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第二版-陶晓风.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88624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2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地质学第二版-陶晓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普通地质学第二版-陶晓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普通地质学第二版-陶晓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普通地质学第二版-陶晓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普通地质学第二版-陶晓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地质学第二版-陶晓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学第二版-陶晓风.docx(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绪论7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7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7第一节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7第二节地质学的研究特征及研究方法7第三节何谓普通地质学8第2章地球9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9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9第一节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9第二节地球的物理性质9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极半经为(c)6356.8km9二、地球内部的重力、密度和压力9三、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变化9四、地球的磁性和电性10五、地球内部的温度10第三节地球的外圈层特征10一、大气圈10三、生物圈11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11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1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物态11第五节地球外表的形态特征123、复习题

2、12第3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3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3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3第一节元素13第二节矿物13第三节岩石15一、岩石的分类15二、岩石肉眼鉴定的主要特征15三、各类岩石的划分及命名原那么18第四节矿物和岩石的利用矿床的概念183、复习题:19第4章生命起源与地质年代学20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20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20第一节生命起源与演化20一、前寒武纪时期(6亿年前)20二、古生代时期(62.25亿年)20三、中生代时期(2.250.65亿年)20四、新生代时期(0.65亿年以后)20第二节地版年代学20第5章构造运动22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222、教学内容和重点

3、知识解析22第一节构造运动的根本特征22一、构造运动的方向性22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22三、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22第二节地质构造22一、水平构造23二、倾斜构造23三、褶皱构造23四、断裂构造24第三节构造运动的其他证据24一、地貌标志24二、地质证据24第四节板块构造25第6章地震作用27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27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27第一节地震的根本特征和概念27第二节地震的分类27一、成因分类27二、震源深度分类27三、地震震级分类27四、震中距分类27五、发生时代分类27第四节地震地质作用28地震造成的灾害:28第五节地震活动的规律28一、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28二

4、、地段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时间上的周期性。28第六节地震预报和预防28二、地震的预防29三、地震的控制和利用29第7章岩浆作用30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30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30第一节岩浆及岩浆作用的概念30第二节火山作用30一、火山喷发现象30二、火山机构30三、火山喷出物30四、火山喷发的方式30五、火山岩的特征:31六、火山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开展规律31第三节岩浆侵入作用31一、岩浆侵入方式及其产物31二、侵入岩特征31四、侵入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侵入作用的历史开展规律32第四节岩浆的演化32第8章变质作用33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33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33第一节变质作用方式

5、33一、重结晶作用33变质结晶作用33交代作用33变质分异作用33构造变形作用33第二节变质作用原理(影响因素)33三、化学活动性流体34第三节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34第四节变质岩特征34第五节变质作用的根本规律34第9章风化作用36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36第一节风化作用的类型36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39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39第一节暂时性流水地质作用39第二节河流的地质作用40第三节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41第11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43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43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43第一节地下水的运动特征43一、地下水运动的条件43二、地下水的来源43三、地下水的赋存及

6、运动43第二节地下水的地质作用45一、地下水的机械地质作用45二、地下水的化学地质作用45第12章冰川地质作用47第一节冰川的形成和运动47一、冰川的形成的条件47二、冰川的类型47(一)冰川形态分类47(二)冰川的气候分类47三、冰川的运动47第二节冰川地质作用47一、冰川的剥蚀作用47二、冰川的搬运作用48三、冰川的沉积作用48第三节冰水地质作用48一、冰水的来源与分布49二、冰水沉积物与沉积地貌49第四节地质历史时期的冰期49第13章海洋地质作用50第一节海洋环境特征50一、海水的化学性质50二、海水的物理性质50三、海洋生物50四、海水的运动形式50五、海洋分带: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

7、带、深海带50第二节海水的地质作用50一、海水的剥蚀作用50二、海水的搬运作用51三、海水的沉积作用51第14章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53第一节湖泊的成因和湖水状况53三、湖泊的动力53第二节湖泊的地质作用54沼泽及其地质作用54第15章风的地质作用56一、风的剥蚀作用56二、风的搬运作用56三、风蚀地貌56荒漠化57一、荒漠化的特征及类型57二、土地荒漠化过程57三、荒漠化的防治57第16章重力地质作用59第一节重力地质作用特点59二、弯折倾倒59三、崩落59四、滑动作用59滑坡的形态要素59一、概述60二、泥石流的发育条件60三、流动作用的剥蚀与搬运60四、泥石流的堆积物60地面沉降与塌陷60

