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庶系女祠文化——基于俗语“潮州好婆房”视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12377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汕地区的庶系女祠文化——基于俗语“潮州好婆房”视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潮汕地区的庶系女祠文化——基于俗语“潮州好婆房”视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潮汕地区的庶系女祠文化——基于俗语“潮州好婆房”视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潮汕地区的庶系女祠文化——基于俗语“潮州好婆房”视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潮汕地区的庶系女祠文化——基于俗语“潮州好婆房”视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潮汕地区的庶系女祠文化——基于俗语“潮州好婆房”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汕地区的庶系女祠文化——基于俗语“潮州好婆房”视角.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潮汕ffi区的庶系女祠文化_基于俗语潮州好婆房”视角“潮州好婆房”是一个带有封建宗法色彩的旧时潮汕俗语,人们对该俗语却知之甚少或存在误解。用旧时潮汕地区的庶系祠堂文化,尤其是庶系女祠文化,来解读潮汕俗语“潮州好婆房”,是一个较为准确的视角。潮汕地区的庶系女祠俗称“婆祠”,它是潮汕地区女性祠堂的一个重要类型,更是传统祠堂的一个另类,是作为庶系的“婆房”后代反抗作为嫡系的“娘房”的打压,为彰显孝道、崇祖报德、挑战封建宗法制度、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庶系的家族和社会地位,而建造的奉祀庶系女性祖先的祠堂,是旧时潮汕地区家族嫡、庶之间兄弟“阅墙”背景下的产物。“潮州好婆房”是一个反映宗法社会语境下潮汕地区婆

2、房社会生态的历史词语,表现了旧时潮汕地区庶系重视血缘认同、崇祖报德的孝道思想和自强向上、追求平等、勇于挑战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潮汕庶系女祠;俗语文化;婆房;反抗封建礼教;崇祖报德“潮州好婆房”是一个现在人们知之甚少的潮汕俗语,潮汕民间普遍认为是指“婆房”(旧时潮汕民间对庶系的俗称)分衍快、多贤人。据笔者调查,这个俗语其实是指旧时潮汕民间褒扬婆房崇祖报德、自强不屈、敢于抗争而挑战封建宗法礼制,为自己的庶系祖先建造专祠的非常举措。本文拟从旧时潮汕地区婆房挑战封建礼制、为庶系祖先建造祠堂(尤其是婆祠)这一文化视角,来解读俗语“潮州好婆房”的由来及其人文内涵,以就教于方家。一、潮汕俗语“潮州好婆房”的

3、由来旧时的中国,婚姻制度名义上是实行“一夫一妻”制,但不少富贵家庭实质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即“一夫多偶制W27。于是,就有了嫡庶之分:嫡系即妻系,旧时潮汕民间俗称“娘房”;庶系即妾系,旧时潮汕民间则俗称“婆房,妾多是被男主人收房的婢女,潮汕俗语有“赤脚饲久变阿奶(侍妾)o这类婢女称“赤脚婢”,俗称“赤脚”(或“走鬼”、“花仔”等),生儿育女后则被称为“阿婆”,裔孙称其为“祖婆”。侍妾地位卑微,没有名分,只有给男主人(夫主)生育子女以后在家中的地位才梢好一点,其子女须称呼父之正妻为“娘”(母),对生母则称呼为“阿婆”(阿姨)或直呼其名,不能称“娘”,潮汕俗语“阿婆生仔阿娘个(意即侍妾生下的

4、子女要认正妻为母)正是这一历史现象的反映。根据宗法礼制,正妻可与丈夫共同祭祀祖先,正妻去世后其神主可与丈夫的神主并列共祀,有祖祠的可入祠附祀,而妾辈的(神主)则没有这些资格,这种现象旧时潮汕地区概括为俗语“赤脚(阿婆)癌入祠”。宗法社会是等级社会,尊卑有别、嫡庶分明,因名分地位高低悬殊,常常引起家族内部“兄弟阅于墙”(诗经小雅常棣)“娘房”仗势(宗法制度)打压婆房。婆房虽处弱势,却不乏自强不屈、坚持抗争的例子,特别是科举制度出现以后,庶系子弟可以通过读书仕进的机会提高自己和庶系在家族乃至社会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庶系子弟自强向上、改变自身地位的志气。慎终追远、崇祖报德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5、的重要内容,祠堂是中国孝道文化的象征和重要载体,修建祠堂在旧时是彰显家族社会地位的重要举措和表现。因此,婆房为彰显孝道、挑战封建宗法制度的最典型举措莫过于建造私祠,用于奉祀庶系祖先,尤其是专祀庶系女性祖先。所以,用旧时庶系祠堂文化来解读潮汕俗语“潮州好婆房”是一个较为准确的视角。二、旧时潮汕地区“婆房”的祠堂文化(一)潮汕传统祠堂文化“早在唐宋时期,潮汕已有祠堂出现。宋元以后,有一定官衔品位的贵族也设立祠堂,追祀先祖,潮州出现了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清乾隆潮州府志)的现象。至明中叶以后,平民也可修建祠堂,出现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局面。至清代,潮汕人建祠之风更盛,出现了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

