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95988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杜甫的春望是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是本套初中语文教材第二个文言诗文集中教学单元,以探究古人的品格与志趣出发,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本文是杜甫的五言律诗,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面对昔日繁华的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不免观花而落泪,闻鸟鸣而忧恨,加上战事持久,家人难以联系,心中又多了几分愁绪和凄凉,从而表达了诗人忧国之痛和离家之恨的高尚情感以及期盼和平的美好心愿。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而且七年级时也接触到了杜甫作于安史之乱前的望岳。但对于春望这首融情于景又寄

2、托诗人复杂情感的五言律诗,真正从字里行间传递的意境中知晓诗人的品格志趣还是有一些难度,好在学生在此时已经在历史教材中学习到了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学生对于杜甫的了解等都对学习本诗从背景上来说是有极大好处。因此,相对于平时的古诗文教学,本节课我采用的是一种浅教浅读的模式。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背诵诗歌。(预习目标)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3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忧国之痛、离家之恨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知人论世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多媒体技术运用等。课时安排:1课时学段:八年级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

3、趣(猜谜)猜猜看,对联中的他是谁“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他就是仁厚深沉的盛唐诗人杜甫。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755年,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共同学习他写的一篇五言律诗一春望。二、预习检查,知人论世诗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攻陷潼关,七月,肃宗即位。八月,诗人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解至长安,后因

4、职位卑微未被囚禁。至德二年(757)春,深陷长安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内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触景伤怀,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Q(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将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前运用PPT展示分享,既是课前预习的集中体现,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在分享的三、朗读体味,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烽火/连/三月,过程中也是寻找差异、共同学习的体现。)整体感知一一寻诗眼,“望”意象(五言律诗)城春/草木/深Q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 .教师示范朗读(配上音乐,在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听出诗的停顿和重音,感知诗的节奏,本首诗首颔颈联对

5、仗)。2 .学生自由朗读(配音乐,朗读中注意停顿、重音、声调铿锵,想象诗的意境、情感)。经典诵读对文言诗文学习的推波助澜诗歌的诵读和格律(平长仄短)有很大关联:现代汉语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本诗平仄(五律中的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3 .集体诵读,理解题目,感知内容。(1) “春望”怎么理解?预设:“春望”也可以理解为“望春”(人发出的动作指向事物本身),即为在春天所看到的景象。“望”既是春望的题眼,也是全诗的诗眼。(“望”不是东张西望,因为“诗言情”,在这里更是诗人的一种感想

6、和情怀。)(2)诗人到底“望”见了什么意象呢?预设:山河、草木、花、鸟,国破,草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只剩下杂草存生。想象着当年繁华的国都,如今放眼望去内心悲伤,这种忧心伤感见到花开也会流泪,听到惊心的鸟鸣却也徒增了离愁别绪。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难得的家书就如万两黄金一般。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却越搔越短,简直都不能插簪了。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在这个环节,注重对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包括听读、教师的范读,都会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兴趣。古诗词教学注重诵读,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情感内涵都要靠诵读来体会感受,诵读一般是贯穿于整

7、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把握律诗的节奏和语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题目大致猜想诗歌所写的景象,不用特意指出谁对谁错,主要注重在不断地引导中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师生互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诗题的内涵,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从而为理解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埋下伏笔Q)四、研读分析,品味情感悟意境,品情怀(合作探究)(一)观画像,品情感1.PPT展示一组杜甫的画像,结合画像和诗歌内容,谈谈杜甫的特征。预设:面容消瘦枯槁,精神忧郁惆怅,甚至衣衫褴褛,愁容满面,眼神看起来心事重重等。(这一环

8、节设置本来一开始想放在课堂伊始阶段,但最后之所以放在重点解读的开始阶段,一是不想从一开始就依照教师的理解给学生灌输杜甫诗中的形象,学生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先觉认识;二是放在这个阶段,此时的学生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了解,更容易在这里联系画像和诗歌定位杜甫的特征。)2.找出诗中直接描绘诗人的句子,进行品读。明确: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头发越挠越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我们知道古人讲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杜甫这样挠头,似乎也有点不孝,由此可以想象他的内心怎么样?预设:应该是遇到了常人没有遇到的事情才会如此挠头,内心才会极度愁苦、愁闷。(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更好的将画像和杜甫的形象联系起来,使诗

9、人愁苦的形象基本建立,更好地直抵诗人的内心。)师生带着这样极度愁苦的心情再读本诗。(二)悟意境,品情怀1 .你能从诗中找出导致诗人如此痛苦的原因吗?哪一句最能说明?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全景描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长安沦陷,国家支离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只剩下杂草存生。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难得的家书就如万两黄金一般。)大家想象一下,昔日的长安城本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极度繁荣的中心,人口众多,异常热闹。而如今,战火一起,生灵涂炭,人还会多吗?草木还有人打理吗想象一下,诗人看到如此情形,心情会怎样?预设:战火纷飞,杀伐不断,

