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学设计(共6课时).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09650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学设计(共6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学设计(共6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学设计(共6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学设计(共6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学设计(共6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学设计(共6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学设计(共6课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下动物单元的第一课。从本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单元起始课,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出学习对象,同时也担负着了解学生前概念的任务。通过让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

2、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1 .聚焦聚焦部分是一只正在吃竹子的大熊猫。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动物。熊猫在吃竹子,暗示了动物具有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存这一特征。“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是为整个单元服务的,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关于动物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己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动物的认

3、识,从名称到特点再到生存环境,充分展示他们对动物的原有认知。2 .探索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需要从整体上来观察一种动物,并对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学生应该能观察到动物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体形的大小、头部的器官、有没有脚、有没有翅膀、运动方式等信息。先用语言来描述动物的特点,然后用画图的方法(一边观察一边绘画)来描述和记录动物。3 .研讨这部分内容包括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是让学生在经历动物的观察和描述活动后,对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动物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需要空气、会生长发育、会排泄、会对外面的刺激产生反应、会繁殖后代等。二

4、是“玩具熊是动物吗?”这个问题指向“动物是生物”这个概念。研讨时,重点要引导学生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对动物共同特点的认识,帮助体会“动物”的概念。4 .拓展用橡皮泥捏个小动物,进一步加深对动物特征的印象。【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动物可以说有着极大的兴趣,从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动物园等各种渠道都耳濡目染,所以如何利用这种浓厚的兴趣发挥到对动物的有序观察研究中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思考的。在认知上,学生对动物的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一定的认识,但比较零碎,会认为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在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

5、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能说出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图示描述观察和发现的特征。 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亲近、研究、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

6、其特征。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教学准备】学生: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1 .出示大熊猫图片。“大家认识它吗?”“对它有多少了解呢?”“同学们的描述很丰富,形态特征、动物习性、生存环境”(先让学生回答,再播放科普视频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2 .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说说它是怎样的?(引导:它生活在哪里?它的外形特征?它的习性?)(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关于动物的前概念,激发其对动物的探索兴趣,也为后续学生的自主观察描述做铺垫。)二、探究: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

7、1.教师出示动物图片(狗、金鱼、喜鹊、鸡、蚂蚁、蝴蝶),组织学生开展“叫名字”的活动。2,分发动物卡片,让学生分组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观察结束,组织学生汇报,使学生达到能准确完善描述出动物外形特征的水平。3 .播放动物科普视频,增加对动物其他信息的了解。4 .组织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这些动物(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特别要画出显著的特点,教师最好先进行范画,尽可能给予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记录习惯)5.小组展示活动手册的记录,并进行汇报交流。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多样:(1)你们组画的是哪个动物?你们画了它身上的哪些结构或者特点?(可适时引导动物身体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鸟的翅膀有什么作用?蚂蚁的触角

8、可能是用来干嘛的?)(2)猜猜它是谁?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指向画得像不像)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征)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指向真实记录)让学生简单修正一下自己的画。(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来观察一种动物,先用语言来描述动物的特点,然后用画图的方法(一边观察一边绘画)来描述和记录动物。另,通过科普视频的观看,增加学生对动物信息的了解。)三、研讨: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1 .(出示课件)玩具熊是动物吗?说说理由。2 .教师汇总学生的发言:原来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它不会动,不需要吃食物,不会长大,所以它不是动物。那么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9、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形成班级记录单,参考课件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以及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四、拓展:用橡皮泥捏个小动物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观察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制作出来吗?(请学生参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一个动物模型。)【板书设计】(设计意图:用橡皮泥捏个小动物,进一步加深对动物特征的印象。)womenzhidaodedongwuhui yun dng 会运动1.我们知道的动物youshengming有生命neng fan zhi 能繁殖hui sheng zhang 会生长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中

