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98311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作者:王安潮作者简介:原文出处:王安潮(1975),男,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芜湖241000)o内容提要: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52-59页唐代大曲集中展示了中古伎乐的艺术成就,本文对记载这一音乐体裁的唐宋大曲结构文献进行了考索。认为在唐宋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对结构有不同的意义所指。此研究力图厘清学界对唐大曲结构名辞含义模糊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照。TheDaquinTangDynastydemonstratingtheartisti

2、cachievementsofancientmusic,thispaperresearchonthedocumentsofDaqustructure,whichrecordofthismusicgenreinTangandSongDynasties.TheauthorheldthatthereweredifferentmeaningtostructureindifferentperiodsofdifferenttypesofTangandSongDynastiesliterature.Thisstudyaimedtoclarifytheconfuseunderstandardoftheterm

3、meaningofTangDaqustructureinacademia,providingreferencesforfurtherstudy.期刊名称:复印期号:舞台艺术(音乐、舞蹈)2012年01期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体裁/隋唐俗乐/文献考源/中国古代音乐结构/ancientChineSemusicgenre/folkSOnginDynaStieSOfSUiandTang/documentsOntheSoUrCe/ancient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中国博士后基金二等资助项目隋唐俗乐研究(编号:20100470583)、2010年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古代俗乐史(编号IO

4、YJC760068)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721(2011)03-0052-08DOL103969j.issnl003-7721.2011.03.007唐代大曲较之于其它古代音乐体裁的显著之处是其结构比较庞大,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诗中对其结构的阐述就至少有十八段(散序有“六奏(遍)、中序后有“十二遍)l此类的唐代文学作品评述还有很多。后世针对唐大曲的研究也多涉及其结构。在唐大曲结构考源”领域,阴法鲁是较早的一位。其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广搜唐宋大曲史料,并对唐大曲结构进行了辨析。他认为现存很多大曲之结构有共性特征,如:多遍(遍数较多),具备序

5、、破之组织,主体是歌遍(中间部分),三部性结构等。但唐大曲结构、段数也会因曲而异,不同曲目间的结构差别有时可能很大。文中还从古人、王国维、任二匕的论述中引申开对“散序至煞滚等十二个大曲段落名辞及其含义的考证2。此后,又有王小盾3、叶栋4、赵复泉5、秦序6、张红梅刀等学者继阴氏之法对唐大曲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中叶栋之文,在自己解译古谱的曲谱基础上,对唐大曲结构的乐句进行了较为细微的分析;而秦序则通过民间文学资料的分析对霓裳结构提出了新看法。纵观上述,既往研究多以文献的考证为主,涉及到音乐本体的分析较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段落术语考证方面,其研究所进行的文字训诂对结构名辞的历史衍变基本没有注意到,忽

6、视或看不到唐、宋之不同时期的大曲段落名辞之间的差异性,从而造成研究中均将唐、宋大曲结构混为一谈。厘清唐代大曲结构含义对于全面、真实地认识唐大曲之结构内涵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唐大曲段落名辞及其范畴值得重新考证。关于唐大曲的段落之名,各典籍中的记载同中有异,各家之说有部分差异,体现出历史和典籍类型的差异性。但今世的研究文论多将唐、宋大曲段落之名混为一谈,在段落名的具体意义内涵上模糊不明。唐大曲结构在不同典籍史料中的记述内容及方式大不一样,各种结构名辞意义所指内涵和外延也有很大不同。一、正史记载中的段落名1 .关于变、遍、僦、章正史典籍旧唐书、新唐书的礼乐志中关于唐大曲段落结构的记载不多,所记载的大

7、曲史料多侧重于其功能性的记述,有以下类型:演出的排场如何之大,所谈大曲是何皇帝所为等。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玄宗时,又令宫女数百人自帷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上述史料强调了所演出的三部大曲在演出人数上有宫女数百人,出场的方式是“自帷出,但记述演出的动作较简单一“击雷鼓。由此可透露旧唐书记载大曲的特有方式及特点。相似的详细些的记载还有下例,旧唐书志第九音乐志二9: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破阵乐,太宗所造也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庆善乐,太宗所造也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裾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

