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TheDocumentaryHistoryoftheCollectionofSimaXiangru.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97424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TheDocumentaryHistoryoftheCollectionofSimaXiangru.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TheDocumentaryHistoryoftheCollectionofSimaXiangru.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TheDocumentaryHistoryoftheCollectionofSimaXiangru.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TheDocumentaryHistoryoftheCollectionofSimaXiangru.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TheDocumentaryHistoryoftheCollectionofSimaXiangru.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TheDocumentaryHistoryoftheCollectionofSimaXiangru.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TheDocumentaryHistoryoftheCollectionofSimaXiangru.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TheDocumentaryHistoryoftheCollectionofSimaXiangru作者:刘明作者简介:刘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文出处:国学学刊(京)2022年第20224期第58-69页内容提要:司马相如文学史地位的确立,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相互交织的特点,前者表现在史记汉书设立的文人专传,及以史传为载体保存作品的方式,肇开文苑传和别集的先河。历时性则以刘勰的文学批评为代表,进一步稳定了司马相如的文学地位,丰富了其作品内涵及意义;还有就是作品集的不断重编,目的也是重构并确立权威的司马相如别集文本。两种特点相互结合,才能观察到较为完整意义上的司马相如的文

2、学史形象,但它却涉及到了作家作品、作品集的制作与流传,还有读者的阅读、理解与批评,溢出了传统的文学史藩篱,因此需要在更为延伸的“文献史”层面予以梳理,如此其文学意义的呈现或许更加立体和充实。期刊名称:中国占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3年03期关键词:司马相如集/史传/作品集/制作/文献史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最伟大的辞赋作家,其作品创作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也典型地代表着新体赋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从历时性的眼光看司马相如的文学史影响力,一者体现在他的作品被不断地阅读和理解,并赋予持续的文学批评;一者体现在他的集子的编撰与刊刻,在物质层面提供作品流通的载体。特别是司马相如的作

3、品集,融合了司马相如的作品,还有编者对于作品集文本的建构及后续的刊刻等行为,以及读者(广义)依据作品集所作的评论,是观察司马相如文学史地位及其影响力的重要维度。这就涉及了作家与作品、作品集的制作者以及阅读史视域里的读者这样三个层面,而梳理此诸层面过程的本身便具备了“文献史”的特点。构建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这样的名目,无疑会使司马相如的文学史的呈现更为立体,不再局限于作家作品的单一化层面,而是体现作者、制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参与和对话,是对传统的文学史叙述模式的延伸,而本身则又沾染”了文学史新书写的意味。一、司马相如的史传与作品司马相如字长卿,幼名犬子,后慕蔺相如之为人而更名相如。私意以为犬子之名或

4、与南方流传的槃瓠神话有关,似乎暗示司马相如的家世是南方蛮夷人的后裔,大概在秦汉间已经接受汉文化而逐渐“汉化。但王瑶先生认为司马相如的祖籍,大概是秦晋一带人。史记汉书本传皆称为蜀郡成都人,家世情况未著一辞。在籍贯成都之说外,又有司马相如乃蓬州(今属四川蓬安)人之说,如清人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云: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今人张大可赞同此说,称:司马相如生于蓬安,后移居成都,成名于成都,蜀郡又是文化发达之乡,所以司马迁写为蜀郡成都人也是成立的。至于名相如,透露出他思想深处有着浓厚的战国纵横思想的影响,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为他日后游走于汉廷与梁藩国之间埋下了伏笔。接着来谈司

5、马相如的生卒年,卒年一般无异辞,系在元狩五年(前118),依据是史记本传称司马相如既卒五岁,天子始祭后土。按史记封禅书及武帝本纪,“始祭后土”在元鼎四年,以此上推五年即元狩五年,徐广即系在该年。至于生年则存在分歧,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及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均称以不详,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则系在文帝前元元年(前179)0将生年系在前元元年是接受了刘开扬的考订结论,束景南又提出了“相如约生于文帝九年(前171Y的辨说(11),又有学者提出“生年当在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的观点Q2),此外还有生在文帝前元六年(前174)(13)、前元八年(前172)(14)等说法,限于材

