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指标参考价值弱化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DP指标参考价值弱化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为什么要先说GDP呢?因为它是真正的指标之王,它实在太重要了。理解GDP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确定为国际通行的经济衡量指标的。在教科书上,GDP是这样定义的:中文名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对于经济总体表现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因而也被称之为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把GDP比作天气的卫星云图,你能够看清楚一个国家它到底发生了什么,它的经济状况到底是如何的。那很多人就要问了,在历史上GDP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经济大家都很熟悉大萧条。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
2、条前后两任总统,一个叫做胡佛,一个叫做罗斯福,他们都希望把美国经济能够从衰退中拯救出来。但是当他们在制定应对大萧条的政策的时候,却发现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就是工具不足。他们发现只有股票数据、货币量和残缺不全的工业生产指数是可以用来参考的。但是,有没有一个指标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全貌的呢?没有。就好比说,你只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但是具体的健康数据却非常缺失。那如果你是一个医生的话,你是不太可能来对症下药的。这个时候,当时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找到了一个叫做库兹涅茨的经济学家,希望他能够带领团队对于美国经济进行一次从头到脚的体检。几年之后,1934年,这份体检报告就出来了。这份报告对1929年以
3、来的美国税务数据、经济普查的数据、就业工资和服务业的调查进行了估算。这个估算其实汇总了一些数据收集和整合,非常惊喜,实现了对于1929年以来的国民收入的一个初步统计。这就是GDP统计理念最早的一个由来。当时递交报告的时候,这个结论非常惊人,出乎了很多美国人的意料。惊人到什么程度呢?大家知道当时处于经济萧条过程当中,但是这份报告卖得非常畅销,每份售价20美分,第一版4500份就售清了,相当于非常早的知识付费领域的一个杰出代表。这份报告的结论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就是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过程当中,就是29年到32年的过程当中,美国的居民收入减了足足一半。那更重要的是什么呢?罗斯福就拿着这份报
4、告,在他公布新的复苏计划的时候,直接引用了相关的数据,并且在38年的国会预算案中使用了库斯涅茨更新后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此之前,GDP的发明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它只是一项调查研究。但是到了1938年之后,它对于当时的美国政府推出的政策,所覆盖的范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前面胡佛总统数据不全,他无法构建一个完善的经济图谱。但是罗斯福掌握了GDP指标之后,就能够比较从容地去调控全国的政策。这就是我们看到经济指标它的重要性所在。此后,经过很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GDP也日益演化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关于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理念和体系,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是非常广泛地使用。我们看到库兹涅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
5、和他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当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库兹涅茨在创立GDP的统计方法的时候,他的衡量标准是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来统计一年内的总产出以及整个经济体的总产出,会作为收入最终分配给劳动者、政府和企业。也就是说,到底是谁获得了什么样的东西?比如说,劳动者获得了工资,我们把工资算进来;政府获得了税收,我们把税收算进来;企业拿出来获得了盈利和折旧,也就是说这就是收入法的一个基本核算方式,由工资、税收、折旧和企业盈利四部分组成。在二战之前,这样一套方法其实就构成了GDP,那在这需要打个叉。我们看到,这个统计计量包括GDP,它的出现其实和战争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194
