校全周期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服务。7,建设校友管理服务系统建立完善校友数据库,升级校友管理服务系统

20、,建立校友社区,实现校友系统的多终端访问,为校友与学校搭建全时空的交流沟通平台。3 .建设智慧型科研环境,支撑新时期科研协同创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科研过程的融合,以信息化手段支撑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地区的科研协同创新。协助科研管理部门,加速科研人才、团队、仪器装备、成果、项目等科研资源和装备信息的数字化进程;支持建设全校科研软件库、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库、学术资源库、科研项目库等重要的科研数据库;建立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与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数据中心,推动建立新时期我校智库信息平台。支持建设我校高性能计算平台,为教师提供科研计算服务。立足科研人员需求,探索建建适合科研活动和过

21、程的科研信息化服务手段和平台。配合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评价和共享机制。以教师个人网页为基础,建设不同课题组、科研团队互动渠道。协助管理部门,升级科研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科研统筹管理力度;整合各类科研资源数据,以完善的科研数据和数据分析平台为依托,建立我校科研管理与统计分析平台;搭建科研成果的展示与推广平台。4 .升级完善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校级数据信息平台,支撑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管理服务的支撑作用,实现信息化手段对全校部门业务面上全覆盖、业务点上深度融合。支持协助各职能业务部门,升级现有部门级业务信息系统;根据新需求开发新的信息化应用;建立校级公共数据库,优化重组传统服务流程,

22、构建整合协同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跨部门、跨业务的全生命周期智能信息服务。完善学校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实现需求和数据对信息化发展的双驱动,为各级管理干部的精准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支持建立不同管理指标的智能红线预警系统。加强校内数字网络文化资源建设,为师生校内文化生活提供全面丰富的数字资源服务Q妥善解决资源问题。专栏4:管理服务信息化支撑工程1,全校统一信息系统公共平台工程推进全校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升级完善校级公共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校内信息门户平台。建设主数据管理平台和主服务总线平台,全面实现全校二级单位数据与校级公共平台的互联互通。2,智能化个人云空间

23、建设工程升级改造师生个人和部门等不同身份的云空间,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信息服务。基于云空间建设“一站式”网络行政服务大厅。提供面向不同群体的适用智能的社区交流平台。完善学校移动平台建设,作为云空间的移动版本,实现新建功能PC版与移动平台的同步。配合宣传部门,探索微信等社会化移动平台移动服务手段。手机移动服务覆盖率超过60%。3,办公自动化平台升级工程协助学校办公室,升级完善校级OA系统功能,整合各类办公数据,建立多终端处理平台,实现办公文件和数据的快速规范流转。拓展办公平台服务范围,建设二级单位办公自动化平台。4,党建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协助组织和人事部门,完善党员、干部、教工数据库。完善人事管理

24、系统。利用公共数据,提供党员、干部、教工等各类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服务手段。搭建不同群体的工作、学习、培训、办公等社区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5,财务信息化管理服务协助财务处,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解决财务业务量迅速增长形势下,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财务管理和监控的能力。实现财务数据与学校公共数据库的全面对接。6,资产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协助国有资产处,探索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土地、设备和公用房的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平台,建设公房管理平台,提高大型设备和资源共享利用率,实现移动设备对资产资源的管理和各项办理服务。7,智慧后勤及安保管理服务平台协助后勤基建部门,完成新建和维修楼宇网络工程建设,进

25、一步完善网络工程建设与管理维护机制。基于学校主数据和服务平台,提供后勤房产管理、人事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网络报修的信息化服务。完善能源监管平台,建设学校地下管网管理平台。协助主管部门,将校园建筑、景观、环境等资源数字化;探索开发新一代智能校园数字地图;利用物联网技术,探索实现对校园环境、节能、交通和安全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共享;提供精准全面的位置信息服务。8,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协助校档案馆,积极推进我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各类档案信息多媒体数字资源库,升级完善各类档案管理系统和归档管理系统,实现按个性化需求的在线浏览、查询与利用。9,国际交流信息化建设工程协助外事部门,构建外事管理

26、服务信息化平台;完善留学生管理服务系统,为国际学生提供周到的信息技术服务。10,学校网站及网站辞建设工程配合主管部门,做好学校网站的安全管理。完善网站群系统,提供先进智能、安全稳定的技术保障服务。建设学校多终端、多语种对外网站。11,网络文化及资源建设工程配合有关部门,建设网络文化与媒体平台。升级完善网络电视直播平台、多媒体点播平台和爱思资源平台。5 .升级建设先进的智慧校园支撑基础设施(1)建设先进的校园网络设施,为师生高速访问互联网资源,和校园信息化应用提供高速、安全、稳定的网络基础环境。完善校内各类业务专网的建设和管理机制。配合相关主管部门,探索建设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的网络直联工程。专栏5