6、料,很难有司马相如生年的确切意见。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著录司马相如的赋作二十九篇,“六艺略”著录凡将一篇,又诸子略”著录有司马相如参与创作的荆轲论。兹就其存世或见于记载情况略述如下。史记汉书本传载录全篇者有天子游猎赋(文选厘分为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哀二世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书大人赋和遗言封禅事(即封禅文)诸篇,有目无辞的则为遗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和草木书三篇,实际共七篇。附带一提的是,与五公子相难可能就是汉志著录的荆轲论五篇,其中班固所作者当即荆轲赞(15)。另外文选载长门赋,玉台新咏载琴歌二首,古文苑载美人赋,虽真伪存在分歧,但也没有确凿的材料可以否定司马相如的著作权,故其作品存世应总为十篇

7、(明人张燮辑本司马相如集载有自叙传一篇,该篇不应视为司马相如的作品,详下文所述)。汉书还记载司马相如作有郊祀歌的记载,如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16)又佞幸传云:延年善歌,为新变声。是时,上方兴天地诸祠,欲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17)按李延年召入汉廷在元鼎六年(前111),司马相如不可能参与定郊祀之乐的活动(18);但存在他创作的某些诗篇被用于郊祀乐歌的可能性,至于十九章中何者诗篇出自相如的创作则很难予以断定(19)。还有一些本传著录篇目之外的佚篇,其中

8、有目无辞者如荆轲赞、钓竿诗(崔豹古今注、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鱼殖赋(北堂书钞)和玉如意赋(宋人虞汝明所称)等;仅存残文者,如梓桐山赋(玉篇,存两字)、梨赋(文选魏都赋刘逵注,存四字)和题市门(华阳国志,存十一字),题市门可能是托题之作,疑不能明,此外还有凡将篇的残文。可判定为伪作者,如答盛览问作赋(载西京杂记,又称答祥舸盛览书)、报卓文君书(20)o此即司马相如作品的整体情况,以下结合史传简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作年。大致在景帝前元元年,或者五、六年间(依据束景南的考证),司马相如“以贤为郎”,离开成都到长安,侍事景帝,为武骑常侍。初到长安,创作有题市门,反映了他意欲建功立业的志向。因景帝不好辞

9、赋,相如亦不喜其职,在景帝七年也就是梁王二十九年(依据束景南的考证),趁着孝王的第三次入朝的机会,司马相如随从孝王开始了游梁的生活。游梁期间,司马相如创作子虚赋,史记本传云: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21)大约创作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此外还创作了美人赋(22)。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孝王卒,司马相如回到故里,后娶卓文君为妻,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史记本传)。在此期间,司马相如创作有琴歌,玉台新咏所载诗序交待了该篇的创作背景,其时或在景帝后元元年(前143),速钦立则认为:此歌殆两汉时琴工假托为之。(23)武帝即位后,因欣赏司马相如的赋作,故再次出

10、蜀入长安,资治通鉴将再度赴京之年系在建元三年(前138)。史记本传云:”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日: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日: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日: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24)司马相如在子虚赋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天子游猎赋,文选在收录该赋时分为子虚赋和上林赋上下两篇,也造成了天子游猎赋里的所谓子虚赋与从梁孝王期间创作的子虚赋是否乃同篇的争议。顾炎武日知录称:“子虚之赋,乃游梁时作,当是侈梁王田猎之事而为言耳。后更为楚称齐难而归之天子,则非当日之本文矣。若但如今所载子虚之言,不成一篇结构。(25)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引诸家之说,颇为翔实

11、,但其所称前文子虚赋乃游梁时作,及见天子,乃为天子游猎赋。疑皆相如自为赋序,设此寓言,非实事也。杨得意为狗监,及天子读赋,恨不同时,皆假设之词也(26)”,则不足为据。因为史记的文字并非来自司马相如的自叙传,相如也不曾作有自序这样性质的作品。至于文选分题两篇,也并非阎若臆所称的昭明误分之而标名耳(27),而是有所依据:其一是史记本传称:天子既美子虚之事,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日: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28)这里的子虚上林之事,即天子游猎赋。其二是隋书经籍志即著录有郭璞注子虚上林赋一卷。这意味着天子游猎赋分称子虚赋和上林赋,在文选之前是存在的(29)。作为天子游猎赋组成部分的子虚赋,与司马相