8、一、地面沉降和塌陷的表现及成因60二、地面沉降和塌陷的危害60重力作用的灾害及防治60第17章地球科学与人类活动62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62地球环境变化的影响62一、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62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62人与自然协调开展62一、人与自然的“危机”关系62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开展之路62地质学开展的趋势63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熟悉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地质学一般研究方法,掌握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分科;(2)初步了解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问题,地质学的研究意义。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第一节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和

9、演化。第二节地质学的研究特征及研究方法1地质学的特征:地质事件在空间上既有宏观性,又有微观性;事件在时间上既短暂的,又是缓慢的;地质事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地质现象的四维性。2地质学的内容及分科: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2)研究地球结构及其变动规律的学科: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力学等。3)研究地球历史、演化规律及古生物演化特征的学科: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4)地质学应用方面的学科: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3地质学的研究思维方法:1)时空观:宽广

10、与狭窄相结合、大小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长期和短期相结合。2)开展观(演化观):地质事件和有机界一样,也有其发生、开展和消亡的过程。3)活动观:地球、地壳是随时随地都在活动的。这种活动可以有缓慢的也可以有急速的。4)渐变和灾变观:地球开展的历史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也有许多地质事件发生在短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一个突变的过程。渐变不易觉察,但它容易被生物界所适应。而突变那么使环境突变,很难为有机界所适应,所以也称灾变。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系统分析、反演推理(将古论今提出假说。第三节何谓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介绍有关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地质作用原理及地球演化历史的地质学

11、入门根底课。重点知识解析:地质学的内容及分科。3、复习题(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2章地球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熟悉地球的形状;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征;掌握地球的大小;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其研究意义。(2)初步了解内部圈层划分依据。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第一节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1颗行星。太阳系由1个恒星、8个行星、33个卫星以及小行星、慧星、星际物质等组成(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2006年8月24日宣布,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太阳系行星的数量由九颗减为八颗)。八大行星分为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两类。类地行星:指性质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包括水星,

12、金星,地球和火星。它们一般具有体积小、密度大、卫星少、有固体表层,重元素多,距太阳近的特点。类木行星:指性质类似于木星的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一般有体积大、密度小、卫星多,没有固体表层、轻元素多,距太阳远的特点。第二节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极半经为(c)6356.8km赤道半经为(a)6378.2km平均半经为637Ikm扁率为(a-c)a1/298外表积510070100km2地球赤道一带稍微凸出,南北半球也不对称,加上外表凹凸不平,地球是一个不规那么的旋转椭球体。二、地球内部的重力、密度和压力地球的重力: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合力。地球的密度:地

13、球的平均密度:5.517gcm3;地表岩石平均密度:2.6gcm3;地心的密度:13gcm3o地球的压力:地球内部压力是随深度加大而逐渐增高的。深度每增加1km,压力增加27.5MPa(1MPa=1兆帕斯卡=106Nm2)深部随着岩石密度的加大,静岩压力增加得更快些。静岩压力在莫霍面附近约1200MPa,古登堡面附近约135,200MPa,地心处可达361,700Mpa,相当于360万个大气压力。三、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变化地震产生的振动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即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二者合称体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的速度是变化的反映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性质是变化的。在固体

14、中纵波和横波都可传播,而在液体中因切变弹性模量为零,横波不能通过。大陆地区35km深度范围内以及大洋地区IOkm深度范围内。地震波速度突然发生大的变化。2900km是地球内部波速变化的最剧烈处。横波降到零。四、地球的磁性和电性(一)磁性: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地球的磁场它有两个磁极,其磁北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磁南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但不重合,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现在约为11.5度,1980年实测的磁北极位于北纬78.2度,西经102.9度(加拿大北部),磁南极位于南纬65.5度,东经139.4度(南极洲)。地磁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为某地点单位面积上磁力大小的绝