6、夸壮丽,不惜赞费(清嘉庆澄海县志)的繁荣景象。”2潮汕地区的传统祠堂大多是嫡庶两系共同修建的宗祠。如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新桥村建于清代的“林氏祖祠”(孝思堂),是由明代迁衍至新桥村的玉浦村林氏六世祖林倘轩(嫡出)及其五世庶母曹纯质的养子(按名分属庶出)林九远两房裔孙在清代建造的,因玉浦林氏在明代曾遭逢灭族变故,曹氏婆智脱并携嫡子林倘轩至新桥村落籍,后又收当地孤儿林九远为养子,形成新桥村林氏嫡庶两系,这两系裔孙感念曹氏婆恩德,于清代共建林氏孝思堂,尊其五世曹氏祖婆为新桥林氏开基祖婆,神主入祀孝思堂,故林氏祖祠在当地又俗称“婆祠”或“创乡祠”(但它实际上是一座传统的男性祖祠,非曹氏婆专祠)。这类祠堂

7、是潮汕地区传统祠堂的主体,不胜枚举,是传统文化中一方方独特的“中国印”。(二)婆房专祠类别据笔者调查,潮汕地区旧时家族兄弟“阅墙”背景下婆房建造的祠堂为数并不少,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类型:一类是传统的庶系男性祠堂,祠主是庶出的男性祖先。起初,这类祠堂的建造主要是婆房为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作出对嫡系的抗争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祠堂的庶系色彩逐渐被淡化,演变成为传统祠堂中的“小宗祠”,但从其肇建的特殊人文历史背景考察,则不失为俗语“潮州好婆房”的有力佐证。“正因为这种多偶并存及其尊卑等级关系的存在,才有嫡庶分殊由于嫡庶之母的地位、角色分殊明显而不可易,所以嫡庶之间从娘胎里一出世就打上了不平等的烙

8、印一母亲的贵贱尊卑遗传给了子女。今潮安县浮洋镇山堤(仙庭)村建于清代后期的“因序公祠”(俗称“西门婆祠”,祠主方因序,庶出,祠堂入祀其生母黄氏克勤,黄氏身份为侍妾),建祠起因是婆房方因序的裔孙在其祖祠“得自公祠”(方因序是祠主方得自的庶子)祭祀活动中长期受娘房欺压和排斥,后来奋而自建庶系祠堂,因为祠堂位于旧时村西,故俗称“西门婆祠”(当为“西门的婆房祠堂。当时建造这座祠堂的婆房裔孙中并无显贵或商贾人物,均为普通的平民百姓,他们作出建造祠堂这样耗费巨资的举措,既是无奈之举,更是对长期受娘房欺压的抗争。旧时婆房地位卑微,饱受歧视,但坚持抗争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清代后期,今揭东区曲溪镇路篦村吴氏十九世

9、祖吴诚和(生员吴蔚宽庶子),少年时与生母被嫡母贱卖至附近的新河村一富户,幸好不久被其六叔父发现而得以赎回(生母则失踪),自此吴氏娘房和婆房“阅墙”成为激烈的持久战,后来两系虽共同建造了“蔚宽公祠”,但娘房裔孙强势不减,婆房裔孙又耻于祖祠中入祀曾贱卖自己庶祖的嫡系祖妈,于是奋而在村中择地营建庶系私祠“诚和公祠”,兼祀那位失踪的庶祖母。这类庶系男性祠堂在潮汕地区并不少见,如果没有结合其肇建族史加以考察则难辨其庶系男性祠堂的“本真”。明清潮汕地区出现的这类庶系男性祠堂,叙写着一个个曲折的家族人文故事,内蕴嫡庶之争,外彰孝道之举,是庶系崇祖报德、坚持抗争的历史镜像,是俗语“潮州好婆房”的极好注脚。另一

