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煤人物1.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05674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煤人物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数煤人物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数煤人物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数煤人物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数煤人物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煤人物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煤人物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煤人物目录李四光2黄汲清4翁文激6王竹泉7杨起9袁道先12王鸿祯14韩德馨15侯德封16穆恩之18裴文中19俞建章20李宝芳22葛利普24殷鸿福26李四光李四光(1889-1971年)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力学创始人,为中国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在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地质力学,而且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早在1921年,李四光便开始了古生物的研究,他将一种微体标准化石命名为虫龟科,写成中国北部之虫龟科一书,不仅解决了中国北部含煤石炭纪地层划分的争论,而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四光还认识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能引起地壳

2、乃至地球内部的运动。1926年他提出“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的学说,后来他又发现“山”字型构造,并提出了“构造体系的概念。1929年李四光发表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一文,1939年又在英国出版中国地质学一书。1949年后,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在找矿和地震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明确主张应该先到具有生油条件的地区去找储油构造,然后再找油田。并具体指出石油远景地带,建议立即开展“物探、钻探一齐上”的找油工作。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1954年开始,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

3、大港油田接着,李四光与其它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鸨、格、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推翻了过去的“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断言。他早年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仍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以前外

4、国专家的错误结论。在地质学理论的研究上,李四光最重要的工作是创建了地质力学。通过深入研究并经过模拟实验,他把地质学和力学结合起来,用力学观点解释各种地质现象,创立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并著成代表作地质力学概论。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把各种构造看作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李四光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此外,他还筹办了武汉大学,任过中央大学代校长、京师图书馆副馆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等职。黄汲清黄汲清中国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古生物地层学家、石油地质学家。1904年生于四川省仁寿县。1928年毕业于北京

5、大学地质系,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1932年留学瑞士,193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考察欧美地质。1936年回国,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1937年任所长,1940年仍任地质主任。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西南地质局局长。1954年任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常委。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学部首批学部委员。1956年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1957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兼大地构造研究室主任。1958年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979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理事长。198

6、0年获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荣誉博士学位。1982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1985年获美洲地质学会荣誉会员称号。1988年获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1994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优秀奖,同年3月22日在北京病逝。黄汲清1929年参加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质大调查。至1932年,发表了关于中国南方二叠纪珊瑚、腕足类的中国古生物志专著4部以及二叠纪生物地层学之基础。黄汲清于1942年领导了新疆石油地质调查,1943年完成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1947年出版,提出了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含油的新观点。1955-1957年,他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制定了相当完整的工

7、作规划,对以后大庆、胜利、大港、华北、辽河、塔里木等油田的发现,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黄汲清1945年发表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专著,首次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基础,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他划分出中国若干地台和地槽褶皱带,又划分出古亚洲式、滨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三大“构造域”。他在此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80年代以后,又将多旋回说与板块构造论结合起来,提出“板块手风琴运动”模式。黄汲清40年代曾领导主编了14幅1:100万国际分幅中国地质图及1幅1:300万中国地质图。60年代又主持了1:100万国际分幅的

8、全国一套地质图件(包括地质图、矿产图等)的编绘。他是中国地质图类编绘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黄汲清作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重要领导人,极其重视总结成就与经验,对地质学史之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方面重要著作有:“30年来之中国地质学”(1946)、“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19831984)、“辛亥革命前中国地质科学的先驱”(1982),“略述中国早期地质工作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1990)O他主持编纂的翁文濒选集(1989)和丁文江选集(1993)也是重要的学术遗产整理成果。翁文海1889年6月1日生于浙江省邺县。1971年1月27日逝世于北京。翁文濒是中国地质事业的著名创始人之一。1902

9、年翁文潮应乡试,列名秀才,时年13岁。1908年赴欧洲留学,1912年获比利时鲁文(Louvain)大学博士学位。1913年回到北京,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教4师至1916年。1916年翁文激在北京与丁文江等人共同1.tr创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矿产股股长,1922年任该所代所长,1926-1937年任所长。并曾兼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授、清华大学地理系主任、清华大学代理校务(即校长)Wo1932年开始进入政界。但一直关翁文海心地质调查所的工作。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取道香港去法国,1951年经香港回到北京。翁文激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1912a);是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1

