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60463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公共服务的重要推进期,是落实民政事业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我市民政事业健康、稳步、协调发展,依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规划基础(一)“十二五期间主要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民政系统坚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秉承民政为民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政事业迈上科学发展轨道,促进了全市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救

2、助水平持续提高。建立了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五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区、县城市低保标准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7.9%,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0.3%、23.7%o两次提高医疗救助标准。三无对象救助比例达到100%,一般救助对象救助比例由40%提高到70%,封顶线分别达到年2万元和1万元。社会救助机制更加健全。三级审核审批改为两级审核审批。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支出各类社会救助金69亿元,保障城乡困难群众274.7万人次。防灾救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下拨救灾救济资金3.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227万人次,

3、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投入420万元,储备了15个种类救灾物资,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投入补助资金150万元,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0个,省级63个、市级223个。修订了18个区县(市)、290个乡镇(街道)、2732个村(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避难场所358个,总面积586万平方米,可容纳185万人临时避难。一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获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1153张。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三年行动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区县综合性福利中心建设稳步

4、推进,市属养老机构实现全方位升级改造。安康福利院成为全国养老服务行业排头兵。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三分之一社区(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福彩销售持续增长,完成福彩销售68.82亿元。一一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出台了哈尔滨市军人抚恤优待办法和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优抚对象标准全部高于国家规定。确定了238家优抚医疗定点机构,实现了优抚医疗“一站式即时结算。市区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实施安烈保护工程,烈士陵园建设全面提升,烈士纪念设施得到有效管护。退伍士兵自谋职业补助标准从2万元提高到5.8万元。

5、市本级接收城镇退役士兵7985人,培训率达到93%。完成军队退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职工接收安置,政治、生活待遇全面落实。一一基层政权社区建设不断深化。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奖。设立了42个部门参与的社区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了社区工作经费、党组织活动经费、服务群众经费,用房供暖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以及公益项目补助经费等保障制度,平均每年为每个社区投入40余万元。提高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标准,社区两委成员、专职工作者待遇分别调整到3200元/月、2900元/月。投入近10亿元建设达标以上社区公益用房545处,全市社区基础设施达标率达到78.5%,全面

6、推广“中心社区模式,千米以上中心社区达到121个。全市社区划分为7577个网格,28499个居民小组,推行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圆满完成社区、村换届选举工作。创建国家、省、市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17个、59个、546个。一一社会组织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到7301家。培育了家具协会、驾驶员协会、爱建商会、搬家商会等一大批服务好、能力强、公信力高、影响力大的品牌社会组织。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市级3A级以上社会组织达到88个。改革登记管理制度,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在全省率先出台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对社区社会组织实行了

7、备案管理。我市被国家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更加规范。双城撤市设区,城区面积大幅增加。撤乡设镇12个,市辖区撤镇设街道办事处18个。推进新式地名标志牌更换工作,主城区设置错落式地名标志牌2570块,地名导向指示牌25块,补设门牌15万块。编纂出版了哈尔滨市政区大典、哈尔滨市地名志,修订完善哈尔滨市地名管理条例。荣获“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称号。推进婚姻、收养数据库建设和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市婚姻登记处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了“国家4A级婚姻登记机关荣誉称号。扎实开展清明节祭扫服务以及安全保障工作。有效打击黑灵车、黑太平间、黑墓地、私埋乱葬等各类殡葬违法行为。开通了“

8、963913殡仪服务热线。为困难群体开设了千元以下办丧事服务窗口,市区重点救助对象基本殡葬服务实现零收费。建立了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成哈尔滨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建设。基本实现街头无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工作目标。“十二五时期,尽管全市民政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地区工作进展相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体制机制不够理顺。民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工作地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工作手段等,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影响了职能作用发挥。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各级养老服务机构普遍设施陈旧、档次不高,殡仪场馆迁建、哈西军供站、救灾库建设等

9、项目受选址、资金等问题困扰,推进缓慢。三是创新意识有待加强。部分民政干部思想观念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变化,缺乏开拓创新的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民政工作新亮点、新典型还不够多。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改进,着力解决。(二)形势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党中央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并强调要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