8、也。大定乐,出自破阵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彩文甲,持槊。歌和云,八纥同轨乐,以象平辽东而边隅大定也。上元乐,高宗所造。舞者百八十人。画云衣,备五色,以象元气,故曰上元。圣寿乐,高宗武后所作也。舞者百四十人。金铜冠,五色画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光圣乐,玄宗所造也。舞者八十人。乌冠,五彩画衣,兼以上元、圣寿之容,以歌王迹所兴。上例史料中除了强调各部大曲演出阵容的数据、舞蹈服装和阵势外,还强调了所作大曲是何功用:以歌王迹所兴,而对于音乐的本体(包括结构)没有涉及,反映出记载中的大曲的功能性(即礼的层面)。正史中有关于唐代大曲段落记载的,多是一带而过,颇为简略,可查史料如下:旧唐书志第八音乐志

9、一(1)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只有两遍,名曰七德。立部伎内庆善乐七遍,修入雅乐,只有一遍,名日九功。上元舞二十九遍,今入雅乐,一无所减。10(2)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11(3)太常奏:准十二年东圭拉山日所定雅乐,其乐曰元和六变,以降天神。顺和八变,以降地祇。12新唐书志第十一礼乐十一13:(4)太常卿韦万石定凯安舞六变:一变象龙兴参墟;二变象克定关中;三变象东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平;五变象狡猊伏从;六变复位以崇。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奏:”请作上元舞,兼奏破阵、庆善二舞。而破阵乐五十二褊,著于雅乐者二褊;庆善乐五十褊,著于雅乐者

10、一褊;上元舞二十九褊,皆著于雅乐。”新唐书志第十二礼乐十二14:(5)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上述史料出现了变、遍、褊等几个段落术语,字音相同,变、遍”可认为是通假而用,而“遍、宿则为异体字。其中,旧唐书音乐志所载(1)的史料和新唐书礼乐志(4)所载的史料所述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其中段落名词由遍改为褊,意义相同。但同出于新唐书礼乐志(5)的史料中依然在用遍,可见这不是宋欧阳修对后晋刘晌的发展,只是记述的文体而异。第2、3、4折史料都出现了变”的段落名,在两唐书中都有出现,可视为同字异体。旧唐书音乐志一载:成、韶。而九成、六变之容,八僧、四悬之制

11、。口5此变当和上述之变意义相同,是刘峋在记述中参阅了古法而记载唐大曲之段落。那么,此变”的外延是否是一样的呢?是如今的“乐段之意,还是乐章之意?从破阵乐五十二褊,著于雅乐者二褊中可知,破阵乐入雅乐后体制缩减,也就是现在认为的室内乐形式,此僦的范畴当属“乐段之意。而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中的变释为现今之乐段意义就不太符合乐舞演出的实际情况。试想一个百二十人的舞蹈,要做四个变阵,还要做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实在无法完成。那么,此处史料中的变又有乐章”之意,外延扩大。而第(3)、(4)史料中的变作为乐段之意则尚可。也就是说,变有乐段、乐章两种外延之涵盖。阴法鲁曾将唐大曲中的遍、变、褊均释为西洋

12、音乐中的“乐章16,由上述分析看,是不完全准确的,其中当有“乐段之意。变,郑注云更也,乐成则更奏口刀。大曲之音乐结构长大,为推动音乐的发展,在每段音乐完成后,都会寻求音乐的发展变化,是为更奏之变,由此,也就有了乐段之起讫。其实,在古代音乐史料中有“乐章”一词,如:旧唐书志第十音乐三载:“开元十一年玄宗祀吴天于圆丘乐章十一首。降神用豫和圆钟宫三成,黄钟角一成,太簇徵一成,姑洗羽一成,已上六变词同。18仅从行文中看,其变和乐章当为同义,从其中所录歌词看,可以理解为当今之乐段。但旧唐书音乐志四所载睿宗大圣真皇帝室奠献用景云之舞一章19中,章”的意义又似当今西洋音乐的“部或乐章之意。同出一卷的七德舞条

