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12170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作者:作者简介:黄茜,西北大学幼儿园原文出处:当代幼教(重庆)2015年第20155期第9T1页期刊名称:幼儿教育导读(幼教版)复印期号:2015年07期幼儿混龄教育模式是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的,特意将不同年龄的幼儿(跨度至少一年以上)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组织在一起,对其进行教育的形式。混龄教育模式的开展以皮亚杰、维果茨基以及班杜拉的理论为依据。首先,他们认为同伴间的认知冲突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需要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来促进学习;其次,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学习、生活、游戏能产生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

2、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理解能力的发展;最后,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的,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仿效不同发展水平同伴的机会。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混龄教育对于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那么,这个影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呢?这正是本研究的中心议题。一、设计与方法为了探究这一问题,研究者将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分为三个维度,即:帮助、合作以及分享,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这个测试中包括了帮助情境测量,主要设置了捡珠子和找手机两个情境,每个情境分别有四种表现:帮助(4分)、观望(3分)、继续游戏(2分)和其它(1分);合作行为测量,主要包括搭凳子任务和粉红塔任务,每个任务也

3、有三种表现:合作正确(3分),合作不正确(2分),以及不合作(分);最后是一个分享故事测量,包括了3个小故事,记录幼儿的回答,从中判断幼儿是否具有分享的意识,有分享意识记3分,无分享意识记2分,不说话记1分。在测验中,我们选取了两个幼儿园,一个是控制园B,一个是实验园,也就是实施混龄教育的幼儿园No测验分为前测和后测,在实施混龄教育之前,我们分别对B和N幼儿园中托班、小班、中班的若干幼儿进行了社会交往技能的测试,在N园混龄教育实施一年之后,研究者对这部分幼儿进行了再一次的测试,然后统计结果并进行一系列分析。二、结果与分析1.B园和N园前测对比分析在实施混龄教育之前,研究者分别对B园和N园进行了

4、前测,了解园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基本情况。N园和B园在找手机和搭凳子任务中两园幼儿存在明显差异,找手机中N园幼儿得分明显高于B园幼儿,而在搭凳子任务中情况相反。其它三种任务中幼儿不存在显著差异,就总体情况而言,两园幼儿在社会交往技能方面大体相似,这说明研究对象的选择是比较合理的。2.B园和N园后测对比分析前测之后,实验园采取了混龄编班的方式,对本园幼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混龄教育。一年之后,研究者对参与了前测的幼J席一次进行测试,以期了解混龄教育是否能对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产生较大影响,除了在搭凳子任务中N园幼儿的均值比B园幼儿稍低之外,其他四项测试都是N园幼儿优于B园幼儿,且差异显著。这说明,混龄

5、教育在促进幼JLtt会性发展方面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3.B园前后测对比分析B园幼在社会技能测验中的总体成绩有所提升,但是提升的幅度不明显,前后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这个提升可能的因素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自然地掌握了部分交往技能。就具体的测验来看,幼J搭凳子、粉红塔和分享故事的任务中,得分也有所上升,而在捡珠子和找手机情境中,得分不但没有上升且在找手机任务中差异显著。4 .N园前后测对比分析N园幼在整个社交技能的测试中得分有所增加,虽然差异不是特别显著,但如果对每项测试都进行分析的话即可得知,除了找手机游戏中幼儿前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其他四项差异都非常显著,结合B园情况,我们可

6、以总结得出混龄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5 .N、B园不同年龄段幼儿前后测对比N、B园的托小班幼儿在这一年的时间内,5个项目的检验差异性不显著。即N园一年的混龄教育引起托班幼儿的变化与B园一年的分龄教育对托班幼儿的变化没有差别。原因在于托一小班幼儿在一年教育过程中,经历了入园适应阶段的生活与教育,其身心自然的发展加速了幼儿对帮助的理解,同时和父母、其他成人的共同生活给孩子呈现了交往的榜样,在幼儿生活中出现人际交往的场景,因此他们开始懂得: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与别人一同游戏和分享。但是,托一小班阶段的幼儿由于年龄发展特点和理解水平有限,他们更多时候是需要别人的帮

7、助和支持,因而相对于大孩子而言,他们确实是被保护的对象群体。N、B园在5个项目的前后测结果上均有不同的差异性表现。在捡珠子项目中,经过N园混龄教育的小一中班幼儿比B园幼比,在前后测产生了显著差异性。在捡手机项目中,经过N园混龄教育的小一中班幼儿与B园幼儿,在前后测均产生显著差异性。在合作搭凳子项目中,经过N园混龄教育的小一中班幼儿和B园幼儿,在前后测均没有产生显著差异性。在粉红塔项目中,经过N园混龄教育的小一中班幼儿比B园幼儿相比,在前后测产生了显著差异性。在分享故事中,经过N园混龄教育的小一中班幼儿比B园幼JL比,在前后测产生了显著差异性。相比普通教育的小一中班幼儿,在混龄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小

8、一中班幼儿在帮助、合作和分享三个社会性行为上表现更多,并且能更好、更快地与其他幼儿融为一体。而且,小一中班幼儿是此次测验的核心。N园由小班升入中班的这群幼儿前后测有很明显的差异。在N园混龄教育中,大、中、小、托班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是安排在一起的,因此,四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互之间比分龄教育中的孩子有更多异龄交往和游戏的机会,各自年龄段的孩子与其他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深入的交流。在混龄教育的现场,我们也看到了,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在教师找不到东西的时候能主动上前询问并施予帮助,在有其他幼儿哭泣的时候主动上前安慰,在有比自己还小的幼不能很好地操作蒙氏学具时能说我来帮你。在我们的活动中,幼儿教师

9、们经常能听到园里孩子们说我来帮你、你看,这样做的,你跟着我学吧、不能抢他的东西,要一起玩”,他们可以自主维持活动纪律和游戏规则。总的来说,浸润于混龄教育环境里的幼儿表现出更多像帮助、合作、分享的亲社会性行为。除在分享故事中,N园中一大班幼儿比B园中一大班表现出差异性显著,而其余4项目均没有差异性。在此次测试结果中,N园和B园的中一大班幼儿没有因教育环境的差异表现出较大社会性行为差异。根据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大班幼儿已基本明确社会规则,通过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作用能表现出相应社交场合所需的行为,例如合作和分享、谦让和互助。相比较而言,混龄教育和普通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幼儿所接受的社会性教育是差不多的

10、,56岁幼儿在平常生活和游戏中也会有或多或少接触其他年龄段幼儿的机会,而且,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看似短暂而普通的异龄交往对幼JLtt会性所起的作用。在访谈中,我们通过小中班幼儿家长的访谈也可以看到,小年龄幼儿一入园就受到了大班幼儿的帮助,所以也证明大班幼儿已经基本明确了社会规则,可以自觉帮助中小班幼儿。三、结论与启示1.总体来看,混龄教育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2 .未接受混龄教育的幼儿在社会技能测验中的总体成绩有所提升,但是提升的幅度不明显,前后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就具体的测验来看,幼儿在合作和分享测验中,得分有所上升,但是在助人情境中,得分并未上升。3 .接受混龄教育的幼JL在整个社交技能的测试中得分有所增加,但是助人情境中得分两次测验差异不显著,两次测验中的合作和分享得分差异常显著。因此混龄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技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合作和分享方面,但是在助人方面混龄教育的作用不是特别明显。4 .混龄教育对幼JLtt会性发展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年龄差异。对托班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不大,对小中班幼儿影响较为明显,中大班幼儿没有因教育环境的差异表现出较大社会性行为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