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御制漆器.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77551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雍正朝御制漆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雍正朝御制漆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雍正朝御制漆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雍正朝御制漆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雍正朝御制漆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雍正朝御制漆器.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mJi三在台北故宫举办的“雍正一清世宗文物大展”已于今年的十月七日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从北京故宫选取文物37件,使两岸故宫文物分开60年后重新团聚,是一件可喜之事。在所选北京故宫文物中,有雍正朝官造漆器4件,它们是黑漆描金袱系纹长方形盒、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黑漆描金百寿字纹碗、浑金漆花卉纹圆盒。这4件都是雍正朝代表作品,但因数量少,又偏重于描金漆器,因此不能在工艺品种、器物种类、装饰特点等方面,反映雍正朝官造漆器的全貌。为使大众对雍正朝的漆器有更多的认识,本人依据清官制造档和现存实物,再做一些介绍。清官造办处是一个庞大的为皇家制作各种御用器物的机构,下设几十个工厂。它曾制作大量的实用器和观赏

2、器来满足宫廷各方面的需要。其中的精品不仅在当时深受帝王的喜爱,而且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更是成为珍品。精美的御制漆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这主要体现在康、雍、乾二朝盛世期间。在这盛世的三位帝王中,雍正皇帝素有“秉性不爱华糜”之美誉,虽其如此,却也雅趣良多。具体地说,他非常喜爱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漆器工艺,并由此促进了御制漆器的制作和发展。又由于雍正帝任用了办事得力,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怡亲王允祥统管造办处,使得这一时期御制漆器的制作,在康熙朝基础上有质和量的提高,呈现了新的面貌。雍正皇帝对漆器制作有诸多要求,具体是“精细文雅”“入骨”“轻妙”,这从传世作品中可得到印证。清官内务府档案总汇是清

3、官造办处各作坊的制造实录,清官各类工艺品制造均详记在案,漆器亦在其中。本人查阅了相关部分,并结合传世实物进行研究,对雍正御制漆器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档案上看,雍正时期御制漆器的品种有描金漆、描彩漆、描油、一色漆、填漆、波罗漆、螺甸漆等,胎质绝大部分仍是木胎,另外还有少量的铅、铜、皮、竹、瓷、卷胎和脱胎。而在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实物中,目前来看,品种只有描金漆、描金彩漆、描彩漆和浑金漆。为表述清晰,在此按实物品种,并结合有关档案资料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描金漆描金漆就是在一色漆地上加描金花纹的做法,其中黑漆地最常见,其次是朱漆地或紫漆地C根据档案记载,雍正时期制作了大量的描金漆器物,这其中又分仿洋漆

4、技法和中国传统技法两种。所谓仿洋漆,就是指仿制日本称之为前绘的黑漆描金工艺。前绘主要是在制胎和用金工艺上优于我国传统的描金漆工艺,它具有胎薄体轻、久不变形、金漆光亮的特点。雍正帝一向钟爱深沉凝重的黑色,这在同期的画法琅、瓷器中多有体现。而仿洋漆的艺术表现,正是以黑漆为基色,上面描饰金色的花纹,这种深沉凝重又光华富丽的艺术风格,自然受到雍正帝的赏识,因而使仿洋漆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工艺品种,得以良好的发展。这在档案记载中多有体现。档案中记载,为了满足宫廷对仿洋漆器物的需要,雍正七年,皇帝下令,在圆明园修造地窖,增设作坊,以扩大生产,提高制作量。雍正帝还在日理万机中,亲自过问修造地窖的有关细节,反映

5、出他对仿洋漆工艺的关注。从档案上看,雍正时期用仿洋漆制作过书桌、书格、箱子、香儿、柱杖、冠架、痰孟、碗、钵、各式盘、碟、盒子等数百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雍乾二朝的仿洋漆绝大部分都不做铭文,因此难以识别出它们的具体年代。然而我们利用档案资料,还是识别出了一些雍正器。从这数件作品来看,其金漆光亮,胎体周正,堪与日本金漆相媲美,说明雍正时期在研制仿洋漆方面取得了成功。黑漆描金袱系纹长方形盒(图一,参展作品)。此盒宛如被一块包袱皮包裹着,蝴蝶结和褶皱浑然一体,形象逼真。盒主体裸露的部分以仿洋漆工艺制成,即在黑漆地上饰描金折枝的佛手、石榴,桃实,寓意多福、多子、多寿,习称“三多图,包袱皮上的花纹以描