13、亦有此意: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及即位,宴会必奏之,谓侍臣曰: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20综上,正史中的变、遍为通假字,遍、褊为异体字,相当于今之乐段;但变亦有乐段之意,但有时涵义也会宽泛些,兼有“乐章之意;而乐章、章则和今之结构名辞外延相类。2 .关于大遍、小遍新唐书志第十二礼乐十二载21:凉州曲,本西凉所献也,其声本宫调,有大遍、小遍。上述史料中的“大遍、小遍有整部作品的结构意思,大遍即大型编制的那部凉州曲,小遍即小型编制的那部凉州曲。此遍”为当今之部(首)的意思,即指一部(首)作品。而阴法鲁将小遍释为大曲中

14、可以独立之篇章22,这从宋之大曲的使用情况来看,是略显片面的。宋大曲在使用唐大曲时并非整部全用,而是选用部分(摘遍),往往会在各部分都选择一些段落(常选入破”部分),有时还会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大曲形式,这一方法从晚唐时就已开始。欧阳修所言之大遍,即全部之段落都演出的凉州曲,小遍”是部分演出之凉州曲,即宋时所谓之摘遍,而并非凉州曲中的独立乐章。尤为重要的是,大遍、小遍”在旧唐书或唐代资料中均未出现,可见它们是宋人才开始有分拆大曲使用之习惯。所以,宋人欧阳修撰史时方出现大遍、小遍之分。3.关于曲、叠、成、阕新唐书志第十二礼乐十二载:(1)代宗繇广平王复二京,梨园供奉官刘日进制宝应长宁乐十八曲以献,

15、皆宫调也。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大历元年,又有广平太一乐。23(2)贞元中,南诏异牟寻遗使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言欲献夷中歌曲,且令骡国进乐。皋乃作南诏奉圣乐,用黄钟之均,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24上引史料(1)中出现曲”这一唐大曲段落名辞。唐大曲中有部分作品是由若干小曲组合而成的,这部分大曲有:倾杯乐、玉树后庭花、泛龙舟等。那么,此处史料中的曲”即是此意。如此看来,此曲当和遍具有相同的结构意义,即大曲中的一个乐段。而同处史料广平太一乐中的“乐,则有部之义,即整部作品。上引史料(2)中出现的成、叠之唐大曲段落名辞。马端临文献

16、通考卷一百四十五日:舞者,每步一进,则两两以戈盾相向,一击一刺,为一伐,为一成。成,为之变也。”大曲皆舞曲,舞变则要求乐变,舞一成,则乐-变也。由此可见,成”,与变同义,均有乐段或乐章之义。序曲二十八叠中出现的叠当应该比成在结构单位层次要小,序曲二十八叠即序曲中所拥有的二十八叠,若成为乐段或乐章之义,那么,叠当为乐句或小乐段之义。而阴法鲁所释叠和遍、阕”同义25,从正史的这折史料中看来,是不够准确的。关于阕。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载26:谨按凯安舞是贞观中所造武舞,准贞观礼及今礼,但郊庙祭享奏武舞之乐即用之。凡有六变:一变象龙兴参野,二变象克靖关中,三变象东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宁谧,五变象脸猊聋伏,

