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桢墓志》的艺术风格.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11509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元桢墓志》的艺术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析《元桢墓志》的艺术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析《元桢墓志》的艺术风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析《元桢墓志》的艺术风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析《元桢墓志》的艺术风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元桢墓志》的艺术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元桢墓志》的艺术风格.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元桢墓志的艺术风格2024-01-0922:48尹纯志书法艺术元桢墓志是北魏中期典型碑刻。虽没有北魏晚期碑刻文字的酣畅淋漓,但因其古朴雄奇,字势奇均,用笔变化丰富。结体中间收紧,左右舒展,既严谨又洒脱,大部分字都有向右上倾斜之感。与传统的“横平竖直”大庭相径。章法上,字与字之间,行于行之间,两两呼应。尽显快意洒脱,又无杂乱之感。本文将从其艺术风格,时代背景,以及对自身的影响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关键词:元桢墓志;艺术风格;影响;探元桢墓志作为北魏宗子墓志之中最早的,历代研究魏碑的学者大多对其展开过研究。主要是是以实用性为主,来进行对其用笔、结构、章法,来进行分析,还有少部分对刻工、历史背景进

2、行探讨。本文立足于之前文献的基础上,对元桢墓志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一、元桢墓志概述(一)、简介元桢墓志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邙山,是同期出土众多北魏墓志铭中的一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属于北魏中期的经典碑刻。17行,每行18字,共有306字。高71厘米,宽71厘米。现存于西安碑林。(二)、艺术风格元桢墓志是隶书向魏碑过渡的典型代表。这个时候的书刻大多都是“隶楷杂糅”或者是楷书中带有隶书的味道,这时期的碑刻大多结字比较像隶书,宽礴平正,字略扁。用笔撇捺开张,横平竖直。本文将着重从艺术风格和字形、结构、章法、用笔来进行讲述。1.用笔(1)、横画写法元桢墓志里的横,一般有两种表现

3、形式,一种是楷书的,一种是隶的。写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提按,气势磅礴。比如说里边的“十”字,“大”字里边的长横。切笔入峰,中锋平铺。收笔时略微上调,现在来看于成熟的唐楷好像没有多大的差别。“华”字“年”字的几个横的方向都不相同。入笔的角度也大不相同。表现出了书法的变化丰富性。同时又保留了隶书长横的“一波三折”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表现方式在整个碑帖中都没有几个,但是已经初步有了“洛阳体”的样子。并且“横画紧接”已经在这里形成了,比如“春”、“声”这两个字的横画不论是长短,方向,入锋的角度都不同。各有各的姿态。(2)、点的写法魏碑之中的点大多用的都是三角形点。出现率高,并且处理的方式各种各样。比如里边的

4、“极”、“庶”、凝”、流”用三角的点来表现出金石碑刻的特点。另外,在里边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有一些字的笔画,它也用了点来代替。比如“庚”的捺画,“第”的其中一(3)、竖画写法元桢墓志中的竖也是拥有百般姿态的。比如长短、粗细、藏锋、露锋、尖笔、圆笔、方笔,还有倚侧。最有意思的当属出锋当向。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字的出锋是在左边的,比如“在”“洋”等。还有从右边出锋的比如“华”“惟”等。竖画的表现形式相对于横画来说变化没有那么多,但是还是挺丰富的,有上边粗下边细的,比如“十”、“年”、“军”也有上边细上边粗的,比如“仁”、“早”。还有两头细中间粗的,比如“降”魏碑就是这样,表面看着

5、好像没什么变化,可是谁又能说清里边的丝丝缕缕(4)、撇的写法元桢墓志中的撇是我们掌握其特点的需要特别注意的。魏碑之中的撇与唐楷之中的撇又不相同,比较浑厚大气。可以从它的行笔过程、入笔方式、角度来进行探讨。在里边不难可以看出它在行笔过程中应用了多种行笔方式。比如“层”字就是下笔轻,行笔铺毫收笔轻。再看入笔,比如“朱”就是入笔轻,行笔重,收笔轻。有很多字的撇画于它们的长横是两相呼应的,比如“者”“孝”。(5)、捺的写法元桢墓志之中的捺画可谓千姿百态。有取法楷书的方捺,也有具有隶意的“一波三折”,还有二者结合的。比如“凝”、“水”“定”是楷书之中最常见的方捺。“之”、“是”就是取法隶书的“一波三折”

6、。甚至我们可以发现在唐楷里边,有许多取法也是来自于魏碑。(三)、结构元桢墓志之中的结构虽然大部分都是左低右高。但是如果仔细研究的话,就可以发现它每个字的结体都是不一样的。里边最显著的特点有,撇捺来张,气势磅礴。大开大合。比如“大”、“朱”、“凝”等字。也有收得极紧的字与之呼应。比如“军”、“桢”等子。也有少部分是左高右低的,比如“仪”、“式”等字。但是最大的特点还是斜画紧接。(四)、章法魏碑之中的章法大多都是一格一字,元桢墓志也是。在原碑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还是比较规整的,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又可以看出字与字之间的承接连带关系。通过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穿插与呼应关系来营造变化