6、彩漆与描油相结合的工艺制成,即在银灰色地上彩绘朵花和寿字构成的锦纹。在此根据盒子主体部分的装饰工艺将其划人仿洋漆类别。档案中制作包袱式盒的记录有两次,共制成13件。雍正五年郎中海望奉旨:朕看得尔追办处所进的活计俱是朕交下着做的活计,现今造办处匠役有几百名,何必旷闲?尔等寻些活计与他们做。于三月初十日画得包袱式盒样一张,呈裕亲王看,奉王谕:尔等酌量做。于十月二十九日做得各色彩漆锦样包袱盒九件,怡亲王、信郡王呈进讫。雍正十年首领萨木哈持出洋漆包袱式盒二件,说宫殿监督领侍陈福传旨:此盒样式甚好,照样将黑、红漆盒做些,画花卉漆盒亦做些。再,盒一件底上有窟窿,不必照此样做。钦此。于十一年五月初一日照样做

7、得漆盒=对,并原样一对,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呈进讫。此后档中再无制作袱系盒的记录。因此档案记录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件袱系纹盒的时代归属问题。包袱纹的装饰源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它首先出现在Fl本的漆工艺作品中,雍正时期对此有所借鉴,同时还运用到其他工艺的作品中,如玦琅器中的瓶、鼻烟壶等,成为了工艺品的装饰题材之一,对乾隆朝及后来都产生了影响。黑漆描金菊花锦纹冠架(图二)。其顶部呈扁圆球状,由镂空的两个半圆体相合而成。侧设有开关,可开合,内部用于放置香料。立柱下有圆座,座下六垂云足。冠架通体在黑漆地上饰描金花纹,由上至下分别为菊花锦纹、如意云纹、缠枝花卉及团寿字。此冠架玲珑剔透,描绘细腻,符合雍正朝工

8、艺品“精细”“秀气”的特点。该器与上述系袱纹盒一样,是通过档案资料确定年代的。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雍正三年九月十五Fl,太监刘希文交洋漆冠架一件,传旨,照此样做几件。“于四年二月四Fl做得洋漆帽架三件。此冠架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独一无二,由此可见它与档案中命做之器是对应的。但由于没有款识,过去曾笼统地定位清中期,现档案证明,是雍正朝所制无疑,而且是照着“洋漆冠架”做的。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图三,参展作品)。手炉为不规则却又对称的长圆形,提梁弯曲形状与炉身造型相仿佛。器身四面开光,两两相对。光内黑漆地,上面以金漆分别描绘各异的山水图景。画面构图讲究,布局疏朗。远山近石、亭台楼榭、草木飞鸟等物象

9、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宛如工笔画一般,将风光旖旎的山水图景浓缩在盈寸之中,仍有飘渺深远的意境。光外边饰则用描金彩漆的技法描绘缠枝花卉纹,与开光内的主纹形成反差,有相辅相成之意。口沿内悬挂铜胆,用以燃炭。盖面是以铜丝编结成的密网制成,用以通风换气。底心一圆孔,用以散热。手炉是文人雅上几案上冬季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输血,以便书写绘画。它一般以圆、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霜要运用不同的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内胆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染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烫手。该件手炉漆面光滑,内胆没有使用痕迹,由此分析制作的初裹便是精美的陈设品,而

10、不是实用器。黑漆描金百寿字纹碗(图四,参展作品)。碗圆形,直口,圈足。器身内外在黑漆地上饰描金的花纹。外壁满绘异体寿字百个,寿字分四周交错排列,字数自下而上依次为17、23、29、31个,相合恰为百寿。内底中心描绘团花纹一个,内壁绘团花纹四个,其间又以团寿字相间隔,互为对称。外底中心描金双线长方框,内书大清雍正年制”三竖行楷书款。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有所谓的“五福。尚书洪范云: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终命工寿即长寿,乃五福之首,因此寿字不仅字意延伸丰富,字体变化多端,更成为人们吉祥观念中最重要的毛题和象征。所以以寿字做装饰自古有之,在清代则更多。该碗1925年典查给号为丽字,查

