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 教案桃花源记.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30234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 教案桃花源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 教案桃花源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 教案桃花源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 教案桃花源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 教案桃花源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 教案桃花源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 教案桃花源记.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题9.桃花源记课型教读课学习目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 .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3 .了解“记”这种文体。4 .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学习重点训练诵读,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寄予文章中的社会理想。学习方法指导朗读法、串讲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主备教师使用教师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八下第三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桃花源记2课时),有的记游(小石潭记2课时),有的记物(核舟记2课时),有的抒情(诗经二首2课时)。学习这个文言单元,我们一以贯之的目标是

2、: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 .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3 .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大家所熟知,老师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把这个成语写出来。(“源”字学生写对写错都可引出它的释义一一水流的起始处,引申为来历、根源。)这个成语正是出自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它讲述的一个渔人在小溪中行船误入桃花源中,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初步感知课文1 .结合课下注音(标注在书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而后请同学们自由说说本课中

3、哪些字容易读错?预设:舍、俨然、豁然、阡陌、垂皆、要、邑人、间隔、语言、郡下、诣。(大多应是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反复读,解释,在读准音的基础上掌握字词意思。)2 .全班齐读课文,而后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哪些字容易写错?预设:既与即(既与即皆像人跪坐于食器前,两者分别在于前者的rj背向食器,故既有食毕之义,即的rj则面向食器,因此指人准备就食。);豁然开朗(“朗”,月光明亮。开朗本意指开阔明朗。)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出各自容易写错的字,做好书写,诵读全句,理解意义。3 .再次默读课文,你觉得容易解释错误的一个字词是什么?缘、异、仿佛、悉、咸、为、乃、延、寻、志、绝境、鲜美、交通、妻子、无论、不

4、足、遂、焉等。文言文字词语句的教学处理原则:古今一致,古今意义直接对应:生僻的难字难句一一放过一一不管,学生参照注释。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需要具体感受的语句一一深入一一运用讲述,提问,组织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一一突出一一讲述,查字典,查阅词义发展。考试中常出现的“考点”一一分离一一注释有,课堂不花太多时间,反夏作业练习,利用黑板、墙报等强化记忆。4 .根据朗读及字词疏通,请同学们简要讲诉这个故事。5 .顺势理清行文思路:偶遇桃花林一一访问桃花源一一离寻桃花源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分三部分。6 一部分(第1

5、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7 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三、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一偶遇桃花源1 .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不会翻译的语句。2 .朗读分析“行”“忘”“忽逢”“甚异”复”“欲穷”等关键词及描写桃花林景色的整齐句式背后所流露出的渔人心境变化,体会从“行船”的悠闲,到“忽逢”的惊喜,再到欲探究竟之“穷”的兴奋与急切,朗读分析中感悟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采用“言”“文”相融的策略,即在理

6、解词义和句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比较、追问等方法,抓住关键词,破解言语背后的情感密码,引导学生品味渔人心境之变化。)3 .朗读当堂背诵。四、总结第一课时五、布置作业1 .朗读并背诵一二三自然段。2 .课后练习第四第五做书上。3 .结合注释字典,查找资料,疏通课后练习第六题中桃花源诗诗意。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导入。二、朗读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一访问桃花源。1 .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提出不会翻译的语句。2 .请从文字出发,以“这是一个怎样的桃花源?”为核心,说说你读出的桃花源的印象。预设:.这是一个神秘的桃花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赏析“仿佛”一词效果。(“仿佛”今译为

7、“好像”,为人的主观感受;文中解释为“隐隐约约”,意为若隐若现,侧重是事实,带给人很强烈的神秘感,和下文“初极狭”“豁然开朗”的变化有着一致性。)B.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桃花源。“平旷”可见视野开阔,“良田”可见土地肥沃,“美池”里可能有莲花,有采莲少女,有蛙鸣阵阵,还有蓝天的倒影,溪流的清澈。(通过朗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比对赏析顿号的效果)C.这是一个和平安宁的桃花源。“鸡犬相闻”以声写静,更见出宁静祥和。D.“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可见这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桃花源。(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想象,具体描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一场景。E.村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8、”,可见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桃花源。(通过朗读,赏析连用三个动词并且不加标点的效果)“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复”“皆”进一步表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F.“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与外人间隔”,可见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三、朗读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一离寻桃花源。1 .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提出不会翻译的语句。抓关键词“遂太守即遣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骚,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 .结合课后练习第六大题中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总结谈谈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可寻吗?(或与“问今是何世”中“今世”相

9、对比)桃花源的美景美情那么令人向往,既如此,为何陶渊明要把它写得那么秘不可追?3 .介绍社会背景,“晋太元中”是一个怎样的时局。(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其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的21年里就爆发了数十场大小战争。)4 .由此可见社会的现实是充满战乱与剥削压迫,现实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5 .再次朗读最后两段,重点品读“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和“后遂无问津者”三个“遂”中流露出的作者心境。四、总结全文。“后遂再

10、无问津者”一一作者留给我们的梦是灰色的,那个年代,何处有清净地?何处有家园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鸡犬相闻,往来种作,黄发垂皆,怡然自乐,只是一个梦啊!桃花源在那时那刻是无法寻求的痴心妄想!何等的悲凉!但作者内心的火焰却依然不息,他在他的桃花源诗里说:“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现实不得,那就梦中追寻。五、课后作业1.整理归纳积累文言词语A.古今词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B.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C.判断句南阳刘子膜,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2.背诵全文,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