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05868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怜”字立骨品真情一一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情文本定位】渡荆门送别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教读课文。本课是全册第12课,题目为唐诗五首,选的五首诗都是初唐到中唐的律诗。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写景抒情,无论是前几篇歌山咏水的散文,还是这几首绘水描山的唐诗,都寄情于景;无论是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还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亦或是承天寺的空明月光、如澈月色,甚至是边塞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都传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思。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世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注意积累常见

2、的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大意。还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也练就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加之本课已经学过三首唐代律诗,但是,我认为这首诗有两个方面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其一,诗人驾舟从三峡出蜀,来到楚地,意境上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到如今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这是很大的一个突变。由于学生的思维还未成熟,生活体验还不够丰富,可能还不能深刻地体会这个突变。其二,作为“思乡”题材的古诗,学生前面也学过几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难

3、。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可能只是知道“思乡”这一字面化概念,对家乡和亲人的依恋、不舍和爱的情怀恐怕还不能走心,对于渡荆门送别中的情感的含蓄表达体会起来会更有难度。所以,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特点和学生学情,教学这首唐诗,我把通过品读揣摩字词来赏析荆门山水美景和作者的“思乡”情怀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个目标要求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诵读”“感悟”“欣赏”。结合这一目标,我主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来设计教学。一、“怜”字立骨,赏景析情。本诗既有叙事,又有写景、抒情,诗人巧妙地把叙事

4、、写景、抒情结合在一起。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点明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一事件,为后文生发“怜”做铺垫。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把诗人初次出蜀入楚看到的不同景致来了一个宏观的描绘,此联写远景。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选点描绘,从近到远描写了水中之月亮和空中之云彩的美丽,这样的云彩再配上颔联开阔辽远的大背景,让人顿觉解压释怀,热血澎湃。中间两联写景,为“怜蓄势。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怜”字是诗眼,诗人即使对前途充满了无限渴望,即使亲眼目睹了楚地的绝美风光,但远离蜀地时,仍然不舍故土,思家念乡的真挚情感因此而发。我要以“怜”字生发开去,带领学生赏析诗人笔下的荆门

5、山美景,体会诗人远离故土时故乡的山水对自己的不舍深情。二三两联极力描写山川之美,但尾联却落到“怜”字上,个中滋味要慢慢读,慢慢品,慢慢悟。二、读中悟,悟中读。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诵读本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读出顿挫,更要读出景致的美,意境的开阔,情感的起伏流淌。在朗读期间,要引导学生画韵脚,体会重音,注重语速,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轻重缓急,读出诗人的真实感情,最好能读到身临其境,和诗人产生共鸣,真正进入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集体读”“单个读”“角色读”“诵读”“品读”“悟读”等朗读方式。总之,无论采取哪种读法,理解感悟、品味欣赏才是终极目标。【目标

6、定位】立足设计理念,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特点、学生学情等,我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 .紧扣文眼“怜”字,通过品读和揣摩字词,体会文中所绘景色,直至熟读成诵。2 .反复诵读,结合诗人李白情况,感悟“辞亲远游”的欣喜和思乡之情。3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品读和揣摩字词,赏析荆门山水美景。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相关情况,感悟李白“辞亲远游”的欣喜和思乡之情。【文本特色解读】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渡荆门送别是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围绕“怜字,叙述了诗人远渡到荆门,初入楚国的所见所感,赞美了楚地美丽的景致,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7、。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是叙事,为后面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正因为有出国远游的事件,才能在后面水到渠成地抒发思乡之感情。事为因,情为果。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从远处起笔,写诗人最有触动的景。诗人从小生活在蜀中,山环水绕,突然来到平原地带,楚地的一马平川让诗人欣喜。李白懂物理,他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来观赏景物。在我们平常人的眼里,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里,我们都会选择地面等作为参照物,都觉得山是静止的。而李白不同,他选择了自己或乘坐的游船作为参照物,所以觉得山是迅速向后撤退的。山峦在李白的笔下动起来了,这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化静为动,其中的妙不可言,让每一位读者唏嘘惊叹。随着山