10、914a);是中国矿物学第一本专著中国矿产志略的作者(1919a);是中国第一张彩色中国地质测量图的编制者(1919a,着8色);是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专著的作者之一(1922a,甘肃地震考等);也是中国第一部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1916a,与丁文江共同创办);同时,翁文潮还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大会的代表(1922a);是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1925a);是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1926a);是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岩和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理论的首创者;特别应该提及的是,翁文激还是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翁文

11、源在地质调查所任职期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实验室“沁园燃料研究室;第一个土壤研究室;中美合作新生代研究室并参与主持周口店北京猿人遗骨的发掘工作。19331934年,翁文源与丁文江、曾世英合编出版了中国地图集(申报地图),是中国第一部使用等高线的彩色地图集。王竹泉王竹泉(1891-1975),区域地质学家、煤田地质学家。是我国煤田地质学的奠基人。主编了我国第一批1:100万地质图一太原一榆林幅。他的山西煤矿志、华南晚二叠世煤田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等具有经典意义。他对华北、华东、东北、西南若干地区的地层、构造、地貌、矿产等研究有重要成果。我国煤田地质学的奠基人。1917年王竹泉在我国最大的煤产

12、地一大同煤田,首先发现是个含有石炭系一二叠系及侏罗系两含煤地层并存的煤田。从而扩大了大同煤田的煤炭储量。1922年王竹泉根据在山西保德县红层下部所采集的化石,指出在上石炭统上部还发育有二叠系。这一结论纠正了前人(李希霍芬、葛利普)原来确定的含煤地层为下石炭统的结论,为山西石炭系一二叠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1925年王竹泉根据他多年在山西野外调查的结果,编出了中国第一张山西省地质构造纲要图,并发表山西地质构造纲要论文,这是中国将构造地质列为专著文章发表的首篇。1926年王竹泉发表了中国地质图(太原榆林幅)说明书(1:100万),他是我国编制1:I(X)万区域地质图最早者之一。抗战时期,王

13、竹泉随地质调查所,辗转来到后方,在当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云、贵、川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先后发表了10篇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为抗战期间大后方工业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聘为燃料工业部的顾问,后来又被任命为煤炭部地质勘探总局总工程师。他的后半生,又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身到祖国的煤炭工业建设中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煤田地质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机构和培养技术力量;针对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开展地质勘探,增加生产矿井的地质储量。王竹泉主持制定了第一个五年煤田地质勘探规划,随后又制定了煤矿勘探类型、勘探网度、煤田储量分类和计算等规定,为以后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王竹泉以

14、他丰富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和渊博的地质理论知识,亲自编写教材,亲自授课,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地质技术人员。他还亲自审批重点项目的勘探设计和地质报告,并经常下基层指导工作。1956年王竹泉发表了华北煤种牌号的带状分布及其地质因素论文。首次提出华北煤变质的新观点。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当时地质界的热烈讨论。1958年王竹泉又发表了中国北部石炭一二叠纪煤系古地理之新解释及其对预测新煤田之意义论文。根据岩相变化的规律,指出中国北部石炭二叠纪地层原是在同一巨型滨海沼泽平原与内陆冲积平原之沉积;现在露出各地之煤田是由地层沉积之后,地壳运动与剥蚀所造成;华北各煤田即属于同一沼泽平原之沉积,因而推定我国北部

15、的广大冲积平原下,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及江苏、安徽北部,必隐伏有大面积的石炭一二叠纪含煤岩系。他指出,由于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之下伏岩层主要为奥陶纪灰岩,因此凡遇露出此种灰岩的冲积平原,其下颇可能找到蕴藏较浅的石炭一二叠纪含煤地层。这一推断,已为实践所证明。1962年春节,陈毅副总理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著名科学家,号召向科学进军。王竹泉应邀参加了宴会,会后写出总结我国各时代煤田分布规律的科研规划。经过2年多的努力,于1964年完成了华南晚二叠世煤田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的课题。此项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1975年王竹泉84岁高龄时,他还念念不忘江南煤田地质分布规律的研

