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成人礼“出花园”的起源与发展演变.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71015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汕地区成人礼“出花园”的起源与发展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潮汕地区成人礼“出花园”的起源与发展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潮汕地区成人礼“出花园”的起源与发展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潮汕地区成人礼“出花园”的起源与发展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潮汕地区成人礼“出花园”的起源与发展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汕地区成人礼“出花园”的起源与发展演变.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就l三区成人礼出花园”的起源与发展融成人礼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开始,无论哪个族群都很重视成人礼这一仪式。这是一个告别孩童,正式走向成人的一个过程。经过成人礼,宣告了角色的转变,从此就开始承担应有的责任,也有参与族群决策的权利。特别是在古代汉族,如果不举行成人礼,就难以正式宣告“成人,也就没有正式参与族群活动的权利。古代汉族成人礼分为男女,男子称之为“冠礼,女子称之为“笄礼男子的冠礼在二十岁举行,女子的笄礼在十五岁举行。冠礼和笄礼一般在中原地区才有,而身处偏远的潮汕地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的情况也成立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成人礼,称之为“出花园工1“出花园”的起源在潮汕地区,很多庭院会有一个小花园,孩

2、子们在花园里玩耍,所以“花园”也就象征着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而长大成人,就不能再继续玩耍,应该“走出花园”成家立业了。这是潮汕人“出花园”的来源,很是形象生动。关于出花园,最出名的诗歌是:花开花落漫同论,雨露栽培在本根,预卜春风红杏好,i枝今已出花园”?-清.温应广南澳竹枝词出花园?“出花园,具体源自何时何处,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可。根据所得资料,民间有几种起源说法。(1)第一种是跟宋仁宗有关。宋仁宗出世之后,日夜啼哭不止,厌食不睡,日渐消瘦,危及生命,皇宫御医虽设法医治,终不能奏效。此事惊动朝臣及皇亲国戚,宫里有人推荐民间一妇女,调养孩子很有办法。宋仁宗经妇女悉心调养护理之后,果然不再啼哭,寐

3、食正常,身体很快恢复健康。皇帝得知此事,龙颜大悦,亲往探望孩子。正解开衣襟给孩子喂奶的那位妇女,闻说皇帝到来,匆忙放下孩子,自己爬到床底下去。由于惊恐过度,喘不过气,终于绝命。皇帝深感惋惜,除给厚葬外,嘉封她为儿童保护神,并转称她为“阿婆”。阿婆后代宋末逃难到潮汕述说祖宗轶事,感动了敬神信鬼的潮汕妇女,她们给阿婆安设神位,因未明阿婆生日,就将她去世的七月初七陈“阿婆生”祀拜,后来改称“公婆母生当地家长认为小孩子在十五虚岁以内是在“花园内受到公婆母保佑的,出花园拜公婆母,一方面是答谢公婆母神庇佑孩子成人,另一方面是祈求孩子成人后平安大吉1。(2)第二种是跟古越俗有关。古代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

4、长大由“笄礼工即男子20岁束发加冠,举行加冠仪式。女子15岁盘发插笄,都是表示孩子已经成年的礼俗,但仅限于贵族子女行之。在宋代的潮州,却存着类似男女成年的礼俗,叫作“出花园15岁时举行,男女基本一样,要说清这个习俗的来龙去脉,须从“入花园”讲起。古越俗婴儿出生三天,就要拜“花婆,或称花妈(奶),o据说花婆是在花园里管理生命之树的神,世上男男女女,都是树上的花,男的是百花,女的是红花,拜花婆就是认花婆为干娘e婴儿有花婆照护才能消除灾难,才能平安长大成人。花婆的祀位就设置在婴儿睡床底下,以便其就近关照。当孩子长到15岁时,花婆照护的任务完成,再也不能待在花园里了,于是行“出花园之礼。这个古老习俗,

5、直至今天仍然在潮州及福建龙溪等地流行着。而其起源这是宋代以前曾在潮州居住生活的猿人,也即今天广西的壮族人2。(3)第三种其他民间传说。民国翁辉东辑风俗志(列饶宗颐总纂潮州志之一)记载:“七月初七九子母诞,有婴孩之家,必祀九子母于床上,值男女十五岁时,即于是日盛大祭祀,谓为出花园。3。2“出花园”的发展与演变潮州地区在不同时期融入了不同的外来族群,诸多的外来族群给当地的民俗文化发展带来了深远的膨响和变化。多元外来人口的迁入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出花园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文化的磨合和交融中,也走出了极具特色的路线。2.1 先秦时期影响根据相关的史学家研究认为,早在先秦时期,河南安