17、六变复位以崇,象兵还振旅。谨按贞观礼,祭享日武舞惟作六变,亦如周之大武,六成乐止。按乐有因人而作者,则因人而止。如著成数者,数终即止,不得取行事赊促为乐终早晚,即礼云三阕、六成、八变、九变是也。又云:协律郎举麾,鼓吹大振作,遍奏破阵乐等四曲。乐阕,协律郎偃麾,太常卿又跪奏凯乐毕。27从这两处史料看,阕与成、变具有同一结构单位的意义,具有乐章或乐段之义。这与宋朝的阕”外延不同,宋之阕”是词章的上下两段,合起来构成完整的一首词,即构成一个完整的乐段或乐章,如姜白石为霓裳曲填词而成的霓裳中序第一就是由上下两阕”构成的。唐代音乐史料的使用传承关系,旧唐书音乐志之史料多来自于唐国史中的“音乐志,这些史料

18、多为唐人所记28,是值得信赖的唐代史料。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称唐书,后来为了区别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新唐书,故称旧唐书。旧唐书著者离唐代很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唐代史料,特别是唐代前期的史料。重要的是,有吴兢、韦述、王休烈、令狐胆等人相继纂述的唐书一百三十卷,它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叙述比较完整。还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实录等。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许多补充,特别是志、表、唐代后期的列传部分比较突出,新唐书大都采自旧唐书,并对原文有所压缩,将原来行文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风格29。所以,我们看到宋欧阳修所撰新唐书在行文中有大量与旧唐书相

19、似之段落,其史料的传承关系非常明显。但也可能由于宋人加入智慧的改写,又使记述略有不同,尤其表现在语词的甑选上,会据宋时的习惯或实际情况而变,表现在大曲结构名辞上尤为明显。综上所述,唐大曲之段落结构名在唐朝正史记载中的意义较为明确的,延续至宋朝依然。变、遍同音通假遍、僦同音异体,意义相同,有时可互换而用,但在具体作品中,其外延或为乐段,或为乐章,这又是其含混之处。从结构比对的层面看,它们与成、阕”意义相同,相对来说,叠有时的结构单位要小些,为其下一级单位的概念。从正史记载看,其段落记载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即为期IJ乐制度服务的,彰显排场的外表,注重记述音乐的显结构,即注重外在的结构段落的规模性描述

20、。所以,其记述只记载作品总的遍数,而不对更细的结构单位做记载,更不对大曲所反映出的突出结构特征的如三部性或渐变原则”做出区分,其结构段数的记述主要是为突出其作品所谓的规模、W,l和唐代以艳”为美的审美标准是相合的,与注重外在之容的刺激而寻求大乐规模的审美意识是一致的,从而不再注意音乐作品结构的本身。唐朝如此,欧阳修所在的北宋也大致以此为法。二、民间记载中大曲段落结构1 .唐朝的文人记载在民间的记载中,唐大曲结构则呈略异的别种方式。唐民间所记大曲结构者有白居易卷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全唐诗卷四四四之九)、郑帽的津阳门诗注等。白居易诗云: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11初入拍,秋竹竿

21、裂春冰拆繁音急节十二遍,招跺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30白居易记述大曲霓裳羽衣的结构段落除了体现在其诗作中(包括诗中的“自注”),还被其它诗作或笔记体文学作品所转述,如碧鸡漫志卷三31:乐天和元微之霓裳羽衣曲歌云:磬箫筝笛递相搀,击CZl单吹声通迤。“注云:凡法曲之初,众乐不济,惟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又云: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舍初入拍,秋竹竿春冰圻。“注云: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云: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注云:霓裳十二遍而曲终,凡曲将终,皆声拍促速,惟霓裳之末,长引一声。

22、从上述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的结构单位有四层含义:(1)总体观:即全曲总的段数-6+18+12。(2)中层观:即记述了作品的“三部性原则及相应的结构概念:散序、中序、急节(即入破),外加尾声(惟霓裳之末,长引一声)。(3)乐段观:即三大部分之内又进行了细分:散序有六奏,中序(拍序)有十八遍,入破(急节)有“十二遍。(4)节拍观:开始较为粗略地记述了节拍的变化,即散慢中快散”的节奏次序。唐正史中没有记载大曲速度的变换,白居易的诗作中所记的节拍变化常清楚:散序的未动衣,并通过阳台宿云慵不飞”补记节奏的自由;中序”的“初入拍,并通过“秋竹竿春冰圻”的声音描写说明“始有拍”的速度不快,但已出现“拍

