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小国史——滕国.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98349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周小国史——滕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商周小国史——滕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商周小国史——滕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商周小国史——滕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商周小国史——滕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周小国史——滕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周小国史——滕国.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周小国史滕国原创2023-10-0503:21历史长河边的磨坊#古籍里的历史#滕国为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国,为侯爵。周武王代商后,错叔绣被封于今河南卫辉,建立滕国。成康之际,滕国迁封于今山东滕州,与鲁国为壤。其后越国灭吴,势力北上,灭亡滕国,后越国内乱滕国复国,不久后被宋国灭亡。滕国是姬姓封国,从初封到被宋灭亡,共历三十一世,因国小力微,正史基本不记载,顶多是多提几句,好在春秋战国名士多,滕国国君滕文公与孟子有交集,就进了孟子滕文公中。滕国的分封滕国初封之君为“错叔绣”,之所以称“错叔绣”而不称“滕叔绣”是因为他的初邑在错地,但“错”地具体在那,现在无法确实,不过以常理度之,叔绣的错邑应该

2、在周文王时期分封的,在周朝初始之地。又根据周朝“灭一国,继一国”的传统,在分封滕国前,一定会先灭亡此地已存在的“古滕国”,然后继认“滕氏”与其领民,成为新滕国。而古滕国很有可能就是黄帝时期封国,国语;“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姑、像、衣是也。”民国年间的滕县志记载:“黄帝有二十四子,赐土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这里的“滕”最初就在卫国内,比如左传言;“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因卫国是西周大国,其领土基本包括原商朝王畿,进入东周,卫国内部出现问题,卫国国人不愿意为卫国所战,结果卫国被狄人

3、攻灭。卫国遗民出逃,加之从共邑,滕邑逃出大量的人,共立卫戴公于曹邑。这里面的“共邑”就是卫国领地,郑国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政变”失败后,逃往卫国的共邑,所以史称“共叔段”,而滕邑同样也是卫国的。所以“古滕国”与滕国的初封之地应该在现河南,而不是山东。迁封之后的滕国周成王、周康王之际,滕国向东迁徙,也就是现山东滕州一带。关于滕国再迁的原因,很可能是“三监之乱”后,周公再次进行了大的分封(调整),一些姬姓诸侯国或东迁至山东一带,压制与商朝关系很好的东夷族,如齐国与鲁国;另一些姬姓诸侯或北封,如晋国;或南封,如应国。而作为叛乱之源的商王畿内,则全部交给了卫国。中山州寿,备诙系元历史上河边义渠春秋初输

4、诸侯国J ,西周时期,在强大的周王室羽翼之下,滕国维持着生存。自西周灭亡,东周王室力量衰退,滕国想生存下去,只能选择屈从依附强大的诸侯国,比如同为姬姓的鲁国。所以在春秋时代,几乎历代滕君都要朝鲁。不过正史只记载片语,比如左传载;“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连滕侯的名称也不写,可见滕国地位有多轻。另外就是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发生滕侯、薛侯争位次之事。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日:“我先封。”滕侯日:“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日:“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日: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

5、,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观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说的是滕侯、薛侯朝鲁,二君争行礼之先后位置,结果因为滕国是姬姓之国,薛国是异姓之国,鲁国决定滕侯在前,薛侯在后。故事虽是小事,但可见鲁国对滕国确实有足够照顾。滕国除了跟从鲁国外,还与周边小国关系不错,比如小国中战斗力极强的郑国,春秋早期的邢伯御戎鼎铭云;“都伯御戎作滕姬宝鼎,子子孙孙永宝用。”可知,滕都二国曾为婚姻之国。越国灭滕越王勾践灭吴,吞并吴国后,并北上争霸,迁都于琅珊,滕国就成为越国的邻居。于是古本竹书纪年云;“于粤子朱句三十四年灭滕”,越王朱句(勾)三十四年即公元前414年。后越国发生内乱,古本竹书纪年;“(越王)翳

6、三十三年迁于吴,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初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忠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无颛八年薨,是为菱蝎卯。”简单翻译;太子诸咎杀之其父越王翳,越王翳弟弟粤(也称豫)杀诸咎,然后粤逃出国,吴人立错枝为君。越国大夫寺区平定豫乱,又立无余为君。越王无余之十二年(前351年),赵大夫寺区弟忠(一作思)杀其君无余之,立无颛。无颛八年又死。当然,越国具体事件可能更复杂,各方均有一说,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越国衰退确实是实事,如此滕国就迎来复国。滕文公与孟子复国后的滕国历史,史料缺乏,只在孟子一书中有滕定公、滕文公父子的记录,特别是

7、滕文公与孟子互动非常多。如公元前326年,姬弘(滕文公)作为世子出使楚国,途中遇到正在游说宋国的孟子,二人相谈甚欢,姬弘对孟子印象十分好。且姬弘自楚国返回后,又见了孟子一面。公元前325年,滕定公死亡,世子姬弘继位是为滕文公,滕文公执政后,就礼聘孟子来滕国一一“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滕文公聘孟子来滕国,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改革”,因为有亡国之痛,滕文公自然想更有作为。于是孟子*滕文公上就有“滕文公问为国一章,作为儒家的孟子说法也很简单,“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另外滕文公还向孟子问外交方针。滕文公问日:“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

8、?事楚乎?”孟子对日:“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小国,是应该投靠齐国,还是楚国?”孟子说;“这个问题不是我的能力能解决的。如果一定要说,我的方法是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牢,与百姓一道来保卫它,百姓宁愿死,也不离去,这样,还是可以试一试的。”滕文公也照着孟子的话在做,所以滕国在这一时期被称为“善国”,“强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国结局滕文公对滕国做的努力,并没起多大作用,因为滕国太小了。公元前286年,宋康王请人占卜,结果是“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大喜,起兵灭滕。随着宋国四面出击,得罪多国。公元前286年,齐、楚、魏攻打宋国,并瓜分宋国土地,而滕地也跟着入齐。公元前284年,五国联军攻齐,滕地又归楚国所有。所以滕国灭国有宋说,齐说与楚说。再往后,“滕”字就留在山东,而“滕”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滕王阁”。因李渊之子李元婴被封于滕王,食邑为山东滕县(今滕州),但这位滕王荒淫无耻,被调往它地,终在洪州(南昌)为都督时,修建了一座高阁,洪州官员称之为“滕王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