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21755 上传时间:2024-03-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器人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器人学》教学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机器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Robotics课程代码IMEE105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分2学时36指定教材机器人学:建模、控制与视觉,熊有伦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机器人学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一门高度交叉、前沿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融合了运动学/动力学分析、机械学、控制理论与工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新技术应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器人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现代机器人系统设计、分析、应用等基本能力和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的能力。本课程针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介绍

2、机器人数学基础、工业机器人、服务机播人的基本机械结构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以及机器人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并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安排各类机器人实样参观、专题讲座、实验等内容。通过本课程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开发方法有所了解,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等活动培养其在逻辑思维、科学研究和设计实践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器人技术解决智能制造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学习并掌握现代机器人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具有应用机器人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课程目标2:学习并掌握工业机器人、服务机

3、器人的状态检测和控制技术,具有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并完成具体工程应用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2)课程目标3:学习并掌握现代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技术设计和详细结构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等内容,具有根据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相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课程目标4:评定方法包括课后作业(15%)、实验(20%)、项目研究(15%)和期末考试(50%)环节,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和根据具体情况微调。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课程赢、课后作业15%综合实验20%综合设计15%期末考试50%达成度课程目标180

4、%20%40%36课程月标220%10%20%15课程目标340%60%20%27课程目标4一30%40%20%22总评达成度100%100%100%100%100(三)评分标准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60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F课程目标1充分掌握机器人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理论知识,了解机器人建模的方法,能够利用机器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案,并与其它解决方案相互比较综合,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设计最优方案。较好掌握机器人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理论知识,较好了解机器人建模的方法,能够利用机器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案,并与其它解决方案相互比较综合,较好地具备

5、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设计最优方案。基本掌握机器人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理论知识,基本了解机器人建模的方法,基本能够利用机器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案,并与其它解决方案相互比较综合,基本具备综合能力,能够设计最优方案。对机器人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对机谓人建模的方法有定了解,基本能够利用机器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案,并与其它解决方案相互比较综合,具备一般的综合能力,能够设计一般的方案。初步掌握机器人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理论知识,初步了解机器人建模的方法,但不能够利用机器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案,并与其它解决方案相互比较综合,综合能力较差,不能够设计最优方案。课程充分掌握机器

6、人控较好掌握机器人控基本掌握机器人对机器人控制涉初步掌握机器人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60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F目标2制涉及传感器检测、控制方案设计、控制算法选择等理论和方法,具备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并完成具体工程应用的能力。制涉及传感器检测、控制方案设计、控制算法选择等理论和方法,较好地具备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并完成具体工程应用的能力。控制涉及传感器检测、控制方案设计、控制算法选择等理论和方法,基本具备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并完成具体工程应用的能力。及传感器检测、控制方案设计、控制算法选择等理论和方法基本了解

7、,了解如何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并完成具体工程应用的能力。控制涉及传感器检测、控制方案设计、控制算法选择等理论和方法,但不具备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并完成具体工程应用的能力。课程目标3能够通过对机器人技术体系的整体学习,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机器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方案,可具体设计行走机构、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等部件的方案,并加以实现。具备根据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相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能力。较好的通过对机器人技术体系的整体学习,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机器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方案,可具体设计行走机构、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等部件

8、的方案,并加以实现。较好根据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相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能力。基本能够通过对机器人技术体系的整体学习,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机器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方案,可具体设计行走机构、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等部件的方案,并加以实现。基本具备根据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相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对机器人技术体系的整体学习,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学生具备-定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机器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方案,可具体设计行走机构、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等部件的方案,并加以实现。具备根据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相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机器人技术体系的初步学习,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初步运用所

9、学知识,针对机器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方案,初步设计行走机构、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等部件的方案,并加以实现。但不具备根据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相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能力。课程目标4能够通过MATLAB或Python语言,掌握对机播人编程、调试等技能,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基础。具备应用相关实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较好通过MATLAB或Python语言,掌握对机器人编程、调试等技能,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基础。较好具备应用相关实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基本能够通过MATLAB或Python语言,基本掌握对机器人编程、调试等技能,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基础。基本具备应用相关实验方法解

10、决实际工可以通过MATLAB或Python语言,初步掌握对机器人编程、调试等技能,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基础。初步具备应用相关实验方法解决实际初步掌握MATLAB或Python语言,初步掌握对机器人编程、调试等技能,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基础。但不具备应用相关实验方法解决实际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60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F程问题的能力。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机器人的实验,获得相关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相关实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5)(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