10、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强化社会福利事业、实施精准扶贫、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力口强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民政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哈长城市群发展战略、建设国家级哈尔滨新区,为我市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对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市在改善基本民生方面也面临着艰巨挑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放缓与民生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民政资源

11、整合力不够、融合度不高、社会资本参与不够充分,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加大。积极应对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各项挑战,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基本遵循,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把绿、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加快实施“五大规划,紧密结合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对民政工作的现实需求,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在

1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支持作用、在提供和强化基本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二)基本原则1.坚持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更好的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各项民政事业发展。2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民政工作一体化推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充分发挥政府的基础性作用,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3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享。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政工作的立

13、足点和归宿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使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4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民政法制建设力度,规范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保持民政部门的良好工作形象。(三)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理念,科学把握、自觉应用到履行职能、推进事业中,将民政履行职能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研究问题、科学谋划、开展工作。1.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民政事业的核心位置,将转型思路从“战术选择提升到战略谋划

14、层面,找到民政工作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不适应之处,找出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差距所在。加快推进“互联网+民政,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全市民政业务领域广泛应用,做到民生保障精准高效、公共服务协同多元,主要民政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按需共享与业务协同,民政工作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2 .坚持协调发展。自觉调整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破解制约区域之间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的障碍,健全区域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等的协同发展和跨区域衔接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政府公共服务的链条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发挥政策兜底救助在扶贫攻坚

15、中的支持功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为其他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开展的军民融合工作提供支持,创造条件。3 .坚持绿色发展。发挥促进公众绿色理念的杠杆作用。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绿色养老、健康养老、生态养老,促进养老产业与旅游、医疗资源的深度融合。在殡葬改革领域贯彻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改进管理、优化服务、政策优惠、宣传教育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把生态殡葬、绿色殡葬作为自觉优先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谐发展。4 .推动开放发展。遵循和利用市场规律,让更多力量和资源进入民政领域,让民政项目、服务、管理、经费和设施等最大限度地通过市场、通过社会来解决。全面放开“保基本之外的养老服务

16、市场,采取土地优惠、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拓展慈善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各种形式的慈善救助,形成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的新格局。5 .坚持共享发展。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要求,强化对基本民生、基本权益的保障职能,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为困难群体兜住保障底线。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公平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确保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保证困难群众救助标准与经济增长同步、困难家庭收入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同步。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抓好脱贫攻坚,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推动全体市民共建共

17、享改革发展成果。三、主要任务“十三五时期,深入实施社会救助提升工程、养老服务普惠工程、城乡社区强基工程、服务部队保障工程、社会服务满意工程,全面提升民政管理服务水平。(一)实施社会救助提升工程1 .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就业救助、取暖救助为辅助,临时救助、社会参与为补充,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系完整、制度统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部门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配套,构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切实发挥社会救助托底保障

18、作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2 .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统筹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对城乡低保标准实施动态调整;健全城乡低保制度与城市就业、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确保困难群众的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统筹推进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封顶线和政策范围内救助比例,加强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减少困难群众个人自负费用。完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完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供养能力达到70%。探索实行公建民营模式,鼓励

19、社会力量运营,借助其规范、专业、优质的管理服务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供养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统筹推进临时救助制度。科学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内容,严格操作程序和监督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发挥临时救助在社会救助中的兜底线、救急难作用。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国家、省、市、县、乡(街道)五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增加核对项目,实现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信息资源共享。3 .全面提升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全面提高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完善

20、防灾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各区、县(市)建立并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多灾易灾的乡镇(街道)设置救灾物资储存室(间),储备相应的救灾物资,形成规模合理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新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IoO个,争创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5个,省级40个。全面修订市、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加大灾害救助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每年轮训30%,探索灾害救助工作人员管理与建设的长效机制。(二)实施养老服务普惠工程1 .创新管理体制。建成“民政统管、城乡统筹,分级负担、分类指导工