15、对值。它是一个具有方向(磁力线方向)和大小的矢量,一般在磁两极附近磁感应强度大;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磁偏角: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角为西偏,甘肃酒泉以西地区为东偏。磁倾角:指磁针北端与水平面的交角。通常以磁针北端向下为正值,向上为负值。地球外表磁倾角为零度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地磁赤道;地磁赤道到地磁北极,磁倾角由0。逐渐变为+90;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南极,磁倾角由0。变成-90%(二)电性:地球内部物质电学性质一般用电导率

16、或电阻率表达。地球浅部物质通过测量供电电压电流值,再经一系列计算便可得出地下浅部物质的电性分布。更深物质电性的测量,需要利用天然大地电磁场。大气层雷电活动、太阳活动抛出的等离子体流等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将产生大地电磁场,并在地球物质中产生大地电流。通过测量便可计算地下物质的电阻率变化。现已得到地球内部有一些高导层,如60250km的高导层。五、地球内部的温度地温:人们可以从火山和温泉意识到地下深处是热的,地球的温度总体上是从地表向地内逐渐增高的。在地表附近,由于太阳幅射热的影响,温度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周期的变化。这一-表层可叫外热层(或变温层)。外热层的深度一般在十几米.在其下界面附近,

17、地温常年保持不变,等于或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该处称为常温层。常温层以下,受到地球内部热量的影响,温度逐渐升高。一般把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IoO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这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通过向上热传导而造成的。世界上不同地区,地温梯度都不相同,地球表层的平均地温梯度为3C。海底的地温梯度一般为4-8C,大陆为0.95C。大陆的地温梯度一般来说是显著低于海底的。第三节地球的外圈层特征在固体地球之外还存在另外三个圈层,它们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是地球的重要组成局部,它们与固体地球休戚相关,共同演化,塑造着多姿多彩的地球。一、大气圈大气圈中的气体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18km

18、的范围内,往上气体变得极为稀薄。主要成分为氮,78.09%;氧,20.94%;氨,0.93%;其他004%。(按体积计算)。由地表往上可分为五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扩散层(外逸层)。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表现为强烈的对流。风、霜、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大气呈水平运动。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大气呈对流运动。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热成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Okm的范围。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扩散层

19、:从热成层顶到外层空间。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二、水圈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其物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体的形式有河、湖、海、冰川(盖)水蒸气、地下水等,并形成一个包裹着地球的完整圈层。地表上直接被液态水体覆盖的区域占地外表积的3/4。海水97.41%,淡水2.59%o在太阳能、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水圈中的水体周而复始的运动,形成水循环。水循环的方式有:海洋与大陆间的循环;地表与地下间的循环;生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循环;水圈与大气圈间的循环。三、生物Be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生物从高等到低等,从动物到植物,乃

20、至细菌和微生物等生活于地球外表一定范围的陆地、水体、土壤及空气中,构成了一个根本连续的圈层。目前的生物有近两百万个种。生物的演化开展受控于自然环境的演化,通过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化石的研究就可以知道地质演化的历史。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有两个明显的波速突界面,这两个地球内部界面分别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局部为三个I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物态(一)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O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总体的平均厚度

21、约16km。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0大陆地壳(上地壳)主要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铝层;大洋地壳(下地壳)主要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镁层,因其比重较大,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下部。(二)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其厚度约2850km。平均密度为4.5g/Cm3。根据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地下IO(M)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此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下地幔:地下1

22、00o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半径为3480km。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其成分以铁银物质为主。根据其状态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第五节地球外表的形态特征地球外表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局部。一、陆地地形:地形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等类型。山地: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程大于200米的地区。海拔500米-100o米称为低山;IooO米-3500米称为中山;大于3500米称为高山。线状分布的叫山脉。丘陵:上下不平,相对高

23、程在200米以下的小山丘。平原: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高原: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外表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平原或丘陵)的地区。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如新疆鲁克沁洼地为-I55m)o二、海底地形:根据其根本特征,可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海沟和岛弧。大洋盆地:海洋主体。洋中脊:贯穿大洋中部的巨大海底山脉。重点知识解析:(1)教学重点:地球的物理性质。(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3、复习题1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其研究意义;(2)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依据;第3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24、(1)熟悉矿物的概念及其根本性质;熟练掌握岩石的三大成因类型的主要特征;(2)初步了解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和代表性岩石的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第一节元素一、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和克拉克值构成地壳物质的根本单元就是化学元素。地壳物质中包括了元素周期表中的绝大局部元素,但其含量极不均匀。其中氧、硅、铝、铁、钙、镁、钠、钾八种元素占了地壳物质重量的98%以上。美国化学家克拉克根据大陆地壳中的5千多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首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重量百分比)。后人为了纪念克拉克,将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二、元素在地壳中的迁移