8、峦的后退,“平野”强势出场,愈来愈大,愈来愈广阔,一张大背景展现在眼前,这令长期生活在蜀中山区地带的李白惊喜,所以造就了这一联的神来之笔。看见莽莽的大荒原,作者此时并未坚持选择自己或游船为参照物,把长江化动为静,或者把荒原化静为动,而用了一个“入”字,入木三分,把长江的奔腾、力量刻画的淋漓尽致。读这一联,意境是奔放、辽阔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接上联转化为近景,又落到远景上,而且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令意境更加优美生辉,妙不可言。上联作者落笔到长江上,这联写长江之上的月亮,作者把月亮比作“天镜,那是因为,此处地段平缓,江面平静,月亮的影子在江面上闪闪发光,晶莹美丽,此处不是袁宏道满

9、井游记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是“晶晶然如天镜飞下”。是镜子也就罢了,还是“天镜”,这就给月光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奇幻的色彩。这里与其说是写月亮,倒不如说是衬托江水的平静,地势的平坦。注意,李白是蜀中人,水中之月对他来说并不稀奇,而宽阔的长江,辽远的荒原对他才更有吸引力。因为水中之月,让其把视角转化到高空,此时,诗人看到云彩涌动,幻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折射而成的海市蜃楼。一个“生”字,写出了云彩涌动;一个“结”字,写出了天空的奇幻美妙。人们常说李白诗歌的意境变化莫测、摇曳多姿、飘逸洒脱是有理有据的。江面之上,江水平静,月亮的影子煜煜生辉;天宇之上,云彩涌动,在半空结为海市蜃楼。读者要看水看天,最

10、终感受到的是一个辽阔的世界,一种广袤的视野。如此大肆渲染美景并非最终目的,景愈美,后文的情则愈深。看来,这里的写景实则为下文抒发“怜蓄势。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上联的写景转到抒情,一个“怜”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水从万里之外来给诗人送行,好像对诗人依依不舍。李白总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明明是自己思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却偏偏反弹琵琶,说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为自己送行,收到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试想,流水本无生命,更无所谓感情,在此,都化作了有生命之物,带着浓浓的不舍之情,来送别诗人。让人在柔软的内心,对流水顿生怜惜,同时就会慨叹诗人该有多么思乡啊!这种表达,使思乡意更浓,情更

11、切。赞叹吧!我辈不及!全诗意境恢弘,画面感极强,特别是二三两联,大手笔写景,让人觉得诗人的内心是极其愉悦的。但是,尾联,巧妙地过渡到下一情绪。诗人心境的变化,貌似不合常理,但仔细一想,非得这样不可。想想人们常说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吧!妙!妙!妙!我们不得不为唐朝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点赞!【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引出“怜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今天我们来学习唐诗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一首五言律诗。1 .解题:齐声朗读题目。通过读题,你读出了什么?【点拨】指导学生品析字词。(1)渡:坐船走水路。(2)荆门:看文右注释。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12、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3)送别:谁送别,送别谁,留悬念。2 .范读全诗,找出一个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点拨】尾联的“怜”字,意思为喜爱,此处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二、诗中叙事,为“怜”铺垫。1 .齐读尾联,抓“万里”,找照应句,回到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二2 .指导朗读首联,注意引导学生划分五言律诗的朗读节奏。3 .思考:诗中记叙了什么事?请理清事件、地点、目的、交通工具等。【点拨】指导学生品析字词。渡:点题地点:荆门目的(事件):游交通工具:舟小结:诗人不远万里乘船出蜀,去楚地游玩,一路美景如画。但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诗人心中