10、诗人远离家眷,家书难抵,音信隔绝,更觉一封家书的珍贵。与此同时,本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春天,却要面对山河的破碎,百姓的流离失所,长安城内一片凄风苦雨,战乱中的人们死的死,逃的逃,诗人内心极度落寞、悲痛(恸)。(背景介入一一安史之乱)2 .面对如此的悲景,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感觉?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细节描写)(想象着当年繁华的国都,如今放眼望去内心悲伤,这种伤感见到花开也会流泪,听到惊心的鸟鸣却也徒增了离愁别绪。)请同学们再读本联,探究以下两个问题,体会诗人的情感(小组探究分享)(1)颔联历来作为古今传诵的名句,请大家自选角度,赏析体悟本句的意境和情感。(2)诗中的“溅”字是否可以换

11、成“滴”或者“垂”?(品词析句一情感)预设(1):“感时”、“恨别”既承接首句国破,又开启下联“烽火”、“家书“,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无奈、落寞、惶恐,有一种悲恨交加又不可奈何的情感。通过花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花”、“鸟”本是自然之物,是没有人的情感的,但是诗人用“移情”(移情是将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客观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和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比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移情和拟人的区别:前者“移人情及事物”,后者“将物当作人来写“,比如波浪一边歌唱,

12、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的修辞手法赋予它们以灵性和情感,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补充理解表现手法:移情于景(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移情也为寓情于景/移情于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欢乐、悲伤、苦闷、彷徨的强烈主观情感;借景抒情是诗人通过客观地描写事物来寄寓思想情感,诗人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露,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但一直以来,各家言论不尽,也有人认为春望就是借景抒情。)预设(2):诗中的“溅”字用的尤为传神,比“滴”、“垂”更能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也是诗歌平仄格律的体现。“滴”、“垂”是一种自然垂落的感

13、觉,而“溅”字似有一种力度、速度和质感,诗人低头问花花不语,惟有泪千行,仿佛此时的花也随着诗人一起哭泣。诗人心中的苦闷也许只有用“花溅泪”的形式向人们诉说,这“溅”出的滴滴血泪,正是杜甫在诉说着自己的忧国之痛,离家之恨/忧国感时,念家悲己/家国之恨(国破家亡的家国情怀)。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诗歌,带着忧国之痛、离家之恨的情感再读这首诗歌。(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运用启发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共同学习,在差异中寻求质疑,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展示环节,让学生看到对于一句简短的诗歌,每个人会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但也许得到的情感都是相似的,从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让学

14、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诗中的滋味,探讨诗人的情感,此时诗人的家国情怀基本渗入学生内心。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是有重点突出的,那么某一个具体环节也是有详略之分,这部分的设计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详略体现中,颔联又是我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同时,在这部分的教学构思中,我是打破了古诗传统上按照首颔颈尾顺序进行教读的方法,从诗人形象入手,引出痛苦的原因,导出忧国忧民的情感,似乎最终也没有完全影响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情感,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诗歌教读的方法,当然也是有待商榷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教无定法的,包括诗歌教学,一定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每首诗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范围内的创新教读探究,也是当下对于文本

15、在“教什么”基础上“怎么教”的重要探索。)四、教师总结,升华主旨同学们,春望全诗以“望”字为诗眼和题眼,“望”字饱含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诗人“望”见了支离破碎的长安落魄之景,“望”见了流离失所的百姓,似乎也“望”见了远在韩州的一家老小,“望”见了守望国家的求善至美的内心坚守一一,忧国忧民。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前755年,和杜甫这位大文豪进行了一场洞察灵魂的交流,通过长安城内国破、草深等意象的刻画及对杜甫的特写,营造了一个虽百花盛开、草木茂盛的春天,但却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满目疮痍的惊心画面,诗人以乐景写哀请,全诗意境大气、沉重、悲壮,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伟大品格和高尚志趣

16、。希望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这种崇高的品格和志趣能够成为大家人生路上的航标(指向灯),激励大家一步步踏得实实在在,走得稳稳当当,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丢弃对家与国的眷恋。五、拓展分层作业(课后作业)分层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三道题中选择性完成一道:(一)诗画结合:结合你对春望的理解,将本首诗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二)对比阅读:比较春望和望岳两首诗风格的异同,用手绘版思维导图展示比较结果;(三)以诗译诗:将本诗改写成一篇现代版诗歌春望,或改写成现代抒情散文配乐朗诵。示例1:现代版春望示例2:抒情散文(选段)一一沉重的叹息(分层作业的设置,是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让低、中、高段学生结合自己兴趣及能力,进行选择性作业。语文作业可以呈现为多种样式,可以通过让他们多动手、多思考的形式完成作业,一方面是对学生兴趣个性的培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践行。)最后,师生带着杜甫的忧国感时、念家悲己的家国情怀,在婷婷春望的歌声诵读中结课。(学生在之前背诵的基础上,将春望以歌曲的形式唱读出来,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诗歌教学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在歌声中又一次加深了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Q六、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