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07158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怒。初即位,有劝以威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枣取枝,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日:“吾闻语曰:一岁再故,好人暗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大宗世,用之无所变改。(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材料二: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

2、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药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人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兔,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践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与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

3、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录囚徒,皇帝

4、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2,下列对林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祝是不合人情的。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

5、但纵囚之举都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彩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译文:(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译文:14 .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解析】10. (3分)BDF(原句标点: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11. (3分)C(贼,文中用作动词,窃,私下行动

6、,引申为窟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不同。)12. (3分)C(“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是作者所批驳的荒谬之处,而非“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O)13. (8分)(1)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译出大意给2分;“诣”(到)、“后”(晚到、晚回)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译出大意给2分;“是以”(因此、所以)、“干”(求取、钓取、沽取)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7、。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14. (3分)不同。材料一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太宗宽仁治天下的典型事例。材料二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太宗求取美名的手段,不合圣人常法。(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但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

8、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救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材料二: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

9、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的。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

10、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