23、板的声音;破的繁音急节,并通过啕跺撼玉何铿铮”的声音形象比喻说明速度极快;尾声的长引一声,既说明了速度趋于自由、散板,也表明了音乐的情绪。由此可见,唐大曲在民间性的段落结构记述中比之正史中的记述要详细而深入,不仅说明了总体段数,还对内部结构单位的层次做了较细的划分。2 .宋朝文人的记载宋人关于大曲结构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宋大曲的“摘遍演出,很多文人参与了填词。由此,对大曲的结构可能就更关注了。如: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载32:宣和初,普府守山东人王平,词学华赡,自言得夷则商霓裳羽衣谱,取陈鸿、白乐天长恨歌传,并乐天寄元微之霓裳羽衣曲歌,又杂取唐人小诗长句,及明皇太真事,终以微之连昌宫词,补缀成曲,

24、刻板流传。曲十一段,起第四遍、第五遍、第六遍、正91、入破、虚催、衮、实催、衮、歇拍、杀衮,音律节奏,与白氏歌注大异。则知唐曲,今世决不复见,亦可恨也。又唐史称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者,无题识。维徐日: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予尝笑之,霓裳第一至第六叠无拍者,皆散序故也。类音家所行大品,安得有拍。乐图必作舞女,而霓裳散序六叠,以无拍故不舞。王灼记述的是置和初(1119,采徽宗时),他所见的商调霓裳羽衣谱,在进行了一番与以前资料的比对后,他认为音律节奏。与白氏歌注大异。则知唐曲,今世决不复见,亦可恨也。文中的大曲段落结构也可分成四层含义:(1)一级结构:全曲总段数:6(散序)+

25、3(曲中未记写的)+11(记写的曲)=20o(2)二级结构:散序有六叠;除去未记的三遍外,主体的曲还有十一段(3)三级结构:部分乐段有了独立的名称,从正曲的第七段开始,接下去的段落名依次有正撤、人破、虚催、衮、实催、衮、歇拍、杀衮”,这些名词是白居易诗等唐代文献中所没有的,当是宋人的新增,有些词的意义颇难理解(王国维语)。(4)四级结构:节拍转换,这与白氏略同,只是由于段落有了更细的名称,速度应该变换更为清晰。由上可见,王灼在宋徽宗时所见的霓裳羽衣乐谱在结构方面的记述更细了,可以看出是宋人在白居易诗作记述上的发展。在凉州大曲的段落上,碧鸡漫志卷三又引用了“史及胜说进行了记述33:史及膛说又云凉

26、州有大遍、小遍,非也。凡大曲有散序、鞍、排遍、掘、正掘、入破、虚催、衮遍、歇指、杀衮,一本实催下云,滚拍、遍歇、杀滚。始成一曲,此谓大遍。而凉州排遍,予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从简省,而管弦家又不肯从首至尾声吹弹,甚者,学不能尽,元微之诗云:”逡巡大遍梁州彻。“又云:梁州大遍最豪嘈。及胜说谓有大遍、小遍,其误识此乎。从段落结构单位的层面上看,此处史料的记述与上一处基本相同,即同样进行了四级划分;从结构术语上看,这一记述比前一资料又有新增的,如鞍、排遍”等。从行文看,IS应当是介于散序(无拍)与排遍(有拍)之间的连接性乐段,王德损认为其尚有造成音色对比以迎中序之到来(他认为散序和