6、0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如何为战争付款。他就非常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没有准确的宏观数据,那么我们无法做准确的战争动员和战争筹款。这就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了。所以GDP,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支出法的出现,也成为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经济学家不再是学术上的讨论者,不仅仅只是关注的经济状况的好坏,他真正进入到了政治、经济决策的核心部门来指导政府如何根据数据来制定相关政策。说个极端的例子,当时纳粹德国和美国开战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估算:根据美国GDP和美国的生产总值的算法来估算出美国到底有多少战争潜能。但是后来发现,美国人造航母跟下饺子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并没有完
7、全地去开发自己的战争潜能。正是因为有了这个GDP这个支出法核算,我们会发现大家对于这个战争潜力有了更多的重视。这就是我们提到支出法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点。支出法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最终会有四个去处居民的消费、企业的投资、政府的购买和出口。其中,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中的产品和服务,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外国的进口,那部分不是本国生产的,就要把它剔除。因此,GDP就等于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在现实的情景中,很多国家的政府项目实际上是分摊到企业投资和消费这两个大项目当中的。所以,GDP也常常被分解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项,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所谓的“三驾马车,然而在
8、这“三驾马车”当中,存在着许多误解。在稍后的内容中,我们也会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区别。接下来,我们看到GDP的第三种核算方法,叫做增加值法,也称为生产法。这是通过将生产环节各部分的增加值进行加总来计算的。因此,最终产品的价格,是由各个环节对产品的增值所组成的。例如,铁轨的制造从铁矿石的开采、冶炼、锻造到定型各个环节构成。所有这些产业链环节最终得到了一个增加值之和,这就是铁轨价格,也就是增加值法的核心概念。GDP亦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环节消耗的总和。在我们即将上线的这个大师课程中,王涵博士有对于GDP增加值的非常有趣的描述。他是最早一个把资产负债表应用于国家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家。他经常说,如果你把一个
9、国家比作一个企业,那货币就相当于是企业的资本,GDP则类似于企业的利润。如果你用资产的市值除以GDP,我们就可以近似地认为得到的结果相当于是一个国家的市盈率。说到如果在货币宽松的过程中,你没有办法等量地提高GDP,那问题就在于到底是何处出现了问题。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伐木工,他的工作是砍伐木材卖给造纸厂。木材价格是五块钱,造纸厂将木材加工成纸浆,纸浆价格是十块钱。接下来纸浆变成纸张,纸张价格是二十块钱。然后造纸厂将纸卖给文具生产商,文具生产商加工成笔记本卖给学生,价格为三十五块钱。我们先从支出法的角度来看GDP的总和。核心指标就是消费,因为最终产品的购买者是学生,学生的消费价格是三十五块钱,所
10、以GDP就是三十五元。如果从增加值法来看,各个环节的增加值分别是5元、10元和15元,合计也是三十五元,所以这个数据也是三十五元。如果我们看收入法,那三十五块钱的销售收入会被分解成生产链条上的工人工资、政府税收、企业机器折旧和净利润,所以GDP也等于这些部分的总和,即三十五元。从理论上说,这三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事物进行了核算。收入法着重于销售收入的分配,支出法着眼于最终产品的用途,增加值法则关注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和基础数据质量存在差异,所以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大误差。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季度GDP同比增速
11、和总量数据都是基于生产法。但我们对GDP的分析,主要是来源于支出法,即GDP的增长是由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增长所驱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消费数据、投资和进出口的变动趋势来形成对经济运行状况的判断和预测。特别指出的是,人们经常说,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GDP,或通过基建增加投资来拉动GDP,还有通过刺激出口来拉动GDP。但这中间实际上存在误区,这个误区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为了保障经济增长的目标,通过刺激投资促进消费或者通过刺激消费来增加投资和出口其实都是有问题的,因为GDP是一个人为虚拟的衡量经济活动的指标,是一个结果而不是目的。我们不应该仅仅把消费和投资作为增加GDP的工具,否则就可能存在本末倒置的