25、、富集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和分布都极不均匀,但它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迁移、富集而成矿。元素的丰度:一定区域或一定地质单元内的元素重量百分比。地球化学异常区:元素百分含量大于正常的地球化学背景值(丰度)的地区,通过地球化学异常找矿的方法叫地球化学找矿法。第二节矿物一、矿物概念矿物: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质点(原子或离子)按一定的方式规那么排列的矿物。非品质矿物:如果组成矿物质点不作规那么排列的矿物。二、矿物分类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金刚石、石墨、硫磺、铜、银、汞;卤化物矿物:如石盐、钾盐、萤石等;硫化物矿物: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雄黄等;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

26、物:如赤铁矿、磁铁矿、石英等;硫酸盐矿物:石膏、芒硝、重晶石等;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孔雀石;硅酸盐矿物:如云母、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其中硅酸盐矿物种类繁多,约占矿物种数的1/4,占地壳总重量的85%,最常见的就是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几种。三、常见矿物及造岩矿物造岩矿物:经常组成各种岩石的矿物。四、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物理性质,这些性质就是我们识别和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一)形态:指矿物的外貌特征,自然界中的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形态,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之矿物的形态有单体形态和集体形态之分。1矿物的单体形态:矿物的单体形态种类繁多,主要有

27、两个方面:单形-晶体所有晶面大小形状相同。聚形一一由两个以上单形聚合而成。2矿物的集合体形态:主要取决于单体形态和集合方式。显晶质集合体-肉眼可识别;显晶质集合体包括:双晶、晶簇。隐品质集合体-肉眼无法识别,但在镜下可识别;胶态集合体(非晶质体)-显微镜下无法识别。根据单体形态不同有:平之状、板状、片状柱状等集合体。根据集合方式不同有:放射状等。(一)颜色与条痕:1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自然光吸收的表现。根据矿物颜色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种:自色:是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自色与矿物成分和晶体结构关系密切。他色:矿物中混入带色的杂质成分所致(例如石英)。一般不具有鉴定意义。假

28、色:为矿物外表氧化或解理面引起干预色所致。只对极少数矿物有鉴定意义。如:斑铜砂外表的氧化膜呈斑状的蓝紫色;方解石、云母等矿物解理面上呈彩虹般的晕色。2矿物的条痕: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即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擦划所留下的颜色,硬度大的矿物要研成粉末状观察,低硬度的矿物在白纸上擦划即可(如石墨)。条痕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主要是对于不透明矿物或暗色矿物具重要的鉴定意义,对透明矿物或浅色矿物鉴定意义不大。(三)矿物的光泽:指矿物外表反射光线的能力,有强弱之分。根据反光强弱将光泽分为: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包括: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珍珠光泽等。(四)硬度:矿物对外来机械作用的抵抗能力,称

29、为硬度。摩氏硬度计:摩氏硬度,即标准硬度,选用十种矿物组成摩氏硬度计,十种矿物相互刻划,按硬度大小顺序排列分为十级,排列在后面的矿物均为能刻动前面的,为相对硬度。如石英7(水晶)、刚玉9(红、蓝宝石)、金刚石IO(钻石)、黄玉8(黄宝石)。简便测试相对硬度可用代用品:低硬度2.5,可用指甲刻动;,可用钢针或小刀刻动;高硬度5.5,小倒刻不动。(五)解理和断口1解理:是矿物晶体在受到外力敲打时,能沿着格子构造中一定方向的面网发生破裂,晶体的这种固有性质称解理。沿着解理形成的平面称解理面。根据解理发育的程度不同,分为五个等级:极完全解理一一解理面的而平滑,如云母。完全解理一一解理面完整而平滑,如方