27、:校园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1,新一代校园无线网建设工程对全校教学楼、报告厅、办公楼、学生宿舍楼、体育场馆及重点室外区域实现无线网全覆盖(其中教室实现高速无线网全覆盖);校园无线专网支持802.11ac,与校园有线网互为补充,满足师生随时随地、方便快速访问校园网和互联网的需求。2,校园有线网升级改造工程升级和优化有线校园网主干线路(包括网络核心设备,数据中心核心设备,汇聚设备等),建设两校区20G互联网络带宽,为楼宇提供万兆接入、千兆到用户桌面的高速稳定网络报务,为数据中心提供网络万兆、千兆接入条件。3,校园网出口系统升级改造工程提升出口网络带宽至8G以上。逐步升级出口设备,包括:链路负载均衡

28、设备、防火墙、流量控制设备等。4,校园网及数据中心机房改造见专栏6(2)建设先进可靠的信息化应用支撑数据中心设施环境,实现设备集中化、资源虚拟化、部署标准化和管理自动化的智慧云数据中心建设目标。专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平台升级改造工程1,建设分布式存储系统及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应对校园信息及“物联网”应用模式下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建设PB级的统一数据资源管理平台。2,建设跨校区虚拟数据中心。整合两校区计算资源及存储资源,实现两校区实现计算资源统筹分配管理、数据异地互相备份,并进一步实现应用级的系统容灾。3,建设普适的PaaS平台。为校内师生提供便捷的平台化服务,降低校内应用的部署难度。4,

29、提供更多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服务,包括升级个人云盘、提供教工虚拟桌面服务等。5,校园网及数据中心机房改造工程。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网络与数据中心专业机房,建立完善的环境保障和安全防护系统。(3)全校高性能计算公共平台建设一套校级公共高性能计算平台,为全校各学院、各学科有需求的科研课题组提供开放式的高性能计算服务,满足多个课题组同时在线提交计算任务,按需分配计算和存储资源,从而提高学校科研基础实力,提升计算设备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建设目标为满足我校90%的科研计算能力需求,并力争建设成国内985高校先进水平,CPU核数不小于2000核,峰值计算能力不小于40TfIoPS(万亿次浮点数)/So

30、6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完善校级网络安全领导决策机构建设,明确网络安全归口主责行政职能部门和技术支持服务部门,合理划分部门职责。修订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提升对危急网络安全事件的反应能力。坚持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通过理顺管理机制,加强二级单位网站和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教育、宣传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运行监测的管理技术手段,提高对网络设施与信息系统的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等预防能力。专栏7:网络安全监控防护工程1,实施校园网运行安全项目。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现对网络

31、传输进行即时监视,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2,实施数据中心及数据库安全项目。建设数据中心防火墙。部署数据库审计系统,实现对主流数据库的操作审计。3,实施虚拟机安全项目。部署虚拟化防火墙,保障虚拟机安全;升级更新备份容灾设备,实现虚拟机备份自动化、稳定可靠进行。部署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中心硬件到软件的整体运行状态监控和管理;部署抗拒绝服务系统。3,实施网站安全项目。部署网站监控和报警系统,实现对学校网站系统7*24小时监控与保护。4,实施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测评与整改项目。实现重要系统定级备案率100%。对全校信息系统等保测评,针对测评结果实施安全整改,确保我校

32、信息系统安全运行。7,提升信息技术维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以用户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探索建立7*24小时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和服务体制。成立一站式IT服务台和呼叫中心,统一受理校园网、信息系统、一卡通、公共IT设备、机房、数字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咨询与服务;建立统一组织、部门联动的全校信息技术服务新体系。集中采购并向师生提供正版操作系统、办公、防杀毒及数据库类公共软件,降低软件使用成本,提高师生的正版软件使用意识。五.条件保障1,人员队伍保障:加大对信息技术管理和服务归口部门建设力度,解决信息化机构队伍岗位编制,合理分配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优化计算机技术、

33、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应用与管理等不同专业背景人员配置。建立一支专职、兼职、多种编制类型有机搭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人员数量规模达到全校教职员工总数的2%O采取激励措施,改进信息化业务人员职称评聘办法,稳定信息技术与建设管理人员队伍。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派出技术和管理骨干出国学习深造,提高信息技术支持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Q2,经费投入保障:建立稳定的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以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为主要投入,以联合立项、申请课题、合作建设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将常规预算、专项投入、自筹资费等方式相结合,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经费投入充足,逐年增长,每年建设经费预算额度不低于1500-2000万元。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智慧校园的新投入机制。3,办公场地:解决信息技术管理服务部门的办公区和新机房建设(场地、电力保障、安防等)问题,东校区主机房总面积不低于100O平米。4,对外交流合作:密切关注国内外一流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发展动态,加强高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与业界企业机构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我校优势,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交流,博采众长,经验共享,尽快将我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提高到国内重点大学先进行列。密切关注国家和北京市信息化建设动态,积极争取和利用相关项目,加速我校校园智慧校园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