12、问题。说完GDP的三种算法,我们再来看它在中国的应用。这张图非常有意思,建议大家看一下。它实际上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GDP的实际同比增速。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使用的是源自于苏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称作物资平衡表。这套体系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它只衡量物质产品,不衡量服务产业。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工农业生产总值,但工农业生产总值和GDP有区别,其最大区别在于重复计算。农民种出麦子,工厂将麦子加工成面包,这在我们开始加入到了1992年的GDP核算体系中国之后,便开始将原来的物资平衡表体系取代成了GDP。因此,GDP的同比增速的变动,数据也变得更有价值。2000年之后,随着中国加入
13、WTO和融入全球分工,中国的经济迈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受到了影响,增长大幅下滑。这个下滑非常明显。为了应对GDP增速的断崖式下滑,当时推出了著名的4万亿刺激政策。支持政府基建、国企和房地产投资,自2009年起,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V型反弹。但随之而来的是强刺激政策后的后遗症,出现了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的情况。到了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再次出现一些波动,政府实施了新一轮刺激政策,希望能为企业特别是国企和基建进行融资。2012年,经济进入了稳定阶段,但未回到高增长区间,经济的L型格局开始形成。2013年下半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地方政府扩大
14、基建投资,稳增长。同时,房地产政策放松,鼓励购房稳定房地产投资。直到2016年,经济稳定反弹,并在2017年全球经济复苏出口转好,带动短期复苏。到了2018年,随着全球经济情况再次出现变动,中国经济再次出现下行趋势。从2000年到2018年,可看到每次经济大波动后GDP增速放濂。其后,伴随的是各种刺激政策,包括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支持方案。观测GDP的增速以及增速预期,能更好地预测货币政策和财政指标。但光看GDP由于发布周期长,显然是不够的,尽管GDP数据本身非常有参考力和价值。在今天课程的最后环节,我们再来讨论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我们知道GDP是用市场价格衡量的,但市场价格本身有波动
15、。在计算GDP时,我们要考虑到使用哪个价格。有一个小案例,假设2018年一个国家只生产4斤苹果和3斤梨,2018年苹果的价格是5元/斤,梨子的价格是6元/斤。到了2019年,经济体生产了5斤苹果和2斤梨子,价格是8元/斤。如果用2019年的价格计算,这个经济体的GDP到了2019年是41元5角,看上去增速是9.21%。但我们能看出2019年GDP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变化,更重要的是苹果和梨子价格的上涨。如果剔除价格因素,用2018年的基期价格来核算,2019年这个经济体的GDP实际是下降的。所以,关注GDP时不能完全呈现经济发展特征,因为价格变动并不代表产品数量增多。我们要关注背后的价值增长,这
16、样的比较才更有意义。回顾经济学著作,可以发现历史上名义GDP和实际GDP出现巨大差别的案例。例如,1994年时中国的名义GDP增长率达到36.4%,但实际增长率只有13.1%o那巨大差值是由通货膨胀造成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称为GDP平减指数。在后面讲通货膨胀模块时会详细讲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每季度GDP绝对值和同比增速中,绝对额是按本年价格计算的名义GDP,而同比增速是按不变价格计的实际同比增速。我们需要清楚辨别。很多人认为GDP是一个特别宏观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状况,但和个人的日常感知似乎相距甚远。这是很多人心中普遍的观点。然而,GDP实际上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成果,
17、计算方式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进行加总。从支出角度看,只有生产的东西多了,人们才有更多商品和服务可供消费有衣穿、有饭吃、有车开、有房住。所有的消费都源自于生产,这是供给的角度。如果从收入角度看,GDP是工资、税收、折旧以及利润的总和。GDP增长了,才可能带来工资上涨、企业利润增加和政府税收增长。这对于教育、医疗以及公共服务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也是一种保障。从就业角度讲,GDP增长意味着产品和劳务增多,企业规模扩大,因此对于吸纳就业也是极大的助力。市政建设的资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公共教育的资金也不是随意拨款就有。工作的得与失并非只是政府就业服务部门的事。有些居民的收入
18、可能会减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可能遇到困难。因此,当经济不景气时,就会看到政府推出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这就是为什么每年政府都会把GDP增速目标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表现的体现。再来看一下GDP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成熟国家中,GDP的经济表现和经济周期被普遍认为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增长和表现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市场。让我们具体看一下下面这张表格。你会发现,在大多数时间里,上证综合指数和GDP的名义同比增长率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事实上,其他因