10、,教材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比较熟知的小型动物,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材选择让学生对最熟悉的校园里的动物进行寻访和观察,通过先说一说校园里哪些地方可能有动物?可能有哪些动物?观察时按照怎样的顺序?采用什么工具辅助观察?等问题的思考,为进一步认识动物、保护动物作准备,孩子们通过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体会小动物的多样性是与环境的适应性的表现。【学情分析】孩子们天生都喜爱小动物,已经在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观察过校园里的植物,在探究校园植物的过程中无意间接触到了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甚至表现出比研究植物更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已有经验和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校园动物的寻访和探究,

11、会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发现更多关于动物的特点,这一课之前学生对于动物的身体形态特征观察较多,了解较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于动物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与运动方式、生活环境会有更深的了解,对于系统掌握动物的特点有很大好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通过对校园动物的寻访,初步了解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2 .学生通过对校园动物的寻访,初步了解校园里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能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校园动物的知识和经验判断。2 .学生能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观察所得。科学态度目标:1 .学生能发展亲近和关注周

12、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2 .学生愿意与同伴分享有关校园动物的观察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学生在寻访校园动物的过程中能初步感受校园动物的多样性,能保护身边的动物,初步具有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对校园动物的寻访,初步了解校园里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难点:学生通过对校园动物的寻访,初步了解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材料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校园小动物卡片、空白卡片。小组:棉签、放大镜、尺子、一次性手套、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1 .谈话聚焦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过校园里的动物吗?有哪些呢?谁能说一说这些动

13、物是什么样的?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观看视频:校园里的动物及周围的环境。教师活动:引出课题,并提问如果大家去观察校园里的动物,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采用什么工具?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学生活动:根据前概念及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设计意图:以提取学生前概念及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炼出本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提出探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保证探究过程真实、有效。2 .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师生讨论,为下面的探究环节做好准备:(1)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从学校正门出发,按照逆时针旋转一周进行观察,最后在学校篮球场集合。重点观察:生物园、花

14、带、竹园、儿童乐团、地球园、小河等处,对这些地方的大树上、草丛中、石块下、小河中进行具体观察。(2)用什么工具观察?可以使用适当工具(放大镜)观察细节,尺子测量长短,用棉签轻轻接触小动物观察表现,需要感受时还可以用到一次性手套,随时用笔进行记录,还可以根据主要特点画出小动物。(3)用什么方法观察?测量、观察、触摸、记录、讨论。(4)如何保证安全?一是观察者自身的安全。不随便去危险的场所,不去触摸危险的和不知名的动物。二是要保障小动物的安全。不破坏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不捉、伤害小动物。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带着工具,拿上笔和学生活动手册列队出发,提高观察活动的仪式感,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观察

15、校园里的动物。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设计意图:明确观察的顺序、时间、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确保观察有序、高效进行,实际上是给学生以指导,一年级的孩子探究刚刚开始,需要老师较多的扶持,逐步掌握一些简单的观察工具、观察方法,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体会观察的快乐,提升观察的兴趣。3 .研讨发现展台出示:小组观察的结果,可以是记录,也可以现场进行说明,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学生活动:观看其他小组的成果,展示交流自己不同的成果和发现,谈自己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提问:我们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小动物?(指向校园动物的多样性统计。)讨论:举例一种小动物,你觉得这种小动物有可能还会在校园的什么地方

16、生活着?(让学生初步感知校园同种小动物数量的多少和基本的生活环境。)交流:哪些预测的小动物果然找到了,哪些小动物没有找到,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对于季节性、生活环境、观察方法等方面的反思。)师生进行总结:动物生活在喜欢的环境中,同时影响着环境。设计意图:将每个小组的发现得到呈现,汇总成全班的成果,发现校园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活环境,从而得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每个季节的动物会有所不同,动物会随着环境的不同种类、数量等会发生变化。4 .拓展延伸提问:关于校园里的动物,你还想知道什么?小区的动物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动物?设计意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校园里的动物只是了解了