16、究规划,并编写一套全国煤质储量资料,即“全国煤田预测的构思。他一生为中国煤田地质工作呕心沥血。正如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在悼念王竹泉诞辰100周年时,对王竹泉的评价:“中国的煤田您调查的最多,山西的地质您研究的最好,您是第一个勘探陕北油田的人,您是担任煤炭部高级顾问时间最长的人,您的贡献最大。杨起PJSIH杨起(1919.5-2010.11)男,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煤地质学家。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C研究生毕业。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他由北京大学调入北京地质学院参加建院工作并负责组建煤田教

17、研室和煤田地质专业,历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和名誉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名誉主任,中国煤岩学组副组长、组长,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166项国内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杨起遵循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与学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事教学与科研,研窕方向涉及煤岩学、煤系沉积环境、生物地层、煤变质作用,及煤中有害物质及对环境的影响和煤层气地质的研究。作为新中国煤田地质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煤田地质教育事业和地质科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为什么华北晚古生代聚煤条件有.利,形成的煤层又易于保存而东南各省在地史上多次出现聚煤期却是缺煤省份”研究,有

18、助于了解这些地区的煤资源分布和煤田预测;他与课题组一道提出以禹州为代表的华北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群的沉积环境和聚煤模式指导了精查勘探工作,这一集体科研成果被生产部门作为科研结合生产的典型加以推广;他提出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解决了所谓的“我国煤变质程度偏高”的难题,预测的隐伏重要炼焦用煤基地经钻探证实。杨起主编的中国煤田地质学,获1988年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国书奖、荣誉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领衔著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获1988年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河南禹县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获1

19、988年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主编了煤地质学进展和中国煤变质作用,后者获地矿部1997年科技成果一等奖。粉碎四人帮之后,杨起院士深深惋惜十年浩劫失去的宝贵时光,抓紧时间在煤地质学领域努力工作。他不惜花费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热情帮助年轻教师提高外语水平。他重视学术交流,及时掌握并介绍国内外研究动态,支持、推荐教师和研究生出国学习进修,努力充实专业师资力量。他将经典著作斯塔赫煤岩学教程推荐给大家,组织年轻教师翻译出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外语水平,也为当时科技资料极其匮乏的国内同行及时提供了一本优秀的参考书。1985年,杨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从此,他更加忘我工作。为及

20、时总结、介绍国内外煤地质学理论的进展情况,近年来他主编了煤地质学进展、中国煤变质作用等多部专著。他是地质词典煤地质学部分的主要撰稿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卷中煤地质分支学科的主编、中国煤炭工业百科全书的编委及地质测量卷的编委和地质分支的顾问与撰写人、地球科学大辞典专家委员会委员与撰稿人,他还是英汉地质词典和英汉常用地质学词汇中煤地质学词汇的提供者。1989年他身患直肠癌,急需手术治疗,学校领导和师生为此十分焦虑,他自己却十分镇静,坚持工作。师生和领导怀着非常不安的心情护送他走进手术室,他却若无其事地一再叮嘱大家不要耽搁正常工作,甚至在手术后麻醉药效还没完全消退时他便询问起一名即将派出留学的研究生

21、是否准备就绪。在生与死的抗争中,年过7旬的他以坚强的毅力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手术后,他仍与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包括“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其油气成因联系”、“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岩系生气潜力研究等项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虽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但他又走上了讲台,讲授研究生的主要学位课程。为了深入研究中国煤变质作用类型及煤化作用机理,他不顾年高体弱,重新背上地质包,头顶炎日,冒着酷暑,深入京西煤田进行煤变质带与岩体接触关系的野外实地调查。杨起院士把满腔的热情倾注在祖国地质事业上,他不仅为我国在煤地质学研究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断作出切实的努力,同时也十分注意在国际交往中维护祖国的声誉和提高我国在