10、类是庶系女性祖祠,俗称“婆祠”。婆祠是女性祠堂(主要包括婆祠、节孝祠、祖姑祠和女先贤祠四类,简称“女祠”)的一个重要类型,更是我国传统祠堂中的另类。婆祠的出现,体现了宗法社会中婆房为崇祖报德而勇于挑战宗法礼制的精神。这类祠堂在女祠中数量最多,是探究“潮州好婆房”这一俗语文化的活化石。潮汕地区传统祠堂的建造始于北宋后期潮州府城韩文公祠,盛于明代嘉靖年间至清代和民国时期,终于新中国建立之际。旧时民间对庶系女性祖先的祭祀,因受宗法礼制和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更多的是建造“婆厅”,即根据朱熹所定礼制将民居宅第的正屋设为专祀女性庶祖的祭厅。而个别婆房家庭则大胆突破封建宗法礼制,为女性庶祖建造专祠(婆祠),这

11、种做法打破了我国传统祠堂以男性为“主角”长期占据垄断地位的局面,挑战了潮汕俗语“阿婆君入祠”背后的宗法礼制。据载,我国建造时间较早的婆祠是安徽省祁门县芦溪村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的“衍正堂”网,又有论者认为徽州女祠(婆祠)的产生时间是明末清初462。据笔者调查,潮汕地区的婆祠目前发现建造时间较早的是揭阳市区榕城西门建于明末(1637年)的“许氏庶祖祠”(追远堂)和潮阳棉城镇的“萧氏祖婆祠”(承懿堂,已拆改),而建造时间最晚的是新中国初期“土改之际(1952年)未竣而中断建设的今揭东区白塔镇桐坑村的“从发庶祖祠”(堂号失考)。“许氏庶祖祠”位于许氏宗祠(源远堂)左后侧,祠主余氏贞

12、勉身份为侍妾,建祠者是明末揭阳先贤许有丰和许国佐父子(许有丰是余氏所出,后过继给其五叔许公期为嗣子,子国佐为崇祯四年即1631年进士,历仕四川富顺县知县、兵部郎中等职)。余氏课勉子孙以义方,许有丰、许国佐父子皆力学而出仕,1637年重修许氏宗祠,嫡庶两派合力而为。其时许氏父子名分上虽已非余氏子孙,但出于血缘认同和感念余氏德寿俱高,按宗法礼制,庶妾去世后神主不能入祀宗祠,遂于1637年营建余氏贞勉专祠“许氏庶祖祠”(据余氏墓碑记载,余氏卒于1642年,建祠时尚健在,所以这座婆祠也是一座生祠)。许氏族谱和当地民间并没有留下当时嫡庶矛盾的记载或传说,这座潮汕地区早期婆祠,彰显了“婆房”重视血缘认同的

13、思想和崇祖报德的情怀。据载,古代礼制规定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至“明代则统令庶子为生母服斩衰三年”。5可见,明代庶妾的地位比前代略有所提高。另外,上述许氏庶祖祠是在明末揭阳县令冯元飕(天启六年即1626年至崇祯三年即1630年任)在揭阳黄岐山为其被嫡妻杀害的侍妾黄月容建造侣云庵加以附祀和铸钟撰文追思之后出现的。冯元飕是明末揭阳贤令名宦,史称“东南健令,历代人们爱屋及乌,土庶对冯令及其如夫人(妾)黄月容的故事传说咏赞不绝,这或许为明末以后潮汕地区婆祠的接连出现起了推动作用。庶系建造婆祠是在无法跨越“阿婆癌入祠”这一礼制“雷区”的背景下出现的。因为这个“雷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遗传”和“整个社会的文

14、化一,心理结构”462。如清代康熙年间潮州龙湖寨市头婆祠“椒实蕃枝”(堂号失考)的建造,就是为彰显孝道而挑战这一封建礼教“雷区”的杰作。其建造者黄作雨(庶出)是当地富商,捐巨资参与重修黄氏宗祠(燕翼堂),提请让自己生母周氏(黄父之妾)的神主入祀宗祠却遭到族人的强烈反对,愤而另择一地建造私祠,斥巨资建造了比宗祠宽大而气派的私祠一椒实蕃枝,专祀生母周氏。这座婆祠因“凹肚门楼”比普通祠堂阔大,俗称“阔嘴祠”。而今揭阳市空港经济区登岗镇西淇村陈氏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婆祠“坤芳鼎峙”(堂号失考),则是因建祠者陈氏十六世陈嘉珠、陈嘉瑞、陈嘉球(均为庶出,生员)兄弟三人的生母彭氏去世后提请神主入祀陈氏宗祠(永