17、其生活环境、数量、种类,对于这些动物的其他特点,如:生理功能、主要特点、种类区分、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学生了解甚少,还需要进一步地学习和研究。当然,这节课的主旨还是让学生通过与动物的亲密接触,发现动物与环境、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作为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它们其实是保护我们自己。【板书设计】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工具:棉签、放大镜、尺子、一次性手套观察地点:生物园、花带、竹园、儿童乐团、地球园、小河观察方法:测量、观察、触摸、记录、讨论保障安全:自身安全、小动物的安全分享发现:动物种类、数量、生活环境【学生记录单设计】bakandaodedongwuyongjiantuhuax

18、ialai把若到的幼幼用意勾画下来MO “ Mrap f/校园里的动物 日机L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发现的校园动物画下来,不用画得很像,只要显示主要特征就行。2 .找到什么动物才能画什么动物,不能为了显得比别人多而画上没有发现的动物。3 .可以在每个格子的右下角标上发现同种动物的数量。4 .最下面的填空是统计一共发现了几种动物,指向动物的多样性。Xii yao chi shi wu需要吃食物xCi yao kng qi需要空气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身边常见的,比较熟悉的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进行这些观察活动时,一方面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

19、方面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归纳,发现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动物是一种生命体的概念。因为蜗牛在本地区比较常见,而且体型比较大,比较容易观察到细节,特别是下雨之后,在很多蜗牛爬出来,观察材料容易获得,故选取蜗牛作为观察对象比较合适。【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观察过蜗牛,甚至有些孩子触摸过蜗牛,用小树枝等材料做过简单的实验,这将为他们的观察活动提供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学生此次观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有更多发现。虽然学生做过一些小实验,进行过一些观察活动,但缺乏系统的、有目的的观察,观察的方法指导也不够,因此对于蜗牛这一类的动物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此外

20、,学生使用一些观察工具,比如:放大镜、小棉签、菜叶、面包屑等如何使用效果更好还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记录,学生才能对观察活动有更深入的分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能认识蜗牛身体上的壳、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知道这些结构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2 .学生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3 .学生知道蜗牛能用腹足在不同物体表面爬行,爬行时腹足会细波浪状运动并留下黏液痕迹。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经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蜗牛的探究过程,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地观察,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认识蜗牛身体上的结构。2 .学生通过棉

21、签触碰蜗牛,发现蜗牛的应激反应。3 .学生通过观察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发现蜗牛身上各结构的作用。科学态度目标:1 .学生对观察研究小动物表现出积极的探究兴趣。2 .学生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蜗牛的形态结构,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学生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细致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难点:学生在经历蜗牛的观察和描述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材料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蜗牛、培养皿、放大镜、棉签、菜叶、面包屑、碎肉、玻璃片、细线、树枝、一次性手套

22、、活动手册。【教学过程】1 .谜语聚焦出示谜语:说它是头牛,不会拉梨跑,笑它力气小,背着屋子跑。打一小动物,谁能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它是什么样的?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观看视频:一分钟了解蜗牛。教师活动:引出课题,今天大家去观察校园里的蜗牛,除了刚才视频和生活中对蜗牛的了解,你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特点?应该如何发现这些特点?采用什么工具?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学生活动:根据前概念及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设计意图:以一个谜语引出观察对象蜗牛,从谜语中也发现了蜗牛的特点,身上有壳和力气较小。提取学生前概念及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同时利用谜语和视频引发孩子对蜗牛的兴趣。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3、,提炼出本节课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继续研究蜗牛的兴趣,探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保证探究中有更多的发现,学生掌握更多的探究方法。2 .寻访蜗牛谈话提出要求:每个小组只观察一只蜗牛,比一比谁发现的特点最多,并将蜗牛画下来,特点记录下来。探究过程:(1)确定观察地点:植物园的大树下、校园草地的草丛里、潮湿的花坛边、水池边的大树下和其它能发现蜗牛的地方。(2)分发观察工具:培养皿、一次性手套、放大镜、棉签、菜叶、面包屑、碎肉、玻璃片、细线。(3)用什么方法观察?观察、触摸、记录、用一些物品进行实验。(4)观察要求: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画图;用棉筌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戴上一次性手套,轻轻