6、阳和山东就有人口迁入潮汕地区。这一点也受到很多潮汕人的认可。部分潮汕族群在寻根问祖的时候,往往会追溯到河南和山东地区。潮州跟河南安阳和山东在艺术和工艺特色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潮汕地区的潮绣,剪纸,麦秆画,潮剧,大吴泥塑跟河南安阳的民间艺术中的安绣,剪叶,麦秆画,像剧,泥塑就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山东的面塑,剪纸,皮影等民俗跟潮汕地区的糖塑,剪纸,铁枝木偶戏也有一定程度的关联。由此可见,先秦河南和山东人口的迁移所带来的文化对潮汕地区的文化是最先起到影响的。河南安阳人和山东人的迁入,可能是“出花园”习俗的起源。河南和山东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腹地。“冠礼”在士族中比较盛行,人口的迁入,也带

7、来了中原地区士族颇为盛行的冠礼习俗,来到潮汕地区被民间所接受和改造,开始了具有特色的潮汕式的成人礼出花园。2.2 汉代时期影响潮汕地区汉初属闽越地。潮汕人的“出花园”很可能形成于这个时期。因为从文献得知,越人的习俗是有花这个情节。而潮汕地区汉初属闽越地,“出花园”的礼俗过程中也使用到了十二种花草植物。这些情况关联起来,说明了潮汕人的成人礼,在这一时期从“冠礼”开始演变成了民间的“出花园”。具体礼仪也找不到相关资料论证,笔者认为,很可能在这一时期,“出花园并没那么复杂,也只是跟南越笔记描述的越人一样只是男的用白花,女的用红花。后来随着历史的进展,礼俗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后来才有了十二种花草树木这种

8、做法。(花王父母越人祈子必于花王父母。有祝词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华如桃李之义)4。2.3 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影响北方连年战乱致大批难民沿浙闽逃入今潮汕地区,人口也从3万人暴涨到了60万人。这批难民人口数量众多,来源复杂,对潮汕地区习俗的影响是最大的。人口来源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了十里不同俗的变化。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有着自己原来特有的习俗,不愿意轻易改变。可是又不能脱离潮州本地习俗太远,以便尽早融入潮州本地的生活。所以在习俗这方面,大都根据潮州原来的习俗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原来类似习俗,来丰富和发展各种习俗的内容。多元化文化的交融磨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潮汕文化,也是“出花

9、园”特色之所在。3潮汕地区“出花园”各地礼俗具体内容差异比较潮州地区一个乡村一个习俗,特别是在“出花园”这种重要民俗上面,更是各具特色。(1)“出花园”时间。“出花园”在哪一天“出”,这是有讲究的。在潮州这边,一般会在前一年年底先去问老爷,然后根据时辰八字制定一个日期来出花园,还会写明一些祭拜流程和注意事项。而揭阳地区一般是七月初七。当然,也要提前求神问卜,适宜者才能出花园。(2)沐浴。这一天,最重要的是使用花草沐浴。这点在潮汕各地是一样的。至于花草的种类,具体各地有所不同。饶平使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种:潮州湘桥有些地方使用的是红花(石榴花)、仙草、龙眼叶、

10、千日红、榕叶、竹叶各一对:汕头市用苞、困、榕、竹、石榴花合为5种好花;惠来使用的花草可是12种或8种,通常是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芙蓉花、杨梅花、栗草等各一对5b把准备好的花草沐浴泡在煮开的水里面,放温之后沐浴,然后把洗完的水倒进花盆或者花园里。我觉得,在潮汕地区的“出花园”习俗里面,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流程了。基督教里面,有着洗礼”的仪式:印度有着恒河沐浴的习俗:佛教也有沐浴礼佛的传统。所以,沐浴在祭祀类型的仪式中是非常重要的。潮汕人认为,通过花草水的沐浴,宣告着走出了“花园”,走向社会。这是一个告别孩童时代,走向成人的过程。从此开始负担起应有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所以在

11、潮汕地区,出花园”的仪式中,其他习俗可以因人而异,可是洗花水这一习俗是不可免的,因为没有洗花水,“出花园”也就无从谈起。(3)穿着打扮。潮汕人对出花园印象最深刻应该是红木屐。这一点在潮汕各地倒是有着共同的认可。传说潮州状元林大钦穿着红木屐上学高中状元6,所以潮汕人觉得穿红木屐是个好兆头,以后能出人头地。其次是肚兜。穿肚兜潮汕各地都有,只是有的地方选择红肚兜,有的地方选择白肚兜。然后一般都会穿上舅舅或者亲戚送的新衣服,衣服一般以偏红为主。在汕头大场村,还有男的穿红肚兜,女的腰绑红绳的区别。在潮州市,人们会在肚兜里放两枚“顺治铜钱,象征顺顺利利:放12颗福圆(龙眼干),象征福气。其他的不同家庭根据

12、不同情况增加东西。有的放不同的种子,希望孩子像树木一样茁壮成长;有的放红糖之类,象征日子甜蜜。在穿上肚兜之后,会在外面穿上由舅舅或者亲戚送来的新衣服,表示来自娘家对小孩子的关心。(4)祭祀。祭品一般有一份纸钱,三牲(男公鸡女母鸡、猪头肉、鲫鱼),猪内脏(寓意换肠换肚,顺利跨过青春期,长大成人)等东西凑成八种或者十二中祭品,这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潮汕各地基本如此,然后各个家庭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在潮州般是加上三杯茶叶、三杯乌豆酒、盘红桃棵、一个发棵、一对大吉(柑橘)、龙湖镇鹤巢村就是男公鸡女母鸭,猪内脏是猪肝:而在湘桥区就是加十二碗薯粉丸,桂圆等凑成十二种祭品;而揭阳地区有的用五种水