21、作体制和市、区县(市)两级社会福利暨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公办养老机构改制取得进展,四所市属养老机构服务功能更加明确、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服务外包、公建民营、连锁经营、开放经营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互融等新型养老模式全面推行;民办养老机构床位与公办养老床位比达到7:3;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2 .完善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养老服务标准化、职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的城市社区,100%的乡镇和65%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市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35张

22、,养老照护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打造管理、评估、呼叫和服务“四位一体的全市信息化养老服务体系,受益老人达到5万人以上。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为牵动,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培育养老服务市场。争取将我市列入首批全国养老服务支援体系建设试点。3 .壮大产业规模。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家庭服务、旅游休闲、金融保险等领域互动发展。各类为老服务组织、机构、企业达到2000家,直接或间接从事养老服务人员近30万人。积极拓展候鸟式养老、旅游养老一体化的新模式,建设养老养生社区和老年休闲度假基地,筑巢引凤,吸引外地老人来哈旅游度假养老超10万人次。促进规模化和连锁化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形成

23、与发展。探索创建高科技老龄产业基地,打造高科技养老助老电子产品基地。发展养老养生生物制药和中医中药康复用品。依托我市绿色农业基地优势,大力发展老年绿色食品产业。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适度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全市范围加快推进12个养老服务科技示范基地和养老创新服务中心建设。4 .优化成长环境。以地方法规形式制定出台养老服务供地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市本级福彩公益金留存部分50%以上用于支持养老服务。税费优惠幅度明显加大,对养老服务业、企业和产品成长发育的专项资金支持明显增加,涌现出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建立健全各类准入和退出机制,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养老服务

24、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得到完善,各种养老服务行业标准更加健全。5 .提升保障能力。基本完成市属第一社会福利院升级改造、第二社会福利院异地搬迁、第三社会福利院三院合一、普宁医院升级改造、安康社会福利院新建二期老年公寓项目,改造后建筑面积达到17.4万平方米,床位翻1倍,达到5000张。区、县(市)综合性福利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安康社会福利院发挥公办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型功能。出台成年孤残儿童安置意见,充分发挥儿童福利院国家脑瘫康复基地作用,为全市孤残儿童开展医疗、康复服务。建立“社区儿童之家,为困境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发挥普宁医院省民政系统精神卫生指导中心示范引领的作用,积极承担全省精神卫生专

25、业的业务交流、医护人员培训、实习等职业技能。开展社区低保家庭精神病人防控工作,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困难精神病人救助模式。()实施城乡社区强基工程1.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村(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建立村(居)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规范民主选举制度,创新选举手段,搞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完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强化村(居)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中的作用;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坚持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议事规程,积极探索村(居)

26、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等协商形式,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2,完善城乡社区保障功能。健全和完善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千米以上中心社区20处,社区达标公益性服务设施105处。全市城市社区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农村社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每个乡镇建成1个农村示范社区,区35%的村达到省级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县、市30%的村达到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加大对村(居)民自治组织的基础建设的投入,城市普通社区办公经

27、费不少于5万元/年,1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社区相应增加办公经费;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成员激励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和提高生活待遇,城市社区两委成员报酬不低于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完善乡镇长和村(居)委会成员分级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3.努力提高社区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扎实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9个城区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的一站式受理、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加快培育能够协助政府承担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调解民间纠纷、发展慈善事业的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优先发展和重点培育公益

28、类、服务类、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为其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经费资助。每个社区均应有10个以上具有本社区特色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继续完善社区等级评价制度,深入推进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全市星级以上社区达到全市社区75%。四、五星级和谐社区数量实现30%递增。考核评估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进行,所需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四)实施服务部队保障工程1 .深化双拥共建融合。扎实推进“双拥在基层活动开展,各区、县(市)每年至少抓好一项“双拥在基层主题活动,确保双拥工作在基层有效落实,进一步夯实军政军民团结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普及深化军民共建成果,市、区、县(市)有关单位与部队建立共建共育点100个,推进