22、国际学术界的地位。1979年他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长远能源会议上就我国煤炭资源情况做了即席发言,纠正了联合国一位能源专家提出的有关中国煤炭储量、产量等数字,当即引起国际上的重视。杨起还发现这位专家的文字报告中把台湾作为国家,搞“两个中国”,就此我国代表团提出抗议,大会秘书长为此道了歉。他长期担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煤岩学组副组长、组长等职,同时在国际煤地质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多次应邀担任第10届、第11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经济地质学科组和煤岩学、煤化作用、煤成燃学科组的执行主席。还曾经出色地完成了

23、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166项的国内组织领导工作。目前,他主持的研究工作已拓展到包括煤岩学与煤化作用、煤系沉积学、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等在内的更深更广的领域,同时又在煤层甲烷、煤油气关系、煤的污染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发展煤地质理论,并扩大其应用范围。老骥伏杨,志在千里。如今杨起院士虽已年过八十,却仍在为祖国的改革开放与繁荣昌盛继续奋斗,勇攀地质科学的高峰。袁道先袁道先,男,1933年8月24日生,浙江诸暨人。1944-1946年间就读于重庆青木关中央大学附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南京矿专。1958年后,先后历任山东、云南、广西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和重庆南江水文地质大队技

24、术负责人、总工程师和原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道先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把科学研究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善于同国内外学者合作,在地质学的众多领域中作出了多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主要有:(1)水文地质方面:根据多年的研究撰写了论岩溶水的不均匀性论文,并在国内外发表;出版了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方法专著。他起草了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已由原国家地质总局颁发试行,为岩溶地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因地制宜抓住关键的问题,保证水文地质普查勘察工作的质量起了积极作用。(2)环境地质方面:把环境科学

25、、地质学和岩溶学相结合,提出了岩溶环境学的理论,阐明了其特点、类型以及岩溶地区各种特有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防治对策。他与蔡桂鸿合作发表了专著“岩溶环境学”,多次在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上作主旨讲演和讲学。(3)地球化学方面:对岩溶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作了规定,认为它是岩溶学的基础理论之一。1995年至1999年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项目,研究全球岩溶作用、温室气体源汇和古环境变化问题,把岩溶学引入全球变化领域。(4)岩溶学方面:通过全国11个点及日本1个点的溶蚀速度定位测试,建立了岩溶发育与气候、地质条件的定量关系。撰写了论峰林地形的论文,对热

26、带岩溶地貌的峰林、峰丛两个亚类的分布规律和各自的发育条件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受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托,组织我国岩溶学术界进行了统一岩溶学术名词的工作,对国内外岩溶学方面近20年来的新认识、新发现作了系统概括,主编并出版了岩溶学词典,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国家标准岩溶地质名词术语,已由国家标准局颁发执行。他还主编并出版了全球岩溶对比(1998年英文版,荷兰VSP出版),和中国岩溶学(1991年英文版,1993年中文版),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全球和中国岩溶,并从全球角度阐明了中国岩溶的特色及其发育的地球化学机理。后者获原地矿部科技一等奖。由于袁道先的突出贡献,他多次获得国家各类奖励:19

27、55年团中央授予他“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70年代地矿部颁发的一比二十万水文地质普查奖(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地质局找水奖;1997年中国科协授予他“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1996年8月7日,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有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颁奖仪式,授予他主席奖(该协会每年只授予一位国际知名学者的最高奖)。袁道先几十年来取得的学术成就受到国际同行赞扬,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王鸿祯王鸿祯(1916)男,山东苍山人。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

28、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顾问,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王鸿祯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和大地构造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名词体系。1985年出版中国古地理图集,以沉积分析与构造分析相结合,用多种图件综合表达了中国地壳的构造发展和古地理演化,并提出全球性构造阶段和构造格局的演变,逐步形