27、中序之间的对比小,所以加之)34。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卷五所记述的大曲段落又有新赠段落术语:所谓大遍者,有序、弓I、歌、曜、哨、催、跌、衮、破、行、中腔、踏歌之类,凡数十解,每解有数迭者。裁截用之,则谓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35笔谈又云:霓裳曲几十二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36王国维认为,沈氏所列各名,与现存大曲不合,其义亦多不可解。他认为沈括的D就是王灼说的鞍;曜有口卒之义,是索乐之声,贵于发扬远闻,以平声,则便,非有他也。王国维又认为,沈括用唯”主要目的是用其阴平的声调,只是想便于将声音传远,没有它义。至于曜、哨、中腔、踏歌不一定是大曲之一遍,

28、这是沈括的误解3刀。沈氏所述之段落术语晦莫能解,并将之与催、衮等前人所述之大曲段落名辞相杂呈,这样凑合而成大曲”的段落,实非真知大曲之内容38。其他还有很多宋文人有关大曲段落的记述,如曹勋松隐乐府卷一:应制法曲十一段:(一)散序,(二)歌头,(三)褊第一,(四)褊第二,(五)褊第三,(六)褊第四,(七)入破第一,(八)入破第二,(九)入破第三,(十)入破第四,(十一)第五煞。案(二)歌头之后,不曰歌头第二、歌头第三,而日褊第一、褊第二者,即徘偏中除歌头之外,而另立新次序之排遍第一、排遍第二也。以大曲之原序,歌头为排遍第一,则歌头之后实自排遍第二始。欧阳永叔亦云39:贪看六么花十八.”此曲内一叠

29、,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乐家者流所谓花拍,盖非其正也。曲节抑扬可喜,舞亦随之。而舞筑球六么,至花十八益奇。除此之外,还有很少一部分记述也注意了段落间连接处的描述,为了解作品的情绪转换具有重要作用。如碧鸡漫志卷三所记:又听歌六绝句内,乐世一篇云:管急弦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40这段记述反映了乐曲由急板转入散板时给人带来的音乐情绪变化。宋以后还有一些相类的记述,其结构名辞的涵义不出以上所述,故不再赘述。关于这些段落名词意义的解释,已有王国维、阴法鲁等文字学家已详文以释,加之不是唐大曲之所用术语,此亦不再重复解释。从上述文中阐述看,在文人民

30、间性的史料中,针对唐大曲乃至宋大曲的段落结构名辞的记述,不再仅仅关注大曲总的段数(即遍数),而记述了大曲结构内部的层层关系甚至其结构段落明确意义,为此发明了各种段落名辞(也可能是本来就用的术语,但未体现在正史记载中),可知宋人的记述比之唐人有所发展。因此可以看出,这些段落名辞的记述注意了结构记述的实用性和本身价值,为作品的理解服务。也就是,其记述突出了作品结构本身的意义,唐朝如此,宋朝亦如此。总之,关于唐大曲结构段落的记述,正史与民间文人的记述侧重点截然不同,正史突出大曲的礼仪功能性,为突出大曲的政治教化功能,表现宫廷“大乐”的气派,由此反复强调大曲结构段数的如何长大!舞容声容”的如何奢华!反

31、映的主旨是宫廷燕乐大曲的“外在形式的显结构美,而不在意大曲结构本身的音乐本体意义,从而不注意记述大曲结构段落的区划和分配情况。民间文人的记述则大不同,他们多从艺术欣赏的本身入手,反映了大曲结构运用的实际情况,其记述对于理解大曲的艺术魅力,了解大曲的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三、唐大曲结构之段落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有必要对大曲之结构段落名辞及其意义再作细究,以明晰唐大曲各段落之名称。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中只提到散序和中序,宋之段落名记述得又多繁复,是不是反映的唐大曲之原貌还很难说。所以,我们有必要厘清唐大曲段落结构的基本名辞意义问题才能利于其音乐本体的分析。唐大曲的基本段落单位见诸于史料的主要是遍,其它