7、多样的章法。(五)、刻工对墓志的影响说到刻工,那么就得要说一说时代背景了,当时能有这么大规模的墓志的就只有王公贵族。而我的课题元桢墓志的主人,南安王元桢,毋庸置疑他是个皇族,而且在当时迁都还起了特别大的作用。所以说,当时为他题写墓志铭的一定是当时很厉害的书家,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大家。从字的结构,用笔,章法结构的变化就能看出来。而北魏时期的刻工并不是那么厉害,而且古代的工匠,我们应该都了解大多都是世袭的,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也没有专门的学校。虽然不发达,但是能够给皇室服务的,也是当时的佼佼者了。虽然受到迁都的影响,但是刻的还是能够表现出书写者的快意潇洒。不可置否存在一些碑别字和简化。还有一些误刻

8、,生硬。总体来说,还是能够轻而易举的看出来魏碑气象就很好了。二、元桢墓志元显俊墓志元景造像题记综合对比(一)、历史背景对比碑刻是书法艺术与匠人的雕刻艺术相结合的。所以我能在了解碑刻作品的时候不光要知道当时的艺术书风,也要了解当时的工匠的体系是否完善。北魏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因此元氏墓志是北魏的皇室墓志。以元氏家族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使得死者的墓志在选石、书丹、镌刻等方面都与众不同。大体而言,其选石考究,书写恭谨,镌刻精到。正因为墓主身份的比较尊贵,因而在书法风格上主要表现为平正、温润、和谐、典雅、秀逸、美观,有一种皇室风范。而元景造像题记。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系营州刺史元

9、景为孝文皇帝及自身并眷属攘灾祈福而建。万佛堂石窟的始建年代与云冈石窟属于同一时期,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与著名的元桢墓志同时,虽然当地离皇城较远,但是还是有高标准的皇家书体样式,应该是碑刻的主人元景的皇族身份有着必然联系。魏碑大多数是直接用刀刻成,刻字工匠个人风格和手法对于最终的碑文影响很大。这从出土魏墓志刻制水准可见一斑。但在洛阳一带,无论龙门造像题记还是皇族贵胄墓志,字体则相对成熟而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称“洛阳体”。1(二)、探究石刻书风1 .同期书风对比元桢墓志、元显俊墓志、元景造像题记是属于同一时期的三种碑刻。其中元桢墓志、元显俊墓志是“拓跋氏”后改为“元氏”是皇家墓志形

10、制,而元景造像题记是刻于石窟上的。从章法,字行,结构上来看。三者都属于“洛阳体”是魏碑之中相对于成熟的一类。其中元景造像题记比之前二者要早一些,其中带的隶书笔意比较多一点,更加古朴大气,气势磅礴。2 .艺术风格对比从艺术风格上来看,先从相同的来说,三者都是同时期的同一种书体,都属于北魏皇室碑刻,都是比较成熟的北魏魏碑气象。元桢墓志、元显俊墓志在用笔上,大多都是方圆结合。结构也是中间收紧,两边打开。都有大开大合的气势。章法上也是整齐化一。字形即有优美之态,又有大气磅礴之势。而元景造像题记的书法具有魏碑的一大特点就是“斜画紧接”。其笔意之中颇有“方笔隶书”的感觉。结构紧凑,笔画开张。从其中大致可以

11、窥出一些书法演变过程之中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三)、碑刻的形制与文体墓志文多刻在单独的砖或石质的方形材料上,放置在墓室棺前或两侧,也有的放在墓室内室门横梁石上。墓志文的内容一般包括墓主籍贯、姓名、身份、身世、年龄和卒期、葬期,以及标帜用语或赞语。这些大量的文字保存下来,为后世研究当时历史留下了宝贵的信息,成为珍贵的文物。元桢墓志是一块长宽约二尺的一块方形石碑。记录了南安王元桢的生平事迹,大概是因他因“不能洁己奉公,助宣皇度,方肆贪欲,殖货私庭,放纵奸囚”等罪,削除封爵,以庶人归第,禁锢终身。所以才只有300余字的介绍。而说到墓志的形制,不得不提的就是元显俊墓志了。此志石灰石质,通高35厘米,