24、触摸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把蜗牛分别放在菜叶、玻璃片、细线、树枝、面包屑、碎肉上,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4)如何保证安全?一是观察者自身的安全。不随便去危险的场所,不去长时间触摸蜗牛的身体,不直接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二是要保障小动物的安全。不破坏蜗牛的生活环境,不惊吓、捏、踩、捉蜗牛。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带着分发工具,拿上笔和学生活动手册列队出发,提高观察活动的仪式感,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观察校园里的蜗牛。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设计意图:明确观察的地点、工具、方法、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确保观察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实际上是给学生以指导,一年级的孩子探究刚刚开始,需要老师

25、较多的扶持,逐步掌握一些简单的观察工具、观察方法,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体会观察的快乐,提升观察的兴趣和深入探究的乐趣。4.研讨发现展台出示:出示3张学生的画,分析研讨比较,概括蜗牛的身体结构,完成班级记录表,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补充说不同。小结:蜗牛的身上长有壳、触角(2对)、眼睛(2只)、口、腹足等。研讨:蜗牛身体上的各个结构发挥了什么作用(主要交流蜗牛的运动本领)。小结:蜗牛的壳有保护作用,当手或棉签触碰蜗牛,感觉软软的,滑滑的,凉凉的,蜗牛会缩进壳里;蜗牛的触角(眼睛)在爬行时总是挥来挥去,像是在探路;将蜗牛放在菜叶、面包、碎肉上时,蜗牛时而会用口啃食菜叶,对面包和碎肉不太感兴趣,也没有

26、吃;蜗牛可以在多种物体上蠕动,本领之强与腹足的特征密切相关。(初步感受蜗牛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设计意图:将每个小组的发现得到呈现,汇总成全班的成果,尽可能多的发现蜗牛的特点,从其他小组的研究和回答中发现与自己小组的不同,从而发现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规律。4.拓展延伸谈话:大家发现了很多蜗牛的结构特征,似乎没有观察到蜗牛的耳朵。蜗牛有耳朵吗?能听到声音吗?小结:蜗牛没有耳朵,能感受到声音,靠触角感受振动来判断声音。课后探索:螳螂是本地比较常见的小动物,请用今天学习的方法研究一下这种小动物,并画出它的简笔画,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设计意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蜗牛的某些特点还不甚

27、了解,如:它的听力问题,当然是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鼓励学生发现蜗牛更多的特点。同时,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螳螂,既是对另一种小动物的研究,也是对本节课研究方法的熟悉和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必要。【板书设计】观察一种动物【学生记录单设计】6nzhozu6tndefngfMgutmch6dode*611JZm按照左边的方法,把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OWd gun chd de wo u/我观察的蜗牛日期:feg z6i b It Pidn ShOng L把蜗牛放在玻璃片上,n quo k kn t p6 x/ng i te n Ic翻过来,看它爬行,你发现了shn me什么?wo niu nng t

28、ing do sheng yin m2 .蜗牛能听到声音吗?1 .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蜗牛动物画下来,不用画得很像,只要显示主要特征就行。2 .可以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一些关于蜗牛新的发现。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给动物建个“家”是第二单元的第4课,在上一节课观察一种动物中孩子们已经观察了蜗牛,但是要进一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的生存为主线,通过研讨,设计、建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动物蜗牛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动物种类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认识到生物

29、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在给蜗牛建一个家和观察蜗牛的过程中,加深对动物的认识,引导孩子关注动物,关注动物的需要,从而给蜗牛更好的适合它的生活条件,激发孩子们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学情分析】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平时生活中常常见到蜗牛,有些孩子还养过蜗牛,但由于经验不足,养殖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而周围环境中的蜗牛数量比较多,种类也比较多,很多孩子有养蜗牛的冲动,如何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什么具体要求?蜗牛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虽然一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很有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自给蜗牛建个“