32、如变、褊等也意义相同,可视为同一段落单位。如霓裳羽衣有散序6遍,立部伎有破阵乐52遍等,白居易听水调诗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41此遍当是乐段之义。那么,霓裳羽衣的散序就有六个乐段,破阵乐总共有五十二个乐段。由此,以遍”为乐段是唐大曲段落记述中的基本段的单位是可以明确的。那么,唐大曲中有无比乐段(遍”)更小的结构单位了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六日: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日: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42牛僧孺和韩愈间的对话中提到了乐句一词,他们谈话中谈及拍板的作用是为了“乐句的齐整,这就是唐代所谓的“句拍,也称为“韵拍,与唐诗中每句末尾押韵有密切关联。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拍板

33、在说到明皇遣黄幡绰造拍板谱时亦云韩文公以为乐句43。陈炀乐书卷一百八十五中有“句拍益急,说明大曲中用羯鼓等与丝竹乐合奏是为了能投节制容,使变态百出。也就是说,唐朝时的大曲在当时的理论上运用了句(乐句)的概念。但唐时的乐句内涵与现在之乐句不同的,唐薛其简琴说中说,凡弹调弄,或慢或急,不合句读不识节奏,此大病七也。”这就是说,唐人的音乐句读是和诗词句读相联系的,又如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中的“歌时要叶韵应拍、逢韵必拍(韵拍).也就是唐人的乐句是以诗歌的语句分割为单位的。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解释说,韵文的节奏在韵不在句,有了韵才有了安顿44。这就是说,唐宋时的乐句是以诗词的韵脚为一句之终结的。唐朝

34、使用的是一种韵律性节拍45,其句拍要打在词韵上,又要打在乐句上,方能齐乐。唐代有无节拍的概念呢?古琴曲中有胡笳十八拍,但这个“拍”是乐段之意,跟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乐节之节拍概念不是一回事。霓裳羽衣歌中有散序六遍无拍、中序始有拍,但此拍也显然不是表示乐节之拍。唐代之节拍概念尚未见明确记载,但却有节拍使用的实践,唐代宫廷燕乐中常以拍板、羯鼓、太(大)鼓的敲击表示节拍,其中拍板占有重要作用。节拍的概念在宋代的理论中才正式出现,欧阳永叔亦云:贪看六么花十八。这个花十八就是十八拍,即十八小节。唐代及以前,关于“节奏”的记述是有的,东汉郑玄礼记乐记中文采节奏,声之饰也。46唐代孔颖达乐记疏中也有节奏为音乐演

35、奏中的奏或节之状态QI),但对于明确的节拍概念则尚未论及,其节拍之概念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如丝竹更相和,持节者歌47。音乐实践中,关于节拍的区划则出现的较早,如敦煌琵琶谱上有较明确的长短音符的标记,即附在谱字右侧的C、匚1和匚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所说:乐中有敦、掣、住三声。一敦一住,各当一字。一大字住当二字。一掣减一字。如此迟速方应节,琴瑟亦然。48沈这一叙述成为后来学界常引之古代节拍文献,但这已是宋朝的论述了。日本所藏三五要录、仁智要录、怀竹谱等唐代乐谱的附记中就有所谓的节拍之言,如怀竹谱附记:玉树后庭花拍子十四,但二反用十二拍子。初二拍子序也。49从唐代有关音乐结构的相关文献可见,

36、唐代音乐已对乐段(遍)、乐句(句)有了较为明确内涵与外延认定。在乐句方面,他们往往以句为拍,乐句之下则无当今之乐节明确阐述,但有乐节之实践。他们以句节乐,运用的是韵律性节拍,而非现在意义上律动性节拍。再在乐句的基础上建构起乐段直至乐章,其乐句和现在之乐句不同,以韵节拍、节句,此谓唐之句拍也。小结:本文通过对唐宋文献中记载的唐大曲结构名辞进行考索,认清了当时的“结构”记述在不同类型的典籍中有所不同的史实,其内涵、外延及相应意义也随之不同。正史中鲜有音乐本体结构的段落名辞记述,而多侧重于彰显其礼仪功能的显结构”记述,即多只记述大曲的遍数。民间性的记述中则有较多的音乐结构本体性的名辞,且较为多样,较