12、长75厘米,宽56.5厘米。上面为志盖,用阴线刻满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龟甲纹样,龟甲中央阴刻正书“魏故处土元君墓志”八个字。下面镌刻着正书志文,计十九行,行二十一字,共三百五十七字。志盖和志文上下相合,正好为一个生动、完整的石龟,而且龟的首尾、四足毕具。把墓志制成象征长寿的龟形,祈求墓主在九泉之下得其永年。这一形制,在北魏墓志中为仅见,后世也极少出现。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形制呢?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元显俊生平,他生于499年却于513年,年仅15岁便早早去世。说他天资聪颖,丰神俊朗。大概是他的父母想替他祈求来世无病无灾。从做出这样独特的一个墓志形制。(四)、时代背景探寻北魏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拓跋

13、氏建立,也是当时南北朝时期北朝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先是成立了代国,后改国号为“魏”。所以就有了我们后边所知的北魏。后来拓跋一族统一了北方。拓跋硅继位后,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学汉人称帝,使用天子仪仗。重用汉人官员。使用汉人文字。并开设学堂广招学子学习四书五经。可这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是个极其特殊的王朝,其民族融合却与任何朝代都相不同。他们不只自觉地、主动地、有意识地和汉人融合,而且把民族融合看成是一件政治大事。因此自称是黄帝之后,所建北魏是正统王朝,其民族融合便是一种政令性的融合,即强制性的融合;也就是融合也得融合,不融合也得融合,不允许任何人有选择的余地。因而其融合速度之快,融合范围之广,融合之

14、彻底,对社会影响之深,可称是史无前例。他们的这一融合,不只医治了十六国之乱的创伤,改变了北魏国家和民族的性质,为隋唐的大统一和盛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南北文化的一个大融合。所以才有了后边这种多元的诗词歌赋。即有汉人的细腻精致,也有游牧民族的豪放不羁。鲜卑人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他们能够自上而下的接受的文化,特别是皇室也改为汉姓“元”。才促成了这一次文化,政治的大融合。三、对现世书法的影响(一)、对现世书法的影响魏碑作为南北朝时期楷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元桢墓志作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魏碑虽然发现的比较早。在每个朝代都有传承。在唐朝也可以从褚遂良、颜真卿的书法中窥到一些。那为

15、什么魏碑是到了清朝才开始兴盛呢?在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受晋朝书法影响。当时的人都热衷于学习王羲之,虽然也有人从魏碑中取法,但是这也只是个人爱好,并没有人系统的学习过,没有形成学习的风气。2、科举制度日益完善,而科举的字要求端庄,美观,标准,规范。说像现在的打印也不为过。而古代文人为官就只有科考这一条路。所以就限制了书家的发挥。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兴起了金石考证,出土了大量的南北朝碑刻。而当时的人们又想打破这种形势。然后就掀起了学习魏碑的热潮。而魏碑的特点鲜明,又因为是碑刻,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打破了之前那种“规模化”的书法学习形态。而魏碑的大气磅礴,自然恣意比较符合当时书法家的审美。而书法

16、发展到了今天,不少人以入了多少次展览为荣。书法成为了一些人追逐名利的工具,谁的书法作品获奖了,那么他就的风格就成为了争相学习的对象。评委的审美决定了书法的艺术性。成为了书法的引领。这样就给其他人一种潜意识的就以为这样才是好的,就限制了自由创作的发展。然后就有了大批的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而太过去注重书法的行式。魏碑书法的审美特征便成为了书法家取法的方向。但是一些书家为了标新立异,想方设法在字形、笔法、墨法、章法上做文章,随意发挥,进行字体变形、错位等有违常规的处理,不惜打破传统文人的典雅书风,使书法字体变得扭曲怪异,并以此来体现异乎寻常的古怪之美。3这还是之前的魏碑吗?我觉得不是了。我们是不能固

17、守成规,但是也不能过于夸张。不能因为它可以自由发挥,就把魏碑的古朴大气,丢掉。(二)、对自身的影响从2015年接触书法到现在已经有四年多了,从入门都喜欢上这个艺术,虽然跟别人比起来没有学过多久。但元桢墓志作为我第一个临习的魏碑,到后来想把它作为我毕业创作的楷书书体。我觉得我还是有一些心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光追求大刀阔斧的金石气是不行的,这样的掌握不好就容易刻板,也不能过于追求精致秀美的书卷气,这样会丢了它的气势,在元桢墓志里我目前学到是就是,字的收放关系,在创作中不仅要注意有舒展的字,还得有收紧的字为之呼应形成块面,还得注意墨的浓淡干湿枯。章法也学习了元桢墓志的一格一字。就目前还是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对整的把控。结语元桢墓志作为南北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代表,也是“邙山体”代表,更是魏碑之中最古的,进现代学者大多研究其的艺术分格。或是与同时期的魏碑一起研究。要是再有一些,传承,形制之类的那就更加完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魏碑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但是它的本质却没有变。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古朴,自然之美。不管如何,都不能丢掉这一点。赢更冬修求前礴次熬.*l.,三三三,I”Kj而1-r-1-u-歇赐;总-LJ-*一一二-i-,.,厂邂最痴.,-;r-丁:.:,,三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