30、家”,饲养蜗牛,才能形成系统、完整、正确的对蜗牛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蜗牛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并在环境中进行各种生命活动。2 .知道不同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长时间坚持饲养一种动物,并持续进行观察活动。2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的生命活动。科学态度目标:能够对蜗牛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多种方法获取更多信息并进行记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体会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给蜗牛建一个“家”,让学生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栖息地。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的进食活动。【材料准

31、备】学生分组材料:饥饿的蜗牛、菜叶、土壤、水壶、透明盒子、实验表格。教师准备:蜗牛、放大镜、课件等【教学过程】1 .谈话聚焦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观察过蜗牛,你还在什么地方观察到蜗牛?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有些学生说雨后的湿地上,有些学生答草丛里,人些学生答大树下,有些学生饲养过蜗牛,但无疾而终。提问:想更好地观察蜗牛,了解蜗牛更多秘密,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有些孩子提出养殖蜗牛的办法,也有同学因为害怕而不敢养殖。(板书课题:给动物建个“家”)设计意图:以你还在什么地方观察过蜗牛?这个问题为探究的起点,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回答了解孩子们对蜗牛的兴趣和关注的程度,发现大部分孩子对蜗

32、牛都很感兴趣,想了解更多的秘密,部分孩子竟然饲养过蜗牛,不过因为饲养方法不当造成蜗牛死亡或者有的逃走,这些因素对本节课来说是很好的基础,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2 .探索蜗牛的家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需要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想一想,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更容易找到蜗牛?学生活动:分小组研讨,全班交流达成共识。(阴暗潮湿,能让蜗牛四处活动,土质疏松,食物充足的地方。森林、草丛、农田、公园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提出要求:我们来做一个设计师,帮助小蜗牛设计一个“家吧!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蜗牛的需要,可以用数字标出建“家”的顺序。学生活动:在活动手册上设计蜗牛的“家”,并用数字标出

33、建“家”的顺序。展示自己的设计图,相互评判并完善自己的设计。小组活动:分发材料,按设计图给蜗牛建一个“家”。教师巡视指导,适时提供帮助,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在新“家”里的生活。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蜗牛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从而设计出蜗牛的家并进行建造,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设计图完成建一个新家的建造活动,有利于得到其他同学的启发,得到老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对蜗牛后期的生活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保障。5 .研讨发现提问:蜗牛在新“家”里生活的好吗?它在家里干什么?学生活动:交流研讨,达成共识。(排泄、吃菜叶、睡觉、运动、交流、玩耍)谈话:谁观察过蜗牛吃菜叶的样子?你有什么办法来进行观察?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发现

34、如果肉眼观察不到的,可以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观看视频:蜗牛吃菜叶。提问: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爬过的地方有痕迹,触角伸来伸去,碰到障碍物头会缩到壳里面,吃菜叶的速度也挺快等)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观察、交流,学生学会更多观察的方法,观察更为细致、准确,同时能用语言对自己的观察进行描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交流的能力。4.拓展延伸谈话:自然界的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下课以后,大家可以做个有心人,去找找小动物的家,注意安全!课后活动:根据活动手册Pll“拓展活动”的要求,找找蚂蚁的家。设计意图:虽然在课堂上进行了蜗牛的观察和饲养,但孩子们对更多动物的生活环境还了解不多,为了了解更多的动物,让学生

35、课后进行观察更多动物家的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蚂蚁是孩子们很喜欢、很常见的一种小动物,观察起来也比较便利,但相对来说,由于蚂蚁爬行速度较快,喜欢野外生活,饲养起来不太容易,只需要孩子进行细致地观察就可以了。【板书设计】4、给动物建个“家”阴暗潮湿能让蜗牛四处活动土质疏松食物充足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学生记录单设计】gidngWiIjin96jigunch6jiIiidan4.给动物建个“家”观察记录单1 ngmlng姓名:ban Jl班级:ShIynbuZhbU实验步骤A6uyl9u勾一勾、tnylti填一填nengrangvr。ni。sich1pd能让蜗牛四处爬bCin6ng9SiwOnids