30、解石、方铅砂。中等解理一一解理面不光华,上面有小台阶,如辉石。不完全解理一一如磷灰石。极不完全解理一一在镜下。解理(一般不用肉眼鉴定)。2断口:矿物在外力打击下破裂,形成不规那么破裂的性质,叫断口。断口具有不同的形状特征,可作为鉴定的依据,常见的有:贝壳状断口:如石英的断口;参差状断口:如黄铁矿;锯齿状断口:如黄铜矿;平坦状断口:如磷灰石。解理和断口也是相互消长的关系,解理发育的晶体那么无断口,有断口的那么无解理。第三节岩石岩石: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有其他岩石碎屑所组成的集合体。一、岩石的分类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一般将岩石分为三个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31、一一岩浆冷凝形成的;沉积岩一一由外力作用在地表条件下形成;变质岩一一由变质作用形成。二、岩石肉眼鉴定的主要特征1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侵入岩一一由侵入作用形成;喷出岩由喷出作用形成。岩浆岩的化学成分:主要由0、Si、AL、Fe、Mg、Ca.K、Na、Mn.Ti等,此外含H20、Co2、S02等挥发性成分,均呈氧化物存在,最多的是Si02氧化铁、氧化镁等,随Si02含量变化而变。矿物成分:组成岩浆岩的常见矿物有十几种,其中最主要的只有七种,称为岩浆岩的造矿物,岩浆岩中长石含量最多,占60%以上,其次石英,因此,长石和石英就成了岩浆岩的鉴定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五种矿物是黑、白云母,

32、角闪石,辉石,橄榄石。这七种矿物组成了绝大局部的岩浆岩。岩浆岩的结构:指岩浆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岩浆岩的结构特点,决定于岩石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如岩浆的温度、压力、粘度(SI02含量决定)、冷却速度等,即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点也能反映岩浆岩的生成环境。化学成分相同的岩石,由于冷凝环境不同,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是鉴定岩浆岩中侵入岩和喷出岩的重要依据。岩浆岩的结构:根据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结构一一岩石全部为结晶矿物组成,它是在温度下降缓慢,晶体结晶时间充分而形成的,侵入岩均是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一一岩石全部未结晶,呈非晶质结构,由火山玻璃组成,它是岩浆喷出

33、地表后,温度、压力迅速降低,使岩浆发生冷却而来不及结晶时形成,是某些喷出岩所具有的结构,在一些浅成侵入体或次火成岩体的边缘,也可形成玻璃质结构的过冷却边。半晶质结构一一岩石由晶质矿物和玻璃质混合组成,多见于喷出岩,在浅成岩和次火山岩体的边缘局部有时也可见到,主要是岩浆在地下深处先结晶的矿物,随着岩浆上升到地表附近或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形成局部结晶,局部为玻璃质。根据矿物颗粒大小分为:显晶质结构一一显晶质结构是用肉眼或放大镜能力能分辨矿物颗粒的结构根据颗粒绝对大小分为:粗粒结构,粒径5mm中粒结构,粒径25mm细粒结构,粒径0.2-2mm微粒结构,粒径0.2隐品质结构一一岩石中矿物颗粒很细,用肉眼

34、或放大镜不能分辨的,但在显微镜下可分辨的称隐晶质结构,是喷出岩常具有的结构。根据颗粒相对大小分为:等粒结构一一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根本相等,为侵入岩具有的结构。不等粒结构一一岩石中矿物颗粒从大到小连续变化,其最大粒径和最小粒径相差可以很大。(为浅成岩、喷出岩)斑状结构一一岩石中矿物颗粒可以明显地分成大小两组,大的叫斑晶,斑晶周围的为基质,基质为玻璃质或隐晶质(喷出岩、浅成岩),基质为显晶质时为似斑状结构(侵入岩)。岩浆岩的构造:指岩浆岩中的矿物在空间的排列及充填方式上所反映的岩石特征。常见构造:块状构造:岩石中各种矿物颗粒在空间均匀分布,无方向性,岩石结构(如颗粒大小)也均一,侵入岩均具块状构造

35、。流纹构造:喷出地表的岩浆由于成分不均匀,颜色不相同,在其流动时常出现流动条纹,或其中的气孔被拉长呈定向排列。这种在喷出岩中保存的岩浆在地表流动的痕迹(流纹或拉长的气孔)称为流纹构造。这种构造在酸性喷出岩中最为常见,最典型。因此,酸性喷出岩被命名为流纹岩。实际上在其它类型喷出岩中也常见流纹构造,浅成岩边部也可见,在野外,流纹构造可反映岩浆的流动方向。气孔构造与杏仁构造:岩浆喷出地表后,由于压力突然降低,岩浆中的气体呈气泡逸出,岩浆冷凝后岩石中即保存了气孔的形态,叫气孔构造。有的岩石气孔极多,以至使岩石呈泡沫状块体,这种岩石有时能在水中漂浮,称为浮岩。假设气孔被石英、玉髓、方解石、绿泥石等此生矿

