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39955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分析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分析报告目录第一节政府引导政策建议3一、财政支持政策3二、产业准入规范4三、技术研发支持8第二节企业发展策略研究9一、合作共赢模式探讨9二、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12三、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15第三节创新驱动发展路径17一、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17二、 智能制造应用推广19三、 绿色供应链建设21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第一节政府引导政策建议一、财政支持政策在推动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和政府引导政策建议方面,财政支持政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

2、角色。财政支持政策旨在为企业和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形式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和促进节能降碳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资金补贴政策1、创新券和补贴:设立创新券制度,向从事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发放创新券,作为科技研发经费的补贴。这有助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整个产业的提升。2、节能环保专项资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从而实现节能降碳的目标。3、能效补贴:对于采取先进的节能降碳技术和设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能效补贴,以减轻企业的投资压力,激励其加大节能降碳技术的应用和

3、推广。(二)税收优惠政策1、减免企业所得税:针对从事节能降碳产业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或者税收优惠,以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2、资本补贴抵扣:支持节能降碳产业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并给予一定比例的资本补贴抵扣,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资金来源,推动产业项目的实施。(三)市场准入和订单保障政策1、政府采购倾斜:在采购环节倾斜购买符合节能降碳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优先选择符合节能降碳要求的企业和产品,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2、产业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园区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等方式,为节

4、能降碳产业提供便利条件和支持,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辐射效应,推动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在探讨节能降碳提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和政府引导政策建议方面,财政支持政策是推动节能降碳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和市场准入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装备更新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财政支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产业准入规范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特定行业或领域内企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进行规范和管理的一项制度。通过设立产业准入规范,可以有效控制市场竞争格局,引导资源配置,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节能降碳提效

5、方面,产业准入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产业准入规范的背景和意义1、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产业准入规范成为了管理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2、意义:产业准入规范有助于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企业的限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产业准入规范也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推动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一)产业准入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原则1、主要内容:(1)准入条件:产业准入规范应明确各行业或领域内企业准入的条件和标准,包括技术、设备、资质、经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2)准入程序:产业准入

6、规范应规定准入程序和流程,包括申请、审批、备案等环节,确保准入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正。护、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评价,确保符合相关要求。2、原则:(1)科学性:产业准入规范应基于科学数据和技术要求,确保准入条件和标准的科学合理性。(2)公平性:产业准入规范应公平对待各个企业,避免出现不公平竞争和垄断行为。(3)灵活性:产业准入规范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4)先进性:产业准入规范应鼓励和推动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三)产业准入规范的执行和监管机制1、执行机制:国家或地方建立健全产业准入规范的执行机构,负

7、责准入条件和标准的制定、审核和监督。2、监管机制:产业准入规范的监管机制应包括监测、检查、评估等环节,对准入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其符合准入条件和标准。3、处罚措施:对于不符合准入条件和标准的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暂停生产、吊销许可证等严厉措施,以确保准入规范的有效实施。(四)产业准入规范的效果和影响1、节能减排效果:通过产业准入规范,可以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节能减排目标。2、经济效益:产业准入规范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带动产业升级,增加经济效益。3、环境保护:通过产业准入规范,可以限

8、制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减少排放物的释放,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4、市场竞争格局:产业准入规范可以调整市场竞争格局,减少不合格、低效企业的存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竞争。(五)国际经验借鉴和对我国的启示1、国际经验借鉴: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产业准入规范制度,如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美国的清洁能源标准,可以从中借鉴其经验和做法。2、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应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行业的准入管理,提高准入条件和标准,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技术研发支持节能降碳提效是当前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技术研发支持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先进

9、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支持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技术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论述技术研发支持的相关内容。(一)技术创新1、研究开发新型节能技术:技术研发支持可以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新型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2、引导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引导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3、激励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的激励创新机制,如奖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节能降碳技术研发中,推动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二)技术合作1、跨界合作:技术研

10、发支持可以促进跨领域、跨行业的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技术研发进程。2、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本国技术水平,推动全球节能降碳事业的发展。3、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实现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三)技术转移1、技术输出:技术研发支持可以帮助企业将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输出到其他企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2、引进国外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降