12、如游梁期间创作的子虚赋的关系,或认为游梁期间的子虚赋:“已亡佚,子虚上林赋不是子虚赋的续作。不过,客游梁国的经历以及其间所作的子虚赋对司马相如二度出蜀后的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30)也有学者认为:“史记中所说的子虚赋似为初稿,而上林赋则在此基础上加上天子游猎的场面,加工润色,遂成定稿。这是一篇完整的作品,可以称子虚上林赋,亦可以简称上林赋.”(31)此说比较符合上林赋创作的实际。总而言之,司马相如此篇奏赋既可称为天子游猎赋,又可称为子虚上林赋,为了与其游梁期间创作的子虚赋相区别,也可简称为上林赋(32)游梁期间的子虚赋,大约作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33),而对天子游猎赋的

13、作年学界有比较多的争议,清王先谦只是笼统地说:开二郡事在建元六年,相如已为郎数岁,是献赋在武帝即位初矣。(34)大致而言,对天子游猎赋作年问题存在以下各观点:作于建元二年至三年(前139-前138),或作于建元三年稍晚一些,理由是此年汉武帝大修上林苑,司马相如此赋才不是无的放矢”(35)。作于建元四年(前137),如简宗梧云:相如写上林赋,当在建元四年左右,而奏赋恐怕是在建元末年的事了。(36)作于建元五年(前136),如康金生汉赋年表)乍于建元六年(前135),如龚克昌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作于元光元年(前134),如刘跃进称:上林赋不可能作于建元元年,而应当作于元光元年。(37)又称:上林

14、赋定稿于元光元年最有可能。(38)也有其他的意见,或认为:当作于建元六年五月到元光元年五月之间。(39)或认为天子游猎赋的创作经历了较长的过程而最终定稿,甚至直到元狩五年司马相如去世之前方才最终定型(40),所以赋中方出现了许多建元中的司马相如不可能得知之事(41)。相较而言,暂将上林赋的创作时间系在建元四年至元光元年之间,存在一段从修改到写定的阶段性过程(42)。司马相如上奏天子游猎赋而被拜为郎,史记本传称“赋奏,天子以为郎,此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焚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喻告巴蜀民

15、即司马相如创作的喻巴蜀檄。按汉书武帝纪云:“元光五年(前130)夏,发巴、蜀治南夷道,又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云:“元光五年,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又据文中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句,则断定该文创作于元光五年秋季(43),也有意见认为作于该年之后。司马相如使蜀期间,还创作了难蜀父老,其作年存在争议:有元光五年说,有元光六年说,该说的依据是文中汉兴七十有八载句,史记集解引徐广语称元光六年也,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李孝中司马相如集校注等采此说。还有作于元朔元年(前128)说,依据是文中“通夜郎之途,三年于兹句,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金国永司马相如集校注采此说,兹以该说为据。此后因被诬告使时受金而

16、免官,居岁余,复召为郎(史记本传),则再任郎官在元朔二年(前127)长门赋可能即创作在司马相如免官期间,而该篇真伪莫辨。顾炎武日知录根据序文与史实不合而认为“乃后人托名之作(44)(但也同时承认“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符同也),金国永称:据汉书外戚传上,陈皇后罢退乃元光五年事,正相如为中郎将使蜀之时,似属不经;序又言武帝见赋后悟,陈皇后复得亲幸,亦史料无征。且此赋缠绵俳恻,与子虚上林之铺张宏丽,风格迥异。故后世论者疑非相如之作。(45)也有论者据南齐书文学传载陆厥与沈约书中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之语,认为长门赋并非司马相如所作。文学史家称:就序文而言,顾氏所论不差,或系

17、文选编辑时所加,但不能证明赋是后人托名之作陆厥所论恰恰相反,他所要说明的是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即一个作家是可以写出风格不同的作品的在没有更多证据前,当从文选,确认司马相如对长门赋的著作权(46)。复为郎官后,司马相如仍保持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创作了哀二世赋和谏猎书。一般即认为此两篇作品创作于元朔二年之后,如张连科称创作于元朔六年(前123)(47),也有学者称应考订为建元三年作(48),依据是汉书东方朔传云: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49)还是以视为元朔年间所作为宜。大概元朔三年之后,司马相如任孝文园令,此后又创作大人赋,该篇的作年有争议,