15、思堂,建于雍正年间,因陈氏十四世有嫡庶两系:嫡系池氏未育,庶系张氏、蔡氏两位阿婆各有子息,两位阿婆去世后神主均因娘房无嗣而得以入祀宗祠)被十六世“娘房”坚拒后建造的,而所谓的“娘房”实际上均为神主已入祀宗祠的张蔡两祖婆的裔孙,他们转而反对十五世彭氏婆神主入祀宗祠,顽固地维护宗法礼制,这是宗法社会等级尊卑文化在作祟。上述这两座匾额独特的清代前期婆祠的建造者,虽为“有力之家”,提请女性庶祖人祠却仍遭到宗族或家庭内部的强大阻挠和抗拒,可见俗语“阿婆寿入祠”背后的宗法礼制是何等根深蒂固。而婆祠的兴建,庶系女祖拥有自己的祠堂,则是对传统宗法礼制的大胆挑战,这种抗争也由“有力之家”延及到普通百姓。揭阳市揭

16、东区曲溪镇路篦村吴氏建于清代后期的婆祠“顺敬祖祠”(堂号失考,祠主钟氏,号顺敬,路篦村吴氏二十世吴海山之妾),其建造者(钟氏顺敬的裔孙)均为普通平民百姓,长期受娘房”欺压和歧视,他们坚持抗争,为崇祖报德,自己挑沙担土、卖薯祟米,共同建造了这座两进式的婆祠。今路篦村吴氏共有十座旧时的传统祠堂,其中婆祠就有两座(一为上述“顺敬祖祠”,另一为“慈富祖祠”,建于1903年),娘房和婆房各自建造的祠堂数量不相上下。可见,旧时该村在祠堂建设上所体现的嫡庶“角力”之剧,也是旧时处于弱势的潮州婆房长期坚持抗争的又一个有力例证。此外,潮汕地区一些婆祠的建造也体现了子承父志、孝思相传的思想。如揭阳市区榕城东门的婆

17、祠郭氏祖祠(重光堂,建于清代光绪六年即1880年,祠主林氏顺贤),是清代光绪年间揭阳县教谕郭春华兄弟三人继承父志为祖母林氏顺贤建造的专祠。该婆祠门匾书“郭氏祖祠”,内匾有祠记,记述建祠缘起:“是祠也,先祖妣林太夫人之专祠也。太夫人为先祖、赠通奉大夫创垂公箔室,举丈夫子三人,次即先府君、诰赠通奉大夫学蜒公府君。思其所自出,屡议肇座崇祀,式奉尊灵,嗣以中年捐馆,厥志未成。长男于谨、次男春华、三男于钿仰体先府君之意即以报先祖暨先祖妣之德于无穷,用是鸠工应材,咸式于制,以庚辰之岁落成,颜其堂日重光祠记明确记载了建祠者继承父志为身为侍妾的先祖母建造专祠,以崇祖报德。这座婆祠匾额命名上不冠以与“庶祖”相关

18、的称谓,直接称为“郭氏祖祠”,女祠主身份虽为“露室”(侍妾),裔孙却尊称其为“太夫人”。潮州磷溪镇古堤村的清末婆祠“萧氏祖祠”(绥成堂)也如此。潮汕地区同类的其他婆祠名称如榕城的“许氏庶祖祠”、普宁流沙的“黄氏祖婆祠”、“黄氏副妣祠”以及另类的“椒实蕃枝”、“坤芳鼎峙”,匾额名称或标示“庶祖”性质,或冠以委婉含蓄的词语代称。这说明了当时有的庶系建造婆祠时,不仅已不再囿于“硬件”(祠堂形制)上的限制,而且还在“软件”(内涵文化)上也作出突破,已从形式到内容上大胆冲破旧礼制的桎梏,进一步凸显了他们思想的开明和进步,这又是俗语“潮州好婆房”的又一佐证。()另类婆祠彰显嫡庶孝友情谊旧时潮汕地区大多数婆