19、素也扮演着角色。例如,2014年到2015年6月份,尽管GDP的增速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A股却一路高涨。其中不乏包括互联网概念股在内的炒作,但经济形势并没有一路向好。股市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央行实施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上升,杠杆配资等现象开始兴起。这些因素助推了股市的泡沫。然而,不合理的高涨在2015年6月份终结,并出现了暴跌。此后,经济的表现与A股的表现开始呈现出更合理的关系。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股市将更有效地反映经济运行的规律,经济基本面对股市的影响也会不断提升。说完了股市,我们再来看看债市的情况。如果从GDP的民意同比增速和中国的债券市场来看,你会发现两者之间的趋势也
20、是正相关的,但幅度并不完全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大师课”徐晓庆的“十年利率心法”中,徐老师将整个债券市场的十年期到期收益率和影响它的各个因素做了清晰的对比。课程中将债券市场的决定因素分成了三个阶段。08年之前,债券市场的决定因素主要是通胀,而猪肉价格则是最能反映通胀变化的指标。09年到13年期间,决定债券市场的核心因素是民意GDP,这个指标我们在前期课程中有详细阐述。到了2013年以后,随着一些新融资需求的出现,成为了债券市场的新增变量。整体来说,如果仅看趋势,民意GDP的同比增长速度与债券市场的表现是非常相关的。再来谈谈GDP对我们整个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如果你最近关注了B站或其他视
21、频网站,78年到17年:从3600亿到82万亿这个课题中提到了中国民意GDP的增长。如果你放在全球范围内看,这样的增速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全球的年均GDP增速只有2.9%。从占比角度看,改革开放初中国GDP只占世界GDP的1.8%,而现在已经达到15.2%o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GDP的定义是由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因此,不应混淆某些概念,比如瑞士和卢森堡的GNP与GDP之间的差别,因为它们的国民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在国外产生的。还有一些国家如爱尔兰,由于税负相对较低,导致很多企业将总部设在那里,这会使GNP与GDP之间存
22、在较大差异。GDP有几个重要特点。首先,GDP不包括本国公民在外国所得收入。其次,GDP不包括中间产品,它反映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在加值法的核算中至关重要,避免了重复计算的问题,否则会使人们对GDP的真实状况无法准确评估。最后,GDP不包括非生产性活动、地下交易和黑市交易,这些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庞大的市场容量,但无法被衡量进GDP。尽管GDP非常重要,我们已经见识了它在展现经济价值上的巨大潜力。然而它并非完美,购买力平价、人均国民收入和人类发展指数等也可以作为补充。全球许多国家在衡量经济发展时亦尝试修改GDP指标。例如,对于极度依赖某种矿产或资源的国家,GDP的波动很大。同时,G
23、DP没有体现人们生活的闲暇和福利水平,也忽略了国家的医疗、教育和居民健康状况。GDP更侧重于数量而非质量,这就造成了我们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有不足。为了给一切定量,计量经济学家给了我们一份可疑的礼物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如今GDP十分流行,而过去流行的是GNP。虽然有不同的计量方法,GDP常被视为测量支出(包括家庭支出、政府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的的指标。英格兰银行(也就是英国的中央银行)指南声称,GDP是衡量经济规模和健康程度的指标。美国经济分析局也同样表示:“GDP增长率是衡量国家整体经济健康状况最常用的指标。”尽管我们可以视GDP这衡量
24、经济规模的指标,但不可以误将其描述为衡量经济健康状况的指标。经济理论和经验证据清楚地表明:和私人支出主导的经济相比,由政府支出主导的经济并不是健康的经济;然而,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可以产生相同的消费总额。在世纪之交,戈登布朗(GordOnBroWn)担任英国财政大臣时,他任内的GDP增长始终高于独立经济学家的预期。但如果仔细剖析这些数字,你就会发现,并不是像大家认为的那样,达成这一目标就意味着私营部门的表现良好。事实上,这也许意味着政府支出超出了预期。因此,我们必须把GDP变化与经济健康状况脱钩,或更具体而言,GDP变化不能告诉我们人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GDP仅仅是记录在案的交易总额,一个
