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传》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孔子传》有感.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孔子传有感“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一直在影响历史,所以它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他不是一个死去的人,他只是一个缺席者。”一题记说起孔子,一言以蔽之,圣人也。我对他的了解始于“有朋自远方来”,始于仁义礼智信,始于我的初中所学论语十则,而那时还是论语十二章,更是始于孔子的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孔子离我忽远忽近。直到遇见了孔子传,看到了他虽颠沛流离但仍心怀理想的一生。今天我不说“剧情”,只话感受。一、现考证之实图片作者鲍鹏山教授在后记里提到“这是一本给普通读者看的孔子传”。一本书中,很难避免学科知识的交叉,而正是因知识的交叉,我们才能收获更多自身专业以外的东西。孔子传中虽讲孔子,但因年代久远,故而史料不完整,由
2、此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考证的过程展现出来。我也因此了解了更多文化常识。在考证孔子父亲叔梁纥墓地居于何处时,连带着知晓了“坟莹”一词更多知识。我们了解到的此词是指已故之人埋葬之地。但是孔子传中就有解释:“莹”指的是坟所在的区域,俗称坟地;“坟”则是棺木的准确下埋之处。考证之时,如果只有单一的证据,那么就叫做孤证,孤证是站不住脚的。联系到“层出不穷”的班级矛盾纷争,我们也是要讲证据,并且时常在证据方面和孩子们斗智斗勇。证据足够,事情就能解决,说不定还会因此挖出更大的真相。这是考证教会的。穿越古今,联系实际,孔子传中坐着的考证治学态度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新的认识。二、从“择善者而从”到“因材施教”“择
3、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何能够做到择善而从呢?身边之人无法做到区分“善”与“不善”,又该如何?我认为此间除了个人意志外,不可或缺的是“师”之导,因材施教式的。我们都知道,相同的问题,孔子在回答不同的弟子时有着不同的答案。例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求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相同的问题,为什么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求时的答案不一样呢?我们能从后来孔子解答公西华的疑问中找到答案:“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比较谦虚胆小,所以要鼓励;子路太莽撞冲动,所以要抑制。孔子回答每个人的都不一样,是因为他没有自己固定的观点吗?不是。而
4、是它能根据不同人的特点给予适宜的回答。这即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回到我们的班级中,我们也努力实践孔老夫子的方法:有时候,自律性较强的孩子犯错,一次提醒足矣。三心二意的孩子则需要严慈相济的方法去告诫。从每个孩子的性格、家庭、学习情况等多方面入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努力让每个孩子有更多成长的可能性。因材施教是老师的角度说教育,择善而从是站在一个独立个体的基础上谈追求。我们总想让我们的孩子“择善而从”,人选择自己所追求的“善者”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让自己停下思想的脚步。毕竟,原地踏步就是倒退。三、解处世之惑读孔子传之前,孔子在我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读了之后,我便觉得他是一位接地气的圣人。生活的磨砺
5、让孔子从一个意气风发、充满理想的少年,终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至圣之人。周游列国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过着虽颠沛流离但仍安贫乐道的日子。有怀疑、但更多的是肯定!对待道德的追问,他能够做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待非正常渠道得来的富贵,他能够做到:于我如浮云。而面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则是“乐亦在其中矣”,孔子是大潇洒和大快乐,由此才能够拿得起、放得下。我看到而立之前的孔子的沉稳冷静,还看到了耳顺之后的超然旷达。转身看看我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之路漫漫,故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我相信有些东西虽历经千年却不会变质,它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相信孔老夫子的这些思想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他圣人的智慧是源于生活经验,故而我们更应该认真对待生活,与生活中发现真知。书中所引萨特之语:“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一直在影响历史,所以它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他不是一个死去的人,他只是一个缺席者。”这位平凡的圣人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