36、物充填,形状象杏仁体,那么称为杏仁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是喷出岩中常见的构造。2沉积岩是指在地表及地表附近、温度不高(一70200C)、压力不大几十个大气压)的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形成可概括为以下几个过程:沉积物质的形成一一母岩的风化破碎作用;沉积物的搬运作用;沉积物的沉积作用;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和沉积岩的后生作用。归纳起来,沉积物在成岩阶段和沉积岩在后生阶段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压固脱水作用:沉积物不断沉积,厚度逐渐加大。先沉积在下面的沉积物,承受着上覆愈来愈厚的新沉积物及水体的巨大压力,使下部沉积物孔隙减小、水分排

37、出、密度增大,最后形成致密坚硬的岩石,称为压固脱水作用0胶结作用:各种松散的碎屑沉积物被不同的胶结物胶结而成巩固完整的岩石。最常见的胶结物有硅质、钙质、铁质和泥质。重新结晶作用:非晶质胶体溶液陈化脱水转化为结晶物质;常使微小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长成粗大晶体。这两种现象都可称为重新结晶作用,从而形成隐晶或细晶的沉积岩。矿物成分:碎屑矿物、粘土矿物、生物和化学矿物。沉积岩的结构:是指沉积岩组成成分的颗粒形态、大小和连结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碎屑结构:是指一种由50%以上的碎屑组成的岩石的结构,具此种结构的岩石属于碎屑岩。在其组分中,除了主要的碎屑外,还有杂质和胶结物。按主要碎屑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

38、砾状结构、砂状结构。泥状结构:是粘土岩的特有结构,其特点是岩石中粘土物质占50%以上,由于混有不同含量的砂及粉砂,故存在一系列过渡型结构。化学结构:是化学岩的特有结构。其特点是岩石中溶解物质占50%以上,由于混有不同含量的泥质等,故也存在一系列过渡型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生物化学岩的一种结构。具此结构的岩石,其内部所含的生物骨骼需达30%以上,常见于石灰岩、硅质岩和磷质岩中。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岩形成时期(主要是沉积期,局部为成岩后生期)所形成的构造。它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把沉积岩“构造”理解为沉积岩各个组成局部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是宏观特征。岩层:是在一个根本稳定的物理条件下所形成

39、的沉积单位,是由成分上根本一致的岩石组成,层与层之间有层面分开。层的厚度变化可以很大,按岩层的厚度可分为:夹层:夹在厚层中间的薄层称为夹层。层的尖灭与透镜体:假设岩层在横向延伸方向不大的范围内,一侧逐渐变薄而消失,那么称为层的尖灭;假设两侧均尖灭时,那么称为层的透镜体。层面:分隔不同性质岩层的分界面,可以是平面,但大多是曲面。层面的形成标志着沉积作用的短暂停顿或间断。层面往往分布有少量的粘土物质或白云母等碎片,因而岩体容易沿层面劈开,构成了岩体在强度上的弱面。层的厚度: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层的厚度是重要的描述标志,也是沉积过程稳定程度的间接标层理:是指一个岩层中大小、形状、成分和颜色不同的

40、层交替时显示出来的纹理。层理的主要类型:水平层理:由许多呈直线状彼此平行1平行于层面)的细层组成。形成于平静的或微弱流动的水介质中,如海洋、湖泊的深水地带及沼泽地区。常见于粘土岩、泥质细粉砂岩及石灰岩中。波状层理:由许多呈波状起伏的细层重叠在起组成,是由于波浪引起的沙纹的移动造成的。单斜层理:由一系列倾斜层系重叠组成,层系之是界面较平直,层系是由同向倾斜的许多细层重叠组成,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交错层理:泛指细层与层系界面相交成角度的多层系的(不管各层系内细层的倾向是否一致)或单层系的层理。层面构造:在沉积岩岩层层面上往往保存有反映沉积岩形成时流体运动,自然条件变化遗留下来的痕迹,称为层面构造。