11、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编号代字汇编,“丽”字号的原藏地点是古董房。由此可见,其早就被视为古董珍玩收藏起来了。这只碗外壁上的描金寿字十分光灿,显然运用的是仿洋漆的技法。然而碗的胎体尽管轻薄,但从足沿磕缺之处可以清晰看到,胎体制作运用的则是我国传统的,也是在档案中多有记载的“杉木卷胎再糊麻布的做法。因此可以说这只碗是中外两种技法相结合的产物。雍正时期在大量制作仿洋漆的同时,仍保留着传统的描金漆工艺的制作。传统的描金漆工艺主要是在光泽度和平滑度上不如仿洋漆,但仍不失宫廷御用器物富丽堂皇的气派。根据档案记载,以传统的描金漆工艺制作的器物,大致膳桌,小到碗盘都有,其中大部分以黑漆作地,红漆作地的也兼而有之。

12、黑漆描金双凤纹碗(图五)。碗圆形,直口,圈足,内外均在黑漆地上饰描金花纹。外壁是翩翩飞舞的双风,其间以宝相花相隔。腹下部环饰焦叶纹。内壁为描金银云蝠纹。流云如带,蝙蝠飞翔其间。外底中心描金双线长方框,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该碗磨划较重,但隐约可见精致之美。红漆描金蝠寿纹大捧盒(图六)。盒圆形,平顶,圈足。胎厚。金不磨光,为中国传统做法。通体在红漆地上饰金漆花纹。顶部饰四只展翼蝙蝠围绕着中央的太极圈,上下壁分别饰八个团寿字,其轮廓和纹理均以黑漆勾描。外底中心饰折枝双桃,桃的上方横行描金梢书雍正年制”款。这种在桃实和灵芝间做款的方式是雍正时期显著特点。该器之大为雍正朝盒子之首。口径达56厘米。

13、它的花纹不是用笔描绘出来的,而是用浑金漆的方法平涂上去的,饰纹比例大,空间大,显得粗犷豪放,这不同于雍正时期纹饰刻画精细的主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描金彩漆描金彩漆是中国传统粽漆技法之一,是描金与描彩漆相结合的种复合工艺,具有色彩丰富、华丽美观的装饰效果。从雍正朝漆作档案上看,始终就没有“描金彩漆”这一名词,但却有可靠的传世作品。这一问题在档案与实物对照之后就可释然。原因是当时将描金彩漆与描彩漆一并称为了“彩漆”,有例为证。描金彩漆云龙纹菊瓣式盘(图七)。盘呈椭圆形,菊瓣口,随形圈足。通体在紫红色漆地上,饰描金彩漆的花纹。盘内底随形描金开光,光内饰五龙戏珠及飘荡的云朵,龙首都朝向着中央滚动的火

14、珠,似在嬉戏玩耍。底部饰浪花飞溅的海水。外壁每瓣饰一姿态各异的龙纹。外底黑光漆,中心刀刻填金双竖行雍正年制”楷书款。该盘图案运用的是多种深浅不同的色漆彩绘而成,具有晕染的视觉效果。档案记载雍正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漆作附油作,首领太监杜进朝交来菊花瓣式彩漆五龙捧寿盘一件,说总管太监吕具朝传,着照样做十件。记此。于九年十一月初一Fl照样做得红漆菊花瓣式彩漆五龙捧寿盘十件并原样盘一件,柏唐阿李六十交首领太监徐进朝持去讫”。档案中所说的“彩漆,对应的现存实物是描金彩漆。描金彩漆云龙纹双圆式盘(图八)。盘的形状为双圆相交式,浅壁,矮圈足。通体在朱红色漆地上饰描金彩漆的花纹。盘内底描金开光,盘心饰以云纹围绕的