11、低能耗排放。在实现节能降碳提效的过程中,技术研发支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有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的支持力度,才能实现全社会的节能减排目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技术研发支持将更加多样化和深入化,为节能降碳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第二节企业发展策略研究一、合作共赢模式探讨企业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源约束的情况下,需要寻求创新的发展策略以实现持续增长和盈利能力。合作共赢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合作方式,已经在企业发展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通过合作共赢,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协同创新等优势,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节能降

12、碳提效的研究框架下,将探讨合作共赢模式在企业发展策略中的应用和影响。(一)合作共赢的概念及特点1、合作共赢概念合作共赢是指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努力、资源整合、利益分享等方式实现各方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强调合作双方在合作中都能获得实际的利益,实现双赢。2、特点合作共赢模式的特点包括:相互信任、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信息透明、互利共赢。在合作共赢关系中,各方需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共享各自的资源和信息,共同承担风险,并确保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二)合作共赢模式在节能降碳提效中的应用1、能源资源共享企业可以通过合作

13、共赢模式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共享能源资源,例如共同搭建太阳能发电设施、共同开发清洁能源项目等,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2、技术创新合作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共同开展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通过技术创新合作,企业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提高市场竞争力。3、跨界合作企业可以跨行业、跨领域展开合作共赢,实现资源的跨界整合和优势互补。例如,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智能节能产品,实现产品智能化和节能效果的提升。(三)合作共赢模式带来的影响与挑战1、影响合作共赢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优势,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促进创新等。

14、同时,通过合作共赢可以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认知,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2、挑战在实践过程中,合作共赢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合作伙伴选择、合作协议设计、利益分配等问题需要谨慎考虑。此外,不同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合作共赢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合作共赢模式在节能降碳提效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优化利用。企业在探索合作共赢模式时,需审慎选择合作伙伴、明确合作目标,并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实现长期共赢和共同发展的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合作共赢模式将为企业发展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推动企业走向更加可持续、创新和成功的道路。二、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在当今

15、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和有效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节能降碳提效的背景下,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以满足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产品的需求。(一)品牌建设的重要性1、增强品牌认知度:通过品牌建设,企业可以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使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在节能降碳提效这一主题下,建立环保、可持续的品牌形象将吸引更多关注和认可。2、树立品牌价值观:品牌不仅仅代表产品或服务,更代表一种价值观和文化。在节能降碳的大背景下,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可以传递出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和责任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3、提升品牌忠诚度:一个成功

16、的品牌能够建立起稳固的消费者群体,提升品牌忠诚度。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他们信任和认可的品牌,因此品牌建设在这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品牌建设策略1、制定清晰的品牌定位:首先,企业需要确定清晰的品牌定位,包括目标受众、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理念等。在节能降碳的情境下,品牌定位应与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2、注重品牌传播:通过多渠道的品牌传播,包括广告、公关、社交媒体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传播过程中,要重点突出企业在节能降碳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吸引消费者关注。3、建立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企业核心理念和员工行为准则的体现,也是消费者认同和忠诚的根基。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

17、员工参与等方式,建立起符合节能降碳提效要求的品牌文化。(三)营销策略的重要性1、与消费者需求契合:营销策略应当深入了解消费者对节能降碳提效的需求和期望,设计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方案,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促进产品推广:有效的营销策略可以帮助产品更好地推广和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在节能降碳提效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绿色营销、环保活动等方式,增加产品曝光度。3、建立消费者信任:营销策略不仅仅是产品宣传,更是在建立消费者信任和品牌忠诚度。通过真诚的沟通和承诺,企业可以赢得消费者对其环保承诺的信任。(四)营销策略实施1、制定综合营销计划:企业应该制定综合的营销计划,包括线上线下渠道的整合、促销策略

18、、定价策略等,确保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果。2、加强社交媒体营销: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企业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传播企业的环保理念和产品优势,提高品牌知名度。3、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吸引消费者关注和支持,同时提升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在节能降碳提效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重要和复杂。企业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树立绿色品牌形象,设计符合环保理念的营销策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双赢局面。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三、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在实施节能降碳提效的过程中,人才培养

19、和激励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人才培养1、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进行制定。首先需要对员工进行全面的素质评估,了解其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潜力,然后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在节能降碳领域,培训内容可以涵盖能源管理、环境保护、绿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2、多元化培训方式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如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在线培训等。内部培训可以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开展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外部培训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在线培训则能够灵活安排学