25、不那么准确的全国公司营业总额的等价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假设经济体中有固定数量的货币,这意味着净出口必定为零,因为与贸易不平衡相对应的是净货币流动。这使得GDP在非政府、政府和投资类别之间的分配可以自由地调整,而GDP总量不发生任何变化。假设记录在案的GDP交易与没有记录在案和排除在GDP之外的交易(总体经济中总是包含的这些交易)的比率不变,一切GDP类别中的所有个体参与者将在一个固定货币总额内重新安排其支出的优先次序。尽管对人之境况的益处会增加或减少,但GDP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现实中,由于大量交易被排除在GDP之外,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证券收购和二手货交易就是被排除在GDP之外的例子
26、。但暂时让我们坚持假设GDP及被排除在外的交易没有变化。现在让我们进一步假设,来自中央银行的货币数量增加。额外的货币将流入GDP以及被排除在外的交易领域。额外的货币也仅仅是在额外的程度上对这两个领域产生影响。换句话说,GDP,即已经记录在案的交易总额,其增长正好与花在统计中各项目上额外货币的增长一致。当额外货币渗入经济体时,除了仅仅和这些货币之吸收有关的扭曲,还有更多的货币被花在不变数量的商品上。只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每个货币单位的平均购买按比例减少了。我们可以通过回顾萨伊定律来证实这一点。萨伊定律认为,为了购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要进行专业化劳动分工,从事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货币只是一种
27、商品,我们用它来将自己的生产转化为消费,让我们得以评估和比较不同的商品。在这一方面,货币数量及其购买力,对于它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是无关紧要的。这个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欧洲、印度或美国的消费者,使用本国货币来促进他(她)的劳动分工:无论是欧元、卢比还是美元,只要被接受为一种交换媒介,都是无所谓的。因此,GDP增长作为一种经济指标的范畴,并不能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健康状况,而只能反映额外货币的膨胀。对于那些想要估算一段时间内有多少额外货币流入了包含在GDP之内交易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衡量最新的GDP数据与先前的GDP数据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净出口的任何变化进行调整。在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货
28、币条件下,也就是说,在货币膨胀率急剧加速的情况下,经过不长的一段时间,让货币被吸收入总流通之后,名义GDP也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长。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以为这代表着健康经济的人是被严重误导的。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通过货币膨胀致使货币崩溃的经济体,其名义GDP统计数据将呈现高水平的增长。但我们能找到例子来证明吗?这很难做到,原因有两个。首先,现有的统计数字是如此不准确,以至于比起那些货币膨胀率较温和国家的统计数字,显得更加没有意义;其次,国际机构统计学家放弃了以该国本币作为计量单位,代之以官方汇率计算的美元等价物。使用官方汇率或黑市汇率(后者总是更准确)将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但政府
29、统计学家忽略了这一点。我们从高通胀的例子中发现,计量经济学家在这些极端案例中抛弃了其方法背后的原则,这证实了统计分析的不足和他们对GDP的误解。我们如今都在变得极端起来。高支出的各国政府正面临着一段时期以来货币(无论是充当其国际货币的美元还是本国货币)膨胀的加速。从危机中拯救其经济的必要性驱动了这种加速,尽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首先要归咎于他们。就在本周,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还预测,今年第2季度美国GDP将下降41.8%,这被公认为是疫情禁闭的直接后果。当疫情禁闭规则被撤销时,将会有一个统计上的恢复。除此之外,亳无疑问,近几周美联储发行货币数量的快速增长,要传递给GDP的各个组成部分还需要时间,尤
30、其是由于商业银行不愿放贷,消费低迷和产品供应下降,当前形势十分严峻。但我们知道,通过政府支出和“直升机撒钱”,GDP统计中包含的货币数量将会增加。名义GDP统计数据会复苏,但复苏将仅仅反映新钱的数量,尽管经济活动极大可能仍处于严重萧条之中。额外的货币将反映在它所花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之上。但对价格的影响却没有那么直接。单个商品的供求因素变化也会对单个价格产生影响,而吸收到经济体中的货币增量将具有另一种影响。同样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了的环境中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就是何以对萨伊定律的无视实际上削弱了统计方法的相关性。由于疫情禁闭,人们先前的欲求,与其未来几个月的欲望和需求关系不大。与此同时,隐藏在GDP背后的假设是,昨日之所欲依然是明日之所欲,回顾过去,结果的任何调整都在形成之中。花在非金融GDP经济上的货币扩张,是对昨天生产的支持。为了应对变化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资本再分配,包括货币、劳动力、企业和产品投入,从而是受到阻拦和限制的。此外,人们在收入和储蓄上的贬损使之变得更加贫困。货币数量的膨胀总是将财富和收入从储蓄者和个人身上,转移给了借款者(以及国家)。各国政府作为最大的借款者,负债越来越多,成了财富转移的最大受益方,而各国的选民却成了输家。被吹捧为拯救非金融经济的货币政策,由于货币膨胀给大众带来的贫困,注定是要失败的。