29、双拥共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积极组织引导“两新组织开展拥军共建活动,抓好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教育拥军活动开展,大力支持部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为部队战斗力提升提供支撑保障;加强双拥典型培养,各区、县(市)至少培养和树立1名双拥个人典型,培育2至3个具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特点突出的双拥示范点,积极弘扬双拥先进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双拥工作氛围;发挥烈士陵园国家级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的功能,建立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基地;继续巩固和深化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着眼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目标,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双拥共建工作的特点规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双拥共建水平和质量,积极争创新

30、一轮省及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2 .保障优抚对象权益。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群众优待,保障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推行优抚对象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试点,及时调整门诊医疗保障资金和住院报销比例,完善优抚医疗保障服务内容。完善优抚对象住房保障机制,区、县(市)政府保障重点优抚对象住房维修、新建的财政投入,确保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实现全面保障。3 .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成立退伍军人服务中心,搭建退役士兵、用人单位综合保障平台,推行退役士兵“一站式服务。成立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退役士

31、兵安置工作规程,确保为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100%提供工作岗位。建立退役士兵免费教育培训制度,制定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异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办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参训率达到95%以上。4 .做好军休干部服务。坚持政治关心、生活照顾、服务为先、依法管理的原则,落实好军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逐步建立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与100个社区建立协作关系,利用社区优质资源为军休干部提供生活、医疗和娱乐等服务。组织军休干部和职工发挥政治优势和专业特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成20个志愿者服务队,与学校、企业建立共建关系,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以标准化建设

32、为目标,加强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建设,20%的服务管理机构跨入全国先进行列,80%以上达到省级先进服务管理机构建设标准。5 .推进军供现代化建设。完成哈西军供站建设,达到站内供应能力1500人/次以上,建成全市军供保障指挥中心、拥军支前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军供保障骨干培训基地。巩固完善社会化军供保隙网络,实现军供站自主保隙职能向代表政府组织社会化军供保障工作的职能转变。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研制营养快餐食品、便捷环保餐盒和新型送餐包装运输系统,提升军供保障效能和服务质量。(五)实施社会服务满意工程1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以加快社会组织发展为导向,以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培育社会组织运作管理人才为

33、核心,以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为目的,形成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新局面。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依据哈尔滨市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培育扶持,打造一批综合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协会商会;培育孵化一批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社会组织;树立一批过得硬、立得住、叫得响、作用突出的社会组织先进典型,引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启动”一园一基地一平台建设。市、区两级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通过建立公益创投机制,每年投入

34、公益创投资金200万元,重点培育孵化城乡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对其在场地、资金、政策上提供扶持,使其数量以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推行公益创投和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机制,建立评估与审核机构,形成科学规范、公平高效的资金使用和监督机制,畅通社会组织利益诉求渠道。建立社会组织培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一方面加强对各区、县(市)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解读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能力,更好的为社会组织服务,力争培训率达到100%;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社会组织负责人和秘书长培训率达100%,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培训率达60%,从而推动社会组织人才队

35、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哈尔滨市社会组织网,建立管理服务信息数据库、查询系统、交流互动信息发布平台、网上办公等系统,初步实现网上审批、信息数据网上查询;健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使用、共同分享、互通交流的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三是完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工作协调机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出台相关的监督管理办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执法能力,建立日常监督、绩效评估、信用建设、执法查处相结合的联动机制,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分级负责、依法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我

36、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2 .科学管理区划地名。稳妥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出台哈尔滨市行政区划调整指导性意见,规范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基本原则,以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县、镇、乡实施撤县设市、撤镇设立街道、撤乡设镇,推进城乡-体化。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以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为重点,2016年年底前完成地名普查数据登记、地图标绘、数据交汇、数据上报等项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规范全市地理实体名称。主城区地名标志设置率、完好率达到100%。2017年年底完成各级编撰出版地名图、录、典、志等出版物。完善市、区(县市)二级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实现地名普查档案