36、iChcIP6不能给蜗牛四处爬XidlngVlXidng想一、:XTnXiandeciy新鲜的菜叶XlnXidndeZhQrbU新鲜的猪肉w6niddejiQ蜗牛的家b6ochfchdoshT葆特丽湿bOChfganz0口保持干燥yTngg0ish1zn应该是怎n6ngbiydnggu。ngzh(sh6口能被阳光直射bCin6ngbiynggu0ngzh(sh6不能被阳光直射meyngde么样的?zhTXOyaofdngr口ylzhTWoni0只需要放入一只蜗牛ydogiw6niGZhGOXieP6ngyu要给蜗牛找些朋友wju6dehi0yo我觉得还需要:wkyTbw6niddejidhud

37、zdizhIT我可以把蜗牛的家画在这里hudy1hu画一画w6faxin我发现:wniushiznyngchTciyde1、蜗牛是怎样吃菜叶的?wniushn9hu6Qyosh6nme2、蜗牛生活需要什么?XTnXidndeCdiyek6ngqip6ngyuShUTfonyGnggudngpGiydnghE新鲜的菜叶空气朋友水分阳光培养盒w6rinw6ihdiyu我认为还有:OwhdiyuylXiEybUqcIdefaxin3、我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观察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观察鱼是第二单元的第5课,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

38、,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鳏、终身生活在水中等是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鱼的身体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对鱼身体特点的观察,发现鱼有不同于其它动物的特征是鳍和鳏,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鱼的鳍和鲤的功能进行探究,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而呼吸主要是依靠鲤一开一合来完成,正是由于鳍的运动、鲤的呼吸、鳞片上面有粘液等特征,使鱼很适合在水中生活,从而得出动物身体的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学情分析】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39、,学生观察过鱼,也吃过鱼,知道鱼有比较显著的特点是:有鱼鳍和鱼鲤,但对于两种结构的功能是什么还不清楚,因为没有经过细致、科学的观察活动,更没有精心地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些都是教学中教师需要去逐步引导的。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为了使观察过程更合理、直观,老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的方法,使学生对鱼的结构特点有所了解,对观察鱼的方法有所掌握,接着通过观察、研讨等活动,逐步使探究深入进去,从而真正理解鱼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意识到正是由于拥有这些结构,鱼才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鱼有鳞片、鳍、鳏等身体特征。2、知道鱼生活在水

40、中,它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鱼,描述鱼的身体特征。2、了解鱼用鳍运动、用鳏呼吸。3、能用简图描述鱼的主要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对鱼的运动和呼吸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认真观察鱼的形态和运动,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3、体会动物和植物一样,是有生命的,体会爱护动物的意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知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观察鱼,描述鱼的身体特征。2、了解鱼用鳍运动、用鲤呼吸。教学难点:知道鱼生活在水中,它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材料准备】学生:鱼、鱼缸、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师:养在鱼缸里的鱼、教学课件、记录单等。【教学过程】1

41、 .谜语聚焦谜语:全身片片银假亮,瞧来神气又威武,有翅寸步飞不起,无脚五湖四海行。(打一动物)学生思考并回答,多数同学都认为是鱼。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这样猜测?与其它动物相比,鱼有什么显著特点才能在水中游泳呢?让我们一起认真观察一下鱼的特点吧!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提出鱼的鳞片、鳍、鲤、在水中生活等特点。(板书课题:观察鱼)设计意图:谜语中蕴含着鱼的显著特点,鳞片、鳍、终身生活在水中等。学生虽然对鱼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不太全面,谜语是一个提示,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相互学习,把对鱼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大家都有疑惑的地方通过进一步观察的方法来解决。2 .探究鱼的特点活动一:观察鱼、画鱼(1)介绍观察