37、能清晰地展示唐大曲结构的明确特点。本文在这些典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遗存乐谱中的符号和近年来的古谱解译成果,认为唐大曲的结构不仅有段落、乐章等之论述,还在乐句这一结构单位层面上有所表述,由此考源了唐时关于句拍”的结构含义。本文所着力厘清的唐大曲结构名辞的历史记述,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古代音乐体裁将提供参照。收稿日期:2011-03-03注释:如旧唐书音乐志三载:天大圣皇后大享昊天乐章十二首御撰:第一:太阴凝至化,贞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第十二: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驭,动云衣。登金阙,入紫微。望仙驾,仰恩徽。(参见刘晌旧唐书第742-743页)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五乐

38、五舞日:乐之在耳者日声,在目者日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而后大乐备矣。(参见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的杜佑通典第3075页)关于霓裳羽衣曲结构的段数问题,向有争议,这里暂不讨论,只取杨荫浏先生的36段结论。从元微之诗”逡巡大遍梁州彻“,我们可知这时已有了彻”的段落术语,彻,大曲之尾声也。这里是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叠”的段落结构概念,这里的叠之外延当和唐朝不一样,是和遍同等意义的段落语,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亦被采用。(此观点参见梦溪笔谈第222页)这里的段也是文献第一次见到。它与遍、叠”具有了同样的结构概念外延。阴法

39、鲁认为此字为歙。(该观点参见阴法鲁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第42页)转引自阴法鲁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第46页。陈扬乐书乐图论俗部杂乐女乐下:大曲前缓叠不舞,至入破则羯鼓、震鼓、大鼓与丝竹乐合作,句拍易急。舞者入场,投节制容,故有催拍、歇拍,资制俯仰,变态百出。八音序胡部:胡部夷乐有拍板以节乐句。八音歌钟:以节升歌之句。八音歌磬:以节登歌之句。转引自王凤桐、张林中国音乐节拍法第44页。(U)乐记疏: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见十三经注疏第1544页)原文参考文献: 1(清)康熙,曹寅.全唐诗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PlllO. 2阴法鲁.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M.北京:

40、北京大学出版部油印,1948,Pl-48. 3王小盾.唐大曲及其基本结构类型J.中国音乐学,1988(2):P26-36. 4叶栋.唐大曲曲式结构大.中国音乐学,1989(3):P4464. 5赵复泉.唐代大曲结构辨J.中国音乐学,1991(4):P2634. 6秦序.“霓裳羽衣曲”的段数及变迁一一“霓裳曲”新考之二.中国音乐学,1993,(l):P60-70. 7张红梅.唐大曲结构的美学特征J.齐鲁艺苑,1995(4):P27. 8(后晋)刘峋.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P709. 9同8,P715-716. 10同8,P707. 11同8,P706. 12同8,P704. 13(

41、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P309. 14同13,P314-315. 15R8,P701. 同,P31. 17王国维.唐宋大曲考A.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4,P152. 18同8,P704. 19sj8,P703. 20同8,P705. 21同13,P316. 22同,P31. 23同13,P316. 24同13,P318. 25同,P31. 26同8,P707. 27同,P7U. 28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P10. 29同8,P1-2. 30三Jl,PlllO. 31(宋)王灼.碧鸡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

42、出版社,1988,P70-71. 32同31,P70-71. 33同31,P76-77. 34王德垠.释“鞅”J.音乐与表演版,1989(1)表60. 35(宋)沈括,胡道静.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P222. 36同35,P240-241. 37王国维.唐宋大曲考AL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4,P153. 38同2,P42. 39同31,P79. 4011J39. 同,P1163. 4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63. 43(唐)段安节.乐府杂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P37. 44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P4一5. 45王凤桐,张林.中国音乐节拍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P44. 4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P1536-1537. 47(唐)房玄龄.晋书音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P554. 48同35,P918. 49关也维.唐代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P1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