20、习时间,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效率。3、实践结合理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员工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实践考核来评估员工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二)激励机制1、薪酬激励薪酬是最直接的激励手段之一。可以根据员工在节能降碳方面的表现和贡献,设立相应的奖金和提成制度。通过将节能降碳与员工的薪酬挂钩,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2、晋升机制建立健全的晋升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动力。通过设立明确的晋升标准和通道,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和前景,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在节能降碳领域,可以设置专门的技术岗位和管理

21、岗位,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3、荣誉表彰荣誉表彰是一种非物质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可以设立节能明星员工、绿色先锋等荣誉称号,定期进行表彰和奖励。这种方式既能够激励获奖员工,也可以带动其他员工的积极性。4、培训支持除了培养计划外,还可以为员工提供其他培训支持,如资助员工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研讨会,或者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这些培训支持可以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企业的节能降碳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实施节能降碳提效的过程中,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企业应当

22、重视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的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机制,为节能降碳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第三节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一、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在节能降碳提效研究的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作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升级、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科技创新主体培育1、政府引导与支持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加大对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主体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2、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主体,应不断加强自身研发投入,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培

23、育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队伍,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3、高校科研实力加强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应加强与企业、政府等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二)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1、跨界合作机制建立不同领域的科技资源需要进行整合与共享,建立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交叉应用,推动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2、开放创新平台构建建立开放的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源共享、知识交流的机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应用。3、科技资源配置优化通过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24、和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健康发展。(三)创新环境建设与法律保障1、创新政策体系完善建立健全的创新政策体系,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等政策措施,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2、法律法规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技术创新中来。3、创新文化培育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倡导创新思维,鼓励接受失败、勇于尝试,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文化土壤。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是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环境建设与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希

25、望相关部门和各界人士能够共同努力,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贡献力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更大成就。二、智能制造应用推广智能制造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将各个环节的生产、管理、服务等过程进行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生产方式。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智能制造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它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对节能降碳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智能制造应用推广对于实现节能降碳提效具有重要影响。(一)促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创新1、提升研发投入:政府部门和企业可以增加资金投入,支持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通过资助科研项目、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和企业加大对智能制造技

26、术的研究力度,推动技术不断更新和优化。2、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外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和经验,促进本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从而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3、建立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智能制造技术标准,规范和引导行业内各种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提高技术整合度和通用性,推动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二)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1、优化生产流程:通过智能制造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调整,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有效节约,从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2、强化生产监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

27、并解决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3、推动智能制造设备应用:鼓励企业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机器人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人为操作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三)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普及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包括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技术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2、推广智能制造技术知识:组织智能制造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活动,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宣传智能制造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大众对智能制造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3、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建立智能制造技术

28、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之间、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经验和成果,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广。智能制造应用推广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包括技术研发与创新、生产制造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与技术普及。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实现节能降碳提效的目标。三、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供应链是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影响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优化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方式。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设绿色供应链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一)节能降碳1、提倡

29、绿色能源:推动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降低供应链中的碳排放量。2、优化运输方式:采用集约化运输方式,减少空运或零担运输,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例如采用集装箱多式联运等新型运输模式。3、优化仓储管理:精确预测需求,合理规划仓储位置和库存水平,减少物流环节中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4、推行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材料或可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二)资源循环利用1、循环经济理念:倡导将废弃物视为资源,推动企业在供应链中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2、建立回收体系:与供应商、客户以及第三方合作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体系,将

30、废弃物重新加工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价值。3、产品设计优化:在产品设计阶段考虑资源的可回收性和再利用性,推动产品轻量化设计,延长产品寿命,减少资源浪费。4、建立绿色采购政策:鼓励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推动整个供应链向绿色化发展。(三)合作共赢1、供应链伙伴协作:建立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商等各方之间的紧密协作关系,共同制定绿色供应链战略和目标,分享信息和资源。2、共享信息平台:建立信息透明、互联互通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3、风险共担机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针对供应链中的环境风险、市场风险等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实现风险共担、共渡难关。4、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在绿色供应链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供应链伙伴给予奖励,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和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绿色供应链建设是企业实现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和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通过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绿色理念和实践,企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绿色供应链建设,并不断完善和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