15、团寿字,外闱是三条游龙及飘动的带状云纹,龙身弯曲自然,生动活泼。外壁一侧描金楷书“雍正年制”款。档案记载:雍正元年正月初四Fl漆作,总管太监张起麟交海棠式茶盘一件。传旨:照此盘大小改做双圆式朱红漆画二龙戏珠花样茶盘几件。钦此。本日总管太监张起麟启知怡亲王,奉王谕:照此茶盘大小多画样子几张,看准时再做。遵此。”至于最后做了多少次多少件我们并不知道,但这一件是仅存的,是传世孤品,弥足珍贵,更是雍正朝“秀气”的代表作品。描彩漆描彩漆就是在一色漆地上用多种色漆描饰花纹的做法。描彩漆不限于用漆,还可以用油,即漆、油可并施。所以描彩漆色彩丰富鲜艳,表现力强。从档案上看,雍正时期做了大量的描彩漆作品,但正如

16、前面所讲,这里面还包含着相当数量的描金彩漆。虽然档案上不分明,但实物的工艺品种是不难区分的。目前已知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时期描彩漆作品有两种,其一为带有款识的圭式盘,其二为不带款识的团龙纹圆盒。描彩漆桂花翠鸟纹圭式盘(图九)。其造型近似古代玉圭,平底、浅壁。通体粽朱红色漆,盘内以绿、浅绿、赭、黑、黄、银灰等色漆彩绘花鸟图幅。盘内底绘一株桂花树,枝干挺拔,花叶繁茂。下面以盛开的芙蓉和野菊花相衬。一只翠鸟站立枝头,俯首寻觅。外底黑光漆,中心阴刻填金单竖行雍正年制楷书款。该盘在近似长方形的盘地上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写实的花鸟画,色彩和谐,布局繁简恰到好处,具有国画韵味。它摒弃了规范化的装饰方式,采用绘

17、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在漆器工艺中罕见。此盘制作亦见档案:“雍正三年正月八日,总管太监张起麟交圭式红漆盘一件,怡亲王谕:照样放长十分做十件。“于十二月二十四Fl做得圭式红漆盘十件J如今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五件造型相同的圭式盘。它们均是花鸟图案,内容不同,但风格完全一致,桂花翠鸟纹盘是保存最完好的一件。描彩漆团龙纹盒(图十)。圆形,小平顶,矮圈足。通体以黑漆为地,以红、黄、灰、深绿等色漆描饰花纹。通体团龙25个,犹如团花般。盒内及外底均为黑漆洒金。该盒从造型到用色,尽显雍正朝追逐的雅致浑金漆浑金漆为我国传统糅漆技法之一,明代有之,但没有实物流传。它的做法是以一色金漆做地,另一色金漆饰花纹,并以黑漆勾勒

18、轮廓和纹理。雍正档案中记载的金漆,指的就是浑金漆。浑金漆的制造量很少,仅制作过书格、戒急用忍字吊牌和盒子。浑金漆花卉纹圆盒(图卜一,参展作品)。小平顶,矮圈足。器表以两色金漆探饰而成,浅色作地,深色绘图。盖面中心饰大花一朵,四周的缠枝花卉枝叶翻转与之相连,上下壁亦饰缠枝花纹。上下口沿、足边均饰几何形锦纹。均以黑漆勾勒轮廓、纹理。器里为红漆洒金。外底中心饰折枝双桃,桃的上面阴刻填蓝“雍正年制”楷书款。此盒表面虽然已有磨损,但仍能想象出崭新时的灿烂。故宫博物院所藏如是圆盒共8件,从品相上看,是一次性完成的活计。此外还有三件,在工艺、款识以及里子的装饰上都与之完全相同,只是器表花纹为蝙蝠寿字,尺寸略小。非常遗憾,在清宫活计档的漆作中没有找到与它们相对应的制作记录,但毋庸置疑,它们是雍正朝浑金漆的代表作品,而且也是仅存的。以上所讲雍正朝御制漆器四类十二件,虽仅是档案中记载的很少一部分,但仍能反映其基本面貌。可以看出雍正朝御制漆器在康熙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如冠架、圭式盘、椭圆形菊瓣式盘、双圆式盘等造型别开生面,隽秀雅致,富有创意。装饰图案笔意清新,有的具有绘画艺术的表现力。色彩上除善用黑色外,还常常使用漆器上少有的银灰色、叶绿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雍正朝漆器仍有尚未识别出来的,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没有款识的雍正朝御制漆器被识别出来,公诸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