29、成了全球构造的活动论和历史发展的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90年代研究层序地层,提出地球节律周期具有普遍意义,可据以完善自然的地质年代表,并提出地球史上的泛大陆周期和地球阶段性有限膨胀的初步设想。他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他参与编制的亚洲地质图和中国地质图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主持编制出版的中国古地理图集(及说明书)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主持完成的专著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主编的教材获1988年国家教委特等奖。他曾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韩德馨煤田地质学家

30、韩德馨教授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煤田地质学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德馨先生在地质工作岗位上已辛勤耕耘了60余年。几十年来,韩德馨教授以自己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成为广大年轻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和榜样。献身地质终不悔,矢志报国一片情。半个世纪以来,韩德馨教授悉心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和培育工程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韩德馨教授是二十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首批归国学者。作为新中国煤田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从事能源矿产、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煤岩学及煤地球化学研究与教学工作。1951年,参与领导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田

31、地质系。从那时起,他参与了全国煤田预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设计开发、华南九省构造控煤和找煤研究等工作,为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煤田开发和科技研究作出了贡献。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他和老一辈地质学家王竹泉、谢家荣等一起,组织评审全国重要煤田的勘探报告及制定规范的初稿。因在煤矿工程等方面成绩出色,I960年他出席了北京群英会。1990年,获国务院授予有贡献早期回国专家荣誉;1992年,因从事教育科研40周年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荣获我国地质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目前,韩德馨教授虽年事已高,仍不辞辛苦培养新生力量,精力充沛地奋斗在教学、科

32、研第一线,为祖国能源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侯德封侯德封,1900年5月4日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河西村。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曾任山东莱阳县中学教员。1926年起,先后在河南中原煤业公司、北平农矿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太原晋绥矿产测探局等单位从事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技正,1942年任该所所长。1946年去南京,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陈列馆主任。解放后,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级研究员、代所长,1951年任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1957年为地学部)学部委员。1957年任中国第四纪

33、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59年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务委员。196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还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兼会计、常务理事、书记、副理事长、地质论评编辑主任等职。1978年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1980年2月24日在北京病逝。侯德封早年在区域矿产地质,特别是煤田地质、石油地质、铁矿及有色金属矿产地质的调查和研究上有重大成就。主要著作有:河南修武县煤田地质、山西之菱铁矿、四川省铁矿概略、黔北地质矿产以及第三次中国矿业纪要、第四次中国矿业纪要、第五次中国矿业纪要等,后者是中国各时期地质矿产事业的重要总结。解放后

3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曾发表从地质观点对中国镒、铁等矿产的寻找提几点意见、目前中国的镒矿问题等文,提出了新观点,为解决钢铁工业所需铁、锌矿资源问题做出了贡献。他又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北石油地质调查、东北及西北综合地质考察、第四纪地质研究等项工作,特别对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支持很大。1957年以后,他领导并参与了稀有元素与稀土元素研究及找铀矿的工作,不仅解决了生产上和国防上的有关问题,而且提出了“核子地质学”、核子地球化学的新学术思想。主要论著有同位素地质学中的若干问题、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等。他从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成这一概念出发,去认识地球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他指出,组成地球的一切

35、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通过对同位素成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元素共生系统以及量与质的变化规律。他又认为各种核结构储藏能量,在核转变过程中释放出来,并作用于地球物质,它产生的一系列地质作用,是地球物质演化的基本因素和动力。侯德封善于把近代核物理、核化学理论运用到地质科学上,从而不断创新,在地质学理论探索中取得重大成就,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穆恩之穆恩之穆恩之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1917年9月30日生于江苏丰县。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湖南晃县汞业管理处甲种实习员、工务员。1945年入重庆北偌(后迁