18、或认为作于元光二年(如龚克昌司马相如传、康金声汉赋年表),或作于元朔四年(如万光治司马相如大人赋)献疑),或作于元狩四年(如庄春波刘彻年谱、刘南平司马相如生平及作品系年考和张连科司马相如集编年笺注),兹采作于元狩四年之说。上奏大人赋之后,司马相如因病免官而居茂陵,临终时又创作了封禅文,至此司马相如走完了他才华横溢而又波澜不惊的一生。二、司马相如集的制作与流传考察司马相如集的制作,首先要清楚作品集编在何时?一种说法认为西汉时已编有司马相如的作品集,刘知几史通云:马卿为自叙传,具在其集中,子长因录斯篇,即为列传。班氏仍旧,曾无改夺。寻固于马、扬传末皆云迁、雄之自叙如此,至于相如篇下独无此言。盖止凭

19、太史之书,未见文园之集。”(50)意思就是说西汉时期存在司马相如集,该集子里有司马相如的自叙传一篇,司马迁据之而为司马相如列传。此说并不可靠,司马相如不曾作有自叙传,刘知几所见的集子不过是隋志著录本,乃后人所编,编者截取史记或汉书司马相如本传而为自叙传载于集子里。一种说法认为司马相如的作品”辑录成集并不一定在隋,而在稍前之齐梁时代(51),并给出了理由,云:一,司马相如其人其事于当时受到空前绝后重视。当局甚至于梁天监六年置其故乡为相如县,以示彰显和景仰。二,在才秀之士,焕乎俱集之梁朝,诸如文选文章缘起文心雕龙玉台新咏等各辑名著先后问世。那么,为司马相如辑录作品,应不为奇矣。(52)尽管司马相如

20、作品集的著录,始见于隋志,但并不意味着唐初始有集之编,而是至迟在齐梁时当已经存在司马相如集之编。而自汉代至南朝,司马相如作品的流传大致主要依赖于三种载体,即史传、总集和别集。司马迁在史记里全文载录司马相如作品七篇,另有目无辞者三篇,并称:采其尤著公卿者云,又称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53)。这表明司马迁看到了司马相如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品,而其来源应是当时的内府藏本。武帝使所忠往相如家取书,可见相当看重司马相如的作品,在他卒后由内府整理保存他的创作是完全有可能的。在汉代作品集编撰尚不具备的情形下,史记本传载录司马相如的主要作品,实质上起到了作品集的功能(54)。当然在民间层面也有其作品的传播,汉书

21、地理志即云:”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扬雄传也称每作赋,常以司马相如赋作为拟式,但主要是以单篇的方式,绝不可能是集子的方式。班固的汉书司马相如传在载录作品这方面悉依史记本传,尽管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的赋作达二十九篇,还著录他的荆轲论等,但并未再载录新的作品,否则会有更多的司马相如作品流传下来(史传在保存作品方面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大概魏晋时,开始出现司马相如的作品编,按三国志蜀书郤正传云:Y郤正)性澹于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传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55)既称一人之作,盖已编为作品集。此后西晋时的刘逵在注

22、魏都赋时引有梨赋,崔豹的古今注也提及司马相如作有钓竿诗,东晋李充的翰林论称:“盟檄发于师旅,相如喻蜀父老,可谓德音者矣.这些作品的来源或许仍是流传中的单篇作品(56),但更应该是来自作品集(包括别集和总集)。因为魏晋时期用纸张抄写文献,容量扩大;而且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保存先贤遗作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将诸作集合在一起以编成作品集,即曹丕与吴质书所称的都为一集,魏晋时期本身也是作品集的形胡口确立阶段。齐梁间,可以确信已经有司马相如集的编本,宋书谢灵运传论云: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相如巧为形似之言(57)。对司马相如文学史地位和创作风格的总体把握,只能建

23、立在作品集的整体阅读之上方能得出如此结论。刘勰的文心雕龙评论了司马相如的赋作(包括骚体赋在内)、难蜀父老、封禅文,还有诗篇、郊祀歌及荆轲赞等,这同样是基于司马相如作品集,而且还可据以窥探出当时作品集的构成面貌。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评论的作品几乎不出史记本传所录司马相如作品的范围,与汉志著录之赋作二十九篇相差甚远,这意味着齐梁间的司马相如作品集绝非魏晋时所编之集,而是作品又有所阙佚。因为,从刘逵注尚引有梨赋来看,魏晋时流传的司马相如集应该保留了大多数的作品。严可均称司马相如作品“魏晋时早有散亡(58),并进一步指出,隋志和两唐志著录本当是六朝重辑,其多出于今本者仅仅耳(59)。从上文列举的刘勰所评