13、果。从祭品中也可以看出各地在以前的特色产业的不同。祭品准备充分后在日出之前黎明时分就祭拜神明“公婆母”,要说一些答谢神明,保佑孩子平安长大之类的话,然后祭拜就顺利结束。(5)吃“五碗头工祭拜“公婆母”之后,就是吃五碗头了。“五碗头”就是用五个大碗装五种菜。第一碗,猪杂,寓意换肠换肚,顺利长大成人,有的用红糖展猪肝,有的用甜汤猪内脏大杂熄(猪心,猪肺,猪肝,猪肠等各种猪内脏);第二碗,清蒸甜鱼,寓意需贵,潮州用蝮箭鱼,潮阳吃鲫鱼,还有的地方吃鲤鱼,乌鱼等;第三碗,鸡:潮汕地区“出花园”有咬鸡头的习俗,寓意以后出人头地,潮汕地区有些地方会把“咬了鸡头”象征成出完花园。吃鸡头”源自潮汕地区一个传说,

14、林大钦穿红皮屐吃鸡头意味独占鳌头,然后考中状元的故事。6第四碗,甜豆干,寓意以后能当官;第五碗是粉丝鸡蛋,象征圆圆满满,也有人炒韭菜,春菜等,都有着美好的意头。一般父母会在孩子吃之前跟孩子讲下各种菜的意义,让孩子明白长辈的寄托。(6)不出远门。这一天,是不让孩子出远门的。有的地方甚至不让孩子出门,避免遇见各种“不好”的事情。为了让孩子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这一天对于小孩子提出的要求一般都会答应,甚至会提前准备一些小礼物送给孩子。有的地方没有这么讲究,只要不近江河水域,丧事勿近就行。总之,从上面这些流程来看,“出花园”还是相当讲究和严肃的,一点也不亚于中原地区的“冠礼”。并且各个流程充满了浓郁的区域

15、特色,充分体现了潮人的善于融合各种文化,推陈出新,做事细腻,尽善尽美的精神特色。这些精神特色,在出花园中所使用的祭品和手工艺品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4 “出花园”中使用的祭品和手工艺品所体现的潮人精神特色(1)“出花园”的仪式中出现的一系列用具,在一定程度上是潮州传统工艺的反映。穿的肚兜,肚兜上一般会有刺绣,这是“潮绣”工艺的反映;红木屐”体现了潮州的木雕;“竹编翳筐”反映了潮州的“竹编”工艺:所用到的大大小小的碗体现了潮州的陶瓷工艺:古代潮州的手工艺产品以细腻,做工精细,精美而闻名世界,远销国内外。陶瓷,潮绣,木雕等都在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2) “出花园”的祭品,体现了潮州古时丰富的产业经济

16、。“出花园”里面很多食材都用到了红糖,而古代潮州是重要的红糖生产基地。祭品用到的柑橘,是潮州柑的体现。其他出现的鱼肉菜等,反映了潮州历来是鱼米之乡,物资丰富多彩。物资的丰富是潮汕人勤劳智慧的劳动结果,潮州人善于引进新的经济作物,并对潜在的经济作物市场有着独特而精准的判断,并且敢于拼搏,勤劳,智慧,将各种经济作物卖到东南亚各地,在宋代,作为潮州外贸重要标志的“红头船”将各种潮州经济作物和手工艺品卖到海外各地,同时又引进海外各种新型的手工艺产品和经济作物,结合潮汕当地特色,推陈出新。潮汕人敢于拼搏,善于学习海内外先进的生产经验,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精神,是潮汕人的发展基础,也是潮汕人善于经商的根源。

17、5 “出花园”的总结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繁琐的传统出花园礼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城镇的一些居民家庭里,“出花园”也开始渐渐简化起来。当然,主要祭拜流程没变,而祭品就变得简单起来了,而注意事项也没以前那么讲究。比如以前该有的红木屐”换成了红色的运动鞋,“肚兜”换成了红色休闲服和红色外套。而祭品也没那么讲究,以前需要的各种猪内脏,现在很多只用了猪肝来代表。然后有的黑豆酒也取消了,“三牲”用孩子喜欢吃的炸鸡翅等作为代替。以前不能出门的,现在也变成不出远门就行了。诸如此类,很多东西开始简化。这些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可避免,可是也更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这些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看法。有人觉得简化后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严肃感,有人觉得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简化。从个人的观点来看,时代的进步带来的简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反映了当代人的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有所简化才是正确的态度。在简化的同时,也要保留原有的民俗特色的部分,取其精华,该有的核心部分还是得严肃来进行,而不适合时代翁求的应该有所改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努力奋斗,报效家庭,报效社会。发展应是内容在变,而精神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