36、南京)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任技佐、技士。1950年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关于笔石的演化和分类”一文,提出世界上较早的笔石分类系统,以后逐渐完善,为笔石学界广泛采用。他提出了笔石的重要演化趋向,认为笔石体的简化、生长方向的转变起主导作用,次一级的趋向还有胞管的变形、体壁的退化和局部增厚、胎管的扩大等。他系统总结和建立了我国的笔石带:奥陶纪25个带,志留纪23个带,泥盆纪5个带。他又划分出5个笔石动物群:寒武纪树形笔石动物群、奥陶纪反称笔石动物群、对笔石动物群、叉笔石动物群和志留纪单笔石动物群。他还提出“生

37、态分异学说“,认为不同笔石动物群的产生,是各种笔石以其不同的生活方式,适应各种环境,进行生态分异的结果。穆恩之在地层学上的重要著作有中国的志留系(1962)、中国志留系对比(1986,与A.J.布柯合著,是东亚志留系对比之一部分)、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1984)、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1984),这些著作都是中国下古生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经典著作。穆恩之还研究了我国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百合、泥盆纪海蕾、白垩纪及第三纪海胆等化石,建立了志留纪和三叠纪的海百合序列及白垩纪的海胆序列。穆恩之曾任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又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质学、古生物地层学人才。裴文中裴文中,中国

38、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旧石器考古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1904年1月19日生于河北省丰润县。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28年参加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1929年成为发掘现场负责人。1935年赴法国留学,师从步日耶教授进修史前考古学。1937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从事古人类文化和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先后任该所技士、技正。1950-1953年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1957年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称号。1963年任

39、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同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史前学和原史学协会名誉常务理事。1982年当选为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名誉委员。裴文中是中国古人类学的重要创始人。他于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中国古人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此,中国科学社于1930年授予他金质奖章。他学术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史前人类学和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及地层学等等,其主要著作有:“周口店洞穴层含人化石堆积中发现的石英器和其他岩石的石器”(1931)周口店第1地点之肉食类(1934)、周口店山顶洞文化(19

40、39)、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1940)、广西柳城巨猿洞及其他山洞之食肉目、长鼻目和啮齿目化石(1987)等等。他在我国建立了若干第四纪不同时期的生物地层标准剖面。裴文中科学生涯数十年间,足迹几乎遍及全国,领导并参与了许多大型的古人类调查与发掘。如19551957年广西山洞的调查,发现了巨猿的确切产地和层位,为华南建立了第一个早更新世洞穴堆积标准剖面。50年代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地点群的发掘和研究,改变了对红色土层时代的部分看法。为华北建立起了晚更新世早期的标准剖面。坚实的野外工作,精心的室内研究,使他对第四系与第三系界线问题、第四纪哺乳动物区系、体形变化规律、我国旧石器文化特征和多样性,以及原

41、始社会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取得卓越成就。俞建章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1899年1月12日生于安徽和县。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河南中州大学助教。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33年升副研究员,赴英国留学。1935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兼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1941年任重庆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代理所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年末调任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地

42、质科主任。1952年任东北地质学院教授、地质勘探系系主任兼地史古生物教研室主任,仍兼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64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1980年10月3日在吉林长春市病逝。俞建章毕生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最擅长的是珊瑚化石研究。早年曾发表“丰宁系(中国下石炭纪地层)之时代及其珊瑚化石之分带”(1931)、中国下石炭统珊瑚(1933)、中国南部丰宁系珊瑚(1937)等重要著作。他建立了中国下石炭统的4个珊瑚化石带,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早石炭世生物地层学奠定了基础。1963年,他发表了“论述泡沫内沟珊瑚与六射珊瑚的关系并建立中珊

43、瑚目与泡沫内沟珊瑚科”一文,为探讨皱纹珊瑚与六射珊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他晚年与人合著发表了“中国下石炭统的异珊瑚“(1979)和“论异珊瑚”(1980)等文,发现了异珊瑚新类型、填补了中国这个门类的空白。他又致力于石炭纪和二叠系珊瑚之综合系统研究,发表了石炭纪二叠纪珊瑚(合著,1983)。他是国内珊瑚古生物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俞建章对其他门类化石研究也有重大贡献。1930年他发表的中国中部奥陶纪头足类化石是我国论述华中西南区奥陶纪直角石类动物群的第一本专著,为我国奥陶纪鹦鹉螺类化石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及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奠定了是坚实的基础。此外,他对三叶虫、腹足类、菊石、海绵等门类化石也有很