24、论的司马相如作品来看,该判断是符合事实的。也就是说,隋志著录的一卷本,以及两唐志著录的两卷本,只是卷数的微异,就其所收作品数量而言,与齐梁间比如刘勰所见的传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差别(60)。推测两晋之际可能是司马相如作品散佚比较严重的时期,正如胡应麟诗薮杂编所称:隋史始见篇名,其卷帙已与后世无异,则其亡逸固不始于宋、唐矣。”司马相如集在唐代后期尚存于世,孙樵与友论文书称:秦汉已降,古文所称工而奇者,莫若杨、马。然吾观其书,乃与今之作者异耳。所观的司马相如之书应即旧唐志著录本司马相如集,大概唐末此集散佚不传。从魏晋至隋唐时的司马相如作品集,处在书籍史里的抄本时代,史志著录的集子的制作应出自秘阁之手

25、,即所谓的秘阁编本,再以传抄的形式进入流通流域。唐末五代以降是刻本时代,宋元时期未见有重编司马相如集的材料记载,推测原因在于司马相如的传世作品不出史记文选的范围,不需要另行编为集子。司马相如的作品重编为集子始自明代,曹学侄蜀中广记卷九十七著作记第七云:”汉司马相如集二卷,后人取其上林赋难蜀父老文及封禅颂诸作编辑为上、下卷,今刻在汉魏丛书。“但检今本汉魏丛书,并未见到有“司马相如集”之目。严可均称:今世所见有明汪士贤、吕兆禧二本,盖从史记汉书文选古文苑新辑者。(61)吕兆禧辑本未知其详(62)。所称汪士贤辑本的第一个刊本即汪氏所刻的汉魏六朝二十一名家集本司马长卿集一卷,卷端即题明新安汪士贤校”,

26、汪士贤可能是重编司马相如作品集的第一人。该本收文凡十一篇,即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美人赋长门赋琴歌二首谏猎书遗言封禅事谕巴蜀父老檄和与蜀父老诘难,另附卓文君白头吟,司马相如存世的主要作品基本囊括其中。此后有明翁少麓刻汉魏诸名家集本,书首内扉叶题司马长卿集,梅禹金先生订正,南城翁少麓梓”。该本乃据二十一名家集本重刻,但书中载有天启丙寅(1626)王忠陛司马长卿集序,可能是重刻过程中载入。此序很有文献价值,称:尔时余手一编,高其味于哀家梨,题其品于卞氏璧,直欲剖腹矣。(63)知王忠陛也曾辑编司马相如集,甚至还有可能是汪士贤编刻二十一名家集本司马相如集的底本(汪士贤只是集子校刻的主持者)。此外还

27、有一种汉魏六朝诸家文集本司马长卿集,乃据二十一名家集本重印。从辑录、校刻到重刻及重印,既以实物版本的方式印证了明人重建司马相如作品集文本做出的努力,也间接反映出作品集在明代晚期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是其文学影响力的体现。此外还有张燮辑刻的七十二家集本司马文园集二卷,该本篇目相较于二十一名家集本增益两篇,即报卓文君书(又附卓文君与相如书)和自序传。两书选入集子的缘由,所刻张燮按语云:此二书绝不载于往编,且其叙致亦不类汉人语,必出伪手无疑。但近代所刻文致诸集多复选此,或别有据,聊姑存之。(64)报卓文君书最早仅见于明人撰述载录,不存在更早的文献来源,可能是明人的托题创作,应当以伪作视之(65)。至于

28、自序传入集的理由,同样附刻张燮之语称:刘子玄史通云马卿为自传具在其集中,子长录为列传,班氏仍旧,曾无改。寻固于马、扬传末皆云迁、雄自叙,至相如篇下独无此言,盖止凭太史之书,未见文园之集耳然则自序传应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为止。此后别有结束,惜今不传,而天子曰以下还是太史公补足之。”(66)又称:近世学士谓相如集中传,乃校集者取子长所作附之,非其自笔。然史通序传一章详言作者自叙,基于骚经,降及相如,始以自叙为传。史通之意,直以后人序传皆作祖于相如又按南史云古之名人相如、孟坚、子长,皆自叙风流,传芳末世。则言此文之出相如手,非一人矣。(67)以“非一人矣”作为该篇属司马相如作品的依据而收在集子里,

