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同情阅读理解.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16135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与同情阅读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茶与同情阅读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茶与同情阅读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茶与同情阅读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与同情阅读理解.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茶与同情阅读理解在淡巴菰(注:烟草)传入中国不久的明代,一位名叫陆绍元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为禁烟诗的诗章,其诗云:“淡巴菰出产近东南,倾国倾城色更堪。若使水仙闻鼻孔,不辞遍走海西庵。”(按:水仙为彼国人名)这真是妙不可言,诗人的想象和比喻,把本来是俗不可耐的烧烟,美妙得如“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直使彼国水仙先生闻之而甘愿不远万里趋之如鹫,告到海西庵去求婚了。你看,这简直比魏晋时期的曹操“铜雀春深锁二乔”还风雅百倍。吸烟在明、清两代是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如清代名士郑燮在陋室铭中云:“不抽之客来而止日:无茶、无烟、无一适。”可见其时烟草之流毒也。在旧中国,尽管烟毒弥漫,禁烟之声也

2、一直没有停止过。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皇帝就曾下令禁烟:“贩卖、乞讨、熬烟、造烟之徒,皆拿送刑部治罪。”但禁烟之法不继。鸦片战争以后,更是每况愈下。民间所称的大烟,除直接抽鸦片以外,尚有如吴跣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描述的那样:“还有一种用糖精做的旱烟,装在竹管里,好象新式洋枪一样。”当时的大烟鬼抽大烟花样之多,令人咋舌。民国初年,政府曾公布过一纸禁烟法令:“禁止全国种烟及吸食烟毒”,可实际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蒋介石主政时,军政要人都受五子经(金、木、水、火、土)的影响,于是便有“新生活运动”,提倡“礼义廉耻”,要国民“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大谈什么“仁恕之道”,说什么“不吸纸烟乃国民

3、基本道德”。其实这正是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的一种把戏。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又颁发了所谓修正禁烟令,但也是一纸空文。当时重庆有一首民谣说:“政躬崇新,抗私刑以表率;令行禁绝,破格言以维教。绝瘾断毒,人知自新之路;崇俭尚廉,国资易俗之征。”统治者禁烟的目的在于“崇俭尚廉”,以收“人知自新之路”之效。然而事实却是统治者一面在提倡什么“新生活运动”,一面却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过着腐朽的生活。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就公然在南京大摆鸦片烟灯会,以权谋私,发国难财。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府就颁布了严禁赌博、严禁吸烟等法律。在人民的铁拳下,“赌”“毒”等旧社会的顽疾很快就被扫除干净了。吸烟有害健康。吸烟不

4、仅危害个人身体健康,而且还会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20万左右;全国有50%的儿童被动吸烟;有50%的城市居民家庭受到不同程度的被动吸烟的危害;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不吸烟者缩短10年左右。吸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现在吸烟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时髦了。有人说:“如今谁也不会捧着一只旱烟袋当宝贝了。”这话一点不假。我们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城市乡村,无论是西装革履的先生们,还是妙龄女郎们;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翁,还是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几乎无人不晓“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的妙语。至于影视作品中的“大侠”“绅士”“淑女”“名流”之类的人物出场亮相时嘴里叼着一只“派克”或“三五”之类的纸烟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在当今社会中,“烟文化”似乎已经形成一种风气了。吸烟对个人来说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对社会来说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对家庭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然而有些年轻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以为抽烟能使人忘记疲劳、烦恼和忧愁;抽烟能使人增添谈话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