11、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课程子目标对应课程内容对应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学习并掌握现代机器人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具有应用机器人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1 .机器人学数理基础2 .机器人运动学3 .机器人静力计算与动力学分析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集成的复杂工程问题。课程目标2学习并掌握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状态检测和控制技术,具有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并完成具体工程应用的能力:1 .机器人传感器2 .机器人视觉3 .机器人控制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

12、究分析智能制造系统的分析、设计、集成、优化、管控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课程目标3学习并掌握现代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技术设计和详细结构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等内容,具有根据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相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能力;1 .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2 .机器人应用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智能制造系统的分析、设计、集成、管控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智能工厂和制造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课程目标4通过机器人的实验,获得相关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相关实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1 .机器人轨迹规划与编程2 .机

13、器人技术实验教学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分析、设计、集成、管控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三、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3学时)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机器人学的起源与发展,讨论机器人学的定义,分析机器人的特点、结构与分类。主要内容:1、机器人学的发展。2、机器人的特点、结构与分类。3、机器人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目标及要求:1、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任务;2、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应用领域与发展方向;3、了解机器人的组成、分类及技术参数;4、掌握机器人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第2章

14、:机器人机构(3学时)通过本章内容教学,学生掌握机器人机械系统的整体构造,了解各部件的设计方法和典型结构,为接下来机器人运动分析和控制提供基础。主要内容:1、机器人总体设计2、驱动机构3、机身和臂部设计4、工业机器人腕部设计5、手部设计6、行走机构设计目标及要求:1、熟悉机器人总体设计内容2、熟悉机器人臂部、手腕、手部和机身设计3、掌握部分设计要领和典型结构第3-4章:机器人学数理基础(4学时)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空间任意点的位置和姿态变换、坐标变换、齐次坐标变换、物体的变换和逆变换,以及通用旋转变换等。主要内容:1、位置和姿态的描述。2、坐标变换。3、齐次坐标变换。4、物体的变换及

15、逆变换。5、通用旋转变换。目标及要求:1、掌握位置与姿态、机器人的坐标系统;2、掌握齐次变换的方法第5章:机器人运动学(3学时)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机器人运动学分析的基础,机器人D_H参数法以及运动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等。主要内容:1、工业机器人连杆参数及其坐标变换2、机器人运动方程的表示。3、机械手运动方程的求解。目标及要求:1、掌握机器人连杆参数及其齐次变换矩阵2、重点学习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第6-7章:机器人静力计算与动力学分析(3学时)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机器人动力学方程、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着重分析速度雅克比、力雅克比以及机械手动力学方程的求解方法,即拉格朗日功

16、能平衡法;然后总结出建立拉格朗日方程的步骤。主要内容:1、机器人速度雅克比矩阵2、机器人静力计算3、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目标及要求:1、掌握机器人速度雅克比矩阵与速度分析2、掌握机器人力雅克比与静力计算3、学会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第8章机器人轨迹规划(2学时)本章主要讲授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与规划,使机器人更智能,更精确。主要内容:1、机渊人轨迹规划方法2、关节轨迹的插值计算目标及要求:1、了解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方法2、掌握三次多项式插值方法第970章:机器人控制(4学时)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的控制原则、控制方法和典型控制策略。主要内容:1、机器人控制的特点与方式2、机器人的轨迹控制3

17、、机器人的力控制目标及要求:1、掌握机器人控制的特点与方式2、了解机器人轨迹控制、力控制的方法第1475章机器人传感器与视觉(4学时)本章内容涵盖了各类型传感器在机器人本体、操作手及操作对象方面的各类应用。重点讲述机器人视觉系统及运动控制。主要内容:1、机器人的传感器概述2、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3、机器人视觉及视觉运动控制目标及要求:1、了解机器人感觉系统原理2、了解常用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3、了解机器人视觉运动控制方法第16章轮式移动机器人(4学时)本章主要讲授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和控制原理,机器人定位与导航基础知识。主要内容:1、轮式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2、移动机器人定位3、SLA

18、M与导航目标及要求:1、了解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建模方法2、了解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方法。实验部分:机器人技术综合实验、专题讲座(6学时)实验内容:1、通过现场讲解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动力系统、传统系统、传感系统、控制系统等机器人各部分的组成,加深对机器人工作原理的理解。2、以机器人为实验平台,辅助多种传感器,通过智能创新实验项目的练习,增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3、通过对机器人编程的实际练习,了解机器人在工业和服务业场景下的应用。在编程处理机器人运动分析中,分析机器人按预定的轨迹行走的控制原理。实验目标:1、熟悉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掌握其作业编程及操作步骤;2、掌握机器人的程序控制及应用,了解机