29、是不恰当的。南宋王应髓即质疑司马相如撰有自序传,称:史通云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叙,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今考之本传,未见其为自叙。又云相如自叙,记其客游临邛,以春秋所讳,持为美谈,恐未必然。意者相如集载本传,如贾谊新书末篇,故以为自叙欤?(68)所云切实。推测南朝至隋唐时的编本司马相如集有传一篇,乃编集者取自史记或汉书本传隐括而成,作为集子的一部分(实为当时编集子的固定体例,近于集序)。后人不察,遂造成司马相如撰有自传或自叙的误解。故七十二家集本实际并未增益司马相如的作品篇目,但张燮针对作品的入集提出自己的意见,还附录了有关司马相如的历代资料,如遗事和集评等,很有资料价值(69)

30、,也形成了别集整理的一种学术范式。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司马相如集篇目与张燮本相同。此外,还有汉魏六十名家本司马相如集和八代文钞本司马长卿文抄,两种编本的共同点是均收有答)1羊舸盛览书。清代严可均校辑全汉文所收司马相如作品最为完备,但有些篇目如报卓文君书答盛览问作赋明显系伪作,仍收录其中,缺乏必要的辨析。宣统三年(1911)丁福保辑印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司马长卿集二卷,以明人辑本为基础,又参考严可均辑录司马相如作品而编成。明清时期辑录的司马相如作品集情况大抵如此,或评价云:明清辑本尚有体例未密、漏收误收、文字错讹等现象,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辑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如作品的传播,也为后人的

31、进一步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70)速钦立校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司马相如诗作两篇,即美人赋中的“歌日”和琴歌二首。今人整理的司马相如集有四种,分别是金国永的司马相如集校注,该著以百三名家集本为底本,校以汪士贤校刻本,另参校史记汉书文选楚辞后语古文苑艺文类聚和玉台新咏,采用注校合一,先释文,后校记”的方式(71),将残句等列为附录,不足之处是仍将自叙传作为司马相如的作品。其次是朱一清、孙以昭的司马相如集校注,以诸家文集本为底本,以张燮本(即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本(即百三名家集本)及史记等为参校本,“注释力求简明,对于有参考价值的异文,出校记说明(72)。再次是李孝中的司马相如集校注,该著收两

32、篇伪作报卓文君书和答盛览问作赋,附录的资料则较为丰富,包括轶事、历代题咏、集评等。最后是张连科的司马相如集编年笺注,该著较详尽地考证作品的写作年代,并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作品(可信为司马相如的完整的作品放在正文,其它作品放在辑佚和附录里),力求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加以注释,校勘文字放在注文之后,不另单独提出“(73),并附有评论资料汇编。相较而言,金国永的司马相如集校注最为精审,适合专业研究者参考。三、司马相如作品集的阅读与理解史记汉书司马相如本传保存了他创作的主要作品,实际上起着作品集”的功能,故从该两种史传开始来考察司马相如(集本)作品的阅读与理解。司马迁对于司马相如作品的理解,集中体现在本传

33、末的“太史公日,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74)扬雄所云乃后人窜入。司马迁认为相如的创作虽多浮靡之辞,但其旨归却仍在于风谏”,与本传中评价天子游猎赋称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及太史公自序所称的“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相契合。班固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汉书叙传,云:“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风终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75)班氏与司马迁近同,既看到司马相如创作词风靡丽而用寡”的一面,也看到了作品中一以贯之的“风谏旨趣,还肯定了其作品在汉赋发展史

34、上开创者的地位。正如学者所评价的,是汉赋发展新的里程碑,有划时代的意义(76),“司马相如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战国末年刚刚兴起的赋体文学推向了顶峰,而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也成为中国赋体文学的代表作家(77)。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评价有其不完全一致的一面,他在汉书艺文志里又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阂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78)在典引序里也重复了同样的认识,云:司马相如夸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于用。即认为司马相如的赋作失去了“讽谏”的功能。总体而言,司马迁和班固都看到了司马相如作品丽”的一面,班固进一