19、祠反映的是上述嫡庶“阅墙”的长期对峙的族史。据笔者调查,也有另类的婆祠却彰显嫡庶孝友敦睦、家族团结和谐的情谊,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美谈而传颂至今。如建于清代康熙后期的惠来县惠城镇婆祠“方氏家祠”(继承堂,俗称“婆祠”,祠主静憋庄氏,惠城方氏十三世方鲁侧室),建造者为惠城方氏十五世、四川南川县令方应祷(父方一鸣为静然庄氏所出)。这座婆祠建成之后,方应祷为感念嫡伯父方一凤(方鲁与正妻蔡氏所出,仕江西上犹训导)对生父一鸣“友爱备至”7之情,而在婆祠祭厅正中左右两楹各挂上祖父方鲁和嫡祖母蔡氏的大幅画像,依时共祀。这种做法在潮汕地区的婆祠中是比较少见的,体现了婆房对娘房的感恩戴德之情。又如澄海区上华镇渡头村

20、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曾氏宗祠”(滋德堂,祠主怡然余氏,渡头村曾氏三世祖曾刚烈侧室,育四子)是庶系四兄弟共同建造,本来曾氏这一族嫡庶长期不和,但祠竣晋主后,庶系裔孙追念祖母怡然余氏“遗嘱”据祠堂族人曾植锐(字庆欢)介绍,婆祠建造前曾氏嫡庶不和,但嫡系只有一房,庶系共四房,怡然余氏多次告诫子孙说,婆房子孙多,如果以后建造了祠堂则要将祖父刚烈公、祖母洪氏妈神主入祀上座,使家族团结友爱。,遂将祖父曾刚烈、嫡祖母纯恪洪氏(育一子)的神主入祠,同龛共祀。这样,婆祠却变成了嫡庶共享的小宗祠。如今,这座婆祠又因顾及原来娘系裔孙的感情,不再用“婆祠”俗称,而称为“西厝祠”(因其位于村落西部),继

21、续演绎嫡庶敦亲睦族、孝友共处的新时代和谐人文故事。旧时潮汕地区有“潮州无好兄弟山”、“潮州无好娣姒缘”等俗语,其实也与嫡庶“阅墙”有关,但上述两座另类婆祠及其和谐相处的族史,叙说着婆房对娘房的尊重感恩、孝友包容的美德,这是对俗语“潮州好婆房”的一种极好理解。三、俗语“潮州好婆房”的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俗语“同谚语的差别仅在于不含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只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言语形式来点破事实真谛,或者刻划行为、状态的形象,浅显易懂8俗语虽然“浅显易懂”,但记录的社会历史现象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世易时移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们对俗语的正确解读。俗语“潮州好婆房”并不是“浅显易懂”的,而是一个反映宗

22、法社会语境下潮汕地区婆房社会生态的历史词语,表现了旧时庶系重视血缘认同、崇祖报德的孝道思想和追求平等、勇于挑战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宗法社会中,嫡庶有别、尊卑分明,婆房处于先天弱势,但在“孝亲”、“祀祖”等问题上却不甘示弱,常常表现出对不公平礼制的抗争和反叛,这在现代是人伦之常,在旧时却是非常之举,故而旧时潮汕地区点赞概称为“好婆房”。女祠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祠堂男性垄断的局面,庶系祠堂的出现丰富了封建宗法社会中的祠堂文化,而其中的婆祠则是女祠乃至传统祠堂中的奇葩,为传统祠堂文化增添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给宗法文化注入了一份“不和谐”的成分,是记载旧时中国社会底层妇女觉醒和为提高女性社会地位而抗争

23、的珍贵历史资料和文化镜像。“然而,起于氏族组织的需要、服务于宗族维系与管理的祠堂,于明末清初衍生出女祠这一别具特色的组织形式,倒使当初许多社会活动家和社会伦理道德学家们感到难堪和无奈。”462女祠尤其是婆祠的出现及其背后独特的人文历史故事,在旧时嫡庶尊卑有别的等级社会里成为挑战封建礼教的一个个历史见证。所以,俗语“潮州好婆房”应运而生,正是人们对婆房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敢于挑战封建宗法社会礼制的点赞之语。世易时移,虽然这一俗语及其女祠文化均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思想色彩,但其中所蕴涵的自强向上、追求平等、崇尚孝道和敦亲睦族等积极的人文因素,在当今社会仍不乏借鉴意义,值得人们加以认识、研究和传承。邵伏先

24、.中国的婚姻与家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叶春生,林伦伦.潮汕民俗大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99.3汪隆和,胡新良.祁门县芦溪村女祠一衍正堂传说EBOL.(2012-04-28)2016-10-20.4毕民智.徽州女祠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赵凤鸣.中国妇女在法律上之地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06.(明)黄锦.冯侯祠记M揭阳县正续志.影印民国二十六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1089.7张昭美.惠来县志(乡贤):卷之十四M.惠来:惠来县地方志办公室,2008:174.8张清源.现代汉语知识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