41、主要发育有:波痕、雨痕、泥裂、雹痕、晶体印痕、虫痕、动物足迹等。它们可以帮助判断层序。结核:指包裹在沉积岩体中某些矿物集合体的团块。其成分、结构、颜色等一般与围岩不同。化石:指埋置在沉积岩中的各地质时期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它们虽保持着古生物的体态和构造,但它的有机质已被矿物质所替代。古生物化石是沉积岩独有的构造特征,是研究地史、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3变质岩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岩石改造和变化的作用,称之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发生范围主要是固态岩石中矿物的变质重结晶,即矿物的重新成长长大、物质成分的迁移或形成新的矿物组合以及局部岩石的选择性重熔等。因此,岩石的风化作用和沉积岩的成岩、后生作

42、用,不属于变质作用的范畴。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由岩浆岩形成的变质岩为正变质岩;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变质岩的特征矿物:变质矿物如:绢云母、红柱石、滑石、绿泥石、石榴子石、石墨等,只在变质岩中分布。如果这些矿物在岩石中较多出现,反映了原岩己经变质,应归属变质岩类。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结构分为:压碎结构:当定向压力超过矿物的强度极限时,矿物发生破裂和粒化作用及现象。根据破碎程度又可分为: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糜棱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原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完全,因而原岩的结构特征,可局部残留下来,这时就称为变余结构。变余结构的变质岩变质程度较浅,岩

43、石变质轻微,仍保存原岩中某些结构特征。如变余花岗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变余辉绿结构、变余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火山碎屑结构。变质岩的构造:片理构造: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构造。包括: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三、各类岩石的划分及命名原那么第四节矿物和岩石的利用矿床的概念一、矿床:自然界中天然产出的、并能满足目前工业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集合体或岩石的区段。矿床由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组成。矿床可分为金属矿床合非金属矿床二、矿床的主要分类成因类型划分: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工业类型划分:黑色金属矿床、有色金属矿床、可燃有机岩类矿床等。实用类型划分:金属矿床、非金属矿

44、床、能源矿床、建材矿床、肥料及农用矿床、宝石和贵金属矿床、化工原料矿床等。常见而重要的金属矿床包括铁矿床、铜矿床、铭矿床、镭矿床、稀有金属元素矿床等。常见的能源矿床有煤矿床、石油、油页岩、天然气、可燃冰(固态天然气)矿床等。化工矿床有岩盐、泥炭、芒硝、硼砂矿床等。建材、装饰及工艺原料矿床有花岗石矿床、大理石矿床、宝石矿床等。重点知识解析:(1)教学重点:矿物的物理性质和三大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2)教学难点:矿物与岩石的鉴别。3复习题:(1)概念:矿物、岩石、造岩矿物。(2)问答题:矿物的物理性质有那些?简述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征。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构造特征。第4章生命起源与地质年代

45、学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熟悉确定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代方法;掌握地质年代表;(2)初步了解各个地质时期。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第一节生命起源与演化一、前寒武纪时期6亿年前38亿年前,海洋中开始有了生命的活动。从出现最原始的原核细胞生物一蓝绿藻。大约到27亿年前,游离氧在海洋中出现。绿色植物的大量繁殖,更加快了大气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使其有利于高等喜氧生物的开展。海洋里的生物最多的是菌藻植物。前寒武纪晚期生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开展。大陆地壳不断增大二、古生代时期62.25亿年古生代可以再进一步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及二叠纪。经历了约3亿多年时间。这是地球上生物大规

46、模发育的时期,又是生物种属发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时期,也是地球历史上生物大量出现的时期,所以用“古生代一词来概括其时代名称。大陆地壳大幅度增加。三、中生代时期2.250.65亿年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时期,三叶虫、腕足、笔石、四射珊瑚等大量无脊椎动物都灭绝,产生了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类动物,并繁盛直到衰亡。陆生植物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占了统治地位。大陆面积进一步增大,各大陆的雏形已形成。四、新生代时期10.65亿年以后新生代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共经历了约65百万年。这一时期生物开展逐渐接近现代生物特征,所以取名新生代。陆生动植物相对于过去的历史来说都得到了最大、最兴盛的开展。大量哺乳动物的出现是其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