35、步总结为弘丽温雅”(汉书扬雄传);但在对于“风谏性的认识上有所差异,班固并没有完全贯彻司马相如作品归于风谏”的批评观,而是对其创作“竟为侈丽阂衍之词”有所批评。这实际上开启了评价司马相如文学创作意义的两种路向。司马迁、班固之后,司马相如作品的集中评论出现在南朝,第一位依据作品集对他作品做出整体评价的是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在骚体赋的传统里界定司马相如所处的地位,称他

36、的创作巧为形似之言”,与刘勰所称的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文心雕龙诠赋)、模山范水,字必鱼贯(物色)相近同,都是说司马相如的汉大赋有摹物状貌、体物写志的特征。刘勰依据当时的司马相如集编本,对其创作的艺术特征和文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如司马相如赋作的评价仍沿袭班固,称:洞入夸艳,致名辞宗。然覆取精意,理不胜辞,故扬子以为文丽而用寡者长卿,诚哉是言也!(才略)又称:彼扬、马之徒,有文无质,所以终乎下位也。(程器)即认为靡丽有余而风谏不足。在丽辞夸饰两篇里又分别进一步阐述了其赋作的理不胜辞,即“崇盛丽辞和诡滥愈甚。另多从辞与理两者关系入手评价司马相如的创作,如体性称“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此仍

37、就赋作而言,“理侈即班固所称的“没其风谕之义不周于用。又如檄移称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则就其难体创作而言,文辞晓畅,譬喻广博,故而说理透彻。当然,刘勰也看到了司马相如创作中风力遒劲的一面,称他的大人赋创作“蔚为辞宗;还看到司马相如在继承屈宋骚体赋之外又得奇的一面(辨骚),实际是肯定了他在确立汉大赋体式方面的开创性意义;另外还注意到上林赋创作与李斯谏逐客书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写作过程中的细微之处,这都很有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眼光。刘勰之后,依据作品集对司马相如做出集中的评价,是建立在明人重编本基础上。首先从集序”的角度做出评价的是王忠陛的司马长卿集序,云:余幼读长卿诸篇,而咀其

38、义,意则居然讽谏。时事上,系明主同时之感,而下碧南夷,挫西焚,是故不得以风流罪过,薄其呕血数声。如蜀父老檄谏猎书,言之金石也。继承司马迁其指风谏”的批评观,认为蜀父老檄谏猎书两篇即是以时事寓风谏之义。其次是张燮的重纂司马文园集引,云:长卿它文,俱以赋家之心发之,故成巨丽,凡拙速辈无此格力。以巨丽概括司马相如的赋作。还有张溥的司马文园集题辞,云:太史公曰:长卿赋多虚辞滥说,要归节俭,与诗讽谏何异?余读之良然。同样认可司马迁有关司马相如赋作要归节俭其指风谏”的批评观,张溥在所撰的其他各家集题辞里也贯穿着该认识,如王谏议集题辞称圣主贤臣,文词采密意主归讽,犹长卿之子虚上林,游戏园囿,有戒心焉,又杨侍

39、郎集题辞称“河东甘泉长杨羽猎,四赋绝伦,自比讽谏,相如不死。清人何绍基阅读张溥本留有评点(参见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影印张溥本司马文园集),如封禅文故日兴必虑衰,安必思危。是以汤武至尊严,不失肃祗。舜在假典,顾省阙遗,此之谓也”句,何氏眉批结语规谏深切。另外汉魏六十名家本司马相如集所载各篇未附有评语,如长门赋有张来倩评语称怨而不怒,立言有法,唐人许多宫怨,俱从此化出”,难蜀父老有陈明卿评语称先叙事起,后诡为问答之辞,其理则是,但其事则非,文词瑰丽,亦西京之杰出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要之,史记汉书对司马相如创作的评价,主要着眼于赋的文学表现(辞藻之丽)与政治功能(讽谕之义)的二元关系。南朝以刘

40、勰为代表的评价,则着眼于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以及所反映出的作家才性等方面,另外就是注重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看待司马相如的地位,具有批评史与文学史的双重视角。刘勰并不注重司马相如赋作是否具有政治功能,多从文学形式上去把握和评论,与南朝当时的文学风气是有一定关系的。唐末司马相如集散佚不传(在作品集编本不传的时期,仍有大量的有关单篇作品的评论,暂不就此类评论进行梳理),明代出现辑编汉魏六朝人别集的风尚,通过集本的阅读再次带动对司马相如及其作品的评论,主要表现在撰写集序(包括题辞等)和作品评点两方面。明人的评论既看到作品文辞方面的特点和优长,又强调作品所具有的讽谏功能,相较于刘勰似更通融和全面,但批