37、数字管理。进一步完善我市区划地名网服务功能,为社会最大限度地提供地名公共服务水平。3 .规范婚姻收养登记。深化婚姻、收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缩小城区与县(市)间规范化建设水平的差距;坚持依法行政,实时在线登记,强化安全防范措施,维护婚姻、收养当事人及登记机关的合法权益;推广结婚登记颁证仪式,强化民政部门在婚事新办上的社会责任;开展多元化的婚姻家庭辅导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及和谐家庭的建设;开展收养评估工作,保障收养关系人的合法利益;建立婚姻、收养登记数据库,完善婚姻、收养登记历史数据信息,加快数据共享,方便百姓办事。4 .巩固深化殡葬改革。巩固提高火化率,全市死亡人口火化率达到85%以上。提高殡葬

38、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基本殡葬服务与延伸服务分开,延伸服务由群众自愿选择。在免除重点救助对象基本殡葬服务收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殡葬惠民力度,努力实现基本殡葬服务政府埋单。完成哈平路殡仪馆和西华苑殡仪服务中心整体易地迁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一批火化配置设备。依法依规治理土葬,各区、县(市)要建立治理土葬责任目标管理长效机制。5 .做好流乞人员救助。依托市救助保护和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格局。依托社区救助网络和反家庭暴力庇救中心,搭建临时遇困人员、遭受家庭暴力侵害人员等应急性救助受理及转介服务平台,发挥救

39、急难、托底线作用。建立市及区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三方两级联合救助常态化工作模式,采取集中救助和日常救助相结合方式,对流浪乞讨人员、职业乞丐实施分类救助和综合管理,使重点区域流浪乞讨现象得到有效管控。6 .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领导体制,依托局人事处加挂局社工处牌子,出台民政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实施意见,加强对全市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工作的业务指导。到2020年,全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比例达到90%以上。民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至少有1人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取得职业资格。民政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和民办社工机构都要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

40、相应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力争全市民办社工机构达到20家,每年从福彩公益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每年在全市范围内选取5家社会工作基础较好的社区或公益性团体,开展社区、青少年或特困老年人的试点社会工作。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达到3000人,其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500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5人。7 .推进民政标准化建设。到2018年,完成社会组织、优抚安置、防灾减灾、社会福利、婚姻家庭、殡葬事务、社会工作等领域基础通用标准、管理服务标准、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力争在全省起到标准示范作用。管理服务类标准占新制定行业标准的比例不

41、低于50%,实现民政标准以技术标准为主向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为主转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市民政系统有45个单位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试点示范单位。设立民政标准化专项资金,从市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列支部分经费,专项用于支持社会福利及相关公益事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工作。8 .做好福彩发行销售。全市福利彩票投注站规模发展至2000家,建成和投入使用10处中福在线销售厅。十三五期间全市福利彩票销售总量争取实现80亿元。围绕冰城福彩,福满冰城主题,广泛开展公益活动。提高福彩投注站服务水平,快开投注机维修、维护全部实行上门服务。根据彩票品种特点,开展回馈彩民的促销活动。四、保障措施为了确保“十三五时期民政各项目标

42、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结合民政工作的实际,制定如下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民政工作机制,把民政事业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二)加大经费投入,拓宽筹措渠道。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民政事业支出在公共财政预算中的比重,确保民政事业支出在公共财政预算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为重点的公共支出政策,形成长效的公益性、福利性社会服务支出内容;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

43、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社会福利领域;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扩大社会福利彩票发行,完善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的动员机制;加强民政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民政法规。完善民政政策法规体系,形成民政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完善层级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机制,提高民政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强化依法办事,充实民政执法队伍,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度,提高民政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执法水平。(四)加强基础建设,优化政务环境。重视和加强民政基础建设,积极筹划,抓好落实,加快为民服务建设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提高各类民政对象的保障和服务能力;加快

44、民政信息化建设,建立通畅的政务电子通道、快捷的数据分析中心、综合的管理服务平台、先进的技术支撑手段,改善民政管理与服务环境,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和技术保障。(五)增强队伍素质,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各级民政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特别注重提高民政部门领导班子用干部、带队伍能力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形成一支政治坚定、道德高尚、业务精通、作风有效的民政干部队伍;加强民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民政专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探索建立民政工作志愿者队伍制度,大力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制定切合实际的指标和评估办法,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加强监督检查,完善绩效考核考评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