42、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一条鲫鱼,该怎样观察,才能画出鱼呢?学生讨论:可以安静地看鱼的各部分特点,大小、形状等,为了观察得更加全面,可以从左向右,从上向下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再开始画。(2)观察并记录。学生活动:各小组分别领一条鲫鱼,按一定的顺序认真、仔细地看,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上,看谁画得像。(注意:不打扰小鱼,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3)展示交流。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画的作品并进行介绍,评出全班认为的优秀作品。(注意:画的鱼体现它的主要特点,如:眼睛没有眼睑,头上有两个鼻孔,嘴巴一直在一张一合,鲤盖里面有鲤,鲤盖也一开一合,身体上有很多鳍,体表有鳞片,身体正

43、中间各有一条黑色的线,两头窄,中间宽)活动二:鱼是怎样运动的提问:同学们画的鱼有几个鳍?这么多的鳍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方法来观察鱼鳍的运动?(提示:如果鱼比较安静,可用笔或小树枝轻轻触碰鱼的身体,观察其运动。)学生活动:观察鱼,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小结:鱼是靠身体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的。谈话:鱼的身体外面覆盖一层鳞片,身体表面很光滑,身体两侧各有一条黑色的侧线,这对游泳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发现鱼的鳞片可以保护鱼体及减少水的摩擦力,侧线可以感知水流,这些结构都与它能在水中生活密切相关。交流之后再观察,对刚才画的鱼进行完善。活动三:鱼是怎样呼吸的提问:鱼能在水中生活,它是怎样呼吸的呢?学生讨论

44、并继续观察,为了使观察的现象更加明显,可以用在鱼嘴处滴红墨水的方法进行观察,教师播放鱼的呼吸的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鱼的呼吸过程。设计意图:鱼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取决于观察的细致程度和观察方法的运用,学生虽然有原始的积累,但在观察的细致程度及观察方法方面还比较欠缺,教师需要适时的引导和发问,帮助学生一步步探索出鱼与运动、呼吸相关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鱼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知道环境中的生物都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3 .研讨发现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大家总结一下鱼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它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发现鱼每一个细节特点都与它水中生活相适应,只

45、有认真观察、细致思考才能发现这些特点。谈话:我们从外部观察了鲫鱼的身体结构,在鱼的身体内部支撑鱼及帮助鱼运动的是什么呢?来看看鲫鱼内部骨骼图,它对鱼起到什么作用?一起欣赏一下几亿年前鱼类的骨头变为化石被保存下来的图片。学生通过学习和与其它动物的比较,可以概括出鱼的骨骼很坚硬,起到支撑的作用,对于鱼的化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想一探究竟。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观察、交流,学生明白观察时应更为细致,才能发现鱼身体外部比较细微的特点,从特点来思考它的功能,实现将结构与功能的对接,从而发现鱼的结构特点是与其功能相适应,同时功能也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而这种适应性也是鱼由古至今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4 .拓展

46、延伸谈话:孩子们,今天我们观察了这条鱼,它为我们提供了实验的样本,观察之后怎样处理它比较好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有些孩子认为带回家继续观察,有些孩子觉得应该放归江河,当然都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的问题是,饲养的孩子要学习饲养的方法,特别是使用的水源及护理方法,放归江河的同学要注意放归的环境要与鲫鱼喜爱生活的环境一致,这是保护小动物的体现。设计意图:保护小动物不是嘴上说说算了,虽然有些孩子有保护的意识,但还比较薄弱,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发现不论哪一种方法,都应该以保护小动物,放归到它们喜欢的环境是最好的,也是从行动上爱护动物的表现,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从这一个个细小的行为中逐步养成的。【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给动物分类。重点在于分类二字,其实在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的探究学习中,学生己经学会运用以物体的特征为标准,给物体分类。而本课就是借助认识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加深对分类方法的运用,也感受到动物的多样性。学情分析与教法设计:一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利用物体特点进行分类的能力,但是一年级的知识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