13、难免生发思乡情怀。三、诗中写景,为“怜”蓄势。析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1.个别读,初步感受诗中美景。指名读三四联,展开联想和想象,谈谈诗歌所描绘的美景。4 .探讨:句中哪个词用得妙,为什么?(要求慢慢地、稳稳地,一读一品、一品一读。)(1)品读,抓关键字词,赏析美景,点明重音“尽”流”飞“镜”“结”“楼”等。(2)在前面对诗歌节奏的教学的基础上,继续画出这两联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美。(3)指导学生标出韵脚“流“楼”,韵脚应该读得响亮。(4)注意语速、语气,应舒缓有致,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5)在注意朗读技巧的同时,应揣摩诗人作为青年人初次出楚,面对别样景致,眼前

14、突然开朗的新鲜刺激、惊喜激动之情。【点拨】指导学生品析字词。随:因为人站在“舟”上顺水而下,速度很快,从视觉上写出了景物的空间感和流动感,将原本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化静为动。尽:山往后退去,慢慢地消失了,低平的原野出现了。地势突变,体会视野的拓宽。入:江水本在河道中,放眼望去,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奔腾直泄,充满了生命力,表达了诗人青春的蓬勃向上。一个“入”字,给长江赋予了主动性,力透纸背,一种无法阻挡的前进的力量、奔放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原野辽远,进入楚地一马平川,视野如此开阔,诗人的眼前犹如呈现出一片人生的大舞台。小结:把“山”和“江”人格化了,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

15、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从视觉上让我们感受到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此两句是远景。船在飞速前进,江在奔腾流逝,山在迅速后退,由遮天蔽日的三峡转至无边荒野,眼前豁然开朗。,下”,飞,:地势相对山峡中平坦了很多,河道迂曲,流速减缓。因为地势的平坦,水流失去了在三峡中的湍急,水流慢下来,江面显得平静了许多,能更清楚地看见月亮的影子,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随着江流闪动,明亮、耀眼。看是写月,实则写水,写平静的江水、澄澈的江水、开阔的江面。“生”“结”:因为诗人出了山峡,视野更为辽阔,放眼望去,豁然开朗,江面上的云彩涌出、飘飞,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云彩结幻出美丽的海市蜃楼。小结: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

16、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月下飞天镜”是近景,夜晚的景色;“云生结海楼”是远景,白天(傍晚)的景色,视觉由俯视转换为远眺。此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展开了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写景。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袤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这两联,按由远到近再到远的顺序写景。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从崇山峻岭过渡到荒野平原上的视野的突变,视域顿然开阔,感受意境的开阔辽远。诗人看到这异域风光,心中应该惊喜、激动。欣喜激动之余,悄然变为“思乡,引入下一环节教学。四、诗中抒情,抒发“怜悟读。引入诗人李白相关情况,体会“思乡工资

17、料助读: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诗人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李白这次出蜀,他离别家乡后由水路乘船远行,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五、总结诗歌,诵读“怜1 .渡荆门送别全诗围绕“怜字,叙述了诗人远渡到荆门,初入楚国的所见所感,赞美了楚地美丽的景致,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2 .诵读:(1)角色读。男生女生分角色诵读,师生及时做点评。(2)全班诵读,体会景美情美。结合前面朗读指导和品读理解,从整体上把握读法,读出情感。六、课外拓展,拓宽“怜、1 .请你积累以“思乡”为主题的古诗词。2 .课外查找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现代诗乡愁,简单赏析并背诵。【教后反思】教学诗歌,要注重诵读品味,带领学生通过各种读,咂摸字里行间的景、情、理、趣等。众所周知,诗歌的语言是极其凝练的,真可谓字字千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朗读、诵读、品读、悟读等各种读法,力争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古诗的用字之妙,表意之丰。比如本诗教学时应关注“随”入”飞”“结”“怜”等字。切忌灌输,切忌生搬硬套。与其灌输,不如品读感悟,学生自己悟到的东西往往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