44、好的研究,发表了诸多成果。俞建章长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他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和东北(长春)学院担任领导期间,首先以一名普通教师身份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不但教好课,搞好科研,更抓紧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设备建设,又根据国家需要培养了多批研究生,对中国地质科研力量的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宝芳与黑金相伴一生的女科学家-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宝芳教授。煤是古代植物经过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形成的黑色固体矿产,作为重要能源和化工原料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由于煤的多种用途和重要性,被称为黑色的金子。生活中人们很难把黑黑的煤和漂亮的女性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就有一位献身煤田地质

45、事业、与黑金相伴了一生的女教授-李宝芳。李宝芳,女,1934年3月出生于北京,民革成员。李宝芳投身地质事业源于高中毕业时的一次高校招生专业介绍。那是1952年,上海交大同学到上海震旦女附中介绍专业,提到国家搞经济建设急需地质人才,全国从事地质工作的只有二百多人,远不能满足国家需要,因为资源情况不清无法制定五年计划,李宝芳就将报考清华大学的第一志愿立刻改为北京地质学院,其实那时她对地质一点儿也不了解,对女孩子学地质的困难更是没有考虑过。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习的第三年,她在组织的号召下再次选择了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从此与煤结下了不解之缘。干一行爱一行,在野外风吹日晒,淋雨趟河,忍饥挨饿,爬山越岭,上山

46、下矿,钻小煤窑等她都经历过。工作期间她还遇到过狼群,挨过狗咬,雪天填图在山上摔过,双脚悬空在陡崖上吊过。又苦又累的地质生涯没有难倒她,却培养了她热爱大自然、热爱地质事业的品格,多跑野外多接触当地老百姓,培养了她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她的同事和学生都奇怪:这个出身名门(其父李鸣钟曾是冯玉祥将军手下“五虎将”之一,西北军的元老,曾参与过著名的“北京政变”)的弱女子,身上怎么就没有娇小姐影子呢!1973年,煤炭部地质局为了搞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首先在东北进行试点,负责人到学校找人参加,李宝芳毫不犹豫地跟着出了野外,一干就是三年。那段口子十分辛苦,每天很早起来外去勘察,晚上还得整理资料到很晚,生活饮食也很

47、差,一日三餐就只有高粱、玉米,她和同事们运用沉积和构造理论,对东北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含煤岩系进行解剖分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其成果为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和中国煤田地质学、煤田地质学专著的第二次编写打下了基础。她参加执笔撰写完成的东北煤田预测汇总报告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作为主要成员编著的中国煤田地质学上、下册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88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随着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李宝芳在研究含煤岩系和煤的沉积特征以及聚煤规律的基础上,将视野转向煤层气研究,并在1995年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个煤层气地质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煤层气地质工作是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其

48、研究主要是从事选区评价,即弄清煤田地质条件,为开发提供依据(开发条件、井网设置、井位、方向等)。李宝芳课题组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河东煤田开展工作,提交了典型矿区山西三交柳林区煤层气选区评价研究报告,是我国最早进行煤层气评价工作之一。1992年李宝芳当选为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同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而后又连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任期间,她曾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三次到产煤重要省(区)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陕西、贵州等地调研,对煤炭开采中大量存在的采富弃贫、采厚弃薄现象感到非常痛惜,对近年来煤炭过度开发,超计划生产,不仅吃了子孙粮还造成安全隐患、容易引发瓦斯爆炸的现象十分忧心,她多次奔波呼吁应赶快采取措施进行限制。2005年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提出的关于限制煤炭过度开发的提案,被评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并获得表彰。她在提案中还提出了限制煤炭过度开发的三项具体建议,也曾写提案向国家计委提议加强煤层气勘探,为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寻找洁净能源不断付出努力。2008年李宝芳办理了退休,离开了她奋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