19、器人的模块化组装、调试、控制与维护方法。四、学时分配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章节章节内容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3第2章机器人机构3第3-4章机器人学数理基础4第5章机器人运动学3第6-7章机器人静力计算与动力学分析3第8章机器人轨迹规划2第9-10章.机器人控制4第14-15章机器人传感器与视觉4第16章轮式移动机器人4第17章机器人技术实验、专题讲座6总计教学进度54表3:教学进度表周次日期章节名称内容提要授课时数作业及要求备注1第1章:绪论1、机器人学的发展。2、机器人的特点、结构与分类。3、机器人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3了解机器人学的起源与发展,讨论机器人学的定义,分析机器人的特点、

20、结构与分类。2第2章:机器人机构1、机器人总体设计2、驱动机构3、机身和臂部设计4、工业机器人腕部设计5、手部设计6、行走机构设计3掌握机器人机械系统的整体构造,了解各部件的设计方法和典型结构,为接下来机器人运动分析和控制提供基础。3-4第3-4章:1、位置和姿态的描述。4掌握空间任意点机器人学数理基础2、坐标变换。3、齐次坐标变换。4、物体的变换及逆变换。5、通用旋转变换。的位置和姿态变换、坐标变换、齐次坐标变换、物体的变换和逆变换,以及通用旋转变换等5-6第5章:机器人运动学1、工业机器人连杆参数及其坐标变换2、机器人运动方程的表示。3、机械手运动方程的求解。3掌握机器人运动学分析的基础,

21、机器人I)H参数法以及运动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等7第6-7章:机器人静力计算与动力学分析1、机器人速度雅克比矩阵2、机器人静力计算3、机器人动力学分析31、掌握机器人速度雅克比矩阵与速度分析2、掌握机器人力雅克比与静力计算3、学会机器人动力学分析。8第8章机器人轨迹规划1、机器人轨迹规划方法2、关节轨迹的插值计算21、了解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方法2、掌握三次多项式插值方法8-9第9T0章:机器人控制1、机器人控制的特点与方式2、机器人的轨迹控制3、机器人的力控制41、掌握机器人控制的特点与方式2、了解机器人轨迹控制、力控制的方法10-11第14-15章机器人传感器与视觉1、机器人的传感器概述2、

22、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3、机器人视觉及视觉运动控制41、了解机器人感觉系统原理2、了解常用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3、了解机器人视觉运动控制方法11-12第16京轮式移动机器人1、轮式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2、移动机器人定位3、SLAM与导航41、了解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建模方法2、了解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方法。13-14机器人技术综合实验1、通过现场讲解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动力系统、传统系统、传感系统、控制系统等机器人各部分的组成,加深对机器人工作原理的理解。2、以机器人为实验平台,辅助多种传感器,通过智能创新实验项目的练习,增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3、通过对机器人编程的实际练习,了解机器人

23、在工业和服务业场景下的应用。在编程处理机播人运动分析中,分析机器人按预定的轨迹行走的控制原理。61、熟悉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掌握其作业编程及操作步骤;2、掌握机器人的程序控制及应用,了解机耕人的模块化组装、调试、控制与维护方法。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机器人学:建模、控制与视觉,熊有伦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参考书目:1机器人学,蔡自兴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2工业机器人(第二版),韩建海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3机器人学导论,约翰.克雷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七、教学方法(一)课堂讲授1、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工思考、分析问题和解

24、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白学获得白己想学到的知识。2、在教学内容上,系统讲授机器人的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方法,掌握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驱动系统设计、传感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等,使学生具备利用机播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机耕人的信息传感检测及控制等方面的基术知识,掌握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机器人总体设计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扳书、教具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4、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力学、机械设计理论、机械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控制等知识,解决机器人应用中的工程问题。(二)实验教学1、课内实验

25、:课内实验是机器人课程中重要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是机器人的装配、基本运动控制实验和机器人编程实验,各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2、课外实验:课外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搭建并控制轮式机器人的运动,实现轮式机器人的操作,完成轮式机器人导航定位等操作任务。学生可以独立或分组完成,完成后提交设计、控制等实验报告。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考核要点考核方式课程目标11 .机器人学数理基础2 .机器人运动学3 .机器人静力计算与动力学分析课后作业综合实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21 .机器人传感器2 .机器人视觉3 .机器人控制课后作业综合实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31 .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2 .机器人应用综合实验综合设计期末考试课程目标41 .机器人轨迹规划与编程2 .机器人技术实验教学综合实验综合设计期末考试(二)评定方法1.评定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