41、评的深度却不及之。自近代产生文学史的著述,对司马相如评价尤高者莫过于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称:“盖汉兴好楚声而相如独变其体,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79)不师故辙,自掳妙才,广博阂丽,卓绝汉代(80)。此后的文学史家即多就此两者立论,独变其体方面着重在司马相如所奠定的汉大赋体制,认为以子虚赋和上林赋为代表,后世赋家相沿不改,遂形成一个赋颂传统,它们也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81),典型地代表着新体赋发展的成熟阶段”(82),又进一步概括为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83)。“卓绝汉代”方面则强调司马相如是武帝时代汉赋的”最大代表作家”,也是

42、该时期最大的辞赋家”(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在赋作之外,文学史家也评论了司马相如的散文创作,称“常用宾主答问形式及排偶句调,颇有辞赋气味(84),又以谕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为例,认为:”写得很苍劲,具有很明显的西汉散文的特色。(85)文学史的评价似乎已经饱和,做出新的文学史表达仍应建立在重读司马相如作品的基础上,比如在作品内部钩稽创作的机制(刘勰在此方面已经有所开掘),揭蕖汉赋何以在司马相如手中得以发扬和定型这一基本的文学史命题。另外,围绕集子的编撰、文学的批评观变迁以及批评的形式也应适当做出综括性的梳理,让文学史呈现读者接受批评的视野。史记设立司马相如列传,并载录其创作的重要作品,既是

43、文人专传,开后世文苑传的先河;也是以史传的方式保存作品,开集合文人创作为作品集的雏形,印证了司马相如在当时即被视为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学地位的人物。至班固修汉书,称其创作是蔚为辞宗,赋颂之首,还称他以文辞显于世(汉书地理志),又在两都赋序称以司马相如等为代表的创作炳焉与三代同风,同样是对司马相如文学地位的肯定。这体现出司马相如文学史地位确立的共时性,从后世沈约、刘勰等的文学批评,到作品集被不断地重编,再到司马相如被冠以贾马枚马两司马及扬马诸称,其文学史地位则又具备历时性的特点。司马相如的文学史是由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种线条交织而成的,描述这种交织性仅仅拘泥于作家作品的范畴是不够的,触角还需延展到作品

44、集的编撰与流传史,以及阅读史视野里的读者理解与批评。如此则溢出了文学史的固有藩篱,不妨称之以文献史,包括作家作品、作品集和阅读理解三个层面,作者、编者和读者互动,共同构筑司马相如的文学史形象,其文学意义的呈现也会更加的立体和充实。文学史家称武帝时代是辞赋最兴盛的时代,而司马相如是该时期最大代表作家,参见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东夷列传第七十六,百衲本景宋绍熙刻本。也有意见认为“犬子”寓有厚望的特殊意

45、义,生男子,二壶酒,一犬”句韦昭注云犬,阳畜,知择人”,指用以鼓励司马相如成年后知择主而成就事业。见(三国)韦昭注国语韦氏解卷二十越语,士礼居丛书景宋本。参见王瑶:王瑶全集第2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38页。(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卷七,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参见张大可、徐兴海编著:一代辞宗司马相如,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8页。(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也有学者根据史记汉书记年法与推算系年法的逻辑关系考定司马相如卒于公元前117年即元狩六年,参见刘南平、叶会昌:司马相如卒于公元前117年考,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还是应以据旧说为是。刘开扬称:考梁孝王于景帝时四次入朝,是在梁王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九年和三十五年,梁王二十四年即景帝二年,如果相如见梁王在这年,则其出仕约在景帝元年。汉制男子二十三而傅,仕宦之年亦应相同,那么相如生年约为汉文帝元年。”参见刘开扬:论司马相如及其作品,江海学刊1962年第9期。不过后来又修订为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参见刘开扬:柿叶楼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37页。(11)参见束景南:关于司马相如游梁年代与生年,文学遗产1984